社会福利思想ppt.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370874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4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福利思想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社会福利思想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社会福利思想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社会福利思想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社会福利思想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福利思想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福利思想ppt.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福利制度,之中国浅谈,目 录:一、社会福利事业的概念与意义二、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三、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福利思想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福利思想五、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六、小组成员对社会福利的理解,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总称。而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的设施和活动。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是为维护处于特殊困难之中的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的生活、教育、医疗和康复等方面基本权利而设立的,主要包括孤残

2、儿童事业、残疾人福利事业和老年人福利事业。,何为社会福利?,一、社会福利事业的概念与意义,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个人素质与观念的差异、所占有生产要素的不同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了弱势群体存在的必然性。而作为国家的功能之一,就是保障每一个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为此,必须得有一个机构或中介来实现这一目标,这就使得社会保障机构的产生成为可能。在国家的强制手段下,通过这些机构,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社会消费基金,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那为什么要设立社会福利机构呢?,社会福利有以下几点意义:其一,维护社会稳定。通过社会福利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适当缩小各阶层社会

3、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避免贫富悬殊,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能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其二,调节经济发展。在劳动力再生产遇到障碍时给予劳动者及其家属以基本生活、生命的必要保障,以维系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其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国家和社会对那些没有生活能力的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提供生活保障,使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使儿童能够茁壮成长,使残疾人能够树立生活信心,充分体现了现代人道主义精神,使人的尊严得到根本的维护,从而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基本前提。,古代之社会福利:一、德政:福利社会的理想二、宗法:福利社会的渠道,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做的?,正是因为儒家

4、倡导德政理想,中国历代政府都以长治久安为目的,始终关注百姓的社会福利。其中的施政措施及蕴涵的社会福利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并对我国推行社会主义福利政策大有裨益。,二、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民国以前,对天的敬畏一直广泛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德”成了“天”的注解,所谓“敬天”就转为“明德”,“天”与“德”具有了同一性。因此,天子秉承“天命”即应施行“德政”,否则,便违背天意而终将被弃。春秋时期,管子提出了具有强烈民本色彩的社会福利思想。在管子学派的重民思想中,还有颇为丰富的社会救济与福利思想。例如,管子入国篇中,则记载有:“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

5、病,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孔子出于“为政以德”的思想,称管子所行之政为德政。在他心目中,德政的典范为大同理想。孟子对德政作了更为具体的阐述,他认为君王应推广其本身的“不忍人”之心,施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此外,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很丰富,他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食”,并希望能够予以切实可行的救济。,德政:福利社会的理想,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实施的直接网络,在封建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首先,整个社会的福利网络是以宏大的宗族为基础,宗族如一个大家庭管理着人们日常的行为,也起着强大的经济保障功能。政府一般只到县级,基层的组织是宗族。

6、政府的救济活动通过宗族很便利的实施下去。第二,在水旱灾害来临时,宗族内部协同抗灾,这是个体力量所难以达致的。同时,宗族自身为贫苦无依者施行救济。第三,族田族产的收入除用于祭祀先祖外,还用于文化教育与福利事业。第四,彼此间的守望相助以亲情维系,为社会福利体系提供了第一道网络。,在中国古代社会,福利资源流通的渠道有一套有效而便利的方式,即中国宗法社会特有的宗族制度。宗族制度从西周建制以来,一直绵延至今。作为一种基层组织,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宗法:福利社会的渠道,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

7、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积极贡献不可磨灭。但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又具有鲜明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三、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福利思想,由此形成了一个单位与非单位、城市与农村具有严重差异的社会福利体系。,3、在农村实行“五保”制度。,2、对于未就业的、单位以外的人员,通过“民政福利”的方式实行保障;,1、国家通过“高就业、低工资、高福利”的方式,在单位内保障就业职工的福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我国政府就开始着手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封闭的社会福利体系。主要表现为:,计划经济时

8、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初步确立,(一)单位福利的基本确立 1951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法规,也是中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之后,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也实行了相应的社会保险。从1952年开始,政府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生产产假的规定、关于机关工作人员子女医疗问题通知、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办法、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机动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等,在我国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陆续建立了一整套福利制度,

9、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住房、幼儿入托、食堂、上下班交通补贴、冬季取暖补贴、产假、家庭生活困难补助等福利待遇。通过上述城市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和水平的举措,到1956年前后,我国初步建成了以国家为责任主体,覆盖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保障制度。,(二)民政福利的初步形成“社会福利”一词,在当代中国不是作为理论概念逐渐形成的,而是根据政府行政实践需要逐渐建立起来的。建国初期的社会福利是与社会救济紧密结合的,由此统称“救济福利事业”。在1955年以前,并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社会福利”概念,政府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1955年第三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以后,内务部设立了专

10、门的社会福利业务管理机构。1959年,国家正式建立社会福利服务机构,收养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正常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精神病人、残疾人。内务部以及各级民政部门是这项工作的主要指导和管理部门。这项事业后来被称为“民政福利”。这种从实践中产生的社会福利概念一直沿用下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领域。,(三)农村“五保”制度的建立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村的社会福利主要是“五保”制度。农业集体化的兴起和发展,为解决我国农村社会福利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统一经营、劳动力统一调配,为农村社会弱者从事生产、改善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1956年6月,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

11、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能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以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依靠。”文件规定的保吃、保穿、保烧,年幼的保证受到教育和年老的保证死后安葬,简称为“五保”。“五保”制度成为党在农村的一项长期政策,成为各级政府以及民政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农村“五保”制度的建立,依托国家救助和集体经济,使农村的老弱病残者在制度上得到了社会福利保证,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福利的一个亮点。,1.国家是最基本的社会福利责任主体2.单

12、位承担社会福利的管理责任,1.城市职工单位福利比较健全和完善2.民政福利的狭义性突出3.农村社会福利水平较低,1.公有制是社会福利体制的制度基础2.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背景,20世纪50年代我国基本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后,经过多年的发展,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已表现出十分鲜明的特色。,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特征,(一)科学确立评价的前提和依据(二)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具有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三)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当前,尽管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实现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但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客观

13、评价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探析其积极贡献和消极影响,对于深化中国社会福利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评价,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福利思想,1、市场经济风险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2、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改变独家包办社会福利的做法3、改革要求增强企业竞争力,减少“单位福利”负担过重的局面4、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解体,农村集体福利失去依托5、贫困人口增多,原有民政救济福利政策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呼唤新的社会福利制度,1、企业改革分解职业福利2、“社会福利社会化”成为社会福利改革的先声3、社区服务成为社

14、会福利改革的新视角4、农村社会福利改革的新突破5、对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探索,以“社会化”为主旋律的社会福利改革,1、法律法规的逐步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法制化初步形成2、内涵和外延有所扩大,社会福利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3、政府与社会在社会福利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关系得到初步界定4、家庭、社区、福利机构相结合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福利改革与转型的主要经验和成就,1、社会福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作用明显,作为独立领域的改革尚不充分。2、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补救措施明显,未雨绸缪构建预防性社会福利体系尚不足。3、本土化改革思路占主导地位,吸取国外经验教训尚不充分。4、社会福利改革调整

15、多,制度的根本转型尚不深入。5、社会福利改革对效率推崇,对公平的倡导尚显不足。,尽管中国社会福利改革和转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就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目标体系而言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注:社会福利改革的局限和不足,社会福利政策意义深远,惠及生活在最底层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一,社会对福利事业的关注度提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机构的积极性日趋高涨,一大批民办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涌现出来,如壹基金、嫣然天使基金等一大批公益组织得到政府及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在社会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二,福利服务保

16、障范围逐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表现为原有的以社会救济为特征、政府包办、只面向“三无”对象和“五保户”的模式向政府负责社会福利费用、全社会兴办社会福利、面向社会上有需求的所有公民、福利机构市场化经营的新型社会福利模式转变;其三,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其四,兴办福利事业的资金单纯靠政府投入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国家、集体、社团、外资、个人等一起出资,共同兴建。,五、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未含港澳台地区)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38593个,是1978年的4.5倍;床位146.8万张,比1978年22.6万张增长549.6;收养110.9

17、万人,比1978年16.3万人增长580.4。其中儿童福利机构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5个增加到192个,还有近600个综合福利机构中设有儿童部,2004年全国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共收养儿童6.6万人。此外,全国还有可提供食宿的社区服务中心522个,床位1.8万张,收养各类人员7625万人。实施“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新建和改建社区“星光老年之家”3.2万个。,从现实中的情况来看,老年人、孤儿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其心理上与精神上的需求;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及2010广州亚运会残奥会的举行,残疾人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与尊重,实现了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都是很大的进步。,1、教育、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的设施和服务有国家的保障。2、社会福利具有便民性,公益性和全面性。3、大学生就业有保障并且公平竞争。4、吃的健康,喝的愉快,玩儿的舒心,睡的安稳。5、城乡之间实现平等共同的发展。6、缩减收入分配的差距。7、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后使社会和谐美好。,六、小组成员对社会福利的理解,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