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世纪西方文学00002.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8535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6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世纪西方文学0000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外国文学世纪西方文学0000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外国文学世纪西方文学0000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外国文学世纪西方文学0000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外国文学世纪西方文学0000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世纪西方文学0000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世纪西方文学00002.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外国文学(2),24,李小林,5,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第一节 概 述 一、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二、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概况 1、后期象征主义 2、表现主义 3、意识流小说 4、超现实主义 第二节 卡夫卡 一、创作概述 二、变形记,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现代西方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反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前、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二战之后的现代主义文学有人称之为后现代主义,我们将在第三章中介绍。,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现代主义文学背景 现代派文学是畸形的社会现实和病

2、态的社会心理的曲折反映。(动荡不安的环境、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陷入迷途,内心充满迷惘、困惑。现代非理性主义的种种哲学、心理学和美学思潮为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基础。主要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康德的美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等等。,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现代社会的全面“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社会尖锐对立,由此而产生了强烈的局外感、厌恶感。(加缪局外人)人与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无法深层次沟通,产生冷漠感和仇恨感。(萨特禁闭)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自然彼此对立,

3、由此产生了异化感、威胁感。(尤奈斯库椅子)人与自我的异化:机械主义和分工制下现代人自我的丧失和个性的丧失;人与面具的冲突导致自我的丧失、本质的丧失;由此产生了孤独感和绝望感。(奥尼尔毛猿),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重主观表现:在艺术和生活、现实和真实的关系上,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重艺术想像:在艺术与表现、摹仿的关系上,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摹仿。重形式创新: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认为内容离不开形式,形式即是内容延伸。,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象征主义(symbolism)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最早的一个流派,它的出现是欧美传

4、统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一个分界线。文学渊源:是19世纪末从浪漫派分化出来的,当时称早期象征主义。至20世纪20-40年代盛极一时,称“后期象征主义“。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并渗透到各种文学艺术体裁中。,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象征主义(symbolism)基本主张:诗歌应当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而不是再现现实。表现手法:反对直陈其事、直抒胸臆,强调“暗示”和“象征”,以构成一种朦胧的、隐晦的、谜语式的艺术风格。后期象征主义坚持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的创作方法,主张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与前期不同的是,后期象征主义诗人主张超越狭窄的生活圈和纯粹的个人情感的局限

5、,力图深刻地反映整个现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人物:瓦莱里、里尔克、庞德、叶芝和艾略特等。,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波德莱尔(1821-1867)早期象征主义的先驱,代表作恶之花(1857)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讲,都在法国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内容上,把城市生活以及它的全部阴暗、邪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描写。认为恶不是道德谴责的对象,而是现实的存在形式和审美对象。形式上,发展了斯威堡的契合论。代表作品契合(感应)强调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感应契合,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的契合,心灵与感官的契合同时发生。,感应,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言;行人经

6、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样茫无边际,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有些芳香新鲜得象儿童肌肤一样,柔和得象双簧管,绿油油象牧场,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洋洋,具有一种无限物的扩展力量,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热狂。,外国文学(2),24,李小林,6,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T.S.艾略特(1888-1965)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作家。1927年他脱离美国国籍成为英国公民并加入英国国教,声称自己“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政治上是保王派,宗教上是英国国教徒”。长诗荒原于19

7、22年发表在英国标准杂志上,在文化界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影响。它是象征主义一部划时代的代表作,也是整个现代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里程碑。全诗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知识界普遍的失望情绪,集中表现了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精神贫瘠状态。,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荒原(1922)的象征框架 弗雷泽的金枝中关于繁殖神的仪式和魏斯登女士的从仪式到传奇中关于圣杯传奇和渔王传说。弗雷泽经过对古罗马一种古老习俗的研究提出,“金枝”是古罗马人守卫的一棵圣树,是一种复活再生能力极强的植物槲寄生。守卫这棵圣树的祭司-森林之王是人格化的繁殖神,必须年轻力壮。新的森林之王在与前任祭司-森林之王决斗之前,必须折取圣树

8、上的“金枝”,象征手持复活的槲寄生就等于胜券在握。圣杯传说讲到圣杯是盛过耶稣鲜血或耶稣最后的晚餐时用过的杯子,代表真理、道路和生命。只有最勇武、最忠诚并保持童贞的骑士才能得到这个圣杯。渔王和森林之王一样也是人格化的繁殖神。渔王传说讲到渔王患病丧失了性机能,导致大地一片荒芜。他坐在河边垂钓,等待骑士来解救。,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荒原(1922)的结构和内容 全诗434行,分为五章,以古代渔王患病和寻找圣杯的传说与当代生活画面穿插,写出了时代的危机感。引子:点出全诗两大动机:死亡与复活。第一章死者的葬仪从总体上描述现代荒原衰败的情景,“荒原”中的人们虽生犹死。第二章弈棋对现代世界在爱情

9、问题上的具体描绘,现代妇女放纵情欲。第三章火的布道继续以男女关系为题,通过古今对比来揭露现代婚姻关系的腐败堕落有欲无情。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借腓尼基人弗莱巴斯被情欲淹死的可悲下场告诫现代人。第五章雷霆的话要求现代人接受佛陀的告诫,奉行“舍己为人。同情。克制。”的教诲,使自己得到复活,现代世界得到拯救。,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荒原(1922)的结构和内容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 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 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荒原(1922)的主要意象 水双重

10、性意象,象征以性本能为代表的人类各种欲望;生命之活水与死亡之洪水。火双重性意象,既象征情欲和性感;又象征地狱中的净火。渔王繁殖神,性无能的象征。骑士迷失方向、寻求精神归宿的现代人象征。,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荒原(1922)的艺术特征 非个人化手法impersonality:即反对诗歌的主观的自我表现,主张现代诗人要对诗人的个性(情感)作最少的要求,对诗人的艺术(技巧)作最大的要求。(“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客观对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与“非个人化”理论相配套的技巧。运用这种技巧,诗人能客观地通过一种情景、一系列事件唤

11、起情感,而不是直接抒发个人的感情。镶嵌式结构:把神话材料、历史典故、文学典故、现实生活片断精心拼结在一起,全诗用了6种语言、56部著作、50多条注释,不同语言、文本之间形成诗的张力。,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继象征主义之后,在欧美风行一时的是表现主义。这是一种主张“不怪不成艺术”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音乐、戏剧、诗歌、小说等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成为表现主义的中心,掀起一个颇有声势的文艺运动。到20年代,影响遍及奥、俄、美、北欧诸国。就文学领域来说,成就最大的是小说和戏剧。,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

12、学(二),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基本主张:反对印象主义和自然主义。他们反对自然主义只描写事物的表相,要求艺术表现人的“本质的东西”和“深藏在内部的灵魂”;他们不满意于印象主义的“由外而内”,主张摆脱外界印象,完全从自我出发,“由内而外”,即表现作者的“主观真实”,使“内心外化”。他们的口号: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表现主义的名称由此而来。,外国文学(2),24,李小林,7,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表现手法 抽象和象征的人物。没有姓名,没有血肉,不具体,具有将人物符号化的倾向(男人、女人、父亲、儿子、群众、个人等)。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采

13、用内心独白、梦景、假面具等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离奇的情节。情节突兀,前后缺乏联系,没有逻辑,不合常情,生与死,人与兽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奇特的语言。把诗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不连贯的,简练的,电报式的语言。,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表现主义代表人物 表现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家是奥地利的卡夫卡。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是美国的尤金奥尼尔 毛猿(1921)是奥尼尔表现主义的代表作。通过司炉工扬克从“钢”演变为“毛猿”的经历,揭示现代人丧失自我的悲剧和无所归属的命运。,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意识流小说(stream of consciousness)流行于20

14、世纪2040年代的法、英、美诸国,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代表作家是英国的乔伊斯和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意识流最初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作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与意识流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的“心理时间”。他提出,“物理时间”是用空间的概念来认识时间,即把时间看作各个时刻依次延伸的、表示宽度的数量概念。而“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相互渗透、表示强度的质量概念。,第二

15、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意识流小说的艺术手法 自由联想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叙述手法显得突兀多变。(弗吉尼亚.沃尔夫墙上的斑点)时空错乱打破传统小说以线性时间为序的结构,而采用过去、未来和现在彼此颠倒、互相渗透的写法。(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内心独白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展露出来。这样一来,传统小说全知全能的作家就退出了小说。(尤利西斯中莫莉有一段长达四十多页的独白,表现其睡前睡意朦胧、意识混乱的状态。),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20世纪现代派文学巨匠和意识流大师。代表作品是尤利西斯(19

16、22)。书名根据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主人公奥德修斯的拉丁名变化而来。与后者在人物、情节和结构上具有对应关系。小说借助荷马史诗中的英雄远涉重洋,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最后重返家园的故事框架,以700多页篇幅叙述了三个现代都柏林人1904年6月16日从早晨8点至午夜2点共18小时内的平凡琐屑的生活经历。全书共18章,每一章描述一个小时内发生的事情,与荷马史诗中的章节相对应。小说描述三个现代都柏林人物的意识流。并与荷马史诗中的主要人物一一对应。,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尤利西斯(1922)布鲁姆犹太广告经纪人(对应尤利西斯),穷困潦倒,懦弱无能,庸俗猥琐,似乎患有精神分裂症。儿子早夭,自身丧失性功能

17、,盼望有个养子。妻子莫莉有外遇,也不敢过问。布鲁姆形象的出现标志着20世纪文学中“反英雄”的诞生,反映了现代小说关于人的观念的彻底改变。莫莉布鲁姆之妻(对应佩涅洛佩),耽于肉欲,整天神志恍惚,完全被动物性本能所支配。斯蒂芬青年艺术家(对应尤利西斯之子,特勒马科斯),孤独无靠,精神苦闷,因自幼有“恋母情结”而对亡父有内疚之感,一直寻找着精神上的父亲。,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尤利西斯(1922)布鲁姆把斯蒂芬想像成儿子,斯蒂芬找到了精神上的父亲,莫莉在朦胧中得到了母性和男色的双重满足,构成了庸人主义,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三结合。全书围绕上述三个人物混乱的意识流展开,表现了一个无聊、平庸、

18、病态的都柏林小市民世界。全书有意用荷马史诗尤利西斯来称呼,形成一种反讽:古代的冒险英雄已堕落为凡夫俗子,古代的贞妇变成荡妇,英气勃勃的少年英雄置换为颓废艺术家,以此表明西方现代社会之腐败和人性的堕落。,外国文学(2),24,李小林,8,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艺术特色 从意识流小说的发展来看,乔伊斯的贡献在于把单纯型的意识流发展成交错型意识流。作者让三个人物的三股意识流互相交织,互相补充,互相激荡,多侧面地反映他们各自的身世,性格和复杂的思想感情。与乔伊斯的“交错式”意识流有所不同,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采用的是“复合式”意识流。“交错式”是各想各的,其特点是分散,虽也互相影响,但并不需

19、要都去想一件事,近乎“同床异梦”。“复合式”是大家想一个,其特点是集中,不同的人都在想同一件事,好比“异床同梦”。,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莫莉睡意朦胧的意识流独白(长达40多页,没有标点符号)一刻钟以后在这个早得很的时刻中国人该起身梳理他们的发辫了很快修女们又该打起早祷的钟声来了她们倒不会有人打扰她们的睡眠除了一两个晚间还做祷告的古怪牧师以外隔壁的那个闹钟鸡一叫就会大闹起来试试看我还睡不睡不得着一二三四五他们创造出来的像星星一样的花朵龙巴街上的糊墙纸要好看得多他给我的裙子也是那个样儿的,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卡夫卡(1883-1924)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的鼻

20、祖。西方评论家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正值延续了800年之久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期。它与沙皇俄国和普鲁士结成最反动的同盟,对外侵略成性,对内反对民主共和,实行家长式封建统治。卡夫卡的父亲是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体格健壮,性情强悍,专制有如暴君。这样,国家和家庭双重的暴君压迫,简直使青年卡夫卡透不过气来。令人窒息的环境促使他的性格内向发展。精神的内在积聚日益增加,急欲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卡夫卡(1883-1924)父亲的意志和家庭的责任迫使他只能把文学创作作为一种业余生活。他

21、在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工伤保险公司当职员。过着一种双重生活。白天从事保险业务,晚上从事文学创作。白天为家庭、国家生存,晚上实现自我价值。为了从事文学,他订婚三次都未成婚,怕结婚会有更大的家庭义务,从而不能完成他心爱的,视之为生命的文学创作。,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卡夫卡的创作成就 卡夫卡作品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孤独。他的人物总是孤独无援地处在一个冷酷无情的社会里。他们的悲惨境地是“人”囚禁在一个无法上诉的世界的象征。审判(一译诉讼)写无辜的银行职员约瑟夫K的命运。约瑟夫.K一早醒来发现自己成了罪犯。为了申明自己无罪,他经过了一番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但还是无法摆脱罪名。结果“像一条狗般”

22、被处死。如果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解读,小说对奥匈帝国官僚制度的腐败本质和草菅人命的暴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西方也有一些批评家从神学角度出发,认为小说中的审判是上帝对人的审判,而不是人的审判。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里的审判指的是主人公精神的内心历程,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的深层感觉。,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卡夫卡的创作成就 城堡,一部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主人公K是一个土地测量员,奉命进入城堡工作。城堡就矗立在前面的小山上,但道路曲折迂回,无法进入。K为了进入城堡,历经一系列艰难的探索奋斗,最终还是无法如愿。社会学解释:城堡象征庞大的官僚机器。K是奥匈帝国治下的平民,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23、连起码的生存条件,获得职业、户口、安居乐业的要求都无法达到。哲学解释:城堡象征一个异化的世界。K则是现代人的代表。他在这个异化的世界中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地位。文化学解释:K是犹太人的代表。城堡是抽象的异乡。整部小说是犹太人寻求家园而不得的寓言式表达。宗教式解释:小说是一部现代的天路历程。城堡是上帝,无所不在而又始终不露面,是非理性的存在。人的理性永远无法企及。心理学解释:城堡是父亲形象的投射,是权威力量和传统的象征。K是卡夫卡本人的心理投射。他对父亲始终怀着一种既恐惧又崇拜的心理。,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卡夫卡的创作成就 变形记(1912)是一个现代寓言或现

24、代神话。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一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甲虫。卡夫卡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由人变形为虫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身体变成虫但仍保持人的感觉、思维,没有放弃人生责任。第二阶段是随着身体变化,他开始放弃人生责任,自由自在爬行于天花板、墙壁和沙发角落,但仍未放弃介入家庭生活的愿望。第三阶段他彻底放弃介入家庭和公众生活的愿望,最后干瘪而死。通过格里高尔由人变虫的遭遇及悲惨结局,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主题。这三部小说表现的是同一个主题,即现代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人与环境脱节的“异化”状况。,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二),卡夫卡的艺术特征 细节的真实性和总体的荒诞性。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的相互转化。富于象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