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组接与组接原则.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389974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8.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镜头组接与组接原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镜头组接与组接原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镜头组接与组接原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镜头组接与组接原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镜头组接与组接原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镜头组接与组接原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镜头组接与组接原则.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节 镜头组接与组接原则,一、镜头组接及其美学功能,镜头组接:把一个片子的每一个镜头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手法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整体,这种构成的方法和技巧叫做镜头组接。,镜头组接的目的:建立系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使作品成为一个呈现现实、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整体。,镜头组接技巧:,无技巧组接(cut)有技巧组接(技巧组接)X淡变(mix)V淡变(fade)划变(wipe)数码影像效果(DVE),镜头转接技巧的美学功能 通过镜头的改变,我们感知到视觉运动的发展,切(cut)“切”是操控屏幕时间、空间和事件密度的最简单方式,当处理好时,也是最稳妥的方式。,其主要空间功能包括:(1

2、)连接镜头到镜头间的活动(2)跟踪或建立物体或事件的续列(3)改变视点或场所(4)揭示事件细节,其主要时间功能包括:(1)指示时间的流逝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2)指示同时发生的事件,X淡变(mix)/叠化(dissolve),是从镜头到镜头逐渐的转接,两个画面在转接中暂时的重叠。与“切”不同,叠化有自己的屏幕时间和空间。进行叠化时,要考虑“前景-背景的组织”。,叠化的美学功能是:提供流畅的连续性,影响我们对屏幕时间和节奏的感知,以及暗示两个事件之间主题或结构的关系。,淡出淡入(fade)强化续列的开始或结束(它定义单个事件续列或事件本身的持续长度),如果你不是想要指示一个事件的结束和另一个

3、事件的开始,要尽量注意避免在镜头间使用淡出淡入。,划变(wipe),特殊转接效果数码影像效果(DVE)Digital video effect,如何处理镜头的组接技巧?,表现内容的需要表现目的,各种转接策略在电视节目或电影的整体发展中都是重要的建构元素,而他们本身并不吸引太多注意。它们基本的目的是提供由镜头到镜头必要的联结。转接策略和镜头长度决定基本节拍并作用于各个续列的节奏和节目的整体步调。它们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和感受并提供结构整体感。,电视画面编辑基本内容:一、视听语言的衔接1、状态的一致性2、形状的一致性3、声音的相似性4、按主观镜头组接5、运动感觉的一致性6、快慢节奏的形成,二、动作的衔

4、接1、消失剪接2、出画、入画3、封挡切换4、镜头的切换与动作的切换一致5、同一场景或不同场景带有呼应关系的镜头可直接切换6、在运动的开始点或结束点切换7、在两个主体位置不一致或运动不连续的镜头之间,放入插入镜头可以补救,编辑原则:,1、镜头要成组地编,声音要成段地用2、用同一组镜头连续表现一个主体时,镜头编辑应遵循景别渐变的原则3、编辑应有效地控制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比例4、编辑应对每段影片的声音进行选择和强化5、长镜头与分切镜头,6、推拉镜头的表意功能7、常用的转场方式(*)8、一段优秀的影片,就意味着每个镜头都能传达出一定的信息量9、编辑一组镜头时,应根据表达的需要,确定一种合理的程序,以

5、产生一种很好的视听效果10、一般,应把内容相关、色调一致的镜头编成一组,镜头组接需要解决的问题:,2、创造效果,创造新的时空关系和逻辑关系。,1、转换镜头,并使之连贯流畅;(1)逻辑上连贯(2)视觉上流畅,二、镜头组接原则,电视传达的艺术含义有两个因素:,叙事因素,视觉因素(屏幕造型)构图、色彩、运动、节奏、剪辑非视觉因素 语言、音响、音乐,表现为视听一体化的综合,创造着屏幕的世界,造型因素,镜头组接必须合乎逻辑,表现为:1、时间的连贯2、空间的统一 同一空间统一,相似空间统一3、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因果关系、对应关系、对比关系、平行关系,符合生活的逻辑 依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空间关系和事物之间

6、的相关性去结构镜头。,符合观众观看作品时的心理逻辑符合艺术逻辑,逻辑连贯是视觉流畅的前提,但逻辑连贯并不能保证视觉流畅,因为逻辑推理与形式上的视觉感受不是对应关系。,一般来说,在创作中人们容易注意的是叙事表意因素;而造型因素是叙事基础。,事件的发展人物的活动作者要表达的观念和思想,都以造型因素作为承载体 以画面为主,提供视觉感知与美学价值。,电视编导的屏幕意识电视屏幕的视觉感受通过屏幕,(1)让观众了解画面内容(2)了解事件环境与进程(3)引起观众感情上的共鸣观众只能从屏幕上了解过程的真相,并与之发生情感关系。,比较人们的两种观察状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 从屏幕中的观察,如:运动的方向性

7、物体的相对位置 视觉注意中心 视线的方向,镜头转换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在转换过程中,使人的注意力感到自然、流畅,使人的注意力从这一镜头自然地转到下一镜头,也就是说,不要产生视觉的间断感和跳跃感。(特殊情况除外),视觉因素的变化幅度大小与视觉感受的强弱是一个量的正比关系。,流畅平缓:控制视觉因素的变化幅度(有机地、和谐地变化,形成视觉的连续感)震惊、突变:扩大视觉因素的变化幅度,创作时,应根据不同的目的去控制变化的幅度,在剪接中,(需要)利用一定的造型特点及画面造型之间的关系。适应人们日常心理体验。,镜头组接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匹配原则(两幅画面在连接时要具有一种和谐、对应的关系。)位置的匹配方向

8、的匹配运动的匹配其它视觉因素的合理过渡(景别、主体运动速度、镜头运动速度、镜头运动技巧、色调与亮度等),位置的匹配:,主要指两幅画面中的主体在组接到一起时,要相互协调,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之中。相连接的两个镜头画面的主体,处于:相同区域(视觉重心重合)相反区域(建立逻辑关系)冲突关系、对应关系、明显相反方向拍摄相邻区域,(1)两幅画面的主体处于相同的画面位置,在画面转换时,主体呈重合状态,视觉注意力从前一镜头自然过渡到下一镜头,通过视觉注意力的固定位置造成视觉的连贯感觉。一般来说,对同一主体或同类物体,对人物的对话和活动,在同视轴变换景别时,以及在运动物体变换景别时,主体应尽量保持在画面中大致相

9、同的位置上。,(2)相连的两幅画面中主体处于相反的位置,是为了使内容之间建立起一种逻辑关系。虽然视觉注意力产生了跳动,但这种逻辑关系造成一种心理平衡,形成一种整体上的连续感。一般来说,在两种有明显对立冲突因素的主体出现时,在两个有对应关系的主体如谈话的双方、讲演者与听众、动作者与动作对象等在交流时;在一个主体明显从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去拍摄时,主体应置于画面的不同位置上。,运动方向的匹配指运动方向的和谐关系。,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会搞错运动的方向,这是因为:(1)有环境作参照物;(2)有视点转换的心理依据在影视屏幕中,反映在屏幕上的运动摄影机的位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2,3,4,5,6,1,6

10、,3,4,5,2,由于画框存在 运动的方向性运动物体+摄影角度(机位),对屏幕上主体运动的描述:横向运动(左右)、垂直运动(上下)斜向(对角线)、弧线,镜头组接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则(轴线规则)为观众提供正确认识物体运动的视觉形象,屏幕上运动方向的衔接:,不变的方向:一系列镜头中主体朝同一个方向运动,以表示其明确的运动方向感;相向或相反的方向:表示实际运动的物体向相对的方向或相反的方向行进。垂直的方向(中性的运动方向/Z轴方向):表示运动着的主体面向/背向摄像机运动,它可以与任何运动方向的场景进行切换,轴线:被摄主体的朝向、运动方向、运动轨迹和两个以上静态主体每两者之间联系构成的一条假想的线。

11、方向轴线运动轴线关系轴线,规定:根据导演的场面调度,在同一场景中拍摄相连的镜头时,为保证被摄对象在空间中的正确位置和方向的统一,摄影角度的处理要遵守轴线规则。即:在轴线一侧范围内设置摄影角度(机位)这是构成画面空间统一感的基本条件,遵守规则,就不致在画面上造成方向的混乱。轴线规律是保证空间统一感的一条规律。,如果是越过轴线所拍摄的镜头,都将破坏空间的统一感。称为“跳轴”或“越轴”(Cross Axis)现象。越轴拍摄,导致画面中主体位置、方向的混乱。,遵守轴线规则(包括越过轴线方法)是保证镜头衔接顺畅的基本条件,是获得正确的空间结构和空间顺序的方法,是使观众正确、清楚领会场景内容的一种手段。,

12、拍摄时,在运动物体的同一侧设置机位;编辑时,正确把握轴线和校对拍摄时的跳轴错误。,运动轴线/动作轴线:主体运动的路线(轨迹),在轴线一侧设置拍摄的总角度例:拍摄火车在行进方向的左/右方(规定)在多机合作拍摄的场合(如大会、运动会)要确定总拍摄方向(总角度),要了解光线情况,对话轴线/关系轴线每两个主体之间的连接线(直线),在轴线一侧180内设置机位,镜头应带有主观参与意识在介绍完关系后,就应及时转到“过肩镜头、近景”(主观镜头、交叉拍摄)长时间在轴线垂直点上设置机位就缺少参与意识。,三人或更多人对话的处理,三个对话轴线,遵从哪条直线都不好只能在两个轴线的夹角取镜头或:分别用三台机拍摄三个主体

13、全景给予观众应有的提示(备用)这是个好办法!要避免屏幕上出现过多的主体(四人以上的场面很难处理),锵锵三人行,方位轴线单个、静止主体到其相对平面的垂直线直视时的视线,机位设置在轴线同一侧180以内、20以外,如何“合理”越轴?1、借助运动的动作变化改变轴线2、移动摄影机使之越过轴线(使摄影机“跨”过轴线)3、加间隔镜头(过渡镜头)(1)中性运动方向镜头(2)同一主体物特写(无明显方向特征)(3)运动方向混乱镜头(4)插入或切出镜头(5)空镜头4、借助人物视线5、全景再次交代视点,双轴线:,由零方向(中性方向)产生运动的连续,a-b,a-c,利用“中性”镜头建立方向的连续,运动方式的衔接,从剪接

14、的角度 主体的运动构成屏幕运动的因素 摄影机的运动 剪接率要达到运动的连贯,正确把握主体运动衔接的规律 正确把握摄影机运动的衔接规律 表现鲜明的节奏效果,“动接动,静接静”(原则)剪接点上主体与摄影机的运动状态 必须保持一致。1、接动作2、固定镜头与固定镜头相接3、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相接4、运动镜头与运动镜头相接,对运动的主体a.动接动如果前后两个镜头,同一主体或不同主体的动作是连贯的,可以用动作接动作。b.静接静如果前后两个镜头的主体物运动是不连贯的或它们中间有停顿的,那么,这两个镜头的组接必须在前一个镜头的主体做完一个完整的动作停下来后,接一个从静止开始的动作。,对镜头运动a.动接动若前一

15、镜头无落幅,下一个镜头则无需起幅;b.静接静若前一镜头有落幅,下一个镜头必须有起幅。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的组接静接静a.固定镜头+运动镜头(有起幅)b.运动镜头(有落幅)+固定镜头 组接时,注意运动镜头的方向、速度、幅度、情绪。,景别的组接:,景别:画面中表现出的视域范围的大小。不同的景别 传达不同性质的信息 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正确把握景别的变换,首先要了解不同景别及其组合在表达意义中的作用。远、全、中、近、特 表意功能?,全景,中景,特写,这组镜头缺乏什么?,组接时,景别的变化:叙事性的剪接,景别过渡要自然合理,景别变化要明显 平稳、流畅的视觉感受相同景别组接在一起 产生跳动感拍摄同一对象的

16、两个相邻镜头,1、景别必须有明显变化2、景别差别不大时,必须改变机位3、不准同景别相接尤其:全景+全景 中景+中景,顺切:两镜头间主体方向、速度、屏幕内外地点、色彩及大致矢量强度都具有连续性。,情绪性的剪接考虑:景别视觉感受强度同类景别镜头组接在一起积累的效果两极镜头的组接 强烈的对比效果视觉震惊 心理感受,聚合矢量之间的切可以产生高强度的屏幕事件,不顺畅的切换:主体运动方向突然改变,而景别变化不大,景别相差太大主体不连续,其它:影调与色调的过渡平稳镜头运动技巧的变化总之,逻辑上视觉上合理转换,自然、和谐地过渡。听觉上,场面与段落的转换,段落的转换包括两个层次:1、蒙太奇段落的转换即:一组镜头

17、与一组镜头的转换2、意义段落的转换即:叙事段落之间的转换段落转换是内容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要求。段落的划分和转换,内容的条理性更强,层次发展更清晰。,段落转换的视觉/心理要求:,视觉的连续性心理的隔断性利用造型因素和转场手法,使人在视觉上感到段落间过渡自然、顺畅;使观众有较明确的段落感觉。,视觉的连续性受内容要求的制约。心理的隔断性在组与组转换时,要强调视觉连贯性性而缩小心理隔断性;在叙事段落间的转换或有较明显意义差别的蒙太奇段落转换时,应加强心理隔断性的效果,减弱视觉的连续性。(形成“另起一段”的效果),选择合理的组接因素选择合适的组接方法无技巧转场以镜头的自然过渡来连接两段内容要注意寻找合理的转换因素和适当的造型因素,使之具有视觉的连贯性;在大段落转换时,又要顾及到心理的隔断性。,利用特技技巧的转换利用特技技巧使两个段落连在一起。(既容易造成视觉的连贯,又容易造成段落的分隔)常用:淡出淡入(V淡变)叠化(X淡变)翻页、划像、圈出圈入 定格(较大段落的转换),常用转场方式选择、利用合理的组接因素与方法进行场面、段落的转换。1、相似体转场2、随运动主体转换场景3、特写转场4、拉镜头转场5、空镜头转场6、主体出画、入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