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39203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李 贺,作者介绍,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其诗多以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奇绝、秾丽和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据说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背景资料,“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

2、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知识链接,催()金鳞()角声()燕脂()凝()半卷()霜重()提携(),检查预习,cu,ln,jio,yn,nn,jun,zhn,xi,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朗读指导,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整体感知,季节秋天,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地点塞上、易

3、水,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诗人在诗中给我们构思了唐军活动的哪三幅画面?,白天,严阵以待;黄昏,刻苦练兵;夜中,奇袭敌军。,理解雁门太守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感情。,内容探究,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诗中的哪句话构思新奇,写出了战争的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犹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这样构思较新颖

4、,用“黑云压城”来极力渲染宾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摧”极言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品味赏析,1.首联:写景又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2.前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雄姿英发。,3.“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令人眩晕

5、。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铁锅遭遇铜刷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未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1.颔联:叙事写景,从听觉和视觉描写,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2.“满”字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角声满天”写出战斗的激烈。“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点明交战时间之长。3.特别有表现力的是“凝”字。胭脂是为了突出红晕的效果的红色化妆品,这里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在侧面烘托,以泥土写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作者告诉我们,血流遍野,染红了泥土,从早到晚,鲜红的血慢慢凝固,凝成

6、了紫色。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惨烈。,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1.颈联:叙事写景,描写了援军到来的活动。2.前句中“半卷”写出援军的悄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交战地点。后句接着写双方的苦战。3.“半卷”二字含义极为含蓄丰富。战斗从早到晚那样惨烈,可并没有因黑夜到来而停止。我军势弱,不能坐以待毙,而选择主动出击。“半卷”,一是风大,红旗不能充分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二是为了隐蔽突袭,攻其不备,这也体现了我军的智慧。“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引用典故,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

7、去兮不复还”,高渐离永别勇士荆轲的场景历历如在目前,催人泪下。“声不起”三字,写天气极寒,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不大。,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将士欲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点明主旨。2.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3.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君”,不能一概解释成皇帝或朝廷,准确的应当是国家。对于李贺来说,“君”或许是“昏君”。李贺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被拒之于仕途之外,而置个人私怨于不顾,仍乃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此联

8、浸透着诗人的一种坚强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将不惜为国事献身。4.一个体弱多病的李贺,不像岑参、陆游等人一样有过沙场亲身经历,却能完全凭想象描绘出高于写生的战斗场景,叹为观止。,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色彩鲜明。雁门太守行是一首边塞诗歌,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氛围:那就是宾临城下,号角声声,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战争残酷,但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该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富有诗的意境和情趣。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用浓烈凝重但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漫天、鼓寒声沉”给人以庄严壮烈的感觉。诗人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他用有限的文字给我们创

9、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用无声的语言给后人留下了有声有色的意境。,写法探究,阅读雁门太守行,试从表现手法、诗歌内容、色彩艺术三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鉴赏评价,表现手法:首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颈联用荆轲易水歌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诗歌内容: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色彩艺术:这首诗是用奇异的色彩组成的,黑云、甲光

10、、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变幻莫测的光和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战场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激烈的爱国感情。,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一些赏析文字,和同学交流。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拓展延伸,雁门太守行描绘的是将士们在边境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总 结,雁门太守行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结构图示,季节秋天,时间向日、夜紫、霜重,地点塞上、易水,经过黑云压城、甲光向日、半卷 红旗,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奋勇杀敌立志报国,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