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92122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一: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一: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一: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一: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一: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一: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一: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十一: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三、视频:万象更新,四、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系,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

2、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文化方面: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

3、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外部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1953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论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的宪法,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入总纲

4、。,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一体两翼”,2、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土地改革完成,初步开展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已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的最初开端。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所取得的成功,实际上已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又一重要因素。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国际环境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也对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产生重要影响。抗美援朝运动的胜

5、利,保卫了朝鲜民主共和国的独立和新中国的安全,维护了世界和平;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气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金日成在 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这就是克拉克,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互助合作道路基本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通过合作化道路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10月1952年冬互助组,1953年1月1955年上初级社,1955年夏1956年底高级社,入社农户963%,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

6、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具体形式是: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方法:“和平赎买”改造的道路:国家资本主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步骤1949年10月1953年底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1954年1月1955年上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1955年下1956年底 全行业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形式,四马分肥,改造的内容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

7、的劳动者.具体做法为:首先,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政治活动,以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使他们自愿地接受和平改造。其次,本着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予资本家及资方人员以必要的工作安排,既使他们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又使他们在企业内部与工人一起劳动和学习,逐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使他们的生活不致因改造而下降.另外,在政治上,他们仍有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并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1956年1月,毛泽东视察上海公私合营申新九厂时,和荣毅仁交谈,1956年1月,荣毅仁就社会主义改造答

8、记者问 记者直率地问:“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三、视频:万象更新,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

9、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以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4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5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两个维度:,维度一: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与未来的发展 资本原始积累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国民经济的自主权)

10、: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处境维度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不过,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却似乎对社会主义改造做法的否定,如改造消灭了私营经济,而今天的改革却在鼓励、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因此,有人说,既然如此,又何必当初呢?对此你有何看法?,四、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系,1、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矫正、完善和发展。,“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

11、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今天我们也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当然缺点也有。从工作来看,有时候在有的问题上是急了一些。,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后明显地过急过快,农村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变过急过快,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过于短促。“工作过粗”,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工作方法,被搁置一边,出现了“一窝蜂”的局面。“简单划

12、一”,就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模式选择上存在着问题。农村几乎是清一色的高级社,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全行业的公私合营。,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4、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分田单干”有着本质区别。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谢谢大家!Thanks a lo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