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中考语文最后冲刺练课件专题.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39794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34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中考语文最后冲刺练课件专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3届中考语文最后冲刺练课件专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3届中考语文最后冲刺练课件专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3届中考语文最后冲刺练课件专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3届中考语文最后冲刺练课件专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中考语文最后冲刺练课件专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中考语文最后冲刺练课件专题.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26理解实词含义,掌握虚词用法,考向1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准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包括辨别通假字及其本字的意思;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差别;准确地解释一词多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辨别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并结合语境解释其意义和用法等。,解题方法1字形分析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寝”字,从“宝盖儿(宀)”,状似房屋,表示和房屋里活动有关,如“寐”等。再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酣”,从“酉”,它不同于“寝

2、”“寐”等字,可见它的古义和“睡觉”无关,而是“酒醒”。2语境探究法。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3结构分析法。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意义。如“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中的“进”,它的反义词是“退”而不是“出”,可见它的意义不是“进去”,而是前进,引申为“在朝廷做官”。再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所处位置相同,且都做宾语,那么就可断定“奔”也是名词,意思是“飞奔的马”。又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出产的东西;入:收

3、入的东西),这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将军披坚(坚硬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陈涉世家),这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4成语助解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如“赴汤蹈火”中的“汤”古义是“热水”的意思。与“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汤”意义相同。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的“池”古义是“护城河”,与“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池”意义相同。,5联想推断法。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答试题中的实词词义。例如,“一士人善画和旦而过之。轴必坠地”,要求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依据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当“擅长”讲,木兰诗中的“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中“旦”当“早晨”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此处的“善”也是“擅长”的意思,“旦”也是“早晨”的意思。6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是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的即为正确答案。,考向2掌握“之”“其”“以”“于”“而”等常考虚词用法初中课本出现的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结合近年中考题型看,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向明确,主要从“意义”和“用法”两个角度考查,考试中经常考

5、到的也就是“之”“其”“以”“于”“而”等几个,题型比较稳定,以四选一型的选择题形式为主导,很少以解释题出现的。常见的选择题题型有:(1)题干给出例句,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题干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选项;(2)选择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3)选择不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4)选项给出解释,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解题方法1综合归纳法。我们要结合教材,逐个落实这18个文言虚词,尤其是常考的那几个。综合归纳它们的各种义项和用法,掌握常用意义,了解特殊用法,绘制成图表,加强记忆,在阅读的具体语境中掌握具体意义,在考试过程中考生便能有本可循了。2.内外联

6、动法。试题中大多有出自初中课本内的句子,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熟悉课文内文句的优势来帮助辨析课外语段中句子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代入筛选法。当在具体语境中很难推断某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时,我们可以利用熟记的知识逐一代入筛选,文从字顺的即为正确用法。4.语境推断法。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的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5词位句意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的位置起不同的作用,比如“也”,句末助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在名词

7、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如“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一句中“因”的意思,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抄完后,赶紧跑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就能够广泛地阅读很多书”,确定“因”相当于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

8、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又如“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的“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计划,通“披”,穿着,体会,领会,在空中,都,有时,每天,即使,困苦不堪,把作为,“反”通“返”,往返(返回),热水,使活下来,偏爱,A,解析 加:益处。,在,到,来,拿,C,解析 A项宾语前置标志;B项代词,代曹刿;D项助词,“的”的意思。,D,解析 A项介词“用”的意思;B项介词,表顺承,来;C项连词,表因果。,B,解析 A项,乃:于是,就;竟然。B项,以:因为。C项,为:向;为了,表目的。D项,然:正确;这样

9、。,C,解析 A项,以:介词,凭;介词,因为。B项,之:代词,他;助词,的。C项,而:连词,表转折。D项,于:介词,向;介词,比。,C,解析 A项,且:况且;将近。B项,曾:并,尚且,连都;通“增”,增加。C项,诸:之于。D项,室:家人;房屋。,每天,苦于,停止,间杂,D,参考译文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中的几句。苦于我太小,不会拿笔,她就削竹枝成为细丝后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我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读书。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松懈了,她就拿大条尺打我,我几下,打了我,又抱着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父亲!”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抱着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的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过了一会,母亲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