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题.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401265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9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013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2013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2013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2013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题.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内文言文阅读,镇沅四中 郭少东(6个课时),1、理解课文中出现的常见通假字的含义,常见文言实词的准确含义,实词词义的比较和词语古今异义的辨析,了解课文中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加点词解释题,2013年以考课本注释为主。(2分),中考课内文言文主要考点、考题、考分:,2、将课文的重要句子或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两个句子翻译,2013年尤其强调直译。(4分),3、正确领会课文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初步分析,对作品情感倾向进行评价等;拓展简答一到两个题。(4分),“立体式读背”,坚定信念,下定决心、狠心,读思结合,逐篇攻破,“立体式读背”温馨提示:,1、回归课本,以以上16篇课文为主,其它文言文过一遍(第一

2、轮复习)夯实积累为辅。2、读背课文中渗入所有必考点、常考点,反复落实。3、完成一篇用“回忆法”检验一篇。4、保证中考真正到来前所有早读的质量。5、“立体读、背”测、考、练中检验有选择性读、背(查缺补漏)。,“立体式读背”互动示范篇目:,三峡,解释加点的词,一、实词,初中阶段的课内文言文没有生涩难懂的文章,大部分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或相近,一般采用组词、换词的方式,同学们可以自己疏通文意,因此掌握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就成了重点和难点,其中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等。,1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芳草鲜美。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

3、事业的总称。,例:阡陌交通。桃花源记,3.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古义:断绝来往;今义:隔开,不连接。或指事物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界。,4.绝境,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5.间隔,例: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6.无论,例: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古义:只;今义:但是。,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不够。,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神情庄重很像真的。,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10.但,7.不足,

4、8.如此,9.俨然,11.所以,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例:屋舍俨然。桃花源记,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古义:敬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请允许(我)”;今义:请。,12.请,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古义:时;今义:指四季中的秋季。,16.秋,例: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醉翁亭记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古义:借指弦乐器;借指管乐器;泛指音乐;今义:蚕丝竹子。,13.丝竹,例:一箪食,一豆羹。鱼我所欲也,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14.豆,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5、也。出师表,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今义:豆类名称。,17.开张,例:诚意开张圣听。出师表,古义:这;今义:今常做判断词。,15.是,例: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正义,意义。,18.义,例:引喻失义。出师表,古义:恶,坏,批评;今义:表示否定。,19.否,例:陟罚臧否。出师表,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现指品质恶劣。,20.卑鄙,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古义:辱,有降低身份之意;今义:卑鄙下流。,21.猥,例:猥自枉屈。出师表,古义:希望,期望;今义:众多。,22.庶,例:庶竭驽钝。出师表,古义:精通,熟练;今义:通顺。,23.晓畅,例:

6、晓畅军事。出师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24.痛恨,例: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古义:感动,振作;今义:感谢。,25.感激,例:由是感激。出师表,古义:偏袒和私心;今义:照顾私情。,26.偏私,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27.布衣,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古义:严谨而谨慎;今义:小心,慎重。,28.谨慎,例:先帝知臣谨慎。出师表,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9.涕,例: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指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30.牺牲,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

7、论战,古义:案件;今义:监狱。,31.狱,例:小大之狱。曹刿论战,古义:实情;今义:感情。,33.情,例: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古义:见识短浅;今义:指品质恶劣。,32.鄙,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古义:军队;今义:常指老师或军队中的一种编制。,34.师,例: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35.忠,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古义:复合词,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可以。,36.可以,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动作重复。,37.再,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古义:参与;今义:间隔,空隙,

8、不连接。,38.间,例:肉食者鄙,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古义:从前,以前;今义:现常指动作的方向。,39.向,例:寻向所志。桃花源记,古义:跑;今义:行走。,40.走,例: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古义:快步走,奔跑;今义:趋向。,41.趋,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42.再,例:寓逆旅,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古义:国都,都城;今义:国家。,43.国,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古义:写文章;今义:文章,一般指学生的习作。,44.作文,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古义:热水;今义:指汤菜。,45.汤,例: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

9、序,古义:气味(此指香味);今义:臭味。,46.臭,例: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1.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顺从,听从),(介词,由,自),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介词,向),2.达,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明白,通顺),(有道德学问的人),3.道,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思想,学说),(说),4.间,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jin,一定的时间内),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jin,参与),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jin

10、,隔开,隔离),5.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详细,详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通“俱”,全,皆),6.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靠近),(将要,将近),7.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战乱),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混乱,不安定),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紊乱,没秩序的),8.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命名),(闻名,出名),9.请,曹刿请见。曹刿论战,(请求),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请教,请求),10.属,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1、曹刿论战,(类),属于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同“嘱”,嘱托),11.为,予尝求古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wi,名词,心理活动,两种心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wi,介词,给,替),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wi,对,向),12.许,(答应),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数词,表示对数量的估计,可译为“左右”“上下”。),13.作,一鼓作气。曹刿论战,(振作),(写),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劳作),(兴建),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14.论,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2、。出师表,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辩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评定),(议论,讨论),15.能,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有才能,有本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能够,可以),16.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探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谋求),17.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表示序数,第一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副词,都,全),18.使,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让,叫),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假使,假如),19.或,或遇其叱咄,

13、送东阳马生序,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有时),(有的人),20.乃,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竟,表示出乎意料),(是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21.至,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形容词,周到),(动词,到),22.故,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所以,连词),(特意,故意,副词),23.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动词,担忧,忧虑),无冻馁之患矣。送东阳马生序,(忧患,名词),24.慕,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仰慕),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羡慕),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

14、,不亦说乎。论语十则,4.便要还家。桃花源记,6.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7.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5.百废具兴。岳阳楼记,(说通悦,愉快),(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要通邀,邀请),(具通俱,全,都),(属通嘱,嘱托),(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15.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1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1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1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11.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10.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

15、欲也,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乡通向,从前),(阙通缺,缺点),(简通拣,挑选),(有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徧通遍,遍及,普遍),(孰通熟,仔细),二、虚词,一、之,1.用作代词时,可代人、事、物,一般可译为“他”“它”,也可直接译成所代的事或物,或不译。,“之”有时作指示代词用,可译作“那”“这”。,例: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他们,指源中人),(这件事),(学习的知识),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这),虚词,3.“之”作助词时,常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领

16、属或修饰的偏正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表明这里的主谓短语并不构成独立的句子,而只是整个句子中的一个成分。,还可用在中心词和后置的定语之间,构成“中心词之定语”或“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当“之”用在不及物动词后或是表时间的副词后,只起一个凑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义。,例: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八年级下),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八年级上),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八年级下),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九年级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例:何

17、陋之有?陋室铭,二、其,在文言文里经常作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时,可作定语,译作”他(它)的、他们的”。,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九年级下),作指示代词,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则,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例: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他们的),(他们),(他们的),(他的),(他),(这里),三、以,1.“以”本是动词,可作谓语。,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作介词时,“以”和它的宾语构成介宾词组,用来做状语或补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种种关系。,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八年

18、级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因),(按照),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把),3.还作连词,例: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目的连词,来),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结果连词,以致),(认为),四、于,介词,表示与动作行为(或某种关系)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在文言文中用得非常普遍,也非常灵活。根据不同的情况,可分别解释为“在”“从”“向”“到”“给”“对”“对于”等。,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在),(对于),(给),五、而,本意是胡须,被用作虚词之后,本意几乎不用

19、了。在文言文中,“而”常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前后顺承、修饰等关系。,例:久而乃和,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表承接),(表修饰,可译为“地,着”),(表递进,可译为“而且”),(表转折,可译成“但是”),六、者,1.代词,“的人”。,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语气助词,组成“者也”或“者也”式,表判断。,例: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七、乃,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1.连词,“于是,就”。,例: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副词,“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20、有汉。桃花源记,八、且,九、夫,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例:予观夫(f)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若夫霪(yn)雨霏霏(fi),岳阳楼记,嗟(ji)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例:盖余之勤且艰苦此。送东阳马生序,1.连词,用在两分句间,表示递进关系,可译成“而且”。,2.连词,用在两个形容词之间,表并列,可译成“和”。,1.f,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放在句尾,表示感叹。,2.指示代词,这,那。,十、然,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左佩刀,右

21、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例: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出师表,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例: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1.作代词,“这”“这样”。,2.用在描摹声容情态的形容词、动词或副词后,译为“地”“着”“的样子”。,3.连词,表转折。,十一、盖,例:盖余之勤且艰苦此。送东阳马生序,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十二、焉,例: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

22、子语录,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副词,大概。,1.语气词。,2.疑问代词,“什么”。,十三、则,例: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例: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表 相承关系,“就”。,3.表假设,“如果”,“如果就”。,2.表转折,“却”。,翻译两个句子,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

23、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

24、的标准。,(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考察我们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考察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二、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

25、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2、后置定语前移。,3、前置宾语后移。,4、介宾短语前移。,例2:

26、“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例:“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翻译,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

27、巴陵郡。,(五)扩。就是扩展。,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翻译,(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

28、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是准确的翻译。,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29、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九)替,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

30、“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翻译歌,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

31、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三.翻译需把握特殊句式,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还有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的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把握“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讲求抓住关键词,字字落实,不漏字词,不出现错字,同时还要顾及全句的意思,使语句通顺连贯。从近几年中考看,翻译句子往往考查特殊句式,学习中要格外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1.判断句,判断句在翻译为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动词”是“。,用“者也”,或“者也”,或单用“者”字,或单用“也”字。,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八年级上)译文: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32、。,疑问句用“谁者”或“者谁”表判断。,例: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八年级下)译文:建亭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僧人智仙。给亭子起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号醉翁来给亭子命名的。,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八年级下)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用副词“乃”“则”“即”“必”“非”等置于名词谓语之前,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八年级下)译文:学业还有不精,品德还有不好的,不是天资太低,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2、省略句,省略主语,例: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刿)下视其辙,(刿)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

33、。”(曹刿论战九年级下),译文: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曹刿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曹刿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九年级下),译文: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动词的省略,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九年级下),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3.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例:何以战?(曹刿论战九年级下)(

34、此句的“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介词“以”的前面,译时改成“凭什么打仗”。),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例: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八年级下)(此句的“弗”是否定副词,“之”是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怠”的前面,译时改成“弗怠之”。),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例:何陋之有?(陋室铭八年级上)(此句的动词是“有”,宾语是“何陋”,用“之”表示宾语前置,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两题简答题,一、学会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宗旨,不论何种体裁作品,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者的目的都是要表达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看法,这种看法就是观

35、点,就是中心意思。,例如,曹刿论战,本是一篇记叙古代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情况,这是由作者的写作意图决定的。作者的看法是要表现曹刿在军事上是个有“远谋”的人,所以文章着重在曹刿有关战略见解的叙述,其他则一笔带过或干脆略而不写。,如:他写曹刿见庄公,进谏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询问:“何以战?”第二段只用44字就写完了战役的经过,只用两个“可矣”就写出了反攻和追逐的时机,对于 战场的复杂情况和“未可”“可矣”的所以然均略而不写,让读者依据文章来判断。第三段用“”公问其故“4字代替了鲁庄公的一系列问话,这样既避免了文字的冗长拖沓,又不至冲淡主题。而对作战前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

36、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而这两者都是围绕”论战“这一题旨来写的。,二、学会抓住文章的字、句、段来理解文意,文章的字、句、段,无不是文章的组成部分。一些关键的字、句、段,学习时反复揣摩,就可以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在意思。,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觉悟出受妻、妾、客三人的奉承蒙蔽;第二部分才正面写邹忌讽齐王的进谏及其效果。前者是生活小事,后者是政治大事,通过二者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因小见大,由意见日常生活小事引出政治生活中一分治国宏论,不仅寓意深刻,而且手段高明。语言上,妻、妾、客三人的语言,虽同属赞美谀辞,而

37、语气程度有别:妻子是极尽赞美的偏爱感情,妾的答话不如妻子的热情,显示出畏怯心情,客人额语气更轻,是一种有求于人不得不敷衍逢迎的心态。通过三句话中三种不同语气的细微差别,展示出三人不同的微妙动机。至于齐王,一个“善”字,刻画出他听后的倾心折服;“乃下令”三个字,则表现出他纳谏后立刻付诸实施的决心;分“面刺”“上书”“谤议”三等赏赐,从横向空间战士出他的胸襟;“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则从纵向时间表现进谏者有多渐少至无这一渐进过程,暗示其蔽已彻底根除,突出纳谏的卓著效果。,三、学会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经过历史长河筛选出的优秀作品,除了其思想内容有可取之处外,一般都还具有较高的艺术

38、性,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桃花源记,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写作艺术上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像写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地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写得情真

39、意切。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的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归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桃源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期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的安排,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

40、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的区域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中国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因此具有永恒的魅力。,四、学会了解作品、作者及有关知识,选入课文的作品,都是些名家名作。“课标”强调诵读名篇,主要是强调对传统文化精华的雪花。通过这些作家作品的风格、特色和思想境界。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它必然与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个人的志向、阅历密切相关,史学不分家。同学们多了解历史,多了解社会,多了解作家,既长知识,更有利于对作品的了解,这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环

41、节,不能忽略。,五、学会了解作品的感情,作品,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每一篇优秀作品,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言为心声,我们要学会去了解作品的情感,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作者沟通交流,与之共鸣。,比如前出师表作者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文学家,一篇不到800字的文章,看似平淡无奇,竟受到后人高度赞扬,其原因何在?,毋庸置疑,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看重出师表,自有其政治标准,他们着眼于文中表露的忠君思想。,文章一开头两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就有“百感交集”之慨。全文共13处提到“先帝”,诸葛亮时时不忘先帝的遗业、遗德、遗言、遗诏,足见情深志笃。文章的后半部分是述志,更多集中了作者的感情因素。诸葛亮先对个人一生

42、的行事作了简略的回顾。三顾毛庐,临危受命,突出刘备对自己的殊识;而平定南方,北伐中原,则表明自己对蜀汉政权的尽忠。而反思创业之艰难,继承之不易,重提兴复之大业,君臣之职分,除了表白自己竭诚图报的心意外,同时也起着激励后主为广大先帝遗业而勤心国事的作用。文章反复使用“宜”“不宜”诚宜“字样,亦显示出老臣叮嘱后主,不厌其烦的心意。,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任务。而分析人物形象,则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任务。我们通过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感知,可以准确领悟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完成对人物的审美品读,从而有效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1.关注人物描写的相关句子

43、,包括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正面描写,也包括对人物的侧面描写,对分析性格特点是非常直接有效的。,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从“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等动作、心理等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从而概括出他有自知之明,是一个贤臣的特点。,纵观我们历年的中考题目,文言语段篇幅短小,这就决定了人物形象的分析不会特别复杂。,2.从“重点句”入手分析人物,例如:分析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形象特点,如果仅从“曹刿给鲁庄公论战”这一角度分析,鲁庄公确实是个平庸的昏君。但这样的分析是不全面的,如果结合全文,从“重点句”入手就会得出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

44、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在课内文言阅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是一道典型题目。在冲刺训练中,我们要通过回归课本复习,总结方法,再运用到中考中。具体做题时,必须在反复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句子的揣摩探究,就可以提高分析的全面准确性。,小结,一、“立体式读背”二、释词题(一)实词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二)虚词(13个)三、翻译题1、“信、达、雅”的标准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3、十字诀4、特殊句式四、简答题(概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作业,1、学以巩固,会做16篇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课文后“研讨与练习”的题目。2、学以致用,完成2013年语文学业水平总测试中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的题目。,谢谢同学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