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专题三第10课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专题三第10课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必修3).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三,第10课,晨读新课启航,积累写作点滴,探究文本研读,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素材档案,佳作欣赏,领悟学海览胜,应用体验之旅,识记知识必备,写法简析,写法借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构成文化传统的要素需具有稳定性、持久性、连续性,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不能随着时代的进展与社会的变迁而消亡。哲学是思想的思想,在文化传统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我认为构成文化传统的应该是比哲学思想具有更大的稳定性、连续性、持久性的东西。依我看,这就是:这一民族在创造力上所显示出的特点,共同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抒情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最根本的价值观念。据此,我的初步看法是中,国文化传统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2、:靠意会而不借助言传体知的思维方式,强调同一性忽视特殊性的尚同思想,以道德为本位的价值观念。以上这些特点较之儒家或儒道互补或三教同源等哲学思想具有更大的稳定性、连续性、持久性。这里我只是想说明我并非没有认识到文化传统的顽强性。文化传统如果按照我们的主观愿望一下子就可以摆脱或突破,那也就不成其为文化传统了。我只是反对把文化传统看做是命定无法摆脱或突破的这种消极观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走祖先的路,这本身就是儒家的保守观点。我认为在,一定情况下,如果不能突破传统的某些规范,就不可能有发展和进步。人类最初倘使不突破人猿用四肢行走的传统,而变为用两脚行走,就不能完成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历
3、史性转变。王元化论传统与反传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更愿意说文化传统,要认识到它是多元的,不像发掘出来的地下文物,比如说一件商代的青铜器,具有形体而且独立于我们而存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一直处于流动变化之中,一直与周边的或世界的文明互动,这在唐代的长安最明显,呈开放形态。一个封闭的、具有本质主义特征的中国文化传统其实并不存在。就服装而言,每个历史时期都不一样,“长袍马褂”太单调了,水浒里的人物穿得多漂亮!至于说“功夫”,那是最近的发明,大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的词典都不会收录。这正说明我们的文化传统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之中。,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不同的层面,比如具体的社会实践并不能反映正统思想,反之亦然。
4、中国疆土广阔,以前文盲很多,民间信仰与儒家典籍中倡导的理念往往不相一致。比如儒家重义轻利,君子不言利,所谓“正谊(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但是在民间,拜财神爷的香火非常旺,俗语还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费孝通说的乡土文化还不够全面,我们还有破坏性的流民文化、江湖文化。不妨多维度地认识文化传统的内核。儒家传统政治倾向于“垂裳而治”,与“无为而治”相去不远,结果恶不能遏制,弱得不到保护,老百姓不得已靠一己之力来维护切身利益,时间久了就本能地对别人缺乏信任。这种对陌生人的警觉心态会撕裂社会,因为它不利于公德心的养成。提高国家治理程度也是恢复世道人心的重要途径。陆建德,中国出土简帛研究专家庞朴 庞
5、朴,生于1928年,现代学者。字若木,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简帛方面的研究。著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6、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了理性分析。,p,c,u,ji,qin,tu,bo,y,wi,j,q,sh,xin,xin,y,y,遣,谴,慑,饪,摄,髦,妊,髻,三、用准词语(一)词语辨析1捉摸琢磨,捉摸,琢磨,2原型原形,原型,原形,(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1)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2)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3)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4)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5)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6)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7)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8)昙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
7、快就凋谢,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9)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辨析:,“明日黄花”运用不当。该成语指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与语境不符。其他成语运用正确。,本文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利害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一、阅读课文“传统文化”这部分内容,回答下面问题。(一)梳理行文脉络,(二)解读文本精要 1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对应考点:理解词语内涵 提示:(1)时代性是指文化是应运而生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情
8、况的变化而变化,但不管存在时间长短,只要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2)既然存在过的,就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隐性地或显性地存在,就成为民族性,即文化中带有民族特征的因素。,2如何理解“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这句话的含意?对应考点:理解语句含意 提示:凡是在历史上存在过的文化,自有其产生的历史环境、社会因素,自然会对社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这对当时社会来说,都是合理的;但它的合理成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减少。3对传统文化,作者认为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应考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接受或拒绝。盲从与虚无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二、阅读课
9、文“财富和包袱”这部分内容,回答下面问题。(一)梳理行文脉络,(二)解读文本精要 4为什么说“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对应考点:理解词语内涵 提示:说“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财富”是因为它们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是本民族的根本,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下去的精神力量;说它们是“包袱”是因为传统的“惰性”力量会钳制人们思想、束缚人们行动的本性,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不利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5除了是“财富和包袱”外,“传统”还具有什么特点?对应考点:概括事物特点 提示:(1)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2)传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
10、而更新。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6“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表面上看仅是语序颠倒,其实二者差别很大。试完善下表。对应考点:辨析概念差别,提示:,表现为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精神意识,或者是一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即一种民族精神,提示:,时代性民族性,惰性渐变性,应运而生,在发展过程中,有的与时俱进,有的播迁他邦,有的昙花一现,作用不一样,但均是合理的,总体上说既是一种惰性的力量,又是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社会稳定、国家巩固的基础,提示:,有的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有的消亡,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变化,也会受到外
11、部世界的影响,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应该批判地继承,应该学会吸收、借鉴、整合,1形式新颖,结构合理 采用小标题形式,新颖别致,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令读者一目了然;采用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大量使用整句“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接近对偶的对举形式,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让读者眼到即明。“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制约着”“支配着”“控制着
12、”“左右着”“规定着”“悬置着”一系列动词构成整齐的排比句式,论述了“文化传统”的极大影响力,力度极为明显。“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用顶真的形式,阐述文化“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的过程,因果关系十分明显。,怎样使用整句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作文中常用的整句类型有:1古诗文连用整句 适时引用古诗文,形成整句,既能展示丰富的文化底蕴,又能展示语言的灵动风采。示例:历史记下了无数这样的“呆瓜”。从“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
13、些呆瓜们,为了一个可道而又不可道的“道”字,甘守清贫,粪土权贵,直至殉道,他们真是呆得可爱,可敬!,2排比式整句 排比式整句主要是通过排比修辞手法来连缀展示。一是内容上排比,增强了丰富的内涵;二是意义上的递进,增强了说服力,渲染了气氛。示例: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成功,对于永不懈怠的人是一座里程碑,对于骄傲自满的人是一个包袱,对于不求进取的人是一桩祸患;对于志向远大的人是向上攀登的阶梯,对于心有小志的人是一生荣耀,对于胸无大志的人是无底深渊;对于努力者,奖励;对于耕耘者,收获;对于骄傲者,过眼云烟;对于目标远大者,小的驿站;对于奋斗者,一座
14、灯塔;对于懒惰者,一个美丽的梦;对于奋进的人,另一段艰难跋涉的开端;对于知足的人,幸福的顶峰;对于失败者,遥不可及的梦想。,3比喻式整句 比喻式整句,就是运用一系列比喻,用形象、具体、感性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深邃的内蕴的语段。示例: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生活如酒。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极,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参考示例:你谅解别人冰释前嫌时感激的笑脸你历尽坎坷获得成功时赞赏的掌声善待他人的襟怀矢志不渝的追求,“传统”
15、本身“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所以对待传统既不能把它当做神圣的偶像供奉起来,也不能把它当做历史的垃圾,简单地予以抛弃。应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两重属性,从新的视角和层次来理解和再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弊端,并从中汲取复兴中华文明的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使中华文明永远灿烂辉煌。应用角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辩证地分析问题”等。,文凭不是权力的小妾 某省国土资源厅一把手正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博士,但从未见其上课。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证实,某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确实是该院在读博士生,但他不是全日制博士生,而是“论文博士”。“学校招收这种类型的博士生有二三十年了,其他学校也有,这是一个正常的招生类
16、型”。,文凭的价值对应着大学的价值,文凭的声誉对应着高等教育的声誉,不敢奢谈什么大学精神了,我只想问:亲爱的大学,你要让自己颁发的文凭贬值到什么程度?难道,文凭就该沦为权力的小妾?热评在官员读博的冲动中,往往蕴藏着不轨的动机。对如此“论文博士”感到可笑的同时,也感到其很可怕。想学习想进步是好事,但不能让官员读博蒙上太多的功利色彩,否则就是玷污博士的学历和荣誉,就是玷污官场和官员的声誉。,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的意味;日语作“祭”,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
17、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
18、,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
19、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我们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什么的吃。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
20、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搞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赏析“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人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越来越淡漠,读完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相信你的心中一定会对传统节日产生一种崭新的情感。,点击下图片进入“应用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