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标解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标解读.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新编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标解读,临朐外国语学校王川川,一、教科书内容安排及其与课程标准的关系,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的是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计3个单元、22节正课和4节活动课。三个单元的标题、与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标准中国古代史板块中的第五至第七个学习主题完全一致,与新课标特点相辅相成。新课标的内容标准,采用了“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倘若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这种主题呈现方式并不严格。以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为例,前7项可称为主题,后两项“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似乎不能脱离前面的7项而成为独立存在的主题,其内容完全可以分散渗透到前7个主题当中,为此,人教版整体设计中国古代史教科书
2、结构时,将后两项的内容渗透到了前面不同的主题当中。,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
3、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
4、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
5、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二、2015七年级历史下册历史课程标准,隋唐时期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
6、国的局面。,宋元时期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7、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简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通过填图
8、,了解清代疆域的四至。搜集和编写康熙维护国家统一的事迹,用史实说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编制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表。,谢谢!,二、教学中值得注意的若干方面,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体例、结构与上册保持一致,主体部分采取大小字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完成课标规定的主要任务。这种模式已为广大教师所熟悉,教学中运用起来也较为自如。但教科书中的其他一些栏目,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或多或少存在让人不好把握之处。以下试结合七年级下册内容分别谈谈我的看法。,1.导入框。这一部分与人教版旧教材的引言有些类似,但不尽相同。旧教材的引言一般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对所讲内容进行简要概括,二是提出与所
9、讲内容有关的问题。新教科书的导入框保留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但一般不对当课内容进行概括。这部分或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或引用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诗歌、民谣、谚语,或介绍一些文物、古迹、名胜及传说,等等,图文搭配,不求全面,不求深刻,但求生动有趣。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注意力,提高趣味性,增强启发性。“导入框”重点考虑的对象是学生,教师也可借用它在教学中导入新课。,以第12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导入框为例,它从一尊佛像的造型入手,引出莫高窟及其艺术品,讲到美、英、法、日等国对莫高窟宝物的盗窃活动,进而问及隋唐时期其他艺术的突出成就。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环环相扣。一句“莫高窟里究竟有哪些宝物”
10、,已暗暗提示出后面要讲的壁画、塑像、佛经等内容。,2.练一练。这个栏目相当于人教版旧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型包括问答、选择、连线搭配等。这部分题目难度不大,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不动脑筋。例如,“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如果不研究具体史实,而是受导入框故事的影响,认为隋炀帝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专为看琼花而开通大运河,显然就找不准主要原因,抓不住问题的本质了。又如: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领域的一组是A.千金方和本草纲目B.水经注和农政全书C.缀术和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这道选择题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学科门类多,学生如果不善于综合归纳,不深入比较,要想作出正确选择恐怕不太容易。,3
11、.动脑筋。这是用来供学生思考、分析、探究的问题,穿插于课文中间,往往出现在理解有疑惑、内容联新旧、知识可引伸、事件可对比、人物要评价、规律可探究、细节需观察、过程需体验、方法应掌握、情感待升华等学习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动脑筋由旧教材的课文中思考题发展而来,但比思考题深刻、灵活、有趣,引入了课改的新理念。例如,第4课中有这么一道“动脑筋”:“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你怎么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这需要理解加比较。同一课中另一处“动脑筋”为“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这是评价。,第10
12、课中的“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新发展”,这里需要结合个人体验进行议论。第5课中的一个“动脑筋”说:“如果你跟随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第14课中的一个“动脑筋”则说:“想想看,在现代人的诗词里,有苏轼、辛弃疾这种豪放风格的吗?你能不能举例说明?”这些都是相当开放的试题,借助它,学生完全可以展开思维的翅膀,尽情翱翔。,4.活动与探究。这是新教科书为完成新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新设的栏目,意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让学生感受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给改革后的历史教学创造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从类型上看,“
13、活动与探究”有些仅限于活动,如“制表”“故事会”“搜集图片、文字资料,写短文”“小调查”“朗诵会”“编制旅游行程表”“阅读对比”“填图”等;有些偏重于探究,如“比一比”“思考与判断”“议一议”“小讨论”“材料分析与比较”等;,5.自由阅读卡。这是一个提供自学材料、提高自学能力、培养自学习惯的栏目。这些附在课后的自由阅读卡,一般都与本课的内容密切相关。课与课之间的自由阅读卡,表面上似乎缺少联系,实际上并不然。这些分散的卡之间存在着一些带规律性的因素。如它们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科技娱乐等诸多方面。中国古代历史浩如烟海,这些自由阅读卡写到的,无疑只是沧海之一粟。但它有可能引导学生关注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系列的不完整,也许正好为学生的努力自学、深入探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