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专业科负责制提升学校治理能力.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42037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化专业科负责制提升学校治理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深化专业科负责制提升学校治理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深化专业科负责制提升学校治理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深化专业科负责制提升学校治理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化专业科负责制提升学校治理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专业科负责制提升学校治理能力.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深化专业科负责制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一、问题的提出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学校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校长一一主管校长一一行政科室一一教研组一一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这种直线型管理模式存在着层次多、针对性差、权责不清、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带有浓重的“以机关模式管学校,以普教模式办职教”色彩,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这些弊端主要表现为:一是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符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三老”现象严重(老计划、老教材、老调子),只体现了共性,没有突出专业特点、专业需要,关注学生职业态度、情感、职业道德等素养形成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适应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二是专业定位不够准

2、确,就业岗位指向不明。开设课程没有遵循中职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规律,有些课程内容脱离生产和社会实际,没有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课程沿用现成教材,缺乏二次开发的过程,与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和工作过程脱节。三是教学评价体系陈旧。评价沿袭普高模式,主要采用笔试方式评价教学质量,缺乏符合职教特色,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的评价体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学校开始尝试专业组负责制,但一直没有跳出过去的直线管理模式,科室职能越来越大,专业科头上的婆娘越来越多,越来越疲于应付,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相互推诿扯皮的事时有发生。2015年,学校以省高水平院校建设为契机,紧密结合职教

3、特点和学校实际,突破现有的管理模式,构建一种适应各专业自身发展的新模式。为此,学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论证,最终决定深化专业科负责制。按专业群重组,专业科,撤并职能科室,精简科室职能和人员,管理重心下移,明确学校与专业科责权利划分,逐步实现两级管理。二、实施过程和方法专业科负责制的改革与实施在改革领导小组的具体领导之下有序推进。1.重组专业科学校以专业群重组,专业科,现代农业专业、园林技术专业、观光农业经营专业等组成现代农业群对应设置现代农业专业科,机电安装设备与维修、汽车电子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等组建现代制造专业群,对应设置加工制造专业科,计算机应用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通信技术专业、

4、电子商务等组建电子信息专业群,对应设置电子信息专业科。以专业群重组,专业科极大限度地实现了师资、设备设施、校内外实训场地的资源共享,方便了教育研究、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等。2 .撤并科室为了确保专业科实行相对自主管理、独立运行,学校大刀阔斧撤并职能科室。专业科能做到的下放到专业科,一个科室可以做到的就合并到一个科室,坚决不搞多头管理和重复管理。如撤并信息办、保卫科、校企合作办、项目办,同时精简行政科室人员,把所有撤并科室以及招生、就业、教务、实习、学生、财务、后勤等岗位的成员绝大部分充实到专业科相应的管理岗位或者充实到教学一线,迫使学校科室转变服务功能,实现“小行政,大服务”。3 .管理下移实

5、行专业科负责制改革之后,各专业科拥有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师目标考核、绩效分配、教师晋级、教师引进和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如过去专业科不能直接主动地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送学生外出实习和就业,负责此项工作的招生就业科很难从各专业的实际出发联系到合适的单位,造成家长和学生、企业等用人单位双方都不满意。而现在专业科直接开展校企合作,专业科、学生、企业都有了多项选择的自由,满意率大大提高。又如在20122014年国家示范校建设中,我们是由教务科领头从各专业科抽专业带头人等组成建设团队,专业科并不是项目负责人,专业科很难深度参与到建设之中。而此次高水平院校建设,专业科科长都是各

6、专业群的直接负责人,在科长的统筹安排之下,全专业科的教职工广泛参与其中,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三、实施成效与思考实行专业科负责制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 .用人机制有新突破管理成本降低。以前,学校行政处室较多,行管人员近80名,各部门主任、副主任20余名。专业科负责制改革之后以后,学校精简了行政机构和人员,现有行政主任11名,各部门行政人员约40名,而且绝大部分主任和干事都在专业科兼课,85%以上的人员力量充实到了教育教学一线。实行专业科负责制改革以前,学校安排岗位主要是依据所学专业,基本上是人人有岗的大锅饭、铁饭碗。专业科负责制改革之后,学校实行竞聘上岗。专业科长由校委会聘

7、任,专业科长向校委会提出用人计划,教师根据校委会批准的各专业科用人计划和个人情况竞聘岗位,人人有岗变成了岗岗有人,但这个人则必须是能胜任的人,而这个能胜任的人可能来自原来其它的专业科,也可能来自校外。概括的讲就是原来的岗位是领导给安排的,现在的岗位是自己竞争得来的。这一变化为打造学习型学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管理效能提高。实行专业科负责制以后,简化了学校组织机构,现行的条块组织结构大大提高了管理效能,政令更加畅通,任务落实更加直接、快速。由于专业科自主管理程度的提高,学校领导有时间和精力谋划大事,科学决策,行政人员也有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服务质量和各自的业务学习、研究上,进一步提升了行政工作水平

8、,使得学校总体管理上了层次,提高了质量。2 .充分体现教育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在未实行专业科负责制改革时,学校各专业的教学及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由学校统一管理,必然造成了一线教学处在管理信息的最远端。“大一统”的这种模式影响甚至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实施与专业教学的改革,并最终影响甚至制约着学校的教学质量。2015年实行专业科负责制改革,专业科负责本专业科的教学及其管理工作,使得一线教育教学直接位于学校工作的最前端,所有行政工作都围绕教育教学需要进行,从管理机制上明确了一线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这充分调动了专业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密切了教师与市场的接触,增强了教学教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极大提高了

9、教学质量。3 .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专业科负责制改革后,每个专业科都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从计划的制定、课程的安排,活动的组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等都可自行安排。这样,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有计划地将德育课、班会课、活动课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教育。另外,专业科对本科教师提出统一要求,在每堂课及每一个教育机会中对学生渗透品德教育,全体教师形成合力,加大了德育的力度,增强了德育的实效。4 .有利于教育教学研究的开展实行专业科负责制改革以后,各专业科积极进行新的办学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各专业科考核评价工作有了很大改进,将过去一张试卷定命运改为试卷、动手相结合;

10、将终结性评价改为过程性评价,将单一考核改为综合考核,各专业学生成绩都由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能力测试成绩、卷面成绩几部分组成,部分专业课主要考核学生动手能力,甚至是作品式考核。各专业科都把课程改革作为教改重点,形成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公共基础课,按照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专业课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促学生“做一做、练一练”,突出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各专业科根据岗位要求和学生实际,开发校本讲义20余种。各专业科更强调文化课与专业学习、专业需要的对接。语文教学更注重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

11、培养和训练,英语教学更侧重口语训练,尤其是模拟工作情景的口语训练;计算机英语教学更侧重计算机英语,数学教学也与专业应用相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更注重岗位需要,更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5 .招生就业与控流工作成效显著实行专业科负责制以前,招生就业工作全部由学校招生就业处负责,招生多少、安置多少就是招生就业科这几个人的事,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关系,甚至将某些调皮学生强行劝退回家。实行专业科负责制以后就不同了,招生就业和控流工作也纳入了专业科的基本职责,招生人数的多少与专业科的经费预算成正比,就业满意率学生巩固率与专业科的绩效工资成正比,从此实现了人人关注招生,个个关心就业,全员参与育人的良好局面。班主任随

12、时关注学生动态,随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不少班级建立了微信群,学生、家长、老师随时互动,班主任每周向专业科汇报学生在校情况,专业科科长带领班主任深入学生家庭家访,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班级巩固率,2015年学校学生巩固率98%,比2013年高出10个百分点。在招生时,各专业科及时派出人员与招生专干下到乡镇做好宣传工作,为招生专干提高各专业学习、就业、创业典型,对有意向就读的学生实行重点跟踪,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就读意向,2015年,在生源人数减少的情况下学校招生新生1256人,比2014年多招110人。专业科负责制是中职学校借鉴高校分院系管理模式,按专业大类设置专业科,是一种与市场紧密衔接,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职业学校新型管理模式,是一种开放型的管理框架。2014年下半年以专业群重组,专业科,扩大了专业科管理自主权,激活了办学主体,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各专业科形成良性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大好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