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的诊断与治疗及部分进展.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2736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0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IC的诊断与治疗及部分进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DIC的诊断与治疗及部分进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DIC的诊断与治疗及部分进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DIC的诊断与治疗及部分进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DIC的诊断与治疗及部分进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IC的诊断与治疗及部分进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IC的诊断与治疗及部分进展.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DIC的诊断与治疗及部份进展,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人体凝血系统,导致微循环弥散性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及继发纤溶亢进的综合症。,【正常止血机制】,血小板机制:血管受损内皮下基底膜暴露 pt粘附pt聚集pt血栓(10分钟达到最大值,形成白色血栓),血管机制:血管损伤血管收缩(30秒),凝血机制:,激肽酶激肽酶原 组织损伤 异物表面 a(接触因子途径)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a Ca+a.Ca+a a a AT 3 Ca+pl 凝血酶原PT 凝血酶T T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 纤维蛋白多聚体 a Ca+纤维蛋白凝块,【病因】,常见为感染、肿瘤、病理产科、手术

2、及创伤占80%以上。,1、感染:占DIC总数的31%43%。细菌(G: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G+金葡菌)偶有弥漫性TB 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少见 原虫:脑型疟疾 螺旋体:钩体病 真菌:组织胞浆菌,病毒: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病因】,2、恶性肿瘤:24-34%。,【病因】,3、病理产科:4-12%。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死胎滞留、妊高症。4、手术及创伤:1-5%,15%。前列腺、胰 腺、子宫手术释放组织因子DIC。,5、医源性DIC:4-8%。,【病因】,解热镇痛药。生物及酶制剂,手术及医疗操作手术释放组织因子DIC。,肿瘤治疗,6、全身各系统疾病:,【病因】,心血管系统:恶性高血压、肺心

3、、心梗、主动脉瘤、巨大血管瘤 呼吸系统:克雷伯肺炎、ARDS、肺梗死 消化系统:胆道感染、腹膜炎、坏死性胰腺炎、急 性肝功能不全 造血系统:白血病、溶贫、血型不合的输血 泌尿系统:急性型肾炎、急性肾小管及皮质坏死 内分泌:酮症酸中毒 免疫性:SLE、多发性动脉炎 其它:CO中毒、中暑、脂肪栓塞、GVHD,【发病机制】,1、组织因子途径(外源凝血系统)激活:组织损伤入血外源性凝血途径(组织 因子途径)大量微血栓形成DIC。肿瘤细胞、红细胞(膜磷脂)、血细胞(内 容物)具有组织因子同样作用。,2、接触因子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激活的因素有:血管内皮损伤 某些细菌 活化血小板 游离饱和脂肪酸、

4、AgAb复合物、医疗 器械表面。,【发病机制】,3、Pt活化、促凝血反应:直接激活 促进凝血过程 Pt聚集、释放,【发病机制】,【病理及病理生理】,1、微血栓形成:DIC特征性改变,50-90%,广泛、微小(5010Nm)。2.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着,【病理及病理生理】,2、凝血功能异常:检出率达90-100%。初发高凝期:CT缩短、PT缩短。消耗性低凝期:CT延长、PT延长、Pt减少。继发纤溶亢进:CT延长、血块溶解、优球蛋 白溶解及纤溶酶原测定等试验显示纤维蛋白溶 解亢进。微循环障碍。,【临床表现】,DIC临床特征:因原发病种多,DIC症状常为原发病掩盖 DIC临床表现变性很大。14-20%D

5、IC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一、出血:1、发生率:85100%。2、特征及部位:自发性持续性渗出。多见于皮肤、粘膜、创口,甚至有内脏出血。3、临床特点:突然,原发病不能解释。出血部位广泛,呈多发性。多伴有DIC其他临床表现。常规止血效果不佳。,【临床表现】,二、休克或循环衰竭:1、发生率:30-80%。2、临床特点:发生突然,常见休克原因难以解释。常与出血倾向、栓塞等同时出现,与出血量不 成正比。休克早期即有多脏器功能不全症状及体征,与 一般休克到末期才出现上述表现不同。难治性。病情危重,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表现】,三、微血管栓塞:1、发生率:10-80+%。2、临床特点:微血管栓塞

6、,广泛弥散。很少出现栓塞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多为体表浅层栓塞。主要表现:皮肤、粘膜发绀,可有广泛性栓塞性坏死。皮肤表面为点块或斑状淤斑,中心有高出皮面暗红色血栓,周围包绕以大小不等片状颜色稍淡出血斑,可有表皮脱落,可见坏死灶,出血性大疱。消化道大出血等。,【临床表现】,部分栓塞位于深部,伴该器官功能衰竭,如肾(50%),肺(呼吸功能不全45%)、大脑皮层(意识障碍、颅高压24%)、心脏(20%)肾上腺(30%)垂体(50%),肠系膜等。特点:(1)缺乏典型急性溶血的症状和特征。(2)部分为Hb持续性下降,不明原因的贫血为唯一证据。(3)RBC破坏证据:三角形、盔形、棘状RBC。,【临床表现】,五

7、、原发病表现六、其他:如肢体末梢发绀坏死,【实验室检查】,1、Pt:90%有Pt减少。80%Pt150109/L DIC可排除。Pt的持续性减少,有诊断意义。Pt功能异常。代谢产物增多,TXB2明显增多。,【实验室检查】,2、凝血功能异常:APTT、PT、TT、纤维蛋白原含量。(1)纤维蛋白原:早期其后。1.5-4.0g/L为标准.(2)PT(凝血酶原时间):、任一减少均致PT异常.较正常对照(1213S)延长3S以上。高凝时PT缩短。(3)TT(凝血酶时间):I、FOP可致TT延长。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4)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5)纤维蛋白单体及复合物测定:3P阳性 乙

8、醇胶试验阳性。(6)纤维蛋白溶解测定:FDP测定:间接血凝抑制20mg/L有意义。Fi试验:20mg/L3、其它:红细胞形态 AT-测定。DD测定,3、红细胞形态4、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记物:内皮素1,与病灶平衡。(ET-1)血栓调节蛋白(TM),反映预后。正常值19.82.6 ng/ml。5、反映血小板活性的检测:血小板-颗粒胰蛋白-140,正常值104.5 ng/ml,DIC。,6、反映凝血系统活化的检测:凝血酶元片段1+2,正常值ELISA:0.37-1.11nM/L,RIA:1.970.97nM/L,反映凝血酶生成和高凝状态。纤维蛋白肽A(FPA):反映凝血酶生成的标记物。RIA法

9、:2.161.94 ng/ml。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早期诊断(亚临床)。,7、反映抗凝系统活化: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反映凝血酶产生和AT的消耗。蛋白C活化肽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Wada认为其升高预后较好。10218.5pg/ml。,8、纤溶与抗纤溶活化的检测: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ELISA8.54.3 ng/ml。RIA:154.421.2 ng/ml。纤溶酶-2抗纤溶酶复合物:反映纤溶活性。0.20.2 mg/L。用于DIC和preDIC。,【诊断及鉴别诊断】,一、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引起DIC的基础疾病。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1)出血倾向(2

10、)微循环衰竭或休克(3)发微血管栓塞(4)抗凝有效。,【诊断及鉴别诊断】,(二)、实验室指标:有以下三项以上异常:1、Pt:4g/L.3、3P(+)或血浆FDP20my/L(肝病时60my/L,或DD升高或阳性。4、PT缩短或短延长3“以上,或呈动态变化(肝病时长5以上)。5、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减低。6、AT含量及活性减低(不适于肝病)。7、血浆F:C活性50%(肝病必备)。,【诊断及鉴别诊断】,二、鉴别诊断:重症肝炎 TTP,【治疗】,一、原发病的治疗二、抗凝治疗(一)肝素:1mg=125u禁忌证:手术或创面未良好止血。近期大咯血或消化道大出血的活动性溃疡。蛇毒DIC。DIC晚期多种因子缺乏

11、及明显纤溶亢进。剂量:急性DIC时:10000 U45000 U/d之间。常用15000U/d,每6小时50007500 U。常用50mg加入血浆中静滴3-5天。或用速碧林75150抗aU/Kg.d./皮下。具体用法:每6小时一次,皮下注射3-5d。监护指标:APTT延长60100%为宜。,【治疗】,(二)右旋糖酐40:500ml静滴35天。1000ml/d。(三)复方丹参:20-40ml+200mlGS静滴,23次/d3-5天。(四)AT:与肝素合用,增加疗效。15003000 U静滴,2-3次/d5天。如无AT,可用血浆代替,1ml血浆含2UAT。(五)抗血小板药:潘生丁:400mg/天,

12、分三次。阿斯匹林:50250mg,2次/天3次/天510天。噻氯匹定:0.25,2次57天。,(六)蛋白C浓缩物:活化蛋白C抑制凝血酶产生及加速纤溶活性。用法:活化蛋白C:500010000u/d2天。(七)重组水蛭素。(八)凝血抑制剂:组织因子途经抑制物,减少内毒素引起的凝血酶生成。C1抑制物:Fa的抑制作用。已酮可可碱。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抑制内毒素诱导的TNF产生。抑肽酶:易致广泛血栓形成,应与适量肝素联用。,【治疗】,三、补充疗法:1、Pt:Pt20-109/L,有出血病情严重者。要求:24小时内输血Pt至少10U。或按1 U/5Kg体重输入,使Pt50109/L为宜。2、新鲜血浆:3、新鲜全血:Pt升至50109/L以上,各种凝血因子升至正常50%以上。(800-1500ml全血)。4、纤维蛋白原:适应:急性DIC有明显低纤维蛋白原症或出血极为严重者。用量:812g/天。用法:24g静滴,首剂。视病情重复使用。以血浆纤维蛋白原升至1g/L以上为准。24小时后不需再使用。,【治疗】,四、纤溶抑制药:慎重使用:EACA、PAMBA其他:溶栓、糖皮质激素等。预后:DIC治愈率:5080%,好转率2030%,死亡率20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