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7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3734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2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lecture7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lecture7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lecture7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lecture7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lecture7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lecture7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ecture7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康有为的翻译思想,一 时代背景介绍二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1879 游香港,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1882 到上海,精心研读西学译著 1888 以各人名义上书清帝 1895“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中有关培养翻译人才的看法,“内弊即除,则外交宜讲。春秋子雨能知四国之为,汉武下诏求通绝域之使而今使才未养,不谙外务,重辱国体,外人姗笑。今宜立使才馆,选举贡、生、监之明敏辩才者入馆学习,各国语言文字、政教律法、风俗约章,皆令学习。学成或为游历,或充随员,出为领事,擢为公使,庶几通晓外务,可以折冲。”,上海强学会建立,“最要者四事:译印图书、刊

2、布报纸、开大书藏、开博物院.”“道莫患于塞,莫善于通。互市者,通商以济有无;互译者,通士以广问学。尝考讲求西学之法,以译书为第一义。凡自明以来所译西书,并许著录,以译书为根,得其本矣。”,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的译学思想,“今此会先办译书,首译各国各报以为日报取资;次译章程、条教、律例、条约、公法、日录、招牌等书;然后及地图暨各种学术之书。并设译学堂,专任此事。”,强调翻译东籍的便利,“若因日本译书之成业、政法之成绩而妙用之,彼与我同文,则转译辑其成书,比其欧美之文,事一而功万矣。彼与我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鉴其行事之得失,去其弊误,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而欧美之新法、日本之良规,悉发现于我神州

3、矣。”,康、梁主张由日译文转译的理由,一 日本自维新三十年来,广求知识于寰宇,其所译所著有用之书,不下数千种,而尤祥于政治学、资生学(经济学)、智学(哲学)、群学(社会学),皆开民智,强国基之急务也二 日本与我同文三 学日文比学西文要快一点。,梁启超的翻译思想,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1889年,去北京考试,购得瀛环志略,开始接触西学。翌年,从学于康有为,从思想上开始维新。1894年,参与“公车上书”。1896年,创办时务报,并任主笔。,奏请推广学校,设立译局、报馆折,“欲求知彼,首在译书。今年以来,制造局、同文馆等处,译出刻成已百余种,可谓知所务也;然所译之书,祥于术艺而略于

4、政事,于彼中治国之本末、时局之变迁,言之未尽。至于学校、农政、商务、铁路、邮政诸事,今日所亟j 宜讲求者,一切章程条理,彼国咸有专书,详哉言之。”,关于“翻译强国”思想,“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昭昭然也!”“欲救斯敝,厥有二义:其一,使天下学子,自幼咸习西文;其二,取西人有用之书,悉译成华字。斯二者不可缺一。”,论述诸国强盛之原因,“且论者亦知泰东西诸国,其盛强果何自耶?泰西格致性理之学,原于希腊;法律政治之学,原于罗马。欧洲诸国各以其国之今文,译希腊、罗马之古籍,译成各书,立于学官,列于科目,举国习之,得以神明其法,而损益其制。故文明之效,极于今日。”论译书,译书“三义”,“一

5、曰,译当译之本”洋务派弊病“中国官局旧译之书,兵学几居其半”“当知西人之所强者兵,而所以强者不在兵”,当译之本,一当以尽译西国章程之书,为第一义二当译学校用之教科书“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三当译政法之书“夫政法者,立国之本也。”四当译西国史书“史者,所以通知古今,国之鉴也。”,二曰,定公译之例,“译书之难读,莫甚于名号之不一。同一物也,同一名也,此书既与彼书异,一书之中,前后又互译,则读者目迷五色,莫知所从。”人名、地名音译“以京语为主,以天下所通行”官制,“有义可译则译义,义不可译乃译音。”名物,“必以造新字为第一义。”,“译书有二弊:一曰徇华文而失

6、西义,二曰徇西文而梗华读。夫既言之矣:翻译之事,莫先于内典;翻译之本,亦莫善于内典。故今日言译例,当法内典。自鸠摩罗什、实叉难陀,皆深通华文,不著笔受。玄奘先游身毒,学其语,受其义,归而记忆其所得,从而笔之。言译者当以此义为上;舌人相承,斯已下矣。凡译书者,将使人深知其意,苟其意靡失,虽取其文而删增之,颠倒之,未为害也。然必译书者之所学,与著书者之所学相去不远,乃可以语于是。”,三曰,养能译之才,“通学通文说”“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中所言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才;通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称矣。”“三者之中,又以通学为上,而通文乃其次也。”,二 关于“翻译文体革命”思想,“严氏

7、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此书(原富)复经数年之心力,屡易其稿,然后出世,其精美更何待言!吾辈所犹有撼者,其文章太务渊雅,刻意摹仿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夫文界之宜革命久矣。欧、美、日本诸国文体之变化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正比例。况此等学理之书,非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能使学童受其益乎?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新民从报,三 关于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梁氏小说理论的弊端“小说决定一切”,四 关于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凡一民族之文化,其容纳性愈富者,其增展力愈强,此定理也。我民族对于外来文化之容纳性,惟佛学输入时代最能发挥。”“近代文学与大乘经典,实有如是之微妙关系”“佛恐以辞害意且妨普及,故说法皆用通俗语。译家惟深知此意,故遣语亦务求喻俗。”,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