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批评.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4450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30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文学批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清代文学批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清代文学批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清代文学批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清代文学批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文学批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文学批评.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清代文学批评,第一节 概述,一、清代的文化背景 1、文化专制 2、朴学兴起二、清代文学批评的理论总结 1、小说评点 2、戏曲理论 3、诗文词理论,第二节 清代诗文理论批评,一、王夫之的文论二、桐城派的文论三、叶燮的文论,王夫之的文论,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二、“情景”说三、“现量”说四、诗歌欣赏方面的见解,一、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别号夕堂,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明亡,起兵衡阳抗清,失败后退居著书四十年,意在总结明王朝覆亡之教训,对中国古代哲学与诗学进行了全面的反思、批判和总结。博通经史,思想深遂,与黄宗羲、顾

2、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述颇多,有姜斋实话、周易外传、宋论等,后辑有船山遗书。王夫之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也是一位美学大师。他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的形态。,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古代“言志”说和“缘情”说的不同 宋元以来的情、理之争(宋诗受理学的影响,重理而不重情;严羽强调诗歌主情而反对说理。)明代以来李贽、公安三袁强调文学应当表现“真情”而反对“假理”。从文学批评史看,主张言志、载道的偏向主理一派,往往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而忽略诗歌的抒情本质和审美特征;主张缘情、抒写性灵的偏向主情一派,

3、往往对诗歌情中有理的方面认识不足,并对情缺乏积极的引导。,王夫之既强调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诗之所至,情无不至。情之所至,诗以之至),又不否定诗歌中也有理(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非理抑将何悟?)。只是诗歌中的理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理而已(经生之理,不关诗理,犹浪子之情,无当诗情)。这种对情理关系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更为科学也更加稳妥,从而对争论了数百年的情、理关系作了比较圆满的总结。,“诗道性情”与“兴观群怨”论 明诗评选:“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尽有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文章,却分派于易、书、礼、春秋去,彼不能代诗而言性之情,诗亦不能代

4、彼也。”,四书训义卷二十:“诗之泳游以性情,可以兴矣;褒刺以立义,可以观矣;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含其情而不尽于言,可以怨矣。”诗绎:“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二、“情景”说,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构成: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姜

5、斋诗话,姜斋诗话卷二:“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影静千宫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难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鹘突看过,作等闲语耳。”,唐诗评选卷四:“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古诗评选卷五:“写景至处,但令与心目不相睽离,则无穷之情正由此而生。一虚一实,一景一情之说生,而诗遂为阱为梏为行尸。”,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

6、,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是比较难的;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三、“现量”说,王夫之在其研究佛教唯识宗的著作相宗络索中这样解释现量:“现量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在诗歌的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根据教材的论述,简言之,诗歌创作中的“现量”说有现在义、现成

7、义、显现真实义。,王夫之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写“当时现量情景”(明诗评选卷四皇甫洊谒伍子胥庙诗评语),主体置身于当下的情境当中,景是眼前的当下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这就是传统诗论中说的“即兴”。其“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中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说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落笔之先,意匠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这一过程是自发地完成的,创作者不应该人为地从外在强制这一自发过程。,现量说的显现真实义乃是现在义和现成义的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景按照其处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和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

8、就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简而言之,似乎可以这样说:“现量”在王夫之诗学中的内涵:现在义、现成义是在直接对象面前的审美直觉,而显现真实义则是前二者,即审美直觉的结果,四、诗歌欣赏方面的见解,王夫之有比较通达的诗歌欣赏观点。他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就是说,作者在创作时,诗歌有其一定的意义,但读者在欣赏时,却不必囿于作者的本意,不仅可以而且应该从自己的角度去体验和理解,赋予它不同于作者的思想含蕴。这种不同的理解得之于读者不同的世事经历、文化修养和阅读欣赏水平和欣赏趣味,强调了读者在欣赏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孟子“以意逆志”说和西方文论中“一千个观众就有一

9、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一)方苞的“义法”说 又书货殖传后:“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二、桐城派的文论,(二)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 论文偶记:“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一事。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即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

10、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三)姚鼐的“义理、考据、词章”说 惜抱轩文集述庵文钞序:“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夫天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叶燮的文论,一、叶燮的诗歌理论框架二、“理、事、情”说三、“才、胆、识、力”说,叶燮(162717

11、03),字星期,号已畦,吴江(今属江苏)人,晚年著书、讲学于吴江横山,世称横山先生。康熙九年(1670)进士,康熙十四年(1675)任江苏宝应县知县,后“以伉直不附上官意,用细故落职。”此后,漫游山川名胜,以著书、授徒终。著有诗论原诗,诗文已畦集。在原诗中,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又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一)诗歌发展正变论 原诗内篇上:“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

12、升降不同,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但就一时而论,有盛必有衰;综千古而论,则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自衰而复盛。非有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居于衰也。”,(二)创作主客体论 原诗内篇下云:“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此举在我者而为言,而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大之

13、经纬天地,细而一动一植,咏叹讴吟,俱不能离是而为言者矣。”,内篇上:“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然具是三者,又有总而持之、条而贯之者曰气。事理情之所为用,气为之用也。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乔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苟无气以行之,能若是乎?又如合抱之木,百尺干霄,纤叶微柯以万计,同时而发,无有丝毫异同,是气之为也。苟断其根,则气尽而立萎,此时理事情俱无从施矣。吾故曰:三者借气而行者也。得是三者,而气鼓行于其间,絪缊磅礴,随其自然所至即为法,此天地万象之至文也。岂先有法以驭是气者哉?”,四、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学批评 清代词学中兴,盛况空

14、前。这一时期词的创作与批评高度活跃,词派纷呈,其中尤以阳羡派、浙西派以及常州词派声势最为浩大,成为为有清一代最具影响力的三大词派。阳羡派和浙西派出现于清初江南词坛,前者以陈维崧为首,推崇苏轼、辛弃疾的豪放雄奇词风,强调抒发愤郁不平的豪情壮慨;后者以朱彝尊为首,宗奉姜夔、张炎的清空雅正词风,主张以词歌咏“盛世升平”。常州派张惠言要求词能“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诵”,讲“寄托”,扩大了词境。,第三节 清代小说戏曲理论批评,一、金圣叹 金圣叹(16081661)原姓张,名采,字若采。后改姓金,名喟,字圣叹,明亡后更名人瑞,江苏吴县人。金圣叹少有才名,性格狂放怪诞,思想激进,“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

15、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后因“哭庙案”被杀于南京。他称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六大才子书,其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这六部书的评点中。其中水浒传、西厢记评点最为著名。著有诗集沉吟楼诗选等。,(一)创作论 1,“庶人之议”与“怨毒著书”说 第一回回首总评:“王进去后,更有史进。史者,史也,寓言稗史亦史也。夫古者史以记事,今稗史所记何事?殆记一百八人之事也。记一百八人之事,而亦居然谓之史也何居?从来庶人之议皆史也。庶人则何敢议也?庶人不敢议也。庶人不敢议而又议,可也?天下有道,然后庶人不议也。今则庶人议矣。何用知其天下无道?曰:王进去,而高俅来矣。”,水浒传第六回:“发

16、愤作书之故,其号耐庵不虚也。”水浒传第十八回总批:“此回前半幅借阮氏口痛骂官吏,后半幅借林冲口痛骂秀才,其言愤激,殊伤雅道。然怨毒著书,史迁不免,于稗官又奚责焉?”,2,“因文生事”说 读第五才子书法:“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3,“因缘生法”说 水浒传第五十五回回评:“经曰:因缘和合,无法不有。自古淫妇无印板偷汉法,偷儿无印板做贼法,才子亦无印板做文字法也。因缘生法,一切具足。而耐庵作水浒一传,

17、直以因缘生法为其文字总持,是深达因缘也。”水浒传序三:“忠恕,量万物之斗斛也,因缘生法,裁世界之刀尺也,施耐庵左手握如是斗斛,右手持如是刀尺,而仅乃叙一百八人之性情、气质、形状、声口者,是犹小试其端也。”,4,“澄怀格物”说 水浒传序三:“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学者诚能澄怀格物,发皇文章,岂不一代文物之林,然但善读水浒而已,为其人绰绰有馀也。”“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故不以为难也。”,5,“三境”说 水浒传序一:“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圣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神境也;心

18、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文章之化境也。夫文章至于心手皆不至,则是其纸上无字无句无局无思者也,而独能令千万世下人之读吾文者,其心头眼底,乃窅窅有思,乃摇摇有局,乃铿铿有句,而烨烨有字,则是其提笔临纸之时,才以绕其前,才以绕其后,而非徒然卒然之事也。”,三、李渔 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又字谪凡,号笠翁,别署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觉世稗官等。江苏稚皋(今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明末诸生,入清后绝意仕进,移家南京、杭州等地,以印书卖文、领家庭戏班四处演出维持生计。李渔兴趣广泛,才思敏捷,工诗善文,旁及杂艺,尤长戏曲,常自为编导,乃至粉墨登场,对戏曲剧本的创作和演出都有丰富的经验。所作有

19、小说集十二楼、无声戏(又名连城璧);戏曲集笠翁十种曲;诗文杂著笠翁一家言。其戏曲理论见于收入笠翁一家言中的闲情偶寄。,词曲部宾白中这样描述他的剧本创作情况:笠翁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此其所以观听咸宜也。,(一)戏曲结构论 李渔的戏曲理论,颇多超越前人水平的地方。他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看法。主次分明,自成一说,突出了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要求。闲情偶寄词曲部的“结构第一”,下辖七个方面:“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二)戏曲语言论 李渔在“词采第二”中,对戏曲语言提出了四点要求:“贵浅显”、“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