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o-第七讲:符号的解释.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47830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23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emio-第七讲:符号的解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Semio-第七讲:符号的解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Semio-第七讲:符号的解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Semio-第七讲:符号的解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Semio-第七讲:符号的解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Semio-第七讲:符号的解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emio-第七讲:符号的解释.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讲:符号的解释,符形学符意学符用学符号六因素导致六性质语境论意图定点诚信与谎言:述真与接受原则,莫里斯分科,莫里斯1938年符号理论基础,为符号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符号过程涉及到三个基本面:符号体系(S)使用者集群(U)和世界(W),组合成六门学科:R(S,S)=符形学(syntactics)R(S,W)=符意学(semantics)R(U,S)=符用学(pragmatics)R(U,W)=实践学(praxeology)R(U,U)=社会学(sociology)R(W,W)=物理学(physics)后面三门与符号无关,如此分科合理与否我们不必评论。前面三门应当说说的非常清楚,至今被

2、符号学界沿用。,符形学Syntactics,组合学,句法学,符号有组合关系(所谓组合学syntagmatics),而且有聚合关系。符形学研究的应当是符号组合的形式。莫里斯之后的符号学家有时候用“句法学”(syntax)来代替莫里斯的术语符形学莫里斯不是误用了术语,他有意避开语言学属于。他认为:“符形学问题(syntactical)包括感知符号,艺术符号,符号的实际使用,以及一般语言学”。中国符号学界把syntactics翻译成“句法学”,在讨论中使用“符号的句法”一词,用词可能任意了一点。,符意学Semantics,符意学即意义的传达与解释。符形学可能会越出符号学的范畴符义学的任何问题,都是符

3、号学的核心问题。能指以“被感知”为第一要求,感知却不是认知。解释者生活在各种各样刺激的海洋中,这些刺激都能被感知,只有部分被感知(perceived),很少被认知(recognized),更少被解释(interpreted)。开车者一上街,满街是可感知物,只有一部分被感知,但是他者必须马上删选出应认知,即应当立即判断其意义的符号,舍去的绝大部分可感知物,即是所谓“噪音”。认知是接收者的意向性过程。符号太多,要解释的东西太多。任何解释,都是选择认知的结果。认知是自动化的,以缩短从感知中选择认知的过程。,艺术延迟认知,乐在感知,这种缩短,对于艺术符号来说,很不合适。一旦符号文本与意义之间几乎没有距

4、离,就是浅薄。艺术是减缓认知,是从感知中艰难地寻找认知,这个过程越费力越让人满意,哪怕找不到认知也是令人满意:让人乐在其中的是过程本身,而不是认知的结果。因此,学习认知,就是学习不认知。这个悖论可以有两个意思:在驾车者的例子中,就是以最快速度“不假思索”地认知,就是对符号自动化地反应。在艺术欣赏的例子中,不认知就是努力推迟认知,感知过程就是艺术欣赏,意义是第二位的。,符用学pragmatics,符号的解释凡是应对了一下四条中的任何一条,都进入了符用学的范围:是否考虑发送者与接收者?是否考虑发送者的意图,与接收者的解释?是否考虑符号的语境?是否考虑使用符号而施行行为?一旦牵涉到符号使用者的具体环

5、境,符号的意义会变得无穷复杂:要理解一部电影,几乎会卷入整个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知识:如果这部小说或电影意义比较丰富的话,它创造的世界,可以支持任何理论,让任何论辩言之成理。所以布龙菲尔德认为意义问题不是语言学能处理的,应当排除在语言学之外。,符用学:垃圾箱变成聚宝箱,符号学界原先认为,为符用学是符号学的“垃圾箱”,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就可以往里扔。但是符号学发展到现在,符用学成了符号学最重要的领域。同一符号(例如拥抱),在不同场合(situations)-外交礼仪,接待客人,家庭内部,恋爱关系,父子关系-意义会非常不一样。场合,是符用学的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说:“一个词的意义就是他在语言中的使用”

6、。符号的真正意义就是符号的使用意义。雅克布森说,莫斯科某演员能把“今天晚上”一语说出五十种不同的意思,他是五十种不同的情感状态,例如“今天晚上(可以一醉方休了)”,“今天晚上(她究竟来不来)?”。,雅克布森六因素论,1958年雅克布森提出了著名的符指过程六因素分析法:语境(context)信息(message)发送者-接收者(addressser)(addressee)接触(contact)符码(code),我理解的六因素论,雅克布森提出了著名的符指过程六因素分析法。我在此改成本书一贯的术语:对象(object)文本(text)发送者-接收者(sender)(receiver)中介(mediu

7、m)符码(code),符号的六种意义主导,当表意进程让其中的一个因素成为主导时,某种相应的特殊意义解释就占据支配地位。指称性(Referential)诗性(Poetical)情绪性-意动性(Emotive)(Conative)交际性(Phatic)元语言性(Metalingual),情绪性,雅克布森指出任何符号过程都是多功能的,符号性质的区分,只在于何者为主导。当表意过程侧重于发送者时,符号文本出现了较强烈的“情绪性”(emotive)。最明显的例子是感叹语,或“以表现性姿态展示其愤怒或讥讽态度”。雅克布森指出,情绪表现功能不一定靠感叹词,实际上在符号的各个层次上:语言,语法,词汇,都会参与这

8、个功能。,意动性(conative),当符合表意侧重于接收者时,符号出现了较强的意动性,即促使接收者做出某种反应。最明确的是命令,呼唤句,祈使句。意动性是无法检验,无法用正确与错误加以判断的。托尔斯泰在小说克莱采奏鸣曲借人物之口评论:“我听完乐曲(指贝多芬的同名音乐作品)之后感觉到不能控制的兴奋,心情无法平静。就像士兵听到进行曲就立刻踩步子威武地前进,就像我们一听到舞曲就会心情舒畅地跳舞,一听到弥撒曲就知道去领圣餐。在这些事例中,音乐的作曲都达到了某种目的所以,音乐是可怕的,我很赞成中国由国家掌管音乐的做法”。,交际性(phatic),当符号表意侧重于中介时,符号出现了较强的“交际性”(或称接

9、触性)。话语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接触。最短的例子是打电话时说的“喂喂,你听得见吗?”最极端型的例子可以是英国议会中所谓filibuster,即在议会中用冗长的无关发言拖时间以推迟某个法案通过:说的内容无关紧要,符号的用途是占领中介。反复说同一句话,是一种保持接触的方式,幼儿首先学会使用的就是符号的这种功能。恋爱中人往往不断地说重复的话,家人之间常谈些闲言碎语。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保持接触,是交流渠道畅通本身带来的快乐,信息内容倒在其次。,指称性 referential,当符号表意侧重于对象时,符号出现了较强的“指称性“(referential),或称指义性(denotative)。此时符号过程明显

10、以传达某种明确意义为目的。本书上文讨论过,实用/科学符号表意,大多是”所指优先“,这一类符号表意最为常见,最容易理解。,元语言性 Metalingual,当符号侧重于符码时,符号出现了较强烈的“元语言倾向”,即符号信息提供线索应当如何解释自身下一节“自携元语言”,自携的元语言往往来自文本的体裁,风格,副文本等元素上,文本自身讨论元语言,往往用“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这样的语句来提醒。任何一种符号过程,都广泛使用元语言操作。符号文本往往包括了对自己的解释成分,元语言可以内在,这是雅克布森的一个重要贡献。,“诗性”Poeticalness,当符号侧重于信息本身时,就出现了“诗性”即符号把解释者的注意

11、力引向符号文本本身:文本本身的品质成为主导。诗性并非只出现于诗歌或文学艺术中,诗性出现于许多表意场合,例如政治口号,例如儿童用词。这些符号并非没有其他功能,只不过表现形式特别引人注意。雅克布森举出的例子有顺口溜,中世纪律条,梵语中用韵文写的科学论文。在当代,符号的“诗性”出现于广告,招牌,宣传。诗性的一个重要让重复之间出现有趣的对比:饭店名为“面对面拉面”;店名“王子饺子王”;饭店门上挂匾“好吃再来”,出门时门上另一匾“再来好吃”。,外延 denotation,内涵connotation,这一对术语翻译得不好,“外延”的延伸范围似乎比“内涵”宽,其实正好相反,。“外延”意义相对固定,除非整个社

12、会同意可以延展出新意义,内涵才是每次解释都有可能衍生出新意义。内涵实际上是没有边界的,可以无限延伸的。有的符号学家认为内涵有三种:外包义(extentional),情绪义(emotional),象征义(symbolic)。符号学的主要研究范围,是内涵符号学,巴尔特说:符号学家是“内涵科学家”(scientist of connotations)。,外延必先于内涵?,艾柯指出,外延是“所指物在文化上得到承认的潜在属性”,而内涵“未必对应所指物在文化上得到承认的潜在属性“,他这个观察很犀利:符号意义与文化的具体安排有关。但是艾柯又说:“内涵必然取决于先行的外延”。外延是否必然先行?这是不一定的,因

13、为有不少符号(及能指有限符号)指称物并不存在。仪式符号(凤凰麒麟等图腾符号),艺术符号(例如夏加尔在空中飞的人物),政治符号(例如右派分子,“托派取消派”)很多并没有外延,先有内涵(右派是反动派),内涵才创造指称(具体的一个个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各家意义相近,对象(object)/解释项(interpretant)-皮尔士外延(denotation)/内涵(connotation)-叶姆斯列夫指向(denotatum)/意味(significatum)-莫里斯语义的(semantic)/语用的(pragmatic)-莫里斯外包(extension)/内包(intension)-卡尔纳普指称

14、(referent)/意味(significance)-雅克布森意义(meaning)/神话(myth)-巴尔特词典式解码(dictionary)/百科式解码(encyclopedia)-艾柯字面的(literal)/语境的(contextual)-班维尼斯特含义(Sinn)/意义(Bedeutung)-赫许(Hirsch),语境论 contectualism,同样的符号,同样的内涵,不同的语境需要用完全不同的符码与元语言。塔拉斯提曾经列出九种“情景”:社交礼貌,历史情景,存在情景,传达情景,权力情景,宗教情景,象征情景,情色情景,道德情景。但是他马上指出实际情景远远不止这九种,而且这九种也随

15、时混杂。看起来简单的见面拥抱,放在这些情景中,需要完全不同的符码。社交的拥抱(友好),权力的拥抱(妥协),信仰的拥抱(认同),感情的拥抱(爱情),在没有拥抱习惯的文化中(例如传统中国)意义会出现绝大困惑。我们什么时候明白自己搞错了情景?这是试推法的第一步,即看自己是否使用不适合此情景的符码种类。把语境弄错,全盘皆错。,社会语境:“脚本”(script),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事件序列,就会固定解释结构。符号出现的时候,就会“不言而喻”(by default)地放在这个完整序列中进行解释,哪怕文本意义并不完整,意图意义也会在已定的符号情境中得到重构。待客吃饭时,你的妻子对着你摸了一下下巴,你马上明

16、白她是指你自己的下巴上有饭粒。“我想打电话,能否借给我一块钱?”对这“一块钱”的解释,必然是一块钱硬币。,意图语境(intentional context)或称“语式”(mode),在符号文本的形态上有所表现,例如军官向士兵发命令,就有坚定的语调,严肃的表情,确切的动作,来为他的命令的重要性作注脚。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2009年2月2日宣誓就职,她致词时说,“我要好好感谢他,这辈子带给我各式各样的经验”,而说到”各式各样“时加重语气,似乎暗指克林顿当年的韵事,引来哄堂大笑。这种语气副文本,送出的意图意义是幽默,给接收者提示如何得到正确的解释意义:她不是一个怨妇,现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夫妻可以合作无

17、间。,场合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接受者是社会范畴非常重要:在酒吧朋友中传送的,与在外交场合传送的,使用同样符号,意义可以完全不同。场合语境变动,“传达集团”的变化,可以对解释器决定性影响。例如军队,中学生社群,黑社会,各有一套独特的表意方式。能够放在歌词里唱的,很可能不能放在话里说。例如不可能口头上说:“我愿做一只小羊,守在你身旁”。不是滑稽,就是轻薄。水浒传许多意义方式在土匪社会之外不能用,例如“投名状”之类。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军官的命令,有军营内或战场上的场合作为其权威性的保证。哈姆雷特王子要在半夜里被引到古堡最高处接受复仇的指令,鬼魂命令的有效性要求一定的场合。

18、,共存文本语境 co-textual context,又称“语场”(field),既然世界充满了符号行为,那么没有一种符号行为可以独立其表意作用,都不得不受先存的或共存的其他符号行为的影响。如果我们把符码也看做一种符号文本,那么任何符号行为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符号间性”。军官的命令,是有军规等作语境才成为非执行不可的命令;不了解中世纪晚期欧洲复仇对人格定位的重要性,我们也不会明白哈姆雷特为什么那么苦恼。,意图定点:长定点,符号发出者的“意图意义”常常不希望符号意义不断衍生,希望达到某种意义商品不把博士生当做目标接收者,当做接收对象,博士生的语境延伸能力,超出这类译名的“意图意义定点”,或

19、者完全是另一个衍义方向。因此,符号的意图定点往往是瞄准特定接收群体,意图定点是对接受者社会语境的预先判断而诗人和艺术家,则尽最大努力破坏意图定点,力图让读者的语境把意义带到悠远无穷的地方。力图达到某种定点(例如合作化)的艺术作品,至少不是杰出的艺术。,意图定点:短定点,也有品牌的发出者的意图是尽早终止衍义。柯达(Kodak)摄影器材公司1888年创办,此词,“不是源于任何现成词,而是创办人伊门斯用字母任意组合的,这样,即使不完全有文化的人也不会将它误拼,不至于破坏它的特性”。其实这是快门的象声词。不过它的确在内涵上行而不远。埃克森石油公司Exxon也是因为名称敏感,怕人们认为它有石油利益集团背

20、景,就创造了一个无法让人有联想的独特词。,意义的真实性,意义的“真实性”(truth)问题,在二十世纪成为符号学,语言学,文艺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哲学,伦理学,翻译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心的一个课题,对各学科提出重大挑战,也吸引了广泛兴趣。表意是否符合客观事实(facts),无法靠文本分析来讨论。“可重复性”检验,只适用于科学。从符号学角度讨论“真实性”,只能探讨诚信(sincerity)与谎言会造成什么表达后果。,诚信说诸家,伦理哲学家罗斯(W.D.Ross)在三十年代就提出交流“诚实原则”(principle of fidelity),罗尔斯在名著正义论中借用此原则,并且扩展成政

21、治学的“公平原则”(principle of fairness)。格赖斯(H.P.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现在已经成为语用学基础理论。此原则要求对话者“做出符合谈话方向的贡献”,因此必须遵循四个准则:“真实、足够,相关,清晰”。语用学家里奇(Geoffrey N.Leech)提出“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s)六准则:策略、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同情,他把显谎(知道对方会明白底细的不实语言)纳入诚信范围。,诚信原则的困难,有效的社会交流需基于某种诚信,交流顺利取决于如何排除违规。但是人类文化中,诚信原则多半是评价要

22、求,可以用在法学,政治学,翻译学,教育学中。一旦用到复杂的传达场合,例如艺术学,叙述学,游戏学,就很困难。甚至在简单的文化的表意中,意图完全可以半真半假。例如医生给病人安慰剂,应当说是骗局,但不能说是欺骗。诚信不一定促进理解,非诚信不一定妨碍交流:交流顺畅关键不在诚信。,不诚信说诸家,另一种以非诚信为正常,诚信是例外。符号学家艾柯一再强调“符号撒谎论”。符号是“一切可以用来撒谎的手段”,“不能撒谎也就无法说真相,甚至无法表达任何意义”。因此,“撒谎理论应当作为一般符号学的一个相当完备的程序”。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社会行为就是表演,人在社会关系上有四种表演方式(dramaturgy):自我理想化表

23、演;误解表演;神秘化表演;补救表演。人的社会行为一律是演戏。性别理论家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操演论”(perfomativity):男女性别不是生理上与生俱来的,而是操演出来的,“我们对某个性别化的本质期待,生产了它假定为外在于它自身之物”。身份表演(作假)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谎言之难,谎言成为“语言转折”后各种学科着迷的课题。社会语言学家巴恩斯指出,至今没有弄清儿童如何学会(也就是人类文明如何学会)撒谎,尤其不清楚是儿童如何学会区分“恶意谎言”与“善意谎言”(所谓“白谎”),及如何把诚/谎与善/恶区分开来。要真正理解诚信与谎言,就必须处理符号表意的各种类型。要想建构

24、这样一个模式,最困难问题,是如何把各种非诚非谎包括进来,尤其是艺术虚构。,格雷马斯述真方阵(carr vridictoire),vraitre-paratre|secret|Illusion|non-paratre-non-tre faux,格雷马斯述真方阵(veridictory square),真(True)是(Being)-似(Seeming)|秘密|幻觉(Secret)|(Illusion)|非似(Not-Seeming)-非是(Not-Being)假(False),我的理解方式,个人的理解:“是”可以理解为发送者的诚信意图,“非是”就是意图不诚信;“似”可以理解为文本诚实表达,“不似

25、”就是文本不诚实(于发出者原意)的表达。“述真”的四分模式,可以理解成以下符号表意方式:“真”:诚信意图+诚实文本;“假”:不诚信意图+不诚实文本;“幻觉”:不诚信意图+诚实文本;“保密”:诚信意图+不诚实文本。,符号述真四种可能,真实 诚信意图-诚实文本|保密|幻觉|不诚实文本-不诚信意图 作假,述真方阵的最大缺点,此模式的优点:真实性不再是发送者单方的动机,而是与文本的配合关系。谎言(“作假”)由两步构成,即“明白自己所知而言其非”。但是格雷马斯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符号表意除了发送者的意图,符号文本,还有接收者的解释,这第三个环节才起决定性作用。幻觉是接收者幻觉,保密是对接收者保密,真实与

26、不诚信也是对接收者而言的,诚信或欺骗,只是一种待接收者来实现的可能性。,“明棋”还是“暗牌”?,哈贝马斯讨论社会交流:发送者与接收者的互动,是交流的关键。语言游戏如棋局,交流双方根据局面作进退处置;巴恩斯认为:语言游戏如扑克,游戏双方不知道对方掩盖起来的牌。哈贝马斯的比喻是比较确切的:接收者能看到符号表意文本,而且正因为接收者只依靠文本,文本才能遮蔽发出者意图。,符号表意三环节,真实性问题就必须贯穿符号表意的三个环节来考虑:发送者的意图意义 文本(包括隐文本)携带的文本意义 接收者的解释意义,第一环节:意图意义,发送者意图可以很复杂,文本经常不能诚实显示发送者的意图。很多符号表意行为无法追溯意

27、图:自然符号(例如日蚀,闪电),宗教符号(神迹,神授教义),都是难以追溯之事;“集团发送者”电影制作团队,设计公司,主体组成复杂;古迹符号(古迹与古籍)发出年代过于遥远。对于无法追究发送者意图的符号表意,我们只能假定意图是诚信的。没有文本间性可以参照,只能认为春秋的记载是信史。因此,发送意图对述真问题最关键,却难以追究。,第二环节:文本意义,文本是泛指,包括各种附带的隐文本因素,所处的语境等等。文本提供的是潜在待实现的意义,它对述真问题不能承担直接责任。接收者从文本的构成来猜测意图,从文本中留下的痕迹寻找合适的解释模式。尽管如此,一切解释,只能在文本中寻找根据。春秋的“微言大义”,无论解释者如

28、何发挥,必须声称是根据春秋的文字找出来的根据。,第三环节何在?,符号学家拉斯提埃尔:对于符号表意来说:“诚信/不诚信”(true/false)的区分是“述真状态”(veridictory status)问题;“实在/非实在(即可能/不可能)”(real/unreal,or possible/impossible)的区分是“本体状态”(ontological status);而“正/负(乐意/不乐意)”(positive/negative,euphoric/dysphoric)是”精神状态“(thymic status)。格雷马斯也提出:述真的模式化,最后在三个条件上实现,即做(faire),是

29、(etre),知(savoir),我个人认为,”真实性”这三层要求,正好分布在符号表意的三个环节上:“愿接受/不愿接受”是接收者态度。,1a,诚意正解型,诚信意图 诚实文本 愿意接受所谓“诚信意图”,就是文本发送者“忠实于所知所见”的意图意义;所谓“诚实文本”,就是没有内在矛盾、合乎常情常理,显得“诚实”的文本;所谓“愿意接受”,就是接收者意识到文本有意义而开始解释过程。上述“三正格局”,实际上是所有非艺术表意期待中的格局。,1b,欺骗成功型,不诚信意图 诚实文本 愿意接受所谓不诚信意图,就是发送者的“非诚信的”意图意义。1a与1b实际的传达流程相同:就符号表意的进程而言,看不出区别,都是表意

30、成功。骗局与否,只在意图的区别,发出者是否“知其非而有意言其是”。两种表意似乎是两个极端,在实际的交流中却经常难以区分。,第二型极其普遍,广告,公关,时尚等符号表意行为,发送者意图是否诚意很难确定。见广告而产生购货的念头,虚假广告,与非虚假广告,达到的效果相同,广告多少虚假;上级对部下的致敬是真情还是假意,大部分情况下睁眼闭眼,原因一是无法调查清楚,二是水至清则无鱼,诚意与否,只能“心里清楚”。电影True Lies,说的是至亲之人,不得不说善意谎言。,文本“诚实”靠修辞,易传“修辞立其诚”:加工文本目的是让意图显示为“诚实”。发送者是否有诚意,是一个文本外的问题。行骗者对文本反而特别小心:修

31、辞取得“诚实”,目的经常是掩盖意图非诚意。诺曼底登陆前盟军的假情报战,让德军始终相信主攻阵地是加莱,甚至诺曼底已经成功登陆后,希特勒依然认为诺曼底是牵制佯攻。盟军用双面间谍泄露经得起检查,但非关全局的机密情报。成功的计谋,都是文本完美化的结果:诸葛亮“草船借箭”借雾夜才得以成功;“蒋干中计”借款待老友之名才得以成功。,2a,反讽理解型,诚信意图 不诚实文本 愿意接受一旦文本不够完美,被接收者觉察到矛盾不一致的地方,此时接收者的态度就复杂起来,但是只要能解释出认知价值,接收者不必一律拒绝接受。要理解意义,并不一定需要一个完美的文本,这就是“合作原则”的关键所在:假定发送者是有诚意的,那么接收者可

32、以超越文本的局限,根据合作原则达到理解。,如何读出“假后之真”?,我和我的同伴正在听一个报告,如果我想向她暗示这个报告实在太乏味了,我可以朝着她的方向打一个稍带夸张的哈欠。这个哈欠必须略微不同于真实的哈欠,以保证它不被误解。假装的哈欠应该足够显著,使得接收者知道这是一次思想交流的企图,从而去寻找合理的解释。为此,假装的哈欠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意图意义:它是“假装”的哈欠:发送者有“诚信”,他并不想隐瞒他对会议的厌烦态度。文本特征:它必须能够被认出是“哈欠”的假装。其结果:愿意接受。接收者理解这是个应当反读的符号文本。,三国演义中的反读,“不明说”传达的模式,各种幽默,都属于这一型。杨修,看到曹操

33、的点心盒上写着“一合酥”,打开就吃;听曹操以“鸡肋”为口令,就让部队准备退兵。这都是超越文本的解释,因为文本无法支持杨修的理解。叙述学中所谓“不可靠叙述”(例如通过一只猫的视角讲述,以一个傻瓜的口吻讲述)能够更有效地讲一个故事。述真方阵所说的“保密”:发送者意图是诚意的,但是文本扭曲(例如用密码)。传达最后是成功的,但是需要接收者做出超越文本的努力。,2b,表演-幻觉型,不诚信意图 不诚实文本 愿意接受2b型与2a的区别在于发送者“非诚意”。由于文本遮蔽,发送者的诚意很难判断。2b如同1b的成功骗局,只不过文本不诚实,是“翻转”骗局(不遮掩的说谎)。三国演义空城计:诸葛亮无兵力守城,只能大开城

34、门,如此守城法太蹊跷,而且与“诸葛一生唯谨慎”的隐文本极端冲突。诸葛亮意图不诚信,但是用不合理文本,司马懿判断错误而中计。“华容道”:诸葛亮知道曹操命不该绝,把最关键的隘口让关羽去把守,他了解关羽的性格,会因为报恩而放走曹操,用不诚实文本让关羽成全“忠义”。诸葛亮下此命令没有诚意,此命令是不诚实文本。关羽自以为是凭良心行事,实际上中了诸葛亮的“翻骗”之计。,假作真时,2b是文学艺术中一种重要格局,即“逼真性”引发的真实幻觉。艺术文本也明显地打着虚构的记号(例如屏幕的方块,电影的片头,舞台的三面墙,以唱代言,灯光布景,明星面孔)。还是有观众信以为真,不自觉地“悬搁不信”,自愿地为虚构的人物与故事

35、情节担忧。体育是假装的战争,但是哥伦比亚队打入乌龙球的队员被国人枪杀,拳王泰森咬伤对手的耳朵,都是“逼真性幻觉”超越了文本的虚假。幻觉强度,使他们忘记舞台与拳击赛场文本是虚拟争斗。,逼真性存在于自我否定中,11月6日晚,英国易捷航空公司的一架航班从英国城市曼彻斯特起飞,飞往慕尼黑。机上有拜仁球迷,他们准备观看第二天进行的德甲拜仁对阵沙尔克04。然而在飞行过程中,两名英国球迷在飞机上就两队球技打起架来。飞机在法兰克福迫降。托多洛夫认为逼真性“只有在对自身的否定中才能存在,只能在无它的时候才有它”。逼真性是一种真实幻觉,一旦接收者意识到身处幻觉中,幻觉就消失。,3a,不得理解型,诚信意图 诚实文本

36、 不愿接受这是1a基准型的变体,诚意的传达,可以因为不被接受而失败。三国演义中张松带了西川地图到曹操那里,准备献计让曹操取西川,曹操却不予理睬。张松对曹操并不存欺骗意图,表达意义的文本也是准确无误。曹操不接受,使张松此举无法达到交流目的,哪怕诚信也能失败告终。,3b,表意受阻型,诚信意图 不诚实文本 不愿接受三国演义中张松进一步激怒曹操:“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操大怒曰:竖儒怎敢揭吾短处!喝令左右推出斩之”。,3c,谎言失效型,不诚信意图 诚实文本 不愿接受这与谎言骗

37、局的典型局面1b只差了一点,文本没有问题,但是接收者看穿文本的骗局,拒绝接受。东吴杀了关羽,为防魏、蜀夹击局面出现,孙权派人把关羽的首级转送曹操,目的在于使刘备怀疑杀关羽乃曹操指使,从而转恨曹操。曹操从司马懿之议,“将关公首级,刻一香木之躯以配之,葬以大臣之礼”。这条嫁祸于人之计失效。,4,假戏假看型,不诚信意图 不诚实文本 不愿接受如果接收者看出意图不诚信,文本不合宜,但是认为虚假表意中有认知价值,而坦然将计就计伪作接受,以伪为伪,此时就会出现本文讨论的最复杂,也最为有趣的第四格局,也是“不愿接受”时唯一可能的表意模式:这是文学艺术籍以立足的基本交流模式:大家都知道是表演,发送者是做戏,文本

38、摆明是戏,接收者假戏假看,所谓“不愿接受”就是不直接接受文本。,三层自由不诚信,发送者知道对方没有要求表现“事实性”的诚信,他反而可以自由地作假;此时文本是一种虚构,不必对事实性负责;接收者看到文本之假,也明白他不必当真,他在文本中欣赏“作假”的技巧(作家的生花妙笔,演员的唱功,画家的笔法),此时“修辞”不必立其诚,而是以巧悦人。这是一个大家参与的不诚信表演,关键是接收者参与。,“假戏假看-诚意正解”双层格局,在这个不诚信的框架之内,必须建立一个1a型模式。框架是虚构,这个世界里却进行着一个可信任的诚意模式。纳博科夫虚构了洛丽塔,但是在这个虚构世界里的叙述者是亨伯特教授,此角色按他主观了解的事

39、实性写出一本忏悔,给监狱长雷博士看。在这本小说包含的世界里,亨伯特教授的忏悔不是骗局,所以雷博士给与道德判断,并说有养育下一代责任者读之有益。,4(1a)型:人格分裂,所有的艺术都是此型: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是说假,格列佛是说真。读斯威夫特小说的读者不会当真,但“叙述接收者”,必须相信格列佛的诚信。这也适用于非艺术的虚构,例如发送者可以说“我来讲一段故事”,“我来吹一段牛”,或者用其他虚构框架标记(例如画廊、舞台、打扮、电影的屏幕片头),甚至不明言地设置必要语境。此时发送者的意思就是:“我假扮一个人格,你听着不要当真,你也分裂出一个人格”。然后怎么说都无不诚信之嫌,因为他把自己和听者都变成了双

40、重人格。,4(1a)与2b的区别,表演幻觉型与假戏假看型的区别很大:2b(不诚信意图 不诚实文本 愿意接受)4(不诚信意图 不诚实文本 不愿意接受)在2b(幻觉型)中,接收者忘记了这个框架,拒绝分裂出一个人格,而是让整个主体进入了虚构世界,在幻觉中忘记了他们并不属于那个世界。4接收者拒绝进入此框架。两者的区别,证明符号“真实性”,关键在接受方式。,假定性Hypotheticality=2b,假定性是西方实验戏剧运动发动者借鉴中国传统戏剧的心得。李三娘磨房产子既无三面墙形成一个房间,只用一张桌子代替磨盘。孙悟空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只是转到她身后。假定性是假戏真看,关键是程式化。,剧场性Theat

41、ricalicism=4,剧场性是用各种手法破坏逼真感,例如:布莱希特让“合唱队”上台对演员和观众说话;格路多斯基把剧场变成啤酒店,观众围饮,演出在桌边进行;布鲁克在Persopolis群山上演出;梅耶荷德让打光工人到台上对着演员打光。剧场性的目的是强调戏剧作为戏剧的存在,强迫观众假戏必须假看。,三种传达失败类型:,在八种可能的模式中,三种因为不接受而无法完成符号表意:3a,不得理解型:诚信意图 诚实文本 不愿接受3b,表意受阻型:诚信意图 不诚实文本 不愿接受3c,谎言失效型:不诚信意图 诚实文本 不愿接受,五种传达成功型:,1a,诚意正解型:诚信意图 诚实文本 愿意接受1b,欺骗成功型:不

42、诚信意图 诚实文本 愿意接受2a,反讽超越型:诚信意图 不诚实文本 愿意接受2b,表演幻觉型:不诚信意图 不诚实文本 愿意接受4,假戏假看型:不诚信意图 不诚实文本 不愿接受(内含诚意正解型),“认知价值”导致接受,那么接收者用什么来判断是应当接受还是不接受?他必须觉得从文本中能有所得,对“真实性”有所了解。他不可能跳过文本,不可能直接与发送者交流“接受原则”,就是接收者为满足认知要求,按文本情况作接受的策略安排。最早讨论述真问题的格雷马斯,因为忽视接受一环,未能厘清此中种种复杂关系。,述真与文化差异,格雷马斯意识到问题卷入文化价值观念。因此他曾经提出:“在几个同质的文化中,有可能建构一个以述

43、真模式为基础的分类”。个看来是形式上的分类,最后要落实到接收者的文化价值上,拒绝接受,还是变通接受,实际上是个文化价值问题。,学会“接受”非诚信,才出现文化,“不同质”的文化,同一文化中的不同群体,对于文本“诚实”与否,标准有差别。但接受方式相同,这个模式分型是普遍有效的。文化靠巨量的意义交流向前发展,条件就是能对表意进行有效而顺畅的处理。儿童之所以渐渐心智成熟,不就是因为学会接受诚信与谎言?,思考例证之一:施乐成功的苦恼,施乐(Xerox)公司在五十年代晚期开始生产静电复印机,后来又生产激光复印机,公司的名字有意取得很怪很独特。很快这个商标就成了英语中一个动词,可能因为这种技术对知识界特别有

44、用,牛津词典也很快认为这是一个规范的动词。施乐公司对此大为恼火,因为这个词变成“复印”之义,那么施乐这个商标就成了类型符,别的复印机生产商就在合法地抢品牌,施乐公司的商标品牌就会冲淡到消失。该公司发起一个运动,在英语中坚持用“photocopy”(复印)这个“正式”的动词,这个运动居然成功了。这是“意图定点”往近距离收缩的一个奇特案例。,“帮我施乐一份”?,施乐公司何幸,在中国市场上他们完全没有遇到这个问题,中国绝对没有人会说:“把这个文件施乐一下”。这与市场开拓方式关系不大,而是关系到汉语创造词汇的方式:汉语倾向意译,不喜欢转音,况且“施乐”一词平淡无奇,不像Xerox读音奇特,像希腊词,又像拟声,甚至有一种博学味道,太容易被老师们老板们记住。,思考例证之二:牛彩云为什么考不上戏剧学院,手机中牛彩云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考官让她演一段她父亲回家后的场景,牛彩云想都没想转身就出了考场再不回头,弄得考官满学校去找。结果牛彩云正在某个角落和其他考生瞎聊,问:“你干嘛呢,到处找不到你?”答:“考官不是让我学俺爹回家后干嘛吗?俺爹回家后就是这样,放下农具就和邻居们聊天儿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