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人文精髓》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6212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32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人文精髓》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传统人文精髓》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传统人文精髓》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传统人文精髓》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传统人文精髓》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人文精髓》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人文精髓》PPT课件.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华传统人文精髓之三:孝亲敬老,讲授提纲一、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本质特征二、孝亲敬老的人文意义三、孝亲敬老的基本规范四、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真谛在于“乐生”、在于“正命”的时候,人的理性就驱使我们去思考人的生命从哪里来,又去向何方?作为“类”,人的生命当然是源于自然、天地;那么作为个体,“我”从哪里来?又去向何方?也只有当且仅当人们真正懂得身之所由出、命之所由系的时候,对生命真谛的体悟才开始走向成熟。以“报本返始”、“认祖识宗”为主旨的孝敬之意识就是人们在揭开个体生命之源后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一、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本质特征,1.“孝”的文化释义 何谓“孝亲敬老”?

2、这里的“孝亲敬老”,既是指以血缘伦理为基础、以家庭家族为范围的“血亲”之孝,我们称之为“狭义的孝”;又包括以“泛爱众”为基础、以社会为范围的“尊老”之孝,我们称之为“广义的孝”。无论是从“孝”的产生,还是从“孝”的本质看,所谓的“孝亲敬老”实质上主要是指“孝”,即“狭义的孝”。因为以社会为范围的敬老、尊老是从以家庭为范围之孝的延展或扩大而来的。因此,在本节我们将主要分析和阐释“狭义的孝”。,2.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1)孝是中华文化的起点 孝起源于中华先民对祖先的崇拜。在以“嫡亲之继”为根本特征的宗法社会里,“孝”就客观地成为了一切社会关系以及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儒、墨、道、法、名

3、,农、杂、医、五行,莫不深谙人伦之道。而人伦之道的本质要义唯在于“慎终追远”、“报本反始”、“亲亲尊尊”。而这也正是“孝”文化的根本旨归。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一切文化因子皆是以“孝”为原点所生发开来的。,(2)“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 中华传统伦理是血缘伦理、宗法伦理、政治伦理的有机统一,而将上述三者合为一体的则是孝。孝包含了儒家伦理的亲亲、尊尊、长长的基本精神,对“三纲”、“五常”、“八目”等其他德目都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3)“孝”对中国古代社会发生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孝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精神基础;孝对中国传统法律也有重要影响;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上也具有根源性和核心性的

4、地位;孝观念及其实践对中国国民性格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衣食住行、生婚丧寿、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等渗透并植根于国民的生命之中)。,2、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孝文化发展史。从左传“孝、敬、忠、信为吉德”到论语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从“黄香温席”到岳飞“刺字报国”;从礼记的“昏定而晨省”到孙中山的“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无一不是对孝文化的张扬。从学理著作到文学艺术,几乎无有不涉孝、无有昌孝的。上至帝王将相、公卿大吏,下至黎民百姓、村野里夫,几乎没有不行孝践孝的,就连那些鸡鸣狗盗之徒、奸诈机巧者流,也不敢公然蔑视孝道、践踏孝德的。正

5、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中国文化中“所讲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二 孝亲敬老的人文、社会意义,1.孝亲的人文意义 孝亲的人文意义就在于孝以中国文化特有的方式解决了生之所源、生之所归、生之所续的问题。第一,关于生命之源。孝经开宗明义即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见祖先父母,乃生命之源头,“是故仁人之事亲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此谓孝子成身。”(礼记大昏解)而孝经圣治篇更云“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严父”而竟可以“配天”,就是因为其是我之生命的来源。,第二,关于生命之归宿。人之生命既来自父母,但既死之后,又将何往呢

6、?说文谓:“人所归为鬼。”释言云:“鬼之为言归也。”所以古人谓死人为归人。人死后既为鬼神,所以后世子孙必须向之祭祖也。,第三,关于生命之延续。孝道与生命延续的关系有三:其一是人死后,藉其子孙之祭以使神灵得享“长生福禄”,此为神灵生命的延续。其二,子女继其命。“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人若死而有其后,即等于己身生命重得延续。其三,“先意承志”,亦即以父之志为己之志,故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又曰:“父作之,子述之。”,2.敬老的社会意义,一是敬老可以给老者以安慰。在以修、齐、治、平为最高价值理想的国度,不仅出仕有“举孝廉”、“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而且统治者也会经常旌表或奖赏那些有孝

7、顺美名的个人及家庭,反之则要严惩,不孝就被汉代列为“十恶”之一。孝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荣辱利害,而且关系到长辈的希望能否实现,家庭、家族的声誉能否得以维护,能否给长辈带来安慰,这些都表征着作为晚辈的人文责任和道德义务。家家有老人,二是推己及人,敬人之老就如同敬己之老。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长辈、老人得到更多的关怀和体恤,那么自己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尊敬和体恤他人的长辈和老人。这就可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道德氛围,形成人人敬老尊老爱老的道德风尚,从而为整个社会风俗的进步增添无穷活力。人人都会老,三 孝亲敬老的基本规范,(一)尊祖敬宗 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8、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祀祖之伦理精神实质有三:第一,报本返始。就“生”之德言,父母,祖先与天地同功,故以祖配天,以祭祀祖先来表达孝思。礼记郊特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返始。”同时也具有教孝的作用。礼记祭统:“祭之为物大矣!祭者教之本也已。”孝经开宗明义章:“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指出了祭祀之孝道教化意义。,第二,慎终追远。礼记中庸载:“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三,继志述事。礼记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

9、,善述人之事也。”,(二)传宗接代,易经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父母是我辈生命的直接源泉,先祖又是父母生命之源泉,可知父母、祖先与天地同功,故以祖配天,以祭祀祖先来表达孝思。孝不仅要珍视生命之所源、生命之所出,而且要延续祖先之生命。因此,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也就当然地成为了“孝”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孟子说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惟有生命的永续不竭,才有可能继先人之。,(三)善事父母,仅以儒家的观点为例,予以说明。1、子女、晚辈对待父母、长辈(1)孝养,即在物质方面养其体。使他们居有其所,腹有所食,体有所衣,疾有所治,丧有所葬。当然,这种

10、“孝养”必须是建立在“自觉性”的基础之上的:“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儒家重要经典孝经,则把“孝养”看作是“庶人”的主要孝道:“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2)孝敬,即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这是儒家孝行的高层次要求。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又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再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顺从”是孝

11、的基础性要求;“体贴”是孝的重要内涵;“尊敬”是孝的最高体现。这就应当努力做到:出必告,返必面;昏定晨省;和颜悦色、亲切真挚;尤不能义气用事,偏袒妻室子女;要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其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3)“孝谏”,即对父母、长辈的失当之处要及时指出,以避免陷其于不义。孔子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孝经谏争章)荀子曰:“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之,则可谓大孝矣。”“从义不从父”的谏争精神

12、,较之“无违即孝”的孝道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2、子女如何对待自己,从广义上讲,只要是能让父母生活得好、精神愉快的言行都属于孝的范畴。首先,珍惜自己的生命是谓孝。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体魄健康是谓孝:一则可据此以养父母之体、之志,再则可减少父母精神上的压力;幸福、快乐是谓孝:此乃父母、长辈之所盼也。那些肆意放纵、好勇斗狠、甚至动辄就寻死觅活的行为是与孝道相悖的。,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次,谨言慎行是谓孝。谨言慎行,不搬弄是非;言必恭,行必道,乃仁、义之属。朱熹曰:“持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也

13、。一失其身,则亏体辱亲,虽日用三牲之养,亦不足为孝矣”。也就是说,作为子女一定要讲德守操,不能够陷父母于不义之地。一旦失却操守,不仅有损于己,更辱没父母,即使每日以牛羊鱼肉侍奉父母,也不算是真正的尽孝。谨言慎行就要做到兄友弟恭、夫义妻贤、和睦邻里。,再次,建功立业是谓孝。孝经云:“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有远大抱负,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有所作为;在生活中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能遵纪守法,报效祖国,这不仅有益于张扬孝道,更有益于社会的前进。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正是在这样的追求中才不断地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盈、德化的清明。,四、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孝是中国传统文化

14、中浓墨重彩的华章(1)社会关系之原点 在宗法体制下,家庭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出发点。由孝出发,延演出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家国关系、君臣关系等等。(2)学理之要义 儒、道、法、墨、理诸学无有不谈孝,无有不重孝,无有不倡孝者;四书五经、诸子集成等文化典籍无有不载孝、无有不评孝、无有不扬孝者;诗词曲赋、小说戏剧、故事传说等无有不涉孝、无有不赞孝者。,(3)社会之实践 上至帝王权臣,下至黎民百姓,不论是学富五车的儒雅学士,还是目不识丁的布衣粗人,无不以孝为荣、以孝为美。纵然是男盗女娼者流也没有敢于公开向“孝”挑战的。从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到岳飞报国、齐军抗倭;从礼记的“昏定而晨省”到论语的“入孝出悌”

15、;从左传“孝、敬、忠、信为吉德”到孙中山的“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是中国文明史以重笔渲染的大章。,当然,“孝”产生于原始社会中、晚期,发展于奴隶社会,成熟于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其历史局限性,封建时代阶级统治的烙印更是清晰可见(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对其只能扬弃,而不能照搬。,2、孝亲敬老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永不枯竭的清流 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汉文帝曾专门下诏曰:“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

16、,不时使人存问(省视)长老,又无布帛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规定“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担,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汉书文帝纪)。光武帝也曾下诏规定:“赐县三老、孝者帛,人五匹,乡三老、弟者、力田帛,人三匹;年九十以上及鳏寡孤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三石”(汉书光武帝纪)。,以诏令存问致赐老人,足以说明尊老之风在汉代之兴盛。这一尊老的传统美德,已经积淀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潜意识之中,并以谚语之形式流布于社会各个角落:“家里有个老,胜似有件宝”、“远烧香不如敬爹娘”、“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等。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老年人口的激增和人的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固有的“养老”、“尊老”的传统美德,是十分必要的。,作业,给家长写一封关于对孝义、孝道理解的信。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字数:一般不低于2000字;3.使用16开稿纸手写,并将个人基本信息置于首页。4.第十三周(11月29日)上课时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