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及简单下》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7141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34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判断及简单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判断及简单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判断及简单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判断及简单下》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判断及简单下》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判断及简单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判断及简单下》PPT课件.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判断及简单判断(下),主讲:高维新 副教授,主要内容,第三节 关系判断第四节 规范模态判断,第三节 关系判断,一、什么是关系判断?关系判断是断定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关系判断由三部分组成:主项、关系项、量项。主项是表示一定关系的承担者的概念。有两个主项的关系判断,在前面的主项可以叫前主项,在后面的可以叫后主项;有三个以上主项的关系判断,其主面可以按次序分别叫做第一主项、第二主项、第三主项。关系项(也称谓项)是表示主项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概念。量项是表示主项的数量的概念,有单称、特称和全称的区别。,按照关系判断的形式结构,以两项关系判断作代表,关系判断可用公式表示为:aRb 或:R(

2、a、b)公式中的a、b表示主项,R表示关系项,量项省略。关系判断的性质是由关系的逻辑性质决定的。逻辑学不研究复杂的具体关系,只研究关系的一般性质。关系判断的两种重要性质是:对称性和传递性。,二、对称性关系 按关系的对称性,关系可分为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1、对称关系 所谓对称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a和b,如果aRb真,则bRa真,这样,R是对称关系。如“邻居”、“相同”、“相等”、“相似”、“同时”、“同地”等等以及概念间的“同一关系”、“交叉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等都是对称关系。,2、反对称关系 所谓反对称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a和b,如果

3、aRb真,则bRa假,这样,R是反对称关系。如“先于”、“后于”、“大于”、“小于”、“剥削”、“侵略”等等以及概念间的“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于”等都是反对称关系。3、非对称关系 所谓非对称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a和b,如果aRb真,则bRa不一定真,这样,R是非对称关系。如“认识”、“佩服”、“喜欢”、“尊敬”、“信任”、“帮助”等等都是非对称关系。,三、传递性关系 按关系的传递性,关系可分为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1、传递关系 所谓传递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a、b、c,如果aRb真并且bRc真,则aRc一定真,这样,R是传递关系。如“小于”、“大

4、于”、“等于”、“晚于”、“属于”等等都是传递关系。2、反传递关系 所谓反传递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a、b、c,如果aRb真并且bRc真,则aRc一定假,这样,R是反传递关系。“是父亲”是反传递关系。其他如“是儿子”、“是孙子”、“大两岁”、“小三岁”、“是母亲”、“是舅舅”等等也是反传递关系。3、非传递关系 所谓非传递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a、b、c,如果aRb真并且bRc也真,则aRc不一定真,这样,R是非传递关系。“是老师”是非传递关系。其他如“认识”、“尊敬”、“近邻”、“批评”、“战胜”等等以及概念间的“交叉关系”、“全异关系”都是非传递关系。,四、关于正

5、确使用关系判断的问题 关系判断的正确使用除涉及逻辑形式问题,还涉及判断内容及其语言表达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使用关系概念,避免“主项和关系项不搭配”的逻辑错误 具体的关系是特定对象之间的关系,如果表达关系的概念不清,就容易造成关系判断的主项与关系项不搭配,语言表达上的“动宾不合”。,例如:整顿校风以来,课堂上的混乱现象比过去大大改进了。我们要努力加强教学质量。他坚决拒绝不接受批评。2、正确使用关系判断主项,避免“缺少主项”、“多出主项”或“主项歧义”的逻辑错误。例如:这个厂产值增长100多万元。文章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骄傲。团委表扬了高一四个班干部。,第四节 模态判断,一、什么是模

6、态判断?所谓模态判断是指一切包含有“可能”、“必然”等模态概念的判断。它断定事物情况的可能性或必然性。二、模态判断的种类 根据断定的是事物情况的可能性还是必然性,模态判断分为可能判断和必然判断。,(一)必然判断 必然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的必然性的判断。它又可分为必然肯定判断和必然否定判断。1、必然肯定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必然存在的判断。必然肯定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必然是P(简化为“必然P”)现代逻辑表示为:P 2、必然否定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必然不存在的判断。必然否定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必然不是P(简化为“必然非P”)现代逻辑表示为:-P 或 在现代汉语中,表达“必然”的语词还有“一定”、“必定”、

7、“难免”、“总是”、“只能”、“终究”等等。,(二)可能判断 可能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的可能性的判断。它又可分为可能肯定判断和可能否定判断。1、可能肯定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判断。可能肯定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可能是P(简化为“可能P”)现代逻辑用符号表示为:P 2、可能否定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可能不存在的判断。可能否定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可能不是P(简化为“可能非P”)现代逻辑表示为:-P 或 表达“可能”的语词还有“大概”、“大约”、“也许”、“或许”等。,三、规范模态判断的种类 根据规范模态判断对人们行为约束的强度不同,可以将规范模态判断分为应为型、禁为型、可为型和不可为型四种。1、应为

8、型规范模态判断 其逻辑形式为:“应当P”,它的含义是:人们应当或者必须怎么做。2、禁为型规范模态判断 其逻辑形式为:“禁止P”,它的含义是:不允许或者不得怎么做。,3、可为型规范模态判断 其逻辑形式为:“可以P”,它的含义是:可以或者允许怎么做。4、可不为型规范模态判断 其逻辑形式为:“可以不P”,它的含义是:人们可以不这么做。可为型规范模态判断“可以P”,也包含“可以不P”的意思。,四、模态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 与同素材的直言判断的真假关系相类似,同素材的“应当P”、“禁止P”“可以P”、“可以不P”之间,也具有一种对当关系,也可以用一个逻辑方阵来表示。,首页,上页,下页,应当P,禁止P,可以

9、P,可以不P,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差等关系,差等关系,矛,盾,关,系,系,关,盾,矛,结束,1、反对关系“应当P”与“禁止P”是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即:如果其中一个判断是真的,则另一个判断必然是假的;如果其中一个判断是假的,另一个判断不必然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2、下反对关系“可以P”与“可以不P”是下反对关系:可以同真,不能同假,即:如果其中一个判断是假的,则另一个判断必真;如果其中一个判断是真的,则另一个判断不必然是假的,也可能是真的。,3、矛盾关系“应当P”与“可以不P”、“禁止P与“可以P”是矛盾关系:不能同真,不能同假。即:如果其中一个判断真,另一个判断必假;如果其中一个

10、判断假,另一个必真。4、差等关系“应当P”与“可以P”、“禁止P”与“可以不P”是差等关系(也称从属关系):可以同真,可以同假。具体地说,即:必然判断真,可能判断必真,必然判断假,可能判断可真可假;可能判断真,必然判断可真可假,可能判断假,必然判断必假。,四、正确使用模态判断 1、根据客观事物的情况,准确作出模态判断 如果我们确切把握了事物情况的必然性,就应当用必然判断来反映。相反,如果事物情况本身只具有某种可能性,我们就只能用可能判断来反映,而不能用必然判断来反映。2、根据模态判断的对当关系,正确进行判断之间的否定 根据模态判断中的矛盾关系,“应当P”与“可以不P”、“禁止P”与“可以P”之

11、间不能同真、不能同假,否定一个必然判断要用一个同素材而不同质的可能判断,否定一个可能判断要用一个同素材而不同质的必然判断。,3、注意区分简单模态判断和复合模态判断,单称模态判断、特称模态判断和全称模态判断 我们讲的上述模态判断的对当关系都是指的单称简单模态判断,不涉及复合模态判断,也不涉及全称和特称的模态判断。复合模态判断、全称或特称的模态判断的逻辑形式和逻辑性质与单称模态判断不同,不能混淆。,典型案例,一、案情 某大型超市在出口处贴有告示:“本超市保留对消费者进行盘查的权利。”一天,一位女消费者在该超市出口处遭到了保安人员对其所购商品的盘查,在查无所获的情况下,又将女消费者带至保安办公室由女

12、保安强行搜身。原来,超市怀疑该消费者在消费时行窃,但查无证据。女消费者一气之下,状告该超市侵权。被告则认为,他们所采取的行为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的盘查行为,且有告示在先,因此,不构成侵权。请从规范判断的角度来分析被告有无对消费者进行盘查的权利?有无对消费者搜身的权利?,二、逻辑分析 被告没有对消费者进行盘查和搜身的权利。被告是否享有这些权利,得依据法律的规定,或者至和不得违反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

13、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基内容无效。”第25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由上两条法律规定,我们可知:法律规定了经营者不得以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法律规定了经营者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这些规定属规范模态判断中的“应当不P”类型。如果违反了“应当不P”类型的法律规范判断,就意味着违法、严重的将构成犯罪。因而,被告实施的行为显然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属违法行为。我们再从规范判断对当关系的角度来看,“应当不P”与“可以P”为妥,所以,“可以P”即“经营者可以以店堂告示的方式对消费者进行盘查搜身”为不妥。既然不妥,这就意味着,经营者规定自己享有对消费者进行盘查、搜身的权利不仅于法无据,相反,直接违反了法律禁止性的规范,因而被告的行为已明显构成了对原告的侵权,应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