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率》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47210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9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剩余价值率》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剩余价值率》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剩余价值率》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剩余价值率》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剩余价值率》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剩余价值率》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剩余价值率》PPT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资本论选读,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卷第七章,2,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第一卷第七章,3,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第七章在前两章揭示剩余价值真实来源的基础上,提出剩余价值率的概念,从量上准确地揭示工人阶级受剥削的程度。第七章共有四节:第一节提出剩余价值率的概念,指出剩余价值率的各种表达形式;第二节说明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的表现,以及这种表现在资本家头脑中形成的幻觉;第三节批判西尼尔的“最后一小时”的荒谬理论;第四节剩余价值与剩余产品的关系。,第一卷第七章,4,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第一卷第七章,5,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本节正面论述剩余价值率的概念。本节运用科学抽象法,从现象到本质,把剩余价值率这

2、个概念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基础之上。学习这一节要特别注意马克思是如何运用科学的思考方法提出剩余价值率这一范畴的。,第一卷第七章,6,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一、论证剩余价值率的概念:(245-249)剩余价值率是马克思依据前面两章的理论所提出的在量上反映剩余价值与其源泉关系的科学概念。但是,马克思并不是武断地规定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的比率,而是从现象层次的利润率入手,经过抽象揭示出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在质上的内在联系。由此确定两者之间在量上的联系。,第一卷第七章,7,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直接表现为超过预付资本价值的余额。这就是我们最初遇

3、到资本时(第四章)见到的情形。这是否表示应从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价值之间寻找量上的比例关系呢?(245)预付资本中有一部分价值是没有参加价值增殖过程的,即不变资本中价值未转移的那部分。这部分价值与产品价值无关,当然也与剩余价值无关。因此,在比率中应不考虑这部分价值。(246),第一卷第七章,8,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在产品价值中,不变资本c转移的价值,只是原有价值在产品中的再现,不属于本生产过程的成果。所以,要区分“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新生产的价值产品”和“从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产品价值”。价值产品:本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产品价值:包括转移的旧价值在内的整个产品的价值。,第一卷第七章,9,1劳动力的剥

4、削程度,产品价值中包含着以前生产的价值,这部分价值的大小不取决于本生产过程,所以,与本生产过程生产的价值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在考察剩余价值的比例关系时也需要把它抽象掉。“要对这个过程进行纯粹的分析,必须把产品价值中只是再现不变资本价值的那一部分完全抽去,就是说,必须使不变资本c=0。”(247),第一卷第七章,10,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对可变资本的一点说明:“购买劳动力所预付的资本部分是一定量的对象化劳动,因而同购买的劳动力的价值一样,是一个不变的价值量。”(248)为什么把这个固定、不变的价值量称为“可变”资本呢?“90镑或90镑可变资本,在这里实际上只是这个价值所经过的过程的符号。”(24

5、8),第一卷第七章,11,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在生产过程本身中,预付的90镑为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所代替,死劳动为活劳动所代替,静止量为流动量所代替,不变量为可变量所代替。结果是v的再生产加v的增长额。”(248),第一卷第七章,12,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观点来看,这全部进程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个原来不变的价值的自行运动。过程及其结果都要归因于这个价值。因此,如果说90镑可变资本或自行增殖的价值这个说法看来是矛盾的,那么它只是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固有的矛盾。”(248),第一卷第七章,13,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第248-249页继续谈抽去不变资本价值的合理性:“要使可变资本起作用,

6、就必须根据劳动过程的一定的技术性质,按照相应的比例来预付不变资本。一定的化学过程固然需要蒸馏器及其它容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分析时把蒸馏器本身抽去。”,第一卷第七章,14,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如果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变化就其本身进行考察,也就是说,进行纯粹的考察,那么生产资料,不变资本的这些物质形态,就只是提供一种物质,使流动的、形成价值的力得以固定在上面。因此,这种物质的性质如何是没有关系的,这种物质的价值如何也是没有关系的。它只须有足够的量,以便能吸收生产过程中要消耗的劳动量。”(248-249),第一卷第七章,15,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当抽去不变资本c以后,预付资本价值就只剩下v,产品价值

7、被简化为价值产品。“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即可变资本价值增殖的比率,显然由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来决定,或者用m/v来表示。我把可变资本的这种相对的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称为剩余价值率。”(249)这样,就论证了“剩余价值率”概念。,第一卷第七章,16,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二、剩余价值率的经济学意义(249-252)1、工人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249-251)工人在一天劳动时间的一部分,以某种商品的形式生产出相当于自己生活资料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就是生产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假定资本家是在生产过程前支付劳动力价值的)。这段时间里工人用新创造的价值补偿预付的可变

8、资本价值。,第一卷第七章,17,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进行这种再生产的工作日部分称为必要劳动时间,把在这部分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250)为什么叫“必要”劳动、“必要”劳动时间?“这种劳动对工人来说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不以他的劳动的社会形式为转移。这种劳动对资本和资本世界来说所以必要,是因为工人的经常存在是它们的基础。”(250-251),第一卷第七章,18,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注意这里马克思的研究方法:马克思对某一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定义某物为某物,而是根据它的客观存在方式、运动性质等等确定其相应的内涵以及赋予其合适的名称。,第一卷第七章,19,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工人的剩余劳动

9、时间及剩余劳动(251)“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中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251),第一卷第七章,20,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工作日的这部分称为剩余劳动时间,把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51),第一卷第七章,21,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这里所说的“决定性的意义”何

10、在?其一、它揭示了剩余价值背后的经济学意义:它体现了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占有者劳动的关系。其二、它表现了在任何剥削社会都存在的对剩余劳动占有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有社会形式。,第一卷第七章,22,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3、剩余价值率的经济学意义:(251-252)根据对可变资本、劳动力价值与必要劳动的关系和剩余价值与剩余劳动关系的分析,剩余价值率可写成:剩余价值率=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这两个比率把同一种关系表现在不同的形式上:一种是对象化劳动的形式,另一种是流动劳动的形式。”(251-252),第一卷第七章,23,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

11、程度的准确表现。”(252)这就是剩余价值率的经济学意义。,第一卷第七章,24,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m/v由于可以转化为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就精确地向我们表明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比率。”“因此,工人是半天为自己劳动,半天为资本家劳动。”(252),第一卷第七章,25,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三、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法:(252-254)1、计算方法:见第252-253页。2、计算方法举例:见第253-254页。,第一卷第七章,26,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的表现,第一卷第七章,27,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的表现,本节把剩余价值理论及相关范畴从抽象层次引向具体层次,使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12、、剩余价值这些范畴不再是在读者头脑中对产品价值的抽象分割,而是可以从现实的、可触及的各部分产品上直接地观察到的事实。,第一卷第七章,28,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的表现,一、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255-257)12小时的产品是20磅棉纱,棉纱价格每磅1.5先令,总价值30先令,这30先令的价值构成是:30先令=24先令(c)+3先令(v)+3先令(m),第一卷第七章,29,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的表现,“因为这个总价值表现在总产品20磅棉纱上,所以各个不同的价值要素也必定可以表现在产品的相应部分上。”20磅棉纱分解成以下几部分:16磅棉纱价值=不变资本(c)4磅棉纱价值=工人新创

13、造的6先令价值 2磅棉纱价值=可变资本(v)2磅棉纱价值=剩余价值(m)。,第一卷第七章,30,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的表现,1、代表不变资本的产品16磅棉纱:16磅棉纱中13+1/3磅代表消耗掉的棉花的价值(20先令)。“13+1/3磅棉纱代表总产品20磅棉纱中纺掉的全部棉花,此外,再也不代表别的东西。结果好像其余的6+2/3磅棉纱被抽掉了棉花,而总产品中的全部棉花都塞到13+1/3磅棉纱中了。”(256),第一卷第七章,31,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的表现,“同样,剩下的包含不变资本余额(=4先令)的2+2/3磅棉纱,只是代表总产品20磅棉纱中所用掉的辅助材料和劳动资料的价值。”(256

14、),第一卷第七章,32,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的表现,16磅棉纱,“虽然从物体来看,从作为使用价值棉纱来看,它们同产品的其余部分一样,也是纺纱劳动的创造物,但从这里所讲意义上看,它们并不包含纺纱的劳动,并不包含在纺纱过程本身吸收的劳动。好像它们没有经过纺就转化为棉纱了,好像它们的棉纱形态纯粹是虚假骗人的。”(256),第一卷第七章,33,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的表现,这种说法并不是虚幻的,“当资本家按24先令把这些棉纱卖出,又用这24先令买回生产资料时就会表明,这16磅棉纱不过是化了装的棉花、纱锭、煤炭等等。”(256),第一卷第七章,34,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的表现,2、代表新价值(

15、v+m)的产品4磅棉纱“其中包含的已用掉的原料和劳动资料的价值已经被剔除了,同前16磅棉纱合并在一起了。好像这4磅棉纱是纺纱工人用空气纺成的,好像所用的棉花和纱锭未经人类劳动而天然存在的,因而不会把任何价值加到产品中去。”(256),第一卷第七章,35,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的表现,“这4磅棉纱包含一天纺纱过程所生产的全部价值产品,其中2磅棉纱只代表已用掉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即3先令可变资本,其余2磅棉纱则只代表3先令剩余价值。”(256)30先令并非全部是本生产过程生产的,本过程只持续12小时,只物化了6先令,另外24先令代表的48小时是在本生产过程以前物化的。,第一卷第七章,36,2产品

16、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的表现,3、总结:用产品表示价值的不同部分:“前面我们已经看到,棉纱的价值等于棉纱生产中创造的新价值加棉纱的生产资料中原先已有的价值之和。现在我们又看到,产品价值在职能上或在概念上不同的组成部分,怎样能够表现在产品本身的相应部分上。”(257)这样,就使我们直接从产品的相应部分上看到了产品价值的划分。,第一卷第七章,37,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的表现,二、从产品的生产过程看产品价值在相应部分的表现:0-8.0小时:生产出相当于12小时消耗的棉花的价值的产品;小时:生产相当于纱锭价值的产品;小时:生产相当于可变资本的产品;10.8-12小时:生产相当于剩余价值的产品。,第一卷

17、第七章,38,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的表现,三、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的表现在资本家及庸俗经济学家头脑中形成的错误观念“只有那非常著名的最后一小时才是献给工厂主生产剩余价值的。”(258)“伴随这个公式也可能产生极其蛮横的想法,特别是在那些实际上关心价值的增殖过程,但在理论上又有意曲解这一过程的头脑中会产生这种想法。”(258),第一卷第七章,39,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的表现,庸俗经济学家们的错误在于,把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产品价值,当成了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出的价值产品。把以前生产的,在本过程再现的价值,当成了本过程中生产出的价值。这种错误理论成了资产阶级延长工作日的理论依据。,第一卷第七章,40,3西尼尔的“最后一小时”,本节专门批判西尼尔提出“最后一小时”的错误理论,指出这一理论的阶级立场。,第一卷第七章,41,4剩余产品,本节指出决定剩余价值率的是剩余产品与必要产品的比率,这就更直观地展示了剩余价值率。指出剩余产品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地位:“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的目的,同样富的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量来计量,而是由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2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