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讲石窟ppt课件.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73113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67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讲石窟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五讲石窟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五讲石窟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五讲石窟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五讲石窟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讲石窟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讲石窟ppt课件.ppt(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讲 佛教与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 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一、佛教的传入及其发展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大力弘扬佛法,并向周围国家派僧徒宣传佛教,佛教开始向外传播。佛教就是这一时期逐渐传入我国的。关于佛教传人中国的确切时间与路线,历来为史家争论的焦点,其中“汉明帝感梦求法”之说颇为盛行。相传东汉明帝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夜梦见一金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次日,汉明帝以此梦述于众臣,令他们释梦。有一名为傅毅的大臣对曰:“臣闻天竺(古印度)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于是汉明帝大悟,遣蔡喑赴大月氏(阿富汗和中亚一带)访求佛法。中途与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相

2、逢,于是以白马驮经,回到洛阳,带回佛教经典与佛像,并在洛阳建中国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这既是佛教传人中国内地的开始。,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 1、原因:内因:战乱 外因:印度佛教衰落,中国佛教开始盛行 2、表现:大建寺院 石窟寺:三大石窟艺术,云岗石窟 昙曜五窟 浮雕、立体雕 龙门石窟 宾阳洞和古阳洞 敦煌石窟 雕塑、壁画 天然的艺术博物馆,三、隋唐时期的佛教的发展1、三教共弘2、佛教华化 佛经的翻译:玄奘 佛教宗派的形成:禅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 佛教的传播:鉴真 佛教胜地:四大名山,3、,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意义,(1)打开了丰富多采的敦煌文化的视窗。由于莫高窟藏经洞文物的出土,人

3、们才知道在远离中原的西部一角,在“四面六蕃围”的环境中还有一块汉文化延绵发达的沃土。在这片沃土上,人们创造了丰富多采、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学术界称之为“敦煌文化”。敦煌文化为我国古代文化展现并保存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地区文化的生动典型,让人大开眼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野。,(2)促进了敦煌学的诞生。莫高窟藏经洞文物的出土,引发了中外学者极大的研究热情,很快形成一门新兴的学问,人们称之为“敦煌学”。敦煌学从无到有不过百年,如今已发展成为包括敦煌史地、敦煌考古、敦煌宗教、敦煌文学、敦煌艺术、敦煌文化、敦煌民俗、敦煌语言文字、敦煌文献、敦煌古代科技、敦煌文物科学保护、敦煌学理论等12个分支学科在内的、

4、庞大的国际显学。敦煌学的材料和它的研究对象,虽然不仅仅是藏经洞所出藏品,但藏经洞藏品的大量出世,无疑促进了敦煌学的诞生。,(3)为中华古代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莫高窟藏经洞古代文献的发现,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批新鲜资料,从而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研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仅以中国文学为例,藏经洞出土有久已失传的变文、词话、故事赋、讲经文、唐代白话诗、原始诸宫调、原始歌舞剧本、曲子词、驱傩新歌儿郎伟、店铺招徕叫卖口号、历代诗式、诗话,从不见载的特异型诗体,还有一大批唐、时期五代时期敦煌当地作者创作的诗、词、曲、文以及古代少数民族的诗歌、散文、旅行记、表章之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有

5、不少是绝无仅有的稀世遗珍,填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空白,令文学史家为之膛目结舌。藏经洞出土文献,在诸多领域的研究,如宗教、社会、民俗、历史、地理、艺术、法制、医学及科技史研究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4)在中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学术研究方面沟通互补的新桥梁。敦煌学的材料不仅限于中国和汉民族,还涉及匈奴、乌孙、羌族、楼兰、龟兹、于阗、粟特、突厥、吐蕃、回鹊、龙家、温末、沙陀、黠戛斯、黑车子、哈拉汗、西夏、蒙古以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波斯、朝鲜、日本等国,具有极大的国际意义。再加上敦煌学涵盖兼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博大精深,取之不尽,所以它必然成为东西方学术界共同注目的学问。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不仅有中国人,还有英、美、法、俄、德、匈亚利、芬兰、日本、印度、韩国等许多国家的学者,敦煌学的研究队伍可以说是一支国际联军。近年来,国际敦煌学界更为频繁的往来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敦煌学的国际合作,通过合作交流,优势互补,敦煌学研究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局面,成果累出,日新月异,大有目不暇接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