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和第一章.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76569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3.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和第一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和第一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和第一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和第一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和第一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和第一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和第一章.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与考试,1.课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共同组成本学期的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概论15学时,每周3学时,后5周上完。2.教学:时间紧张,主要采用老师主讲和同学分组登台演讲的方式,希望前半学期未参加演讲的同学们认真准备。分工合作,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说。3、考试:考试范围:课后思考题;占总成绩30%。偶尔点名,三次不到无成绩;请假条要课前给。研究生处统一安排考试时间。闭卷;两门课1张考卷,100分。,教学与考试根据学校要求,总共授课20课时,课外实践10课时。考试为最后随堂开卷考(2课时),满分为100分,有简答题和论述题(含辨析和材料分析题)以及开放性

2、题目,占总成绩70%。实践教学要求每人交1份实践报告=2000字,自己选题,把它与课堂演讲结合起来,稿纸手写。每个专业选1个题目演讲,有演讲选题和课后思考题供大家选择。考勤+实践报告+演讲表现占30%。,主要参考书目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著,于光远等译编,人民出版社,1984。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许为民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刘大椿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学术期刊: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哲学。,绪 论,一、自然辩证法是什么?1.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

3、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2.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1.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2.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3.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

4、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4、自然辩证法与其邻近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四、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资本论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列宁唯批哲学笔记等都有贡献。2.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于光

5、远、钱学森、龚育之等。3.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当代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意义功用论:有用?无用?考试论:不过别毕业?素质论:改善人的知识结构;综合论:1.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全球趋势,认识各个学科领域的内在联系。2.认识客观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辩证规律,理解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关系。3.掌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方法,提高科技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4.理解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5.加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提高人的素质。6.学习和理解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哲学是科学之母。爱因斯坦关心哲学的每

6、一位现代科学家,特别是每一位理论物理学家,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同哲学思维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要是对哲学文献没有充分的知识,他的工作就会是无效的。玻尔相信只有一种真理而且自己掌握着这个真理,这是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最深刻的根源。M波恩,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爱因斯坦培养人文精神,始终把人的完善和发展、人的自由和幸福放到科学技术事业的第一位。一切有利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人的自由和幸福的科学技术都是好的、善的,是应该大力推进的;否则就应该拒绝、反对和抵制。,

7、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演讲选题,1、系统自然观、系统方法论及其意义2、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基础3、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以科学与中医的关系为例4、科学研究过

8、程:一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研究和鉴定过程5、技术研发过程:从选题立项到成果的技术、经济、生态和伦理评估6、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7、关于推广转基因主粮的技术、生态和医学及伦理、政治和法律问题探讨8、从人类近现代科技史看我国科技体制9、从我国运十大飞机和航天事业的比较看我国科技自主创新问题10、试论现代生物技术、我国传统农业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思考题,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9、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中共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战略部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何谓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第一节

10、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带有朴素性和神秘性脑体分工,阶级分化,知识融合,哲学统一2.主要观点和特征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自然界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3.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表现中国:天人合一的气一元论者 道、气、五行、阴阳、太极;天人合一西方:寻找本原即基本粒子,原子论者 泰勒斯水是始基;阿那克西曼德无限者;阿那克西米尼气;赫拉克里特火;德谟克利特

11、原子;亚里斯多德四因素,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古代人都是天才的猜想家!现代人却往往成了谨慎的实证家!5.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1)已经开始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2)只能总体上理解自然界,而缺乏科学论证和逻辑体系,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思想渊源1)古朴的原子论2)近代的经验论和唯理论2.科学基础经典力学3.观点和特征原子主义的机械自然图景;严格的机械决定论;严格的因果必然性;人天对立。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牛顿找不到第一推动力,就让上帝做,自己做最实在的造币去了),4.作用1)为马克思主

12、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5.缺陷1)把自然界看做是机器,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抹杀多样性,割裂人与自然的固有联系。(人是上紧了发条的钟,人是会思考的动物)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世界,否定了辩证思维。3)主张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的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于上帝。是绝对时空观、决定论的自然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思想渊源(直接)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2.科学基础五大自然科学突破天文学:星云假说历史演变观念地质学:地质“渐变论”打破神创论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电磁理论化学:元素周期律生

13、物学: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摧毁上帝造人说,3.观点和特征 1)基本观点: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流动和循环着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2)特征: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4.作用1)承前继后,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实现了自然观的革命;2)强调人的能动性,为科技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14、3)突破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界限,为融合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自然史的思想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完整部分,是马克思所断言,并由恩格斯所详细论述过的。当代物理学的发展,在自然科学中提出了一个早已由唯物主义者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认识自然就意味着把自然视为能产生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自然界。普里高津从混沌到有序,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其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方面;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一、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

15、观: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1.思想渊源西方:自然界是一个系统;(亚氏、黑格尔)马克思主义:系统是自然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永恒循环和发展着的。中国:世界是由阴阳、五行构成的一个统一的、运动着的整体。(案例:中医)中西对比:实验、分析、定量,注重个体、部分、结构思辨、综合、定性、注重整体、功能、协调、协同。(比较:西医和中医),2.科学基础系统科学理论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侧重于揭示自然界的复杂性和非线性,验证并

16、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以及物质、运动、时间、空间之间内在联系的观点。,3.观点和特征1)观点: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夸克,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分子体系,凝聚态物质,卫星、

17、小行星,?,自然界的层次结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强子如质子、中子,夸克有结构吗?,非生命世界,基本粒子、原子、分子,恒星,星系,星系团,总星系,非生命世界,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观世界,已知最大范围“宇宙”,自然界的层次结构,生命世界,蛋白质、核酸,分子体系,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自然界的层次结构,自然界的层次结构,在演化的道路上,由于内外因素的作用,系统会不断地出现多种可能性和分支。这种类似“进化树”的“分叉”是自然演化的一种基本方式。,a,d,c,b,x,t,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

18、循环和发展的。2)特征: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4.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实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从存在到演化、从确定性到随机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线性到非线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重视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19、。,二、人工自然观,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和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的关系进行的概括与总结。1.思想渊源 西方:人工客体、人为事物、人为自然立法 中国: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人工自然、社会自然2.科学技术基础 系统科学、生态科学等科学基础 采取、加工、控制、运输、通信、医疗等技术及当代高新技术,3.观点和特征1)观点: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总

20、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它的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2)特征: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4.意义关注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超越了对天然自然的狭隘认识,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克服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 辩证统一,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

21、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三、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1.思想渊源:古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人与其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中国天人合一马克思主义: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

22、和人道主义的统一。,2.科学基础生态科学现实根源:生态危机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人处在生态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的规律;主张整体、循环、平衡、多样性,以及存在与演化统一,人与生态系统相统一的理念。,3.观点和特征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

23、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特征: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严重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生态文明: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

24、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生态文明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生态文明也是一种全新类型的文明,可以渗透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之中:生态化了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4.意义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促使人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

25、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

26、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十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5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5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27、。(54)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1.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坚持了人与自然、人工与天然、人与生态的辩证统一,为生态文明奠定理论基础。2.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新的系统思维方式;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3.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相互关联: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提供一个网站,科学网(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http:/http:/13287873869,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基本思考题,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