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I的奶牛酮病监测预警和早期防控技术规程.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477386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HI的奶牛酮病监测预警和早期防控技术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DHI的奶牛酮病监测预警和早期防控技术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DHI的奶牛酮病监测预警和早期防控技术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DHI的奶牛酮病监测预警和早期防控技术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DHI的奶牛酮病监测预警和早期防控技术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HI的奶牛酮病监测预警和早期防控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HI的奶牛酮病监测预警和早期防控技术规程.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DHI的奶牛酮病监测预警和早期防控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基于DHl的奶牛酮病监测、预警和早期防控的术语与定义及技术、方法和制度等。本标准适用于DHl参测牛场奶牛酮病的监测、预警和早期防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NY/T1450中国荷斯坦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NY/T3191奶牛酮病诊断及群体风险监测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及定义适合于本文件。3. 1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奶牛生产性能测

2、定(DairyHerdImprovement,缩写为DHl)一套完整的奶牛生产性能记录体系,除了能够检测包含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等常规的指标,还可通过综合分析提供一系列反映奶牛群体配种繁殖、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生产性能等方面的信息。3.2奶牛酮病奶牛酮病是高产奶牛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病,是奶牛产后因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多以产奶量下降、体重减轻、食欲不振为主要特征,有时不表现任何症状,多发于泌乳早期。3.3临床型酮病患病奶牛血液-轻丁酸含量三1.60olL,乳中-轻丁酸含量三0.26mmolL,或乳中丙酮三0.39mmolL,并呈现明显临床症状。3

3、. 4亚临床酮病患病奶牛血液-轻丁酸含量介于1.20-l.60mmolL,乳中B-经丁酸含量介于0.160.25mmolL,或乳中丙酮介于0.210.38mmolL,但无明显表现症状。4奶样的采集、贮存与运输4. 1奶样的采集采样对象应于早晨采食前采集奶样,弃前三把奶后,使用流量计或专用取样器全程等比例分流取样,分流奶样充分混匀后,倒取约40ml置于添加适量防腐剂的样品瓶中。应符合NY/T1450中国荷斯坦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的要求。4.2奶样的贮存与运输奶样采集完成,即刻将奶样摇匀,使防腐剂溶解,阴凉通风处贮存,3日内送达测定中心,运输途中做好防护,夏季防晒、冬季防冻,且不宜剧烈摇晃。5奶

4、样检测5.1检测使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仪(红外光谱技术)测乳脂率、乳蛋白、乳糖、丙酮和B-轻丁酸等含量,必要时对预测模型进行校准:偏差的调整。5. 2偏差的调整该技术采用的酮病定标模型属于半定量法,偏差的调整与传统定标步骤不同。偏差的调整般仅调整截距,斜率不作调整,因为预测模型在高范围内的采样量和限制精确度有限。偏差(截距)的调整应该根据有代表数量分析样品的丙酮/B-丁酸预测值的中位值来确定。偏差(截距)调整计算公式:截距=丙酮/B-轻丁酸*所需中位值-当前中位值+当前调整注:丙酮*所需中位值为OmnlOlL,B-经丁酸*所需中位数为0.03mmolLo丙酮和B-轻丁酸的截距调整应该是独立的,前

5、期的调整也应考虑在内截距的调整不建议太频繁,中位值发生显著变化才建议调整。仅仅当样品组(如天的数据)新的计算偏差将超过中位值标准偏差的2倍才建议调整。6奶牛酮病诊断6. 1临床型酮病7. 1.1临床症状常发于围产期和泌乳早期的奶牛,患病奶牛,表现消瘦,产奶量下降,便秘或腹泻,弓背缩腹,体温正常或略降低等。严重病例,呼出气体、尿液和乳汁中有烂苹果气味(丙酮味),尿液呈黄色,落地易形成泡沫。有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初期兴奋不安、眼球震颤、全身震颤、嚎叫、冲撞,不久转为抑制,眼睑闭合、嗜睡,呈沉郁状。有的病例,有四肢瘫痪症状。临床型酮病奶牛极少死亡,不及时治疗,病程延长,产奶量降低。应符合N

6、Y/T3191奶牛酮病诊断及群体风险监测技术规范要求。6.L2乳成分判定:B-经丁酸含量2026mmolL,或乳中丙酮20.39mmolL。乳脂率25.0%,或脂蛋比1.5。6.2亚临床型酮病6. 2.1临床症状:常发于围产期和泌乳早期的奶牛,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食欲略有下降产奶量下降7. 2.2乳成分判定:B-轻丁酸含量O.160.25mmolL,或乳中丙酮0.210.38molL0乳脂率25.0%,或脂蛋比1.5。7奶牛酮病的风险预警7.1 乳脂率、乳蛋白、乳糖及脂蛋白乳脂/乳蛋白1.5,牛只比例10%;乳脂率例0%,牛只比例10%;乳蛋白3.05%,牛只比例15%;乳糖4.50%,牛只比例

7、15%。7.2 乳中丙酮和B-轻丁酸8. 2.1临床型酮病:丙酮20.39mmolL,或-轻丁酸20.26mmolL,且其中任何一项超限比例10%;7.2.2亚临床型酮病:丙酮(021038)mmolL,或-轻丁酸(016025)mmolL,且其中任何一项超限比例10%。7. 3综合判定乳脂率、乳蛋白、乳糖、脂蛋比、丙酮和B-丁酸中,若有一项符合7.1和7.2描述的条件,即可判定该牛群存在酮病风险,应及时预警,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8奶牛酮病的早期防控8. 1酮病的预防8. 预防酮病的根本是防止奶牛产前采食量下降过多,降低体脂动员程度,增加产后采食量减少能量负平衡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应该从牛群营

8、养管理、添加剂使用及产后护理等几方面着9. 1.1加强干奶牛饲养管理,建立合理的饲养计划,确保奶牛围产期干物质的摄入。8. 1.2减少不必要的产后护理环节,提高产前产后的干物质采食量,同时为降低产后奶量迅速上升导致的体况过度下降风险,尽可能早的过度高产日粮。8. 1.3提高繁育水平,降低空怀天数,同时注意牛群中异常干奶牛的分布,维持实际干奶天数在5660d为最佳。8.1. 4对于体况控制合理的牧场(体况评分不超过3.5分),可使用高能日粮缓解产后酮病和提高初乳量。8.L5定期监测酮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对于达到预警风险的,应立即采取防治措施8.1.6添加饲料添加剂(烟酸、过瘤胃胆碱等)有助于降低酮病的发生率。8.2奶牛酮病的治疗主要有3种方法:一是静脉注射葡萄糖,快速升高糖水平,刺激胰岛素分泌;二是口服丙二醇、甘油等生糖先质;三是注射地塞米松。应符合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