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派》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77518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31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派》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发展经济学派》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发展经济学派》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发展经济学派》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发展经济学派》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派》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派》PPT课件.ppt(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三章 发展经济学派,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的生成背景、研究对象、兴起与演变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节、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第四节 结构优化理论第五节 对外经济关系理论,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的生成背景、研究对象、兴起与演变,一、发展经济学的生成背景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和演变,一、发展经济学的生成背景,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战后,一些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附属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成为发展中国家。他们在经济上都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和问题:人民生活贫困、人口压力沉重、失业或就业不足、人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水平低下、技术力量奇缺、产业结构落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

2、大、发展的资金短缺、城乡差距巨大、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严重的不利地位等等。经济方面,摆在这些国家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谋求经济发展?什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什么是限制经济发展的因素?如何制定发挥发展的动力、排除限制因素的政策?发展中国家要求经济学家们对它们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作出专业性的回答。,一、发展经济学的生成背景,2.经济学理论界对此问题的关注西方经济学家对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经济曾做过研究,但他们的立场是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他们把世界看成是静止的,认为殖民地的经济目标是稳定,企图开脱殖民体系对不发达情况所承担的责任。即使后来也主张殖民地不能没有一点技术进步,也不过是怕殖民地因过于落后而引起动乱,

3、从而丧失投资和进入市场与原料来源地机会的危险.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进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对之产生了兴趣,他们以各种各样的理论为骨架,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波动。发展经济学一时成为热门而进入大学经济系的课程表。,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二战后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实现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托达罗的概况)1.低下的生活水平。普遍贫困、收入低下、住房短缺、健康不良、教育落后、婴儿死亡率搞、预期寿命和工作年限短等等。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几种因素:第一,生产投入因素,如物质资本(提高储蓄率)和人力资本(教育和培训

4、)的补充和配合。第二,管理技能的改进。第三,诸如土地占有、税收系统、信贷结构等体制方面的改革。第四,劳动者对工作、纪律、权威的态度,是否有自我完善和创新的愿望和能力。第五,人民的身心健康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在以上几方面都存在问题。,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高人口增长率和重赡养负担。世界总人口的2/3以上居住在发展中国家,不足1/3住在发达国家。两类国家的出生率悬殊很大,发展中国家高达35-45,发达国家仅为1015,又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逐渐减少,结果,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比发达国家高3倍,前者为2.1。后者为0.7。15岁以下的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人在社会中属于非生产性的成员,成为经

5、济上的“赡养负担”。发达国家的赡养负担约为人口的1/3,而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达到人口的1/2。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现象。一是就业不足。指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或在形式上是全日劳动,但生产效率很低,即使减少劳动时间,也对总产出没有影响。二是公开失业,指劳动者有工作能力也愿意工作,却无工作机会。,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第一,经济上,富国不仅占有控制国际贸易格局的支配地位,还拥有决定以什么条件向穷国转让技术、外援和私人资本的垄断权力。第二,政治上,强制性地向穷国输出价值观、态度、体制和

6、行为标准。,三、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和演变,发展经济学的演变,可分两个阶段: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为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以后至现在为第二阶段。1.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关于经济发展问题,曾有三种主流思想: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第一阶段的发展经济学有两个特点:特别强调少数几个问题的重要性,认为解决了它们就能顺利地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对理论的广泛适用价值具有信心,三、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和演变,2.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经济学有下述的一些变化。更多地采用了新古典学派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更多地采用了经验分析的方法。较全面地注意到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

7、进一步研究了增长和发展的目标。一般的、统一的理论逐渐为特殊的、具体的分析所代替。,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一、经济增长与发展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三、增长模型及理论四、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五、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一、经济增长与发展,1.经济增长仅仅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出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在内的变化。,一、经济增长与发展,3.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第一,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是一个偏于数量的概念;经济发展内涵较广,是一

8、个既含有数量又含有质量的概念。第二,经济增长并非必须导致经济发展,二者往往具有不一致性。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经常出现,而无增长有发展的情况,有时也会出现。联系第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服务于经济发展。第二,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1.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障碍的认识过程最初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种看法由于国际贸易的存在而站不住脚(出口外汇资源)。日本、韩国的成功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四五十年代的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资本匮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障碍。2

9、0世纪60年代以后,一半认为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把其中某一个因素的作用绝对化;同时,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应重视。综合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障碍经济障碍。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特征是经济增长停滞不前,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生活贫困。早期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原因在于资本稀缺是主要原因。代表性的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谬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A.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于1953年提出,是较早对资本约束作出分析的理论。纳克斯认为,低收入使一国贫穷,人

10、们将绝大部分收入用于生活消费,从而无法创造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储蓄。而没有储蓄就没有投资和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难以提高,结果又导致该国的低收入和持久贫穷,这是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由此,纳克斯得出一个著名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由此,纳克斯提出,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地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促进资本形成。,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B.谬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谬尔达尔认为,产生低收入的原因有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经济障碍是资本稀缺,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上的不平等。为此,他主张通过改变权力关系、土地关系和改革教育,以实现收入平等。他指出

11、,广大民众收入增加后,生活水平、营养、卫生、健康、教育状况得到改善,从而使人口和劳动力素质提高,进而引起人的劳动积极性,劳动生产率提高,最终导致产出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积累性效应。这是一个正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政治障碍。A.政府能否为企业创造和维持稳定的环境。B.发展中国家能否保持政治上独立。C.政府对经济发展是否真正支持。,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社会价值观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念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核心是,社会怎样才能创造出一大批致力于经济发展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创造,除了是否存在充分的经济机会等客观条件外,社会中是否存在“进取的欲望”也是一个重要

12、条件。,三、增长模型及理论,1.哈罗德多马模型2.丹尼森的增长理论3.保尔罗默教授的增长理论4.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5.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6.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1.哈罗德多马模型,关于经济增长的现代理论始自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他们在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基础上发展出该模型。凯恩斯研究的是社会劳动数量和生产技术不变条件下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因素,在经济学说史上被成为短期分析。哈罗德和多马提出了凯恩斯理论的局限性,认为人口、生产技术和资本设备等的变动等也应该予以考虑。他们在沿袭凯恩斯分析方法和基本论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当人口、生产技术和资本设备等变化时,经

13、济实现长期稳定均衡增长所必需的条件,认为扩大投资不但能够增加有效需求和国民收入,而且还能增加生产能力。由于投资来源于储蓄,故储蓄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1.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是G=S/K其中,G为经济增长率,即国民收入增量与国民收入的比率;S为平均储蓄率,又称储蓄倾向,指储蓄占国民收入的比率;K指资本产出比,即生产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数量。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储蓄等于投资是经济保持均衡的条件,他研究的主要是短期增长。哈罗德多马则进一步说明,就长期而言,投资所形成的对生产资料为本期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提供了销售市场,从而保证了本期充分就业和供求平衡,但由于投资同时创造出新的生产能

14、力,又会造成下一期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因此,为了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就必需连续不断地使储蓄转化为投资,不断地投资和资本增长,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源泉。,2.丹尼森的增长理论,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增长来源研究。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为代表人物,他建立了一个增长来源的分析和估算系统。他认为所谓的增长因素有五个方面:劳动力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资本在数量上的增加;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扩大的节约;技术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前两者属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后三者则属于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3.保尔罗默教授的增长理论,保尔罗默教授是美国人。他特别重视知识的作用。保尔罗默提出生产要素有四个:资

15、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按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以及新知识实现(按专利权的数量来衡量)。在此四要素中,知识最为重要,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他认为:第一,知识能够提高投资的收益。这一观点能够说明长期效益为什么会增长以及各国经济增长率为什么会不一致。第二,知识既然是生产要素之一,它像资本一样,必须放弃当前的消费才能取得。因此,发展经济,就要像对机器投资那样对知识投资。第三,“投资促进知识,知识促进投资”,如此良性循环,不断增加投资就能使一个国家长久地提高经济增长率。,4.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这一理论进一步指出了大规模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大推进理论认为,如果一点一点、孤立分散地

16、进行投资,它对经济增长难以产生有效的影响,只有在投资达到一定规模、采用大推进的方式,持续增长的目标才能实现,也就是说,资金的积累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其依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由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有着不可分割性,工业化的领域必须足够广大。因此,在工业化进程中需要有足够规模的投资,以整体地推动各个部门的工业化。第二,投资具有不可分性。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是投入大量的社会公共投资,如电力、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些投资具有周期长、规模大的特点,不达到一个最小规模便不能形成生产力。建一个港口,不能只建一半,修一条铁路,不能只修一段,否则便不能使用。类似这种建设都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去推进。第三,需

17、求具有不可分性,各产业间互为需求。如果投资只集中于某一部门或行业,而缺乏有保证的国内或国际市场需求,便会出现市场瓶颈。要形成广大的市场,就要有足够规模的投资,配置于各个部门或行业。,5.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20世纪50年代初,挪威经济学家纳克斯提出该理论,该理论从另一角度说明投资不足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困难的根本原因。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两个方面存在着恶性循环。在供给方面,实际收入低导致了低的储蓄能力,低的储蓄能力势必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则使生产率难以提高,生产率得不到提高必然导致低收入,如此循环不已。从需求方面看,收入水平低意味着市场的狭小,市场狭小则引起投资引诱不足

18、,投资引诱不足则意味着资本难以形成,资本形成不足则无法提高生产率,从而使低收入又成为事实,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6.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纳尔逊认为,人口增长率对于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非常敏感,贫困使死亡率增加,从而刺激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直到按人口平均计算的收入再次停止增长,达到一个新的均衡为止。结果,人均收入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除非有大规模的全面投资,使总收入迅速提高到一个高水平。当总收入超过这个高水平以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会永远超过人口增长率的上升速度(因为人口增长率有其自然速度)。因此,在一个最低人均收入水平和增长到与人口增长同步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一个陷

19、阱。如果经济落入这种低水平陷阱,要摆脱这种困境,从落后状态转向稳定增长的发达状态,就要求超过临界的或关键的最低努力,即通过一个广泛的发展规划,其中包括大规模地利用外援,切断贫困恶性循环,使提高人均收入的力量超过降低人均收入的力量,使收入的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四、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人的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一文中指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要素不是空间、耕地和能源,决定性因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1.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2.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过快增长问题及对策 3.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大规模闲置问题及其对策4.发展中国家的人力投资和教育问题,1.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20、,(1)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概念第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从生产要素角度看是人力资源,从投入产出角度看是人力资本。第二,二者指的都是包含在人体中的一种生产能力,如果这种能力还未发挥出来,就是潜在的劳动生产力,是人力资源;如果发挥出来了,就是现实的劳动生产力。第三,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开发是生产性投资。舒尔茨在1960年的演说中就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他把对儿童和成年人的教育、改进他们的健康和营养、将劳动力迁移到就业机会高的地区、降低出生率等各种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支出看成是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资本积累的过程。,1.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2)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一,人力资源的质量高低制约

21、着吸收外资的能力。第二,人力资源的水平决定着国民经济余值增长率的高低。第三,人力资源素质的水平与劳动者收入水平成正比关系。,1.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3)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第一,人口的过快增长对人力资源的利用和质量的提高都产生了巨大压力。第二,大量的人力资源不得其用,变相闲置。第三,大量的劳动者素质太差,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2.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过快增长问题及对策,(1)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西欧国家的人口增长可分为三个阶段:高死亡率、高生育率、人口缓慢增长低死亡率、高生育率、人口迅速增长低死亡率、低生育率、人口缓慢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也大致经历了单个阶段:第一阶段,2

2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发达国家高,且出生率和死亡率很接近,因此,人口增长率并不很高。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上虽未得到多大发展,但由于科学的进步、医药费用的降低、国际援助的支持,使许多传染病得到控制,死亡率急剧下降,而出生率却没有相应下降,使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率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整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每年为2025,有些国家则在30以上。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存在A、B两大类型。在A类国家和地区中,现代化控制死亡的方法与生活水平结合在一起,导致产生率与死亡率的同时下降(死亡率下降到10

23、,出生率下降到2030),如中国、古巴、韩国等。在B类国家和地区中,由于长期贫困,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在死亡率下降的同时,出生率居高不下,从而使人口增长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如南非洲和中东地区。,2.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过快增长问题及对策,(2)存在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陷阱”。英国的传教士托马斯马尔萨斯在他的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所谓的低水平均衡的人口陷阱理论。马尔萨斯认为,由于可耕地的有限供给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粮食生产以算术级数增长,而人类国有的人口增长能力却以几何级数增长,因此粮食的增长能力将赶不上人口增长能力,最终导致工资率的下降和粮食价格上升,人均粮食产量只能处在或略高于生存水平。

24、他认为,只有控制人口,才能摆脱长期处于生存水平或绝对贫困的局面。要摆脱这种局面,控制人口和全面投资的大推进都是一种途径。,2.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过快增长问题及对策,(3)人口控制战略A、最佳人口规模的确定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当非劳动资源的供应不变时,有一个能使人均收入最大化的人口规模,这一规模被成为最佳人口规模。当人口数量少于这个规模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动者有效地利用现有的非劳动资源,人均收入就要比应有的低;反之,当人口数量处于最佳规模之上,人均收入也将低于应有的水平,因为太多的劳动起到了收益递减的作用。,2.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过快增长问题及对策,3)人口控制战略B、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

25、第一,计划生育方法。在一些国际会议上,计划生育论者和发展论者经常论战。前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太高,不能坐待出生率的自然下降,而应由政府出面,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后者认为生育率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下降,政府不必操心人口政策,应集中注意力于经济发展。其实,真正的问题并非“发展还是计划生育”,而是在具体情况下各种政策的最佳组合,二者不可偏废。第二,综合性方法。是指除了计划生育方法外,还通过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社会地位、贫民的就业机会、思想观念及其他环境等变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而影响人口增长。,3.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大规模闲置问题及其对策,(1)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闲置问题的表现A城市公开失业率

26、居高不下,持续上升。公开失业的四种类型:第一,摩擦性失业,即短期供求不吻合的状况。第二,结构性失业,即劳动力供应种类与需求种类长期不吻合。第三,需求不足型失业,这种失业由工人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可得到的总工作量而产生,又分为周期性失业和增长缺口型失业,前者因经济萧条衰退而引起,后者因需求得不到充分增长,跟不上劳动力的正常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四,季节性失业,是某些部门间歇性的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业。,3.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大规模闲置问题及其对策,(1)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闲置问题的表现B非公开失业状况严重。克里希纳提出了非公开失业的四种计量标准:第一,时间标准。如果劳动者在一年中劳动的天数或时数低

27、于被定义为充分就业的天数或时数,即视为非公开失业。第二,收入标准。指劳动者在一年中所获得的收入低于某种必要的最低额。第三,意愿标准。劳动者愿意工作的时间大于他目前工作的时间。第四,生产率标准。劳动者从目前就业中撤出来而不减少产出。只要属于以上四种情况之一,劳动者就可被视为非公开失业范畴。,3.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大规模闲置问题及其对策,(2)造成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大规模闲置的原因A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劳动力需求。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看,劳动力过剩的原因有:教育不发达,劳动力素质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过快;乡村流入城市的人口过多。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看,发展中国家城市劳动力供给过剩是由于城

28、市工业部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低。B制度、体制、文化等方面的原因。,3.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大规模闲置问题及其对策,(3)对策减少劳动力供给:降低人口出生率;减少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扩大劳动力需求: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对劳动力需求;鼓励劳务出口。,4.发展中国家的人力投资和教育问题,(1)人力投资人力投资包括营养、保健投资和教育、智力开发等方面。其目标是提高本国人力资源的素质,增强本国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以下内容: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用于教育和智力开发方面的支出;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用于引进智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支出。,4.发展中国家的人力投资和

29、教育问题,(2)教育问题第一,国民教育经费支出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但人均水平仍然很低。第二,正规教育机构的入学人数和入学率大幅度提高,但同时辍学率仍然很高。第三,教育设置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第四,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受较高层次教育的劳动者从事本来应由低层次教育劳动者从事的工作,称为“教育过度”;教育扩张超过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受教育者的失业被称为“知识失业”。第五,智力外流。这包括外在的智力外流,如移民,以及内在的智力外流,如研究发达国家需解决的问题。,五、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1.世界末日模型2.自然资源供求的矛盾3.改善自然资源的供给条件,1.世界末日模型,经济增长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土地资

30、源为农业提供劳动对象,为经济增长提供食物和原料;矿产资源为经济增长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环境也是只要的自然资源,清洁的地面、洁净的水和新鲜的空气不仅有益于健康,还能使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环境。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推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描绘了一个“世界末日”的模型:如果维持现有的人口增长率和资源消耗程度,那么,由于世界粮食的短缺、资源的耗竭和污染的严重,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将会发生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根据世界末日模型,技术的既不知识延长了人口和工业的增长,但不能消除增长的最终界限。,1.世界末日模型,这份报告发表以后,引起广泛的注意和争论。罗马俱乐部因此又推出了两个研究报告

31、。第二个报告题为人类处于转折点,这个报告改变了第一个报告把世界模型作为一个总体看待的缺点,而是根据世界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资源分别的不同,把整个世界分为十个区域,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多水平世界体系模型”。模型表明,在下一世纪中期以前,不同的地区,由于不同的原因,在不同的时间可能发生区域性的崩溃,这种区域性崩溃会影响整个世界。报告指出,增长的最大威胁仍然是人口的增加和能源供给的不足。第三个报告题为重建国际秩序,这个报告缓和了前两个报告的论点,但仍然认为,适宜耕种的土地大部分已被耕种,人口的压力仍然存在。在资源问题中,能源问题是主要的问题,缓和矛盾的途径是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工业国家和贫穷国家

32、必须发展对自己有益的工业,以便于扩大国际贸易,进行资源交流。罗马俱乐部三个报告的基本点是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这使得经济增长有自然界限。,1.世界末日模型,许多学者不同意罗马俱乐部的观点,认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是可以改变的。一般说来,发达国家可依赖充裕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克服大自然的吝啬。但发展中国家在面临这一问题时要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2.自然资源供求的矛盾,自然资源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是:土地资源的供求在数量、质量上的矛盾。矿产资源的供求矛盾。矿产资源包括可用作能源的原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可用作原材料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矿产资源需求的增长是发展中国家

33、正在经历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重要方面,表现为储量有限、开采量有限、进口量有限。环境资源的破坏和保护。,3.改善自然资源的供给条件,(1)发展中国家不重视对自然资源投资的原因发展中国家资金有限。发展中国家一般有强烈的追求经济增长的欲望,热衷于高速度。速度型的发展战略总是偏爱加工工业,忽视对自然资源投资,导致加工工业增长与自然资源供给的缺口越来越大。对土地等自然资源上的投资是长期投资,若干年后才能见效,在生产者追求短期利益、以经济增长速度考核地方长官政绩的体制下,很难调动对自然资源投资的积极性。,3.改善自然资源的供给条件,(2)改善自然资源供给动员各方资金增加对自然资源的投入。一方面,

34、政府财政资金的分配应增大投向自然资源份额。另一方面,调动各种投资主体向自然资源投资的积极性。刺激方法为:投资收益即级差收益归投资者所有;保证投资者较长时期的经营权;调整价格体系,提高农、矿、能源价格;借助政策与法律机制筹措环保资金,如收取环保费用、污染税、污染罚款等。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引导固定资金较多地投向旨在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的技术改造项目,重视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3.改善自然资源的供给条件,(2)改善自然资源供给调整自然资源投资结构,降低自然资源供应成本,从而提高自然资源投资的效益。自然资源投资结构调整包括:借助投资寻求替代品,使用廉价、丰裕的资源替代枯竭的资源;根据丰裕、开采

35、难易程度、国民经济需要程度,确定投资开发的优先顺序;在投资中突出保护能改善自然资源条件的投资。借助价格机制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提高可能耗竭的自然资源价格,可驱使相互竞争的生产者用数量比较丰富、价格比较便宜的资源来代替它。若没有其他资源代替,使易耗竭资源价格相对高于其他资源,消费者多买其他资源,少买这种,从而起到降低资源需求的作用。,第三节、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一、二元经济模型二、经济成长阶段论三、激进发展理论,一、二元经济模型,1.刘易斯模型2.拉尼斯费景汉模型3.乔根森模型4.乔根森模型与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比较,1.刘易斯模型,刘易斯模型又叫“无限剩余劳动”模型,因刘易斯1954年

36、发表在曼彻斯特学报上的著名论文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而得名。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生产分成两部分:一个是以现代方法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工业部门),一个是以传统方式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农业部门)。两部门的区别:工业:追加资本;现代工具;现代技术;边际报酬递增;规模大;农业部门:追加劳动;落后工具;落后技术;边际报酬递减;规模小。(资本运用,生产方式与规模,生产率及收入水平都不同)。刘易斯转折点(拐点):由于传统部门存在着无限的劳动供给,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低,甚至为零或负数。工业部门只要提供略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便可得到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工业部门因此不断扩张而农业部门将逐渐

37、缩小。也就是说,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二元经济结构将消除。转折点:农业部门在剩余劳动力流出后,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因此提高,整个经济可以进入停止从农业部门撤出劳动力的“转折点”,这时工业部门若还需要劳动力撤出农业部门,可行的途径只能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剩余。这就是著名的刘易斯模型。,1.刘易斯模型,刘易斯模型受到发展经济学家的普遍重视。一方面,它接近发展中国家实际,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把经济增长过程和劳动力转移过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对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有参考价值。但也有缺陷:其一,刘易斯模型主要还是一个工

38、业化理论,对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的作用方面未给予足够重视。其二,农业由于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生产力转移的先行条件,而刘易斯模型却忽视了这一点。,2.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弗景汉拉尼斯模型把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型。他们认为在这一阶段,经济中存在着隐蔽失业,即相当一部分农业劳动者的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零,因而劳动供给是无限的。农民的收入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等于制度工资。当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入工业部门时,农业总产出不受任何影响,因此,这时就产生农业剩余,它等于农业总产出与农民消费之差,正好满足转入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对粮食的需求。这个阶段农业部门的人均

39、收入没有变,工业部门的工资也就保持不变,当这部分多余劳动力转移完毕,经济发展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2.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第二阶段,工业部门所吸收的劳动力,其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农业部门的平均产量(等于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当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出去以后,农业总产量就会下降,而剩下的农民的消费仍和以前一样多,这时,提供给工业部门的农产品就不足以按制度工资来供养工业部门的劳动者。换句话说,人均农业剩余降到制度工资以下,因此,经济中开始出现农产品短缺。农产品短缺引起粮价和工业部门的工资上涨,在这一阶段,劳动力转移越多,粮价越高,工业贸易条件越下降。,2.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第三阶段,当农业中全部剩

40、余劳动力都被吸收到工业部门就业后,经济发展就进入了第三阶段。他们把第三阶段的起点叫做商业化点,表明农业已开始资本主义化了,这时,工农业两部门的工资水平都由市场原则决定,即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隐蔽失业已经消除,工农业部门得以均衡发展。,2.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弗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隐蔽失业人口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在第二阶段,因转移越多,粮价越高,工业劳动供给的成本就越高,结果有可能使工业部门的增长在全部剩余劳动被吸收完毕之前就停止。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工业部门蓬勃发展的同时,努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且使农业生产率与工业生产率同步增长。他们强调,

41、农业生产率提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条件,在一个停滞的农业中,工业部门不可能发展,只有当农业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时,经济发展才能顺利地从第二阶段过渡到第三阶段。,3.乔根森模型,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创立了一个新的二元经济模型,他否认农业有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剩余劳动存在,也不认为农业与工业的工资水平是固定不变的。乔根森假定。第一,农业中没有积累,且工农业生产都随时间而自动增加。第二,技术是中性的,工农业不增加要素而增加产出的现象是技术进步的结果。,3.乔根森模型,乔根森模型。乔根森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均粮食供给。当粮食供给充裕时,人口

42、增长率将达到生理最大值。如果人均粮食供给超过最大人口增长率,就产生了农业剩余。农业剩余使得总人口中的一部分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生产工艺品。这样,农业劳动力就开始向工业部门转移,其转移规模必须与农业剩余的规模相适应。就工业部门来说,只要在工业部门存在一定量的初始资本,农民这种由于农业剩余而造成的劳动力转移就会给工业带来增长。只要农业剩余是递增的,农民工业部门的增长也能持续下去。农业剩余越大,劳动力转移规模也就越大,工业部门就越有可能更快发展。因此,乔根森认为农业剩余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乔根森认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业扩张总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率的上升,所以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

43、是不断上升的。为了引诱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工业工资必须高于农业工资,二者的差异保持固定的比率。因此,伴随则会工业工资上升,农业工资也必然不断上升。,4.乔根森模型与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比较,不同第一,与刘易斯模型相比。刘易斯模型以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为基础,而乔根森以农业剩余为基础,把农业剩余看作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前提条件,这就更加强调了农业进步和农业发展对工业以及整个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第二,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相比。拉费模型中,农业剩余是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关键因素,但拉费模型中所说的农业剩余是与农业剩余劳动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与乔根森的以最大人口增长

44、率为前提的农业剩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三,乔根森否定了固定工资假定,更着重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也比刘易斯模型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更接近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相同点三者均具有同样明显的缺陷,即他们都忽视了对农业的物质投资和城市失业问题的研究。,二、经济成长阶段论,该理论又称“起飞理论”,是当代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创立的。罗斯托从世界经济发展角度研究了各国经济增长的历史,进而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并探讨了各个阶段的条件、特征、经济政策、增长的动力、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罗斯托认为,在六个阶段中,起飞阶段是关键性的,经济起飞理论因此得名。,二、经济成长阶段论

45、,社会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是:1.传统社会阶段。罗斯托把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之前的社会,通称为“传统社会”,包括英国科学家牛顿以前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统社会阶段经济的特点是,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资源基本上都配置于农业,社会结构僵化,经济关系变化缓慢,生产率低下,人均实际收入仅够维持生存。2.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这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发展的“正在过渡中的社会”。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改变为以工业、交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社会。为此,必须努力提高投资率,使投资率明显超过人口增长。农业革命极为重要。罗斯托认为,农业必须提供更多的粮食,来养活过渡阶段必定迅速增长的农业人口,还必须为工业的发

46、展提供更广大市场,并把一部分剩余收入用于积累。在政治方面,也需要相应的改革,如建立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发展国内统一市场、建立和完善租税制度等。总之,在这一时期,发展障碍正在被排除,但人均收入增长仍很缓慢。他认为英国17世纪后半期之后,其他西方国家17世纪末、18世纪初先后进入该阶段。,二、经济成长阶段论,3.起飞阶段。这个阶段是“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分水岭”,束缚经济成长的旧的障碍物和阻力最后被克服了,传统的经济停滞状态被突破。近代工业化开始并进入迅猛的发展。进入起飞阶段必须具备的条件有:提高生产性投资率,使积累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由5提高到10以上。建立一种或多种重要的制造业部门,即“主导部门”

47、。实行一些政治和社会制度方面的改革。以推动现代部门的扩张,保证起飞的实现。罗斯托认为,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经济就可以起飞,走上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该阶段大约30年结束。,二、经济成长阶段论,4.向成熟推进的阶段。所谓成熟,罗斯托指的是技术上的成熟。在这一阶段,一系列现代技术已经有效地推广到各个经济领域,工业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钢铁、造船、化学品等新兴主导部门逐渐代替了旧的主导部门。该阶段大约40年结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钢的发展和大量使用是向成熟阶段推进的重要标志。由于技术改进,新兴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劳动力比重明显下降。对外贸易的作用显著加强。,二、经济成长阶段论,5.高额

48、群众消费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已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资源被用于生产耐用消费品,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各种家用电气设备逐渐普遍开来。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认为这时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主导部门已经不是以汽车为主的耐用消费品工业,而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的有关部门,包括教育、卫生保健、文化娱乐、市政建设等。这些部门的特点是提供劳务,而不是生产有形产品,使用服务业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这时人民追求的是环境优美、生活舒适以及精神方面的享受,政府必须为此拨付大量开支。这个阶段还要解决种族歧视问题,以保证生活的稳定发展。,三、激进发展理论,1.“中心外围”体系论2.依

49、附论,1.“中心外围”体系论,这一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在战后,以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为中心的一批学者提出,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美经委会首任执行书记、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首任秘书、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Roul Prebiscb)。,1.“中心外围”体系论,背景“中心外围”体系论,以国际贸易问题作为剖析的重点。在国际贸易问题上,李嘉图提出“比较利益”论,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根据相对低廉的劳动成本形成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从而使各国都可以得到好处。新古典学派认为比较成本并不限于劳动成本,其他的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成本也应当包括在比较利益的计算之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新古典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50、推到顶点。他以数学方式证明,通过国际贸易,要素报酬可以达到完全和绝对均等,也就是说,国际贸易可以解决各国的解决差距,不发达状况可以靠世界各国生产专业化的国际分工而改善,自由贸易是消除各国生产要素差距与资源差距的最佳途径。“中心外围”体系论即针对此论而展开。,1.“中心外围”体系论,内容此理论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形成了由“中心外围”组成的国际体系结构,它的构成、运转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从属于“中心”的利益,因此,这种格局使“中心”国家得到迅速发展,而“外围”国家的处境只能以“中心”国家的利益为转移,从而导致“中心”与“外围”即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1.“中心外围”体系论,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