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管理思想》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管理思想》PPT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一: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历史发展,卫生管理学院 舒国萱哲学博士 副教授 Email:s,1.滥觞阶段(夏、商、西周)尚书、周易、诗经等古老经书中,包含着许多基本管理理念和原则 尚书立政篇总结夏、商亡国的教训,提出国家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重德慎刑。对领导品质,尚书还提出了“九德”要求。“九德”以德为核心,对领导者在德、才、能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要求。,*九 德,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而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2、(1)组织管理 B.C.11),把中国的官僚组织结构分为360职,并有相应的级别和职数,职责分明。(2)用人 科举制度被世界公认为是认识测验的发源地。,2.形成阶段(先秦和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以“道”为中心,讲“无为而治”,偏重于对管理的规律、方式和艺术的探求。儒家()倡导的人本、明德、中庸、修已立人等思想。,兵家(B.C.535-?)全胜而非战的战略思想、知己知彼的信息和决策思想、注重人才心理素质的测评和培训的用人思想及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墨家(B.C.468-B.C.376)主张国富民治,人际关系上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在用人上主张尚贤,并重视领导者修身亲上,培养“厚乎言行”的德、“辩乎
3、言谈”的才、“既述且作”的实干精神。,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讲究法、术、势相结合,在管理的制度、技巧、权威等方面提出了不少见解。,3.过渡阶段(汉魏至唐朝前期),从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到三国时期的人物志,再到魏晋时期齐民要术、颜氏家书等的理论中都包含了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4.完善阶段(唐、宋时期)有较大影响的管理心理思想的论著主要有儒家的程朱理学和兵家的太白阴经和武经总要等。,5.衰落阶段(元明请时代)容斋随笔、菜根谭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名著中蕴涵着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的特征,以人为本 以德为先 无为而治 中庸之道 以和为贵,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
4、尚书-“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得气说*智慧说*道德说,何谓“以人为本”?,“本”:草木之根草的茎或树的干中心的,主要的,本来,原来根据,引申为事物的根源。谈“本”就要追溯“末”。“末”:梢,尖端最后,终了,引申为无关紧要的事物。树木中的“小枝叶”,“人”控制住,就是“本”;反之,未被控制住,就成了“末”。是“本”是“末”,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以人为本刘备,在中国历史上,应用“以人为本”最有名的要属刘备。当年曹操攻打荆州的时候,襄阳地区有很多的人跟着刘备逃跑,大概难民有十几万,辎重有数千辆,日行十几里,走得非常地慢。曹操派出轻骑,日行一两百里,在后面疯狂追赶。眼看曹军就要追上,手下
5、很多人都劝刘备丢弃百姓先行逃难。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刘备当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夫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据说当时感动得很多人热泪盈眶。,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以人为本”,即人本管理内容提炼为三句话,即:*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理 解: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是依靠人 以人为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开发人的潜能 以人为本管理的根本宗旨是尊重每一个 以人为本管理的成功基础是塑造高素质的队伍 以人为本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 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凝聚人的合力,以德为先,代表学派:儒家学派 认为管理心理思想中的德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考察德的指
6、标有11项:强志、重信、轻财、守道、明察、诚实、自省、实干、谦虚、睿智、无私。,无为而治,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老子使“无为而治”成为理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指人适应自然,自觉服从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过程。主张实行开明自由的管理,反对蛮干妄为,粗暴干涉。道家的管理宗旨就是通过“无为”,最后达到“无不治”的管理效果。,中庸之道,中庸在礼记.中庸中解释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程颐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则解释道,“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理 解:管理者凡事要适度 统一把握好矛盾的双方 掌握灵活多变的原则 保持矛盾双方的协调,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以和为贵,需要指出的是,儒家哲学所倡导的“和”,是不同于“苟合”的,即不讲原则的调和矛盾,保持所谓的一团和气。孔子非常厌恶那种不讲是非、道义的“好好先生”,将“乡原”斥之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那么,儒家哲学中的“和”的本义是指在承认矛盾、肯定差异上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