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种群和群落》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492379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种群和群落》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学案种群和群落》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学案种群和群落》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学案种群和群落》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学案种群和群落》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种群和群落》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种群和群落》PPT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案 种群和群落,核心术语(记准、写准、理解透,把握内涵和外延)1.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2.种群数量的变化“J”(“S”)型曲线、人、环境容纳量(K)3.样方法、标志重捕法4.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垂直结构、水平结构)5.群落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种群密度,决定种群个体数目变动的关系图,分析群落空间结构形成原因并区分比较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答案 分析群落空间结构的各种类型的形成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可表示为,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物的分布(植被为动物提供

2、栖所和食物)初、次生演替二者的区别:初生演替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经历的时间长,速度慢;影响因素为自然因素。次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人类活动的影响较为关键。,(改编题)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该杂草地群落中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该杂草地群落中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A.B.C.D.关键信息“弃耕”、“甘蔗田”、“杂草地”、“一定”、“不一定”、“丰富度”、“分层”、“

3、垂直结构”,B,1.“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曲线。“J”型曲线由始到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所以绝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2.种间关系与共同进化共同进化所强调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其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既包括种间斗争(竞争、寄生、捕食等),也包括种间互助(如互利共生),而不包含种内关系。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指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

4、无机环境。所以,在群落和生态系统层次上存在上述“相互影响”,而种群内不存在。,3.群落演替与种群基因频率在遵循遗传平衡条件下(种群足够大,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产生,没有自然选择作用,在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的迁移或基因的交流)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生物种群也就不会进化。但是若有迁入迁出,则可以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也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引起生物的进化。在群落演替的早期,群落中的弱势种群由于自然选择的压力,其基因频率往往会发生改变,但是优势种群无自然选择的压力,其基因频率往往相对稳定。,5.下图表示野兔进入缺少天敌的某海岛后,几年来的种群增长情况,下列叙述中

5、,正确的是()A.A点时兔群数量较少,因而不存在生存斗争B.B点时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BC段兔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D.DE段兔群的自然增长速率最大,解析 依据图示可知,野兔的增长属于“S”型增长,A点时尽管野兔的数量比较少,但是生存斗争仍然存在,只是斗争并不是最激烈,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在DE段;B点时,兔群的增长速率比较大,所以此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兔群的自然增长速率的变化特点是先增加后减少,DE段的自然增长速率接近于零。答案 B,6.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

6、使生态 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是种群内个体 间发生竞争的结果,D,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 区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 相邻两边上的菌体,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几种与数据处理相关的实验方法。在标志重捕法中,若标志物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的值要偏大;若调查某种遗传病时,只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则发病率要高,这

7、正是考生要特别区分的,调查患病率,应该进行社会调查,而如果调查遗传的遗传方式时,一般才进行家系调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就是要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这种处理接近理论值,不好判断是否比实际值大或小;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该随机取样,如果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会偏小。答案 C,9.下列研究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A.梧桐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C.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解析 群落包括了所有的生物,所以只是研究某种生物个体每年的增加量,属于种群数量的研究。,A,12.下列有

8、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 土壤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解析 主要考查新课标新加内容群落的特征之一生物丰富度的概念。生物丰富度是指生物种类的多少,而不是个体数量的多少。,C,13.(改编题)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初生演替历程一般较长、速率慢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 性增强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

9、发生显 著变化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 生演替的一个例子,解析 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一般较长、速度慢。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生物多样性增强。演替的早期,群落中的弱势种群由于自然选择的压力,其基因频率往往会发生显著变化,但是优势种群无自然选择压力,其基因频率往往相对稳定。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的变化类似弃耕农田的演替变化过程,符合次生演替的过程特点。答案 C,14.(09聊城期末)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 持不变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密度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D.

10、人类活动一般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 改变演替速度解析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并不是保持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若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种群数量也会发生大的变化。杂草不是一个种群,不能表示种群密度。捕食会淘汰掉老、弱、病、残,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发生改变。,C,1 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11、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解析考查对实验的分析综合及识图能力。从甲图中可以看出,大草履虫被栉毛虫所捕食,在无隐藏物的情况下,大草履虫被栉毛虫捕食干净,栉毛虫也因食物缺乏而死亡。从乙图中的取新鲜变化可以看出,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是致命的,大草履虫因有了隐蔽的场所,躲避栉毛虫的能力增强,而栉毛虫因捕获不到足够的食物而灭绝。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由培养液提供,大草履虫体内能量的去向有三个:自身代谢利用、被栉毛虫利用和被分解者利用。答案C,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

12、间的变化趋势如图。若向水池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后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后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后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后仅剩下丙种群,解析考查了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由于鱼时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

13、急剧减少,此时,鱼由于食物缺乏,其数量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排除B、D选项后,只要比较A、C选项的前面半句话即可。A选项的表述“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肯定是错误的,因为鱼类是专食浮游动物的。所以只能选C。答案C,3.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B,答案B,5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 h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乙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5 h后,

14、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D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解析:比较甲、乙两图中中央两格酵母菌数,乙是甲的两倍,乙是稀释100倍后的镜检结果,故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体型较大的动物,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计数不能用标志重捕法。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压在相邻两边的菌体。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并不能确定是否已经达到K值。答案:A,6(2009江苏南通一调)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

15、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存活率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解析:题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未表示出与食物的关系,A错误。题图显示蝌蚪数目为5、40、60、160,蝌蚪质量达到0.8 g变态所需时间分别为1.5 d、3 d、5 d、9 d,可见种群密度越大,蝌蚪生长速率越慢,蝌蚪变态所需时间越长,二者呈正相关;种群密度越大,蝌蚪生长速率越慢,二者呈负相关,故B、C错误而D正确。答案:D,7.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

16、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两种鱼对浮游动物捕食最少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A BC D,解析:单养时两种鱼都主要捕食植丛中的动物,说明两种鱼主要出没在植丛中,混养时鱼种1捕食底栖动物较多,多出没在池底,鱼种2仍然以捕食植丛中的动物为主,主要出没在植丛中,故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两种鱼对浮游动物捕食都最少。答案:D,我国西部大片的耕作区将退耕。若将大面积的退耕地封闭起来,随时间的推移,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下面列举的情况中除哪项外,均是未来生态演替的趋势(),A营养级的数目

17、增加B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D非生物的有机物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解析:耕作区属于农田生态系统,不稳定。退耕后发生演替,群落的结构复杂化,生产者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营养级的数目增加,非生物的有机物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也会增加,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答案:D,8、请问在一个农贸市场上的生物是不是一个生物群落?,解答: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物群落应该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且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农贸市场上的生物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所以不是一个群落。,9、要预防流感,每天都要开一会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18、,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这是(),A降低种群密度 B改变生物群落结构C调整非生物因素D改变生态系统成分,解答:选“C”。因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要预防流感,每天都要开一会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属于调整生物生存环境条件方面的内容,针对此题来说属于“调整非生物因素”。,10、由气候条件决定植物群落分布的两个主要因素是(),A风力和雨量B风力和热量C热量和雨量D光照和热量,解答:选择C答案!热量即看成是温度,温度对于植物的分布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11、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A光照强度较弱 B红光及蓝紫光比例较低C湿度较高 D温度较高,答案是A

19、B。请问B如何解释?,解答:本题是一道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与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题。森林群落(或海洋藻类)有分层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光透射的强度及光谱的区别所致,使各种生物都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随高度的下降,红光由于波长较长,穿透力较弱,光照越来越弱,当然红光和蓝紫光被上层植物所吸收了。而它们也正是植物所能利用的最有效光波,因此下层的植物光合作用较弱。,12、影响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不包括(),A光照的明暗 B地形的起伏C温度的高低D种群的特征,答案是D,为什么影响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包括温度的高低?是不是从纬度不同来考虑?选D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解答:引起不同形式水

20、平分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特别重视生态因素所表现的环境因素的不等性或特殊性。例如,地形的差异、土壤性质的不同、光照的强弱等等。有人则重视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繁殖特征和传播特征(传播能力和数量)。因此,对某一种群水平分布的分析,要根据具体的生境条件和该种群的生物学特性。,13、某一座山的海拔2042米,8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800至1300米为针阔混交林,1300至1600米为针叶林,1600至1800米为灌木林,1800米以上为草地。植物的这种分带现象属于?,解答:是水平结构;理由:这种分带由海拔(地形)起伏造成的温度和湿度差异引起。而垂直结构是不同生物因光照等因素造成的同一点不同高

21、度的分布现象。,14、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中,人为因素是不是影响最大的因素?,解答: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演替的动力;种内和种间关系是演替的催化剂;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是诱因;人类活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总之: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人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即在外因中,人为因素是影响最大的因素。,15、在群落演替中,一个种群的数量迅速增长的时期过后,往往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形成这种相对稳定的原因是(),A天敌数量减少 B可利用食物的增加 C出生率降低或死亡率增加 D出现了其他新物种,解答:C是正确的。A一个种群数量的增加,其天敌数量也往往会增加;B可利用的食物增加,种群数量也会增加;C一个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势必会加剧,从而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或死亡率上升;D出现其他新物种,最可能的是破坏现有的生态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