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电保护接地》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9297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用电保护接地》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全用电保护接地》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全用电保护接地》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全用电保护接地》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全用电保护接地》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用电保护接地》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用电保护接地》PPT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保护接地,当电气设备因绝缘损坏而发生漏电或击穿时,平时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及与之相连的其他金属部分便带有电压。人体触及这些意外的带电部分时,就可能发生触电事故。减少或避免这类触电事故的技术措施有:保护接地,保护接零,装设漏电保护器等。,一、接地的基本概念,1、接地及分类 接地-将设备的某一部位经接地装置与大地紧密连接起来。分类:工作接地、保护接地(1)工作接地:为保证电力网的安全运行,将电气线路中某一点实行的接地。(2)保护接地:为保障人身安全,避免发生触电事故,将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部分接地。,2、中性线、保护线、保护中性线(1)中性线N-引自电源/变压器中性点的导线。功能:用来通过单相负荷的工

2、作电流。用来通过三相电路中的不平衡电流及三次谐波电流。使不平衡三相负载上的电压相等。当设备的金属外壳与之相连后,能防止人体间接触电。,工作接地,为了人身安全和电力系统工作的需要,要求电气设备采取接地措施。按接地目的的不同,主要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1.工作接地,即将中性点接地。,目的:,(1)降低触电电压,(2)迅速切断故障 在中性点接地的系统中,一相接地后的电流较大,保护装置迅速动作,断开故障点。,(3)降低电气设备对地的绝缘水平,2.保护接地,当电气设备内部绝缘损坏发生一相碰壳时:由于外壳带电,当人触及外壳,接地电流 Ie 将经过人体入地后,再经其它两相对地绝缘电阻R 及分布

3、电容C 回到电源。当R 值较低、C 较大时,Ib 将达到或超过危险值。,对地绝缘电阻,分布电容,电气设备外壳未装保护接地时:,电气设备外壳有保护接地时,通过人体的电流:,Rb与Ro并联,且 Rb Ro 通过人体的电流可减小到安全值以内。,利用接地装置的分流作用来减少通过人体的电流。,保护接地: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正常情况下是不带电的)接地。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系统,(2)保护线PE-和电气设备金属外壳相连的接地线。没有它设备可以正常工作,但外壳可能带电。(3)零线N-中性线N与大地连接时,称之为零线。(4)保护中性线/保护零线PEN-N线与PE线合为一体,同时具有中性线与保护线两种功能的导

4、线。,、IEC对配电网的配电制及保护方式的分类 IT系统、TT系统、TN系统(TN-C、TN-S、TN-C-S)第一个字母表示电源系统的对地关系:T-中性点直接接地 I-所有带电部分绝缘(不接地)第二个字母表示用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外壳)的对地关系:T-设备外壳接地 N-设备外壳接零 第三个字母表示工作零线N与保护线PE的组合关系:C-N与PE合一 S-N与PE分开-C-S-N与PE前边合一,后边分开。,TN-S系统,TN-S系统,TN-C系统,TN-C-S系统,二、保护接地原理-将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1、中性点不接地电网中电气设备不接地的危险:正常时电机外壳不带电,触及外壳的人无危险,当电机

5、的绝缘击穿时,其外壳便带有电压(碰壳)。这时若有人触及电机外壳,将有电流经过人体。,2、采用保护接地可防止人身触电(1)原理:IT系统中,若有人触及“碰壳”设备外壳,等效电路如图:人体RP与接地电阻RE并联,只要适当控制接地电阻RE的大小,就能使流过人体的电流小于安全电流,把人体接触电压降至安全电压以下,从而保证人身安全。(2)局限性:在IT系统中可有效防止触电。在TT系统必须配合高灵敏度的漏电保护器使用!3、保护接地的应用场合: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三线制供电系统即:IT系统。(表2-21),三、接地电阻1、低压设备:380V不接地低压系统中,要求RE4 配电变压器或发电机容量不超过10KVA时,可放宽对接地电阻的要求,取RE102、高压设备:(1)小接地短路电流系统:RE10 单相接地短路电流小于500A(2)大接地短路电流系统:RE0.5 单相接地短路电流大于500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