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理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9404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PPT 页数:165 大小:2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实用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实用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实用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实用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用心理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心理学》PPT课件.ppt(1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辅导教师:杨玉明,实用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学习目标1.掌握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的概念,重点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理解心理学的任务,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性质第一,讲实用心理学一、心理现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的领域,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环境、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现象,简称为心理。人的心理是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组成。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心理表现的重要方面。,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即人的心理活动过程

2、,它是在人脑中发生、发展和完成的。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的不同,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过程。(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2)情绪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绝不会是无动于衷的,或是淡漠无情的,而总是持有一定 的态度和倾向,产生某种主观的体验,如喜、怒、哀、乐、爱、憎、恶、惧等,这些均属人对各种不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人对于所认识或所操作的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过程就是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人不仅能对客观事物感受和认识,并产生情绪和情

3、感,还能根据对事物的认识和在情感的激励下,进行有意识的变革客观环境的活动。人类不仅能认识世界,还要 改造世界,这是人与 动物的根本不同之处。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为实现既定目的又要想方设法去战胜各种困难。这种为改造客观事物而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类活动叫做意志行动。为达到预期目的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即为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各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并且在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延续,故称之为心理过程。知、情、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心理活动的三个方面,它

4、们既互相联系又互 相制约。一方面,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总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前提,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取决于对该事物的认识,人的意志行动是在认识的 基础上、在情绪情感的推动下产生的。所以,只有认识得正确深刻,才能产生强烈的情绪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情绪情感 和意志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着筛选、过滤和动力的作用,它们又是衡量一个人认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只有强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客观事物。可见,意志对认识和情绪情感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作用。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的心理过程及其相

5、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2.个性心理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心理过程,而且在具体人身上产生时,还表现出各个人的 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差异,称为个性差异。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又称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和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 态度。它是人从事各项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的行为的方向,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世界观在个性倾向性诸成分中居于最高层次,决定着人的总的心理倾向。心理倾向在个性倾向中,随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的阶段而不同。在

6、儿童 期,支 配其心理活动与行动的主要心理倾向是兴趣;在青少年期,理想上升到了主导的地位;到青年晚期和成年期时,人生观和世界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与行动,成为其主导的心理倾向。,(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这种稳定的心理特 征是个性的心理倾向稳固化和概括化的结果。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总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过程和个性是相互密切联 系而不可分的。一方面心理过程是个性形成的条件和表现,如果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没有对客观事物的情绪情感,没有对客观事物的积极改造的意志行动,人的个性是难以形成的,另一方面

7、,已形成的个性特征又可以影响和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如,具有不同兴趣和能力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水平常常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在处理同样问题时,常常表现不同的行为特点,有的人迅速果断,有的人犹豫不决。因此,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统一整体。要深入 地了解人的心理现象,真正掌握人的心理全貌,必须考虑到人的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从心理活动的整体性上加以考察和研究。,二、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既年轻又古老 2.心理学既是社会科学又是自然科学 3.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一、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1.描述和阐明

8、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纷繁复杂,但是有其活动的规律性。心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描述和阐明人 类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如何调节与支配人的活动,以寻找其心理活动的规律性。例如,心理学通过大量测量揭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记得又快又牢固,而有些人则记忆效果差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有助于记忆的方法,控制和避免有害于记忆的各种因素。2.测量和预测人的心理现象 科学的重要作用在于测量和预测。当人们通过测量了解到某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就能够根 据客观现实的需要去预测人的行为。例如,通过智力测验了解了某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就能够 较准确地预测这个学生的作业成绩;根据测验一个工人的机械能力,就能够预

9、测他在机器装 配上的成就。,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3.理解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 理解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找出产生所观察到的心理现象的原因。这个过程既 包括了把已知事实组织起来以形成与事实相符的说明,也包括了就事件之间的关系提出需要证明的假定。例如,有的小学生在上课期间注意力经常不易集中,这并不是心理病症,而是 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规律:小学生的有意注意稳定性,一般不超过20分钟。因此,作为 教师在一节课内应该准备丰富而又生动有趣的材料,不断改变讲授方法以吸引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二、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即研究心理活动 的

10、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客观世界与人的心理的关系,客观的影响如何转化为人的主观世界,论证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使之具体化。,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因此,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 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对心理学的研究来说,就是要从心理活动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心理的产生、发展的规律。由于人的心理活动纷繁复杂,很容易产生猜测、武断和片面的错误,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更应注意遵循这

11、一原则。,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具体来说,人在实践活动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既受活动条件所制约,又在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不管人的心理活动如何复杂,也不管其会作出什么假象和掩饰,它们都会在行为活动中有所表现,在其内部的神经生理过程中反映出来。因此,心 理学的研究必须贯彻客观性原则,通过研究产生心理活动的客观条件和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来揭示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任何结论都必须在对所得到的全部事实材料和数据,甚 至包括相互矛盾的事实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科学的观察作出,绝不能任凭研究者的主观臆测来肯定或否定某种结论。另外还必须注意不能只局限在描述性的研究水平上,

12、而应该深入揭露心理活动的实质和规律。,2.发展性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永远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心理活动,当然也不可能是固定的、静止的。不仅如此,人脑这一心理活动的物质承担者,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历史地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包括研究人类产生以前动物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发展性原则是把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是一个强调在发展中研究心理 活动的原则。在发展中研究心理活动,就是要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上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一个人从初生到老年,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研究心理活 动,不

13、仅要阐明人以往已形成的一些心理品质,也要阐明那些正在形成和刚刚表现出来的新的心理特点,并且还要预测可能会出现的心理特点,以便创造有利条件,让其顺利发展,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四种类型。1.观察法 所谓观察法是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并将观察结果记录 下来的方法。观察法有下述几个特点:有预定的研究目的,有系统的程序与设计,有系统的文字记录,一般不向被观察者暴露所要了解的问题。观察法可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两种形式。人们通过观察,要求准确地获取有关资料。因此,除了观察者要具有客观的态度、敏锐的 注意力、快速的

14、记录和较强的记忆力等条件外,还需要用其他的方法来查证记录结果的准确性。如:采用录音机、录像机以补充文字记录的不足;采用各种观测仪器以减少观测中的误 差;采用同时由两个或两组观察者共同观察某一目标的记录,或由助手协助主要观察者做记录,然后把两份记录相互对照,取长补短,使记录更为完整和准确。观察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缺点是:花费的时间多;观察得来的 材料也难以数量化,难以说明刺激条件与心理变化之间的精确关系;材料难以进行统计。,2.实验法 实验法是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所要考查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然后对其结果作出数量分 析的方法。运用实验法,使心理事件与外界刺激之间的关系明确化,

15、并且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因此对一个实验结果可以反复地进行验证。实验法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及自然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它的主要特点并不是它非在实验室做不可,而是对控制有精确的要求。实验者操纵一些变项并且尽可能地控制其他的变项,这些通常只能在实验室中进行。以光 做刺激的实验,一般在暗室中进行;以声音做刺激的实验,一般在隔音室中进行。实验者控制经过精心选定的控制变量(如声、光等),然后记录被试者的反应。综合大量被试者的结果,即可得出比较可靠的心理学结论。,(2)现场实验法。这是指实验者把现场当做实验室从事实验研究,由实验者操纵自变项,尽可能地控制另外变项,观察计量因变项。例

16、如,心理学家假设乘客的身份会影响司机收费 的行为,预测司机向外国乘客收取的车费高于本国的乘客。研究者与助手分别在巴黎、雅典、波士顿乘车。一半装扮成当地人,另一半装扮成外国人。在雅典与波士顿,司机向本地乘 客与向外国乘客收费的情况没什么差别;而巴黎的司机则采用多种方式向外国乘客收取较高的费用。可见,这项研究是在日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自变项乘客的身份为本国人和 外国人两种,是由实验者操纵的。,(3)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乃是在日常情境中观察两个以上对立情况对人的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因为自变项发生的先后次序清楚,何者为因、何者为果的现象较明显,因此有实验 法的特点。只是自变项两个以上的对立情况并非是

17、由实验者操纵的,而是自然发生的。例如,我们研究不同的奖励制度、管理制度对人的不同作用时,可以选取两个相似的班组或科室,分别实行不同的制度,到期进行总结检查,以鉴别不同制度的不同效果。它具有观察法的自然性和实验法的主动性的优点,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3.调查法 调查法是就一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团体的心 理趋向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在实施时虽然是以个人为对象,但其目的是借助于许多个人的反应来分析推测社会团体的整个心理趋向。调查包括两部分内容:个人资料和心理状态。个人 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心理状态包括对所调查问题的意见、理解、期

18、望、态度、信念等。调查法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不同主要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问卷法是通过填写问卷(或调 查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也是现代社会调查使用得最多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问卷 是用问答方式收集资料的卷子。它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具体问题组成。问卷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封闭式问卷是把所要了解的问题和可能的答案全部列出的问卷形式,调查时只 需要调查对象从已给答案中选择某种答案。如果只提出问题,不给出可选答案,就是开放式问卷。访谈法是指调查员同调查对象接触,通过有目的的谈话收集资料的方法。根据调查员同调 查对象的接触方式,访谈法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则是通过通讯工具进

19、行的访谈。,4.测验法 测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主要方法之一。科学心理学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对 个体的行为进行量化的研究,心理测验就是使个体行为量化的主要工具。测验法通常被用来确定被试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根据需要了解人的心理的不同方面。心理学中的测验可 以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等多种。智力测验主要目的是了解不同年龄的被试的智 力发展水平;成就测验主要目的是了解被试的某些特殊能力的现存水平;人格测验主要目的 是了解被试的各种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的综合表现。采用测验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有两种方式。第一,可以采用测验法来研究个体行为的某一 层面的个别差异;第二,可以采用测验法来研究

20、被试两种或多种行为之间的关系。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测验的内容必须预先进行实验来确定其适用性和科学性。由于测验法是个体行 为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因此,这种方法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除了用它来研究个别差异和分析个体各种行为之间的关系外,在其他研究方法中,测验法也常被用来作为该项实验的辅 助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四种,还有很多。上述几种研究方法都有各自独特的优点,但也都有局限性。由于人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因此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不能只单独采用某一种方法,而必须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选用几种方法兼而用之,使之能相互补充,这是使心 理学研究达到更高科学水平的条件之一。,学习目标1.掌握心理是脑的机

21、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掌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2.了解心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3.理解劳动中人类意识产生中的作用,掌握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一、心理的生理基础 现代科学已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是在周围现实的作用下由脑产生的。人在睡眠和受麻醉时,心脏的活动没有变异,而精神状态则大不相同;人的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就要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一节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二、人脑的结构和机能人脑的结构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样的方式活动以产生人的心理呢?人的神经系统是由动物的 神经系统长期发展而来的。人的神经系统和其他动物的神经系统一样,都是由许多神经细胞即神经元

22、构成的。大脑是脑的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人的大脑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在两个半球 之间,有联络纤维主要是胼胝体联系着。大脑皮层以下有间脑、中脑、小脑、桥脑、延脑、脊髓等部位,这是低级神经中枢,又叫做皮层下中枢(见图26)。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是紧密联系着的,而低级神经中枢 是受着高级神经中枢支配着。,脑、神经系统基本活动的产生方式是反射。反射就是动物有机体借神经系统实现的对一定 的刺激所作的一定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实际上都不是一次单向传导所能完成

23、的,而是在传入、传出部分都有来回往返的传导。在感受器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时,神经中枢本身的变化也返回传到感受器;在神经中枢将神经冲动沿传出神经向 效应器传导时,效应器本身的变化也返回传导到中枢,这样就保证有机体对外界的精确反映和对自身活动的准确控制。,反射是多种多样的,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先天就会的,有后天获得的。俄国心理学家 巴甫洛夫对大脑半球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实验研究表明:反射一般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条件反射,一类是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先天具有的、用不着学习就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有的反射。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暂

24、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原来,在有机体内部和外部刺激物的作用下,大脑皮层发生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兴奋 性的活动和抑制性的活动,这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两个相对立的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兴奋过程激发或加强与皮层的兴奋中心相关联的器官、腺体、肌肉的活动。抑制过程则 正相反,它停止或削弱与皮层的抑制中心相关联的器官、腺体、肌肉的活动。在用铃声对狗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时,铃声与食物同时在狗的大脑皮层上引起的相应的两个兴奋中心,经 过多次重复,这两个兴奋中心之间就建立了暂时神经联系。按照巴甫洛夫学说,大脑皮层上产生的兴奋过程或抑制过程,都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的,而是沿着大脑皮层或远或近地扩 散开来,嗣后又集中在

25、原发点上,这叫做神经过程的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的扩散和集中是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另一个规律是相互诱导。大脑皮层发 生的兴奋、抑制过程相互作用,兴奋过程可导致抑制过程或加强它,这叫做负诱导;反之,抑制过程也可以导致兴奋过程或加强它,这叫正诱导。正是由于神经过程的规律性活动,产 生了动物有机体高级神经活动的复杂多变的现象。,人的条件反射还可以通过语言来形成,通过语言来强化、减弱或消退。我们上课讲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从学生大脑皮层进行信号活动以揭露事物的意义和作用来看,就是用语言来形 成复杂的、多级的条件反射,用语言来强化、改造或消退条件反射的过程。巴甫洛夫把用具体的事物作

26、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词作为条件刺 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一、人的心理的史前阶段动物心理的发展 世界上运动变化着的物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这就是反映过程。动物心理的长期发展为人的心理的产生提供了生物学前提。动物心理的发展是人的心理的史前阶段。,第二节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二、作为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 1.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使人获得了人所特有的反映形式人的心理、意识。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从简单的感觉、知觉到复杂的想像、思维、动机、兴趣、注意、情感、意志、性格等等都

27、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现实是不 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的,人们对同一客观现实的反映却依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世界观的不同而不同,这就是人的心理的主观性。也可以说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说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并不是对心理的客观性的否定,并不是说人的心理是对 客观现实的主观臆测或任意附加;而只是说人的心理、反映总是通过具体人实现的,总是带有个人特点的。人的反映、人的心理的这种主观性(病理状态的除外)绝不是人的心理、认识 的弱点。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人对当前事物的每一反映都有过去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参与而起作用,方才保证了人的认识、反映的不断深入。倘若人的心理只是机械地如同镜子照映 物体那样,

28、那倒使人的经验的积累、认识的深化、心理的丰富多彩成为不可能了。,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人的心理所反映的是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对人来说,客观现实包括自 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三、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人的心理作为对现实的反映,是通过感官、大脑而产生的。然而,人的感官、大脑产生心理可不是消极被动的。旧唯物主义者把人的认识、人的心理看成是消极被动的过程。他们都不懂得实践活动对人的认识、人的心理的重大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意识产生的基础。人不是现实的消极的反映者而是积极的活动者。人总是实践着、活动着的。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一切反映形式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在

29、劳动、学习、游戏中,在同别人交往中发生和发 展的。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任务的要求下产生的,而人对外界的反映、认识的加 深与提高也是实践深化的结果。人是在改造外界的同时改变自身、改变自己对外界的反映的。可见,人的心理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所以说它是客观的,因为它是由客观现实所引起的,是近似于客体的,而且是在脑的物质过程中实现的,并表现于言行之中;所以说它是主观的,因为它总是产生在具体人身 上并同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相结合的。所以说,人对现实的反映,即人的心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三节 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历史上不同的观点和

30、学派 1.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者片面强调先天的遗传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遗传能力的自我实现过程,外界环境只能促 进或延缓这种实现过程而不能改变它。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登曾写过:“一个 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到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Hall)也鼓吹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还有一些持遗传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有的强调本能,有的强调天性,他们都强调遗传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决定的作用。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也鼓吹遗传决定论,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贼

31、养的儿子 会打洞”。这种观念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服务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 期 间流传“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反动对联,实质上也是遗传决定论的翻版。,2.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者片面地夸大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否定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过程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 的观点,这派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最早的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他的名言是:“给我一打健康 的婴儿,如果让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 医生

32、、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于乞丐和盗贼。”华生的观点在当时对反对遗传决定论 具有进步的意义,但这种观点仍然是片面的,因为否定遗传决定论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遗传 因素在儿童发展过程所起的作用。,3.二因素论 由于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有片面性,有些西方心理学家提出了二因素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目前,大多数西方心理学家都持这种观点,其中有些人侧重遗传和成熟的因素,有些人则强调环境的因素;有些人认为两 者同等重要,有的人则强调两者的相互作用。不能笼统说二因素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在赞成二因素论的心理学家中情况不同。比较起片面强调遗传或环境中某一因素来,二

33、因素论较为全面,符合实际情况;但许多(不是全部)主张二因素论的心理学家只看到遗传、环境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对二者之间的 辩证关系认识得不够,看不到儿童的实践活动和儿童本身在发展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也难免会陷入机械主义。,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多年来,我们国内一般地公认这样的论断: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环境和教育则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个论断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具体论述遗传的作用时,为了 避免“遗传决定论”和“天才论”之嫌,往往只强调它是一种发展的可能性自然前提,仅 此而已。我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是,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会影响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如

34、天生的无脑畸形儿,不可能有正常人的思维;聋哑人无法培养成歌唱家等。但是,除了必须有 正常的脑、感官、神经系统等生物前提,除了承认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差别、男女儿童由性成熟所引起的不同性别特征以外,对遗传素质的作用还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比如:是否存在某种智力的遗传因子的差异?是否存在着某种个性特征的遗传因子?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聪颖过人”的所谓“超常儿童”,除了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等因素外,先天的素质占 多少成分?如果不承认智力的个别差异中的遗传因素,那么就无法解释同一父母和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智力上表现的极大差别,更无法解释某些在婴幼儿时期生活环境刺激贫乏 单调的儿童,在入小学时比起同年

35、龄受过幼儿园教育的儿童智力发展要差,而经过一段时期的学校教育,可以赶上甚至超过受过正规幼儿教育的儿童。国外关于双生子研究的报道也为 遗传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领域。,1981年苏珊法伯(Susan Farber)发表了一本 对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的再分析的书,其中收集了各国所记载的95个个案的历史。在这些个案中,心理学家们跟踪研究了出生后分别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结果表明,这些人不仅在身高、相貌等生理特征上十分相似,而且使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在人格方 面也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英国心理学家报告了一对分开抚养的姐妹赫达(Herta)和伯达(Berta),她们成长在不同的大陆(

36、一个在欧洲,一个在美洲),使用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但是 这两个人都倾心于艺术的职业,都很容易兴奋和消沉,甚至她俩有同样的外号“小猫咪”(用不同语言),因为当她们各自在需要得到满足后所发出的愉快的声调就像一只小猫。这些都涉及到性格上的相似性。明尼苏达大学的双胞胎研究室所研究的吉姆兄弟的例子也说明这一问题,这一对兄弟从出生五周后就被寄养在完全不同的家庭里,分别40年后才重逢,他俩都吸烟,喝酒,啃手指,养一条狗都取名托埃(Toy),都毕业于警察学校,业余爱好是干木 工。,以上调查表明,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不仅可以表现在智力方面,也可以表现在某些个人的性格特征上。也就是说除了我们通常公认的“遗传是

37、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自然条件”这一命题之外,我们还必须承认每个人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恰好为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 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这种个别差异使有些人表现出智力的优异和迟钝,也使有些儿童易于表现出音乐才能,有些则易于发展数学逻辑思维等。我国李其维等人对101对双生子(同卵 67对,异卵34对)的智力相关进行的调查报告表明,每对双生子间智力相关,同卵为0.76,异卵为0.38;每对双生子间智力的平均差和标准差,同卵为9和69,异卵则是1504和1401,差异十分显著。李其维等:双生子智力相关的调查报告,载心理科学文摘,1980年第2期。这些双生子中每一对双生都是在一起抚养长大的,因 此在环境条件

38、上可以说没有实质差别。他们认为: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环境的差异上 可以说是相同的,而遗传的差异则很明显不同。遗传基因相同的同卵双生子比遗传基因存有差异的异卵双生子在智力行为上具有更大的一致性。,这些观点与遗传决定论决不能混为一谈,因为我们既不把遗传因素当作决定人心理发展的惟一因素,也不把这因素看作是固定不变的。李其维等人的调查也指出,从各对同卵双生子 的智商差很少等于0和相关系数不等于1这一事实,说明他们成长发育过程中,除了有完全相同的遗传基因外,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儿童有了这种遗传因素、可能性,还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教育与训练、儿童本身的实践活动和主观努力,才

39、能使之变为现实,而且这种遗传素质在一定条件下 还可以发生变异。这就涉及到环境和教育条件的问题了。至于遗传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如何发挥作用,还值得作更深入的研究。,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苏珊法伯的研究也表明了遗传变异的问题。她指出,尽管遗传的影响是如此强烈,它们也不是不可改变的。从另一对双生子哈雷和阿尔弗里德的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虽然这一对 双生子表现出一些相似性,如说话时都以同样的方式点头,在转动头部的方位时,两人都闭眼睛等等;但是他们又表现出许多明显的不同之处:他们的外表极不相同,只是由于血型相 同才使研究人员相信他们是同卵双生子;哈雷的身高比阿尔弗里德要高3多,而体重则比阿尔

40、弗里德重62磅。阿尔弗里德是在一个比较贫困的环境中抚养的,因而时时受到忧虑的折 磨,会昏厥,而且有心因性脚跟痛的病,需要医学和精神病学的治疗。这些明显地说明了环境 的作用,而哈雷则根本没有这种症状。作者由此得出结论说,显然遗传和环境两者都是重要 的;而且在遗传因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式、途径比起人们一般认识到的要复杂得多。作者认为许多在一起抚养长大的双胞胎的相似处反而不如分开抚养的多,这也是说明后天 环境的作用。因为在同一个家庭里,家人们为了区分这对双胞胎,有时不自觉地以细微的不同方式对待他们。比如,其中之一在婴儿期较快的学走路了,而且从体力上更主动积极,家 长就可能认为这一个是“运动员”

41、的角色;而另一个安静的孩子则成为“知识分子”的角色,这两个孩子有时看到彼此的相似性,有时又强调自己的独特性一面。这样在一起长大的双 生子由于彼此相互影响可能使遗传因素所带来的相似性受到掩盖,而分开抚养使两人的相互作用不能发生,反而使遗传素质的作用表现得更为充分,这种解释表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 素通常是相互作用的。,然而,没有正常的社会环境,人的心理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尤其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需要语言的帮助,需要利用符号这一工具,这要通过一定发展阶段的学习才能完成。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指出:“人只有凭借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也就是说,离开了教育(广义的教育),即使是人类生下来

42、的婴儿也成不了真正的人。众所周知的狼孩,是最明显的一例。再例如,1799年在巴黎郊外阿维隆森林里发现的12岁的野孩,被带到巴 黎的聋哑研究所检查,医生检查后,发现他虽然不聋,然而任何试图教他说话的努力都失败了,他一点也没有学会说话。这个野男孩的事例说明,在他发展的一定时期内没有从人类社 会环境中学会人类特有的心理工具语言,他就不能成为正常的人。,197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一个“现代野孩”,一个13岁的女孩基尼。她从20个 月起就被隔离在一个小房间里,没有任何人与她讲过话。虽然她具有一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活在人世间,吃的是婴儿食物,但是她没有得到正常的社会交往和教育,没有学 会人

43、类借以交往的工具语言,因而当她被发现时,她并没有正常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由此可见,环境和教育才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对基尼的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决不是三者简单的总和。根据乔姆斯基的理论,人类生来就有一种独特的语言能力,而构成这种能力的先天机制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与语言的接触而使之活动起来,这个特定时间据乔姆斯基推论是在青春期之前。对基尼进行十余年的大量的恢复和训练表明,她 在过了关键期以后,仍然可以学到一定数量的语言,而不是像乔姆斯基或其他人所论证过的,过了关键期就不能再获得第一语言,这正好说明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然而,基尼

44、又没有 学会语法规则,即区别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语法原则,从这一点说,是由于过了关键时期而使语言受了损害。而且,直到24岁,基尼仍然必须住在有专人照顾的缺陷人收容所,她没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这至少说明她还未达到正常人的心理发展。根据对基尼的各种能力的测验表明,她后来学会的那些语言主要是靠右半脑功能的补偿作用,也就是说,基尼用她 的右半脑兼管言语和非言语的功能,而她的左半球的功能由于失去语言环境已经衰退或萎缩了;同样说明遗传与环境教育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由此可见,社会环境,或更确切地说,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没有正常的社会生活条件,没有教育,即使有了心理发展的生物

45、前提,有了可 能性,也不能变为现实;而且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差异,即使遗传素质相似(如同卵双生子),也能使发展出现明显的差异。,3.教育促进心理发展 前面已经论及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但是教育毕竟不等于发展,教育不能解决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它对于心理发展不是万能的。教育应该根据儿童已有的发 展水平来促进发展。教育如何对发展起作用?教育促进发展能达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对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它能影响教学改革中一些实际措施的采纳和决策。因此对它必须有一 个科学的认识。从教育和教学的措施到儿童心理得到明显的发展,有一个逐渐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对教育内容(包

46、括知识技能和道德行为准则)的领会和掌握是这个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也就是说这个过程是:教育领会发展。,对于这样一个过程,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能够接受,而且在教育和教学如何能被儿童领会或理解、掌握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领会掌握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心理的质的变 化。有争论的问题在于:“教育领会发展”是否能加速,在什么意义上能加速,这个问 题一般讲有两派意见:传统的重视发展的生物基础的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应该针对和强调心理的准备状态,而不应该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其认知发展阶段的材料,即不应该人为地去加速儿童的发展。换 句话说,儿童的认知发展应该建立在他自我定向的动作和思想的基础上,而不应该建立在教师的

47、动作的基础上。因此,试图超过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去促进和加速他的发展是无效的。他们还指出,与其在一个阶段里要花比较长的时间去教学生学习超过他当前水平的内容,不如等他更成熟一些,在另一个阶段用较短的时间去教他,以便学得更快、更透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认知能力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既然智力是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交互 作用的产物,那么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是可以经过训练而使其自然出现的。赞成这派意见的 人,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儿童的跨文化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出认知发展是可以加速的。他们举出墨西哥某一地区作陶瓷业的家庭中的儿童出现物质的“守恒”比家里不作 陶 瓷业的普通儿童早,来说明以上观点。研究者阿

48、希顿还指出,不同文化的儿童看来是以不同 的次序掌握守恒的各种不同形式;而且,非西方文化的儿童获得守恒的运算比西方文化的儿童获得守恒要晚。这些结果也许与研究中所用的对守恒能力测量的方式有关。但是环境中的 某些因素也确实是影响到认知的发展。阿希顿的实验表明,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加快过渡到形式运算思维。布鲁纳也是强调环境影响和教育可以加速发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批评了过去的学校以过分困难为理由而把许多重要学科的教学推迟,从而浪费了宝贵的 岁月。他明确提出“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这是一种 异常激进的思想。,当前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和方法、学制如何确定?对超

49、常儿童的特殊培养的问题,早期教育的问题,无不涉及到对儿童发展年龄特征的看法,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学习的最佳年 龄等理论问题。了解国外各派理论和教改实验的经验,可以作为我们决策的参考和借鉴。实际上,经过一个时期的实验,人们在这一点上看法是逐渐趋于接近的,即教育与发展有一个 匹配的问题。教学既不应消极地去适应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低估儿童思维发展的内在潜力,也不应超越儿童思维发展的可能性,过高地估计儿童的思维能力。因为,教材内容上的过 易就会使学生学习感到无味,过难会使他们不理解,丧失信心而掉队,都是有碍于儿童发展的。有的心理学家提出必须保持恰到好处的“不平衡”,从而鼓励学生的成长,这是值得重 视的

50、。而这种恰到好处的“不平衡”,达到什么程度,却有待于进行认真严肃的科学研究。,一些教育工作者出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培养超常儿童的良好愿望,纷纷办起大学的少年班。其中考试的条件之一是要修完初中三年级的主要课程。为此,一些学习上优秀的青少 年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除了要求子女念好初中一、二年级本身应修的课程外,还在课余加码,令孩子赶学初中三年级的课程,这种加重负担实际违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做法,无 异于揠苗助长,到头来反而会摧残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有人根据布鲁姆绘制的个体在各不同年龄的智力分数与成熟年龄的智力分数间的相关曲线图,(其中提出以17岁时所达到的智力水平作比较,4岁时已达到50%,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