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课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综合课程》PPT课件.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综合课程品 德 与 生 活 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组成员 北师大品德与生活教材编写组成员 宋丽 柳州市雀儿山路小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总体框架,第一部分 前 言,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第一部分 前 言,课程的产生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一、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产生,我国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综合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二、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如何理解“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因为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主要来源
2、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源自于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是基于学生经验的课程设计,而不是基于学科知识或社会问题的课程设计,所以,这门课程的定位在于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使品德培养回归生活。,课程的最终目的,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n如何理解活动型,不是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而是引导儿童获得经验,形成体验。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而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方式。课程内容是儿童自主活动的内容,活动形式与课程内容是有机的统一体。,n如何理解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进行统整的一种课程。,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的课程类型。,综合课程的价值在于消除各类知识之
3、间的 界限,使儿童形成整体意识和应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对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品德、自然(或科学)、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程,它兼具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种价值。,三、“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n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的学习过程。品德教育要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课程所追求的不是学科的知识,不是让儿童认识什么、掌握什么,而是让每个儿童从进
4、入学习起就能享受到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不仅能让他们很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对于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能为他们有信心、有爱心、有责任心地面对未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每一个儿童都是有着自己的发展需要、学习方式、家庭背景以及个人的成长类型和进度的独特的个体。每一个儿童都有学习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参与的权利、游戏的权利。儿童权利公约,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品德与生活课程要使儿童感受到这门课程的“个人意义”,让它有助于儿童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帮助儿童在生活中成长。,四、“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思路,n本课程在学校课程
5、中的位置,(见下图)。,品德与生活,n课程结构框架,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 三条轴线 四个方面 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课程结构框架图示(1),课程结构框架图示(2),第二部分 课 程 目 标,一、总目标,n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二、分目标,n情感与态度,n行为与习惯,n知识与技能,n过程与方法,n目标突出体现了两大特点:,体现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新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一、内容标准的内涵和作用,n什么是“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实施教学的具体要求,是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内容标准是规定了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及其水平的有效限定。内容标准所
6、描述的是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一种线索。,n内容标准的作用,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课程目标,减少实施过程中的落差。,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实施、教学评价都是一个宏观导向和具体指导。,n内容标准的特点:,较好的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结构上有创新,内容表述简单明了。,内容标准表述的方式为教师组织活动提供了线索。,便于教师操作与检测。,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一、课程实施的流程,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合作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n整体性原则,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中四个方面的内容应相互贯通,n自主性原则,让
7、儿童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要保障儿童对活动的参与权,尊重和保护儿童的自主性。让品德与生活课程真正成为不是教师教儿童做什么,而是儿童主动想做什么的课程。,n开放性原则,引导学生与周围的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充分利用和挖掘教育资源。,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研究方法、表现和交流方式不断地延伸和扩展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外、社区、自然环境中进行 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发现型”学习和获得直接经 验的“体验式”学习。,n合作性原则,学生与学生合作: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分享、交流和体验合作的乐趣;教师与学生合作:倡导师生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关系,共同探究、共建课程;学校与家庭、社区合作:建立良好的
8、合作关系,共创学生活动与成长的环境;教师与教师合作:倡导教师共同研讨、协同教学。,n针对性原则,对不同内容的活动,指导重点要有所不同,对不同的儿童,指导方式要有所不同,n灵活性原则,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是灵活的,教学活动方式与途径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灵活机动,教学活动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调整,三、教学活动过程与指导要点,活动之前(活动准备阶段),n充分的了解,n制定学年、学期教学活动计划,n教学活动主题的生成与确定n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n创设活动环境与条件,n充分的了解,了解儿童的特点、基本情况、已有经验、兴趣等;了解儿童家庭状况;了解儿童所在社区的基本情况。,n制定学年、学
9、期活动计划,统筹考虑课时的安排,计划要有弹性,留有余地,注意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和整合,与学校、班级工作计划的沟通,n教学活动主题 的生成与确定,主题的来源,儿童自身对生活的发现,有关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原有活动的连接或延伸,当地的社区资源和民俗,主题的提出,儿童自己发现或提出的,师生共同发现或提出的,儿童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产生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到儿童的响应,确定活动主题的原则,是否有利于内容标准的落实。,是否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是否是儿童需要的、熟悉的并乐于学 习的。,是否有可利用的资源。,n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方案,基本要求体现教师对本班儿童的了解,具有针对性。考虑 儿童的不同需
10、要和兴趣及个别差异。具有一定的弹性,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尽可能吸引儿童参与活动方案的设计。,主要内容,主题由来,活动目标,活动准备,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指导要点,注意事项,教学后记,教学活动环境与条件的创设,创设安全、适宜、开放、多样且富有变化性、发展性的活动环境。,营造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的人际关系。,活动之中(活动进行阶段),n活动导入,n活动的展开,n交流与展示,n活动导入,活动导入的目的和作用在于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儿童对主题的关注和兴趣。,活动导入的形式:,提问,讨论,谈话,参观 欣赏,活动导入时应当注意,注意其生动性、趣味性 尽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消除儿童的依赖心理。,n活
11、动的展开,适度启发,适当帮助。交流分享,观察倾听。支持帮助,深入探究。,n活动中应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而是引导儿童活动的人,不是儿童活动的支配者、指挥者,而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通过听讲来学习,而是直接参与的,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不是依靠教师获得知识与结论,而 是通 过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实际接触和相互作用获得体验和积累直接经验与智慧。,灵活运用多种活动组织形式,集体活动:为儿童提供交流、分享、表达 意见、表现自我的机会。小组活动:建立儿童间互动、合作的学习 共同体。个别活动:应留意儿童活动情
12、况,掌握教育 育契机,灵活进行个别辅导和随 机教育。,引导儿童活动不断延伸和扩展,与家庭、社区结合。注重儿童安全防护意识的教育。,应避免出现的误区,讲授课,看图说话课,手工课,表演课,自由游戏课,教育活动表现为既定程序的再现,教师忙于催促、转化、统领,强调一节“课”结束后一定要有结果,n交流与成果展示,主要形式 报告会 表演 作品展 辩论会,注意事项 鼓励儿童采用自己喜欢的多种方式(语言、绘画、手工、音乐、表演、作文等)展示主题 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收获。强调交流展示活动的真实性和自主性,促进儿童个性潜能的充分发展。适当时可邀请家长或其他班级教师、同学参加,培养儿童的成就感,增进儿童的自尊心,促进
13、家校协同教学。,活动之后(活动结束阶段),n引导儿童把活动引向深入,n巩固和发展儿童获得的知识与经验,n总结反思,调整环境和指导方式,n做好教学后记工作,四、关于教材使用的问题,n品德与生活学生用书,是引发儿童活动的一种工具。是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n品德与生活教师用书 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的资源,而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看图讲述的课本。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富有特色的课程,扩大教材。,五、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n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学校中的人、事、物儿童生活中的经验、兴趣儿童家庭、社区中各种物质设施、各种节日、文化活动及人文景观。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山川、自然现象,n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拓宽儿童收集信息渠道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挖掘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建立校外活动基地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n课程实施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教师的人格修养。,教师的知识修养。,教师必备的能力。,观察、了解、研究儿童的能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引导儿童有效学习、活动的能力。,反思教学的能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