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雨经典散文赏析西湖梦苏东坡突围.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08789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4.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雨经典散文赏析西湖梦苏东坡突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余雨经典散文赏析西湖梦苏东坡突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余雨经典散文赏析西湖梦苏东坡突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余雨经典散文赏析西湖梦苏东坡突围.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余雨经典散文赏析西湖梦苏东坡突围.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雨经典散文赏析西湖梦苏东坡突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雨经典散文赏析西湖梦苏东坡突围.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湖梦,西湖梦,1:走近余秋雨2:文化散文3:文章情节的一点了解4: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点5:人间天堂杭州西湖,西湖梦,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出版过多部艺术史论专著。自1980年代中后期,先后出版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等散文集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文化散文,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他们的散文创作将学术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代表作家

2、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张中行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文化人格”:“人格”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特征的总和。文化与人格两词合在一起,作者意在说明中国传统文人作为群体的人格特征,也就是儒释道对传统文人精神、心理的影响。它是与西方文化传统相比较而获得个性特征的。几种文化人格的个案剖析一、林和靖二、苏东坡、白居易三、苏小小、白娘子,林逋,字和靖宋代著名隐逸诗人。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苏东坡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原名苏轼,继续借苏轼,白居易之名批判消极隐退,大力赞扬了白居易和苏轼当年所作所为,称他们在文化品位上,是那个时代的巅峰和精英。但却

3、称赞林和靖将隐士真正的做地道了,做漂亮了。,梦的四层含义:一、梦境二、疏离感三、幻化四、文化更新的可能,西湖的三类造访者信徒、游客、过客作者呼唤鲁迅笔下的过客,对“社会理性使命”的承担。,苏小小,:“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传说中的青楼才女。传说她爱过一个叫阮郁的豪门公子,爱得轰轰烈烈,可当阮郁被父亲招回,不准再与苏小小来往后,苏小小也仅难过那么一些时候,即放下了,照旧与她看得上的文人雅士来往,周旋在男人的世界里。,苏小小与白娘娘,呼唤富有生命力和自主精神的人类灵魂。苏小小和白娘娘都为了爱情而发出生命的光辉,苏小小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作者借此赞扬他们的生命力。,白娘子白蛇传

4、中的蛇精,修炼成仙后,羡慕人间生活,化身少女白素贞,至西湖游玩。路遇许仙,以身相许。后金山寺僧法海蛊惑许仙,离间其夫妇。白素贞至金山索夫,与法海争斗,水漫金山。后来法海用强力拆散这对夫妻,把白素贞压在雷峰塔下。,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第一节最后一段 西湖之所以给人以疏离感是因为1、成名过早,2、过于玄艳的造化。让人感觉有些不真实,难以接近的感觉。同样也体现出来西湖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第三节第一段第一句这两条长堤是

5、为了解决人民疾苦而修建的。它美得自然从容。它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践的极致。但,作为大诗人、大文豪的白居易、苏东坡,作为在那个时代具有最高文化品位的他们,去“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人的悲哀、失落,这是中国文化人格的黯淡。,妓女生涯当然是不值得赞颂的,苏小小的意义在于,她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的奇特对峙。再正经的鸿儒高士,在社会品格上可以无可指摘,却常常压抑着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这种结构是那样的宏大和强悍,使生命意识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岭的围困中变得恣(z)肆和怪异。-第四节第九段 作者之所以要花费笔墨写苏小小以及后面的白娘子。是因为她们的理想“

6、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因为她们普通、自然、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同样也是一个大写的人。虽然外表不是人,但是他们的内心是一个真正的一个大写的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征:1、散文从形式上看是纪游性散文:但却不是纯然的游记散文,而是以记游的方式表达作者对中国历史与现实进行的文化思考。2、由于余秋雨的游历主要是一种“人文山水”,便决定了他的散文所具有的独特的“精英文化”或者“学者文化”特色,即在自然山水中,寄托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的或现实的人文情思,正因为这种人文情思,才使他的散文引起人们,特别是许多知识分子的强烈共鸣。,3、散文意境深邃,气势雄浑,格调高雅.既有韵

7、外之致,又有言外之意,使散文具有一种特别的启示性意义。4、余秋雨大部分散文都有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性,袭用了传统小说的技法和观念,使文章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始终充满阅读的张力,不会感到精神上的疲劳。5、散文的语言也是极具独特艺术魅力的,他产散文语言,是情理合一的典范。,-关于西湖,何为西湖?西湖出现“西”湖之称,是由于其湖居城西,所以叫做西湖,西湖还有其他很多名字,如:龙川、钱源、放生池、上湖、明月湖、美人湖等等。每个别名,各有来历。上湖是相对于其北地势较低的下湖而言;放生湖是由于北宋天禧年间杭州郡守王钦若奏请以西湖为放生池而得。西湖拥有这么多的芳名雅号,正好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她悠久的历史,秀丽的

8、风貌,丰富的文化意蕴和迷人的魅力。,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苏东坡突围(选段),这件事说来话长。在专制制度下的统治者也常常会摆出一种重视舆论的姿态,有时甚至还设立专门在各级官员中找岔子、寻毛病的所谓谏官,充当朝廷的耳目和喉舌。乍一看这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弊端甚多。这些具有舆论形象的谏官所说的话,别人无法声辨,也不存在调查机制和仲裁机制,一切都要赖仗于他们的私人品质,但对私人品质的考察机制同样也不具备,因而所谓舆论云云常常成为一种歪

9、曲事实、颠倒是非的社会灾难。这就像现代的报纸如果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又没有相应的法规制约,信马由缰,随意褒贬,受伤害者无处可以说话,不知情者却误以为白纸黑字是舆论所在,这将会给人们带来多大的混乱!,苏东坡早就看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认为这种不受任何制约的所谓舆论和批评,足以改变朝廷决策者的心态,又具有很大的政治杀伤力(“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必须予以警惕,但神宗皇帝由于自身地位的不同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没想到,正是苏东坡自己尝到了他预言过的苦果,而神宗皇帝为了维护自己尊重舆论的形象,当批评苏东坡的言论几乎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时,他也不能为苏东坡讲什么话了。,那么,批评苏东坡

10、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例如舒亶dn。这人可称之为“检举揭发专业户”,在揭发苏东坡的同时他还揭发了另一个人,那人正是以前推荐他做官的大恩人。这位大恩人给他写了一封信,拿了女婿的课业请他提意见、辅导,这本是朋友间非常正常的小事往来,没想到他竟然忘恩负义地给皇帝写了一封莫名其妙的检举揭发信,说我们两人都是官员,我又在舆论领域,

11、他让我辅导他女婿总不大妥当。皇帝看了他的检举揭发,也就降了那个人的职。这简直是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让人恶心的人,与何正臣等人相呼应,写文章告诉皇帝,苏东坡到湖州上任后写给皇帝的感谢信中“有讥切时事之言”。,苏东坡的这封感谢信皇帝早已看过,没发现问题,舒亶却苦口婆心地一款一款分析给皇帝听,苏东坡正在反您呢,反得可凶呢,而且已经反到了“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的程度!“愤”是愤苏东坡,“惋”是惋皇上。有多少忠义之士在“愤惋”呢?他说是“无不”,也就是百分之百,无一遗漏。这种数量统计完全无法验证,却能使注重社会名声的神宗皇帝心头一咯噔。,又如李定。这是一个曾因母丧之后不服

12、孝而引起人们唾骂的高官,对苏东坡的攻击最凶。他归纳了苏东坡的许多罪名,但我仔细鉴别后发现,他特别关注的是苏东坡早年的贫寒出身、现今在文化界的地位和社会名声。这些都不能列入犯罪的范畴,但他似乎压抑不住地对这几点表示出最大的愤慨。说苏东坡“起于草野垢贱之余”,“初无学术,滥得时名”,“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等等。苏东坡的出身引起他的不服且不去说它,硬说苏东坡不学无术、文辞不好,实在使我惊讶不已。但他不这么说也就无法断言苏东坡的社会名声和世俗鼓动力是“滥得”。总而言之,李定的攻击在种种表层动机下显然埋藏着一个最深秘的原素:妒忌。无论如何,诋毁苏东坡的学问和文采毕竟是太愚蠢了,这在当时

13、加不了苏东坡的罪,而在以后却成了千年笑柄。但是妒忌一深就会失控,他只会找自己最痛恨的部位来攻击,已顾不得哪怕是装装样子的可信性和合理性了。,又如王珪。这是一个跋扈和虚伪的老人。他凭着资格和地位自认为文章天下第一,实际上他写诗作文绕来绕去都离不开“金玉锦绣”这些字眼,大家暗暗掩口而笑,他还自我感觉良好。现在,一个后起之秀苏东坡名震文坛,他当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对付。有一次他对皇帝说:“苏东坡对皇上确实有二心。”皇帝问:“何以见得?”他举出苏东坡一首写桧树的诗中有“蛰龙”二字为证,皇帝不解,说:“诗人写桧树,和我有什么关系?”他说:“写到了龙还不是写皇帝吗?”皇帝倒是头脑清醒,反驳道:“未必,人家叫

14、诸葛亮还叫卧龙呢!”这个王珪用心如此低下,文章能好到哪儿去呢?更不必说与苏东坡来较量了。几缕白发有时能够冒充师长、掩饰邪恶,却欺骗不了历史。历史最终也没有因为年龄把他的名字排列在苏东坡的前面。,又如我真不想写出这个名字,但再一想又没有讳避的理由,还是写出来吧:沈括。这位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学家也因忌妒而陷害过苏东坡,用的手法仍然是检举揭发苏东坡诗中有讥讽政府的倾向。如果他与苏东坡是政敌,那倒也罢了,问题是他们曾是好朋友,他所检举揭发的诗句,正是苏东坡与他分别时手录近作送给他留作纪念的。这实在太不是味道了。历史学家们分析,这大概与皇帝在沈括面前说过苏东坡的好话有关,沈括心中产生

15、了一种默默的对比,不想让苏东坡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另一种可能是他深知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不同,他投注投到了王安石一边。但王安石毕竟也是一个讲究人品的文化大师,重视过沈括,但最终却得出这是一个不可亲近的小人的结论。当然,在人格人品上的不可亲近,并不影响我们对沈括科学成就的肯定。,苏东坡开始很不在意。有人偷偷告诉他,他的诗被检举揭发了,他先是一怔,后来还潇洒、幽默地说:“今后我的诗不愁皇帝看不到了。”但事态的发展却越来越不潇洒,年月日,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衙来逮捕苏东坡,苏东坡事先得知风声,立即不知所措。文人终究是文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从气势汹汹的样子看,估计会处死,他害怕了,躲在后屋里不

16、敢出来,朋友说躲着不是办法,人家已在前面等着了,要躲也躲不过。正要出来他又犹豫了,出来该穿什么服装呢?已经犯了罪,还能穿官服吗?朋友说,什么罪还不知道,还是穿官服吧。苏东坡终于穿着官服出来了,朝廷派来的差官装模作样地半天不说话,故意要演一个压得人气都透不过来的场面出来。苏东坡越来越慌张,说:“我大概把朝廷惹恼了,看来总得死,请允许我回家与家人告别。”差官说“还不至于这样”,便叫两个差人用绳子捆扎了苏东坡,像驱赶鸡犬一样上路了。家人赶来,号啕大哭,湖州城的市民也在路边流泪。,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重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

17、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怎么审?打!一位官员曾关在同一监狱里,与苏东坡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他写诗道: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残的对象竟然就是苏东坡!,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中国几千年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但可爱、高贵、魅力之类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它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现在,苏东坡被它们抓在手里搓捏着,越是可爱、高贵、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劲。温和柔雅如林间清

18、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这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不可能作任何像样的辩驳,他一定变得非常笨拙,无法调动起码的言语,无法完成简单的逻辑。他在牢房里的应对,绝对比不过一个普通的盗贼。因此审问者们愤怒了也高兴了,原来这么个大名人竟是草包一个,你平日的滔滔文辞被狗吃掉了?看你这副熊样还能写诗作词?纯粹是抄人家的吧?接着就是轮番扑打,诗人用纯银般的嗓子哀号着,哀号到嘶哑。这本是一个只需要哀号的地方,你写那么美丽的诗就已荒唐透顶了,还不该打?打,打得你淡妆浓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开始,苏东坡还视图拿点儿正常逻辑顶几句嘴,审问者咬定他的诗里有讥讽朝廷的意思,他说:“我不敢有此心,不知什

19、么人有此心,造出这种意思来。”一切诬陷者都喜欢把自己打扮成某种“险恶用心”的发现者,苏东坡指出,他们不是发现者而是制造者。那也就是说,诬陷者所推断出来的“险恶用心”,可以看作是他们自己的内心,因此应该由他们自己来承担。我想一切遭受诬陷的人都会或迟或早想到这个简单的道理,如果这个道理能在中国普及,诬陷的事情一定会大大减少。但是,在牢房里,苏东坡的这一思路招来了更凶猛的侮辱和折磨,当诬陷者和办案人完全合成一体、串成一气时,只能这样。,终于,苏东坡经受不住了,经受不住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连续逼供,他想闭闭眼,喘口气,唯一的办法就是承认。于是,他以前的诗中有“道旁苦李”,是在说自己不被朝廷重视;诗中有

20、“小人”字样,是讽刺当朝大人;特别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兴冲冲去看钱塘潮,回来写了咏弄潮儿的诗“吴儿生长狎涛渊”,据说竟是在影射皇帝兴修水利!这种大胆联想,连苏东坡这位浪漫诗人都觉得实在不容易跳跃过去,因此在承认时还不容易“一步到位”,审问者有本事耗时间一点点逼过去。案卷记录上经常出现的句子是:“逐次隐讳,不说情实,再勘方招。”,苏东坡全招了,同时他也就知道必死无疑了。试想,把皇帝说成“吴儿”,把兴修水利说成玩水,而且在看钱塘潮时竟一心想着写反诗,那还能活?他一心想着死。他觉得连累了家人,对不起老妻,又特别想念弟弟。他请一位善良的狱卒带了两首诗给苏辙,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

21、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埋骨的地点,他希望是杭州西湖。,杭州的父老百姓想起他在当地做官时的种种美好行迹,在他入狱后公开做了解厄道场求告神明保佑他;狱卒梁成知道他是大文豪,在审问人员离开时尽力照顾生活,连每天晚上的洗脚热水都准备了;他在朝中的朋友范镇、张方平不怕受到牵连,写信给皇帝,说他在文学上“实天下之奇才”,希望宽大;他的政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仗义执言,对皇帝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罪人”,如果严厉处罚了苏东坡,“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最有趣的是那位我们上文提到过的太皇太后,她病得奄奄一息,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来为她求寿,她竟说:“用不着去赦免天下的凶犯,放了苏东

22、坡一人就够了!”最直截了当的是当朝左相吴充,有次他与皇帝谈起曹操,皇帝对曹操评价不高,吴充立即接口说:“曹操猜忌心那么重还容得下祢衡,陛下怎么容不下一个苏东坡呢?”,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

23、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实在仍有无畏的一面,或者说灾难使他更无畏了。他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

24、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参见李端叔书),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

25、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