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免疫》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511280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染免疫》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感染免疫》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感染免疫》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感染免疫》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感染免疫》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染免疫》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免疫》PPT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nfection and immunity感染与免疫,中山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感 染,免 疫,致病病原体感染性疾病的危害感染性疾病的致病物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抗细菌感染免疫应答抗病毒感染免疫应答,感 染(Infection),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侵袭力,毒素,毒力因子,1.侵袭力(invasiveness),-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黏附素(adhesin)荚膜侵袭性物质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黏附素(adhesin),黏附条件:菌毛/非菌毛黏附素宿主细胞黏附素受体细胞表面的糖类或糖蛋白,non-fimbral ad

2、hesin(Bartonella),fimbrial adhesins(E.coli),黏附素:糖蛋白或脂蛋白,荚 膜,抵抗吞噬,抵抗体液杀菌物质,促使致病菌繁殖。,肺炎链球菌,光滑型(S型):有荚膜,具有毒性;粗糙型(R型):没有荚膜,无毒性。,侵袭性物质,侵袭素(invasin)由侵袭基因(inv)编码 肠侵袭性E.coli,位于质粒中细菌黏附后,需要侵袭素介导细菌侵入,扩散临近细胞,引起侵袭性感染。,侵袭性酶类细菌分泌侵袭性胞外酶,帮助细菌抗吞噬和扩散,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细菌附着在某些材料表面后,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多聚物共同组成的膜状细菌群体。,.毒素

3、(toxin),2.1 外毒素(exotoxin):(G+)细菌在生长繁殖与代谢过程中合成和分泌到菌体外的毒素;基因位置变化多样,A-B型分子结构A:活性部分B:无毒,配体,外毒素特性化学成分:蛋白质2.毒性作用强;3.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目前已知的最剧毒物:肉毒梭菌外毒素。毒性机理:阻断乙酰胆碱的释放,麻痹肌肉。致瘫痪,严重时致死。,4,抗原性强;5,甲醛灭活A单位,脱毒类毒素(toxoid)抗毒素抗体: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可中和外毒素。6,不耐热 破伤风外毒素:60度,20min被破坏。,根据作用靶点不同,外毒素可分为:神经毒素:神经组织细胞毒素:细胞肠毒素: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道

4、功能紊乱。,G菌细胞壁结构成分,外膜脂多糖(LPS)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或人工破碎后可释放出来,2.2 内毒素(endotoxin):,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核心多糖脂质A,G-细胞壁;菌裂解后释放,内毒素的主要特点,化学成分是LPS;,对理化因素(高温,酸,碱)稳定;,毒性作用相对较弱,无组织选择性。,不能用甲醛脱毒;,发热反应 微量LPS作用于M,血管内皮细胞内源性致热原细胞因子(IL-1,-6,TNF-等)-体温调节中枢,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白细胞反应LPS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内毒素血症和内毒素休克1,内毒素血症:大量LPS刺激细胞产生大量生物活性物质,使小血管功能紊乱

5、,微循环障碍,组织器官毛细血管灌注不足,缺氧,酸中毒等现象。2,LPS激活补体替代途径,引发高热,低血压,活化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3,严重时可致内毒素休克。,内毒素的致病机制,非直接引起病理损伤;通过PRR(TLR4)识别,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启动大量炎性因子(如TNF-a),激活补体系统,导致DIC,休克发生。,病毒的感染从病毒粒子侵入机体开始致病作用是通过侵入易感细胞,损伤或改变细胞的功能而引发。感染途径与细菌相似:通过破损皮肤或者黏膜特殊:输血,蚊虫叮咬等血传播主要感染途径:吸入,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的来源,病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脊髓灰质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风疹

6、病毒,HBV,HIV 与人密切接触的动物狂犬病病毒,节肢动物病毒,禽流感病毒,SARS,途 径 病 毒 呼吸道 流感V,副粘V,小RNA V,水痘带状疱疹V粪-口传播 小RNA V,轮状 V,呼肠 V,腺V叮咬传播 乙脑V,黄病毒,布尼亚 V,狂犬V血液 HIV,HBV,HCV,HTLV-1,CMV性接触 血液传播病毒,HSV,水痘带状疱疹V胎盘/产道 风疹V,CMV,HSV,水痘带状疱疹V,常见病毒的传播方式,二、病毒的致病机制,(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1.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2.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3.包涵体形成4.

7、细胞凋亡(apoptosis)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1.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裂解死亡,多见于无包膜病毒:脊灰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CPE),2.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感染多见于有包膜病毒(流感V,疱疹V等),病毒感染细胞后,出现:1)细胞融合,是病毒扩散的一种方式,如MV2)细胞表面出现病毒抗原,如H1N1:HA,Warthin多核巨细胞,3.包涵体(inclusion body),在胞浆或胞核内出现嗜酸性或嗜碱性,椭圆或圆形的斑

8、块结构,位于胞浆或细胞核内。,4.细胞凋亡(apoptosis),病毒感染细胞,激活凋亡信号传导途径,胞质空泡化细胞核浓缩染色体DNA降解凋亡小体,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两种方式:逆转录病毒,基因全部整合入细胞染色体中;DNA病毒复制中,偶然将部分DNA片断随机整合到染色体中。,整合结果:导致细胞转化,增殖加快,与肿瘤形成相关。,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病毒,(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II型超敏反应:激活补体,导致细胞破坏III型超敏反应:HBV病人,IC沉积于关节滑膜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型超敏反应:CTL及TDTH细胞与宿主细胞膜上病毒抗原结合,通过直接的细胞毒作用,或

9、通过释放CK导致组织细胞损伤。HBV慢性感染,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细胞因子IFN-,TNF-,IL-1:代谢紊乱,活化血管活化因子,引起休克,DIC等免疫抑制作用病毒主动抑制宿主细胞免疫应答,如MV,CMV等,可激活潜伏V或促进肿瘤生长,免 疫(Immunity),抗感染免疫,(710天),(04天),抗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胞外菌(extracellular bacteria)寄居在细胞外的血液,淋巴液和体液中大多数致病菌是胞外菌(金葡,链球菌,双球菌),致病特点:引起局部化脓性炎症,通过产生内外毒素及侵袭性胞外酶,导致组织细胞损害坏死。免疫特点:皮肤黏膜,吞噬细胞,以体液免疫为主,抗体

10、和补体调理杀菌。,胞内菌(intracellular bacteria)兼性胞内菌: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专性胞内菌:立克次体,衣原体,致病特点:细胞内寄生,低毒性,慢性疾病过程,肉芽肿组织反应免疫特点: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Th1,CTL细胞)1、吞噬作用(巨噬细胞、NK细胞)2、细胞免疫3、局部粘膜免疫,一,抗细菌的固有免疫效应,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屏障结构,1皮肤与粘膜(1)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 如上皮细胞脱落,纤毛运动等(2)分泌杀菌物质,如乳酸,脂肪酸(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2血脑屏障,血脑屏障: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星状胶质细胞,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 单

11、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和杀菌过程:,杀灭:溶酶体吞噬体 吞噬溶酶体依氧杀菌系统:ROI,RNI 过髓过氧化物酶(MPO)非依氧杀菌系统:溶菌酶,酸性环境,杀菌性蛋白,消化:通过各种酶类降解,吞噬后果,1,完全吞噬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3060分钟被破坏2,不完全吞噬如结核杆菌,只被吞噬但不被杀死。引起吞噬细胞死亡,或扩散感染3,组织损伤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蛋白水解酶,破坏正常细胞,慢性肉芽肿内含有大量感染TB的M,体液因素,补体(complement)球蛋白,M,肠上皮细胞产生;三条途径:经典,凝集素,旁路途径激活;产生生物学活性分子,作用机制:趋化,调理,溶菌,溶细胞,MAC的形成与功能,C5

12、C5b+C5a,Opsonization,Opsonin:C3b,C4b,iC3bAnti-bacteria,anti-fungi,溶菌酶(lysozyme)胞壁酸酶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作用于G+,肽聚糖,防御素(defensin)小分子多肽,位于中性粒细胞中作用于胞外菌,破坏细胞膜,固有免疫作用:,吞噬细胞NK细胞T细胞,(1)胞外菌:体液免疫,B细胞介导效应分子:抗体(免疫球蛋白)Th2细胞辅助(IL-4,5,6,10)体液免疫的作用机制:抑制病原菌粘附调理吞噬作用中和细菌外毒素与补体联合溶菌作用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特异性免疫效应,(2)胞内菌:特异性细胞免疫

13、效应机制1,CD4+T细胞M吞噬与抗原提呈 激发T细胞应答Th1细胞分泌IL-2,IFN,TNF-a 趋化和激活M,NK,促CD8+增殖2,CD8+T细胞胞内菌的可溶性抗原被MHC I类分子提呈给CD8+T 细胞,激活CTL,杀伤靶细胞3,细胞因子,抗结核免疫,抗结核免疫,结核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一、固有免疫,二、获得性免疫,体温,干扰素,细胞因子,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功能: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诱生剂:病毒、LPS、PolyI:C,干扰素(Interferon,IFN),定义: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细胞产生的一类 分泌性糖蛋白,干扰素的种类:,种类产生细胞 抗

14、病毒 抗肿瘤 免疫调节 人白细胞 强 弱 弱 人成纤维细胞 强 弱 弱 T细胞 弱 弱 强,I型,I I型,干扰素的特性,糖蛋白对热较稳定抗病毒谱广、无特异性、无毒性干扰素的产生早于特异性抗体在体内作用时间短,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ISG)抑制病毒复制,IFN抗病毒作用的特点,作用迅速间接性广谱性种属特异性(病毒抗干扰素机制),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非特异性机制:与靶细胞接触,穿孔素裂解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a,IFN-,NK细胞KIR和KAR的作用,二、特异性免疫,1、体液免疫中和抗体(IgG,IgM,sIgA),针对病毒表面抗原,中和游离病

15、毒封闭抗原表位,改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病毒吸附激活补体,调理作用,ADCC,血凝抑制抗体:乙脑,流感病毒等,可中和病毒补体结合抗体:病毒内部抗原或非中和抗原诱发,调理吞噬,2、细胞免疫,清除胞内病毒主要效应因素:CD8+毒性T细胞(CTL)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通过细胞裂解与细胞凋亡;或激活靶细胞内核酸酶破坏DNA等。CD4+Th1 细胞分泌IFN-,TNF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诱发炎症发应等,抗病毒的免疫持续时间,免疫较为牢固,持续时间长:全身性感染,有病毒血症:水痘V,麻疹V只有单一血清性的感染:乙脑V免疫短暂:局限于局部和粘膜表面,无病毒血症:鼻V易发生抗原变异的病毒感染:流感V,4 hpi:IFNs,NK activation,3dpi:CTL(2w apoptosis)mT,4dpi:Ab,4-5 d pi:highest virus titer,Acute viral infection,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