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分析》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51846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分析》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学设计分析》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学设计分析》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教学设计分析》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教学设计分析》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分析》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分析》PPT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分析,林钦,教学策略制定(方法选择),根据具体情况(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学生特征、教师素质、教学环境),合理地选择和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教学策略要体现学生主体,要体现启发教学的思想。,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举例,1.科学探究教学单摆2.问题讨论法教学洛伦磁力,探究案例:研究物体的摆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一个同学在小组中承当一定的任务,如:实验材料的管理员、观察实验的记录员、代表小组的交流汇报员等材料的管理员可以到材料台上取一段绳子、一把剪刀、一卷胶带和几个尺寸重量各不相同的垫片。,活动的步骤:,每一组同学利用材料完成如下工作:用胶带将铅笔的

2、一端固定在桌子旁边,铅笔的另一端露出桌子的边沿;把绳子的一端系上垫片,另一端系在露出桌子边沿的铅笔的一端;由垫片和绳子组成的摆能够自用摆动;测量物体在15秒内的摆动次数。各组的记录员把测量结果记录在数据表中。,活动的过程,发现并提出问题当全班各组的数据出现在黑板上时,同学们就发现每一个组记录的摆动次数都是不一样的。一场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热烈讨论在全班开始了。,这位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提出问题的教学情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活动的过程,进行猜测或假设 热烈地讨论在各组中进行,学生们认为造成摆动次数的差异可能有:摆动次数数得不对或者时间测得不准(每组又重复实验,结果否定了这个猜测)绳子的长度不同

3、;垫片的尺寸不同;垫片的质量不同;物体摆动时的起始高度不同.,活动的过程,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教师将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测写在黑板上,然后请全班同学设计一个实验,证实哪一个猜测是正确的。每一组都选择了一个猜测,针对这个猜测设计实验。教师作了关键性的指导,即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探究中的变量,理解为什么每一次应该保持一些变量不变,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变量以及如何改变这个变量。,活动的过程,收集证据并且向全班交流各组记录了实验的数据后,由交流汇报员向全班介绍了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数据。最后全班同学的结论是:摆动次数的差异是由于绳子的长度不同造成的。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完成了一次科学探究的活动。,在这一教学的过程中你看

4、到教师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活动的过程,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 第二次课上,教师用了一块木板,它的上面定了一些钉子,钉子下面有一排连续的数字。教师要求每一组的记录员,将摆放在摆动次数对应钉子上,当所有的摆挂好以后,请学生解释他们实验的结果。经过一场较长时间的热烈讨论以后,学生们得出了结论:固定时间内的物体的摆动次数随着绳子长度的减少而有规律地增加。,活动的过程,进一步的理解 教师发现,学生制作的摆在15秒内有的摆动7次,有的5次,没有摆动6次的。于是要求每一组同学制作一个在15秒内可以摆动6次的单摆。经过一番研究之后,各组都宣布他们成功了。,活动的过程,教师又提出了问题:如何把课堂上得到的信息表述

5、成绳子的长度与摆动次数之间的关系?有些同学画了带有钉子的木板有的同学画了图表,有的同学画了图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了关于图表的问题。同学们从绳子长度的图画简化为图上的线和点,又简化为完全的图。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图制作一个摆动次数一定的单摆。,在这一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教师的启发性如何?,探究式学习有五个基本的方面和特征:首先,学习者受到科学问题的吸引;学习者优先考虑证据,因为他们具有通过证据解释科学问题的意识;学习者要经历从搜集证据到对科学问题作出解释的过程;学习者依据其它可能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学习者要交流和证明他们所提出的解释。,创建唤起学生的教学环境,设计真实的

6、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利用它们作为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基础。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责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扮演咨询者的角色。总之,在研究问题过程中,是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己得结论”。老师仅是“咨询者”,问题讨论法 洛伦兹力的应用,教师指出,上节课学习了洛伦兹力,今天要研究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的一些运动规律。提出问题一:如图所示,一个带正电的微粒q,垂直进入匀强磁场中,其初速度为v0,设磁感应强度B足够大,粒子重力不计,问它将做什么运动?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学生甲:注意到洛伦兹力f与初速度v0垂直,判断粒子做平抛运动;学生已:类平抛运动;学生丙:注意到

7、每时每刻f都与v0垂直,所以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教师追问: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还是做变速圆周运动?为什么?并请大致画出其圆轨道和圆心的位置。,学生继续深入讨论。学生丁:由于f垂直v0,f只能改变粒子速度的方向,不能改变速度的大小,所以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学生戊:丁同学的意见不够完整,还要看f的大小有没有变化。由于f=qvB,现在q、v、B都是定值,f的大小不会改变,必须在考虑这两方面的前提下,得到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结论才是严谨的。并画出了运动轨迹图。教师肯定并总结同学们的结论。,教师提出问题2:若粒子的质量为m,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请推导出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周期T的表达式。学生利用洛伦

8、兹力的公式,结合圆周运动的规律,在教师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大多数都能正确推导出结论。,教师提出问题三:试分析粒子的轨道半径R,周期T与那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同学们讨论,并相互补充,得到结论:,(1)当v、B不变时,R与q、m,即粒子本身的性质成正比:,(2)当m、q、B不变时,R与v(或mv),即粒子运动状态成正比:,当q、B不变时:,(3)当m、v、q不变时,R与B,即磁场的性质成反比:,从,看出:,(2)T与磁场的性质B有关,当,不变时,,(3)但T与v无关。,(1)T与粒子的性质有关,当B不变时,,问题讨论法: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不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问题,掌握知识。,教

9、学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点,高中生已经能够独立思考、质疑和争论,如果教学一味的从基本现象入手,分析讲解,很可能打消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觉得学习没有挑战。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学生又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引发他们的讨论和争论,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注意力更稳定持久。,上面的两个案例中,是如何体现学生主体,体现启发教学思想的?,形成性评价,修改,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阐明,课堂教学评价,修改,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总结性评价,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学习者)分析三、教学目标(包括重难点)四、教学方法(1,2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个方法)五、教学过程(包括设计意图分析)六、板书,106012010001牛顿第一定律,考查内容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学号尾数为1,运动描述,学号尾数为2,匀变速运动的研究学号尾数为3,相互作用学号尾数为4,力与平衡学号尾数为5,力与运动学号尾数为6,功和功率学号尾数为7,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学号尾数为8,抛体运动学号尾数为9,匀速圆周运动学号尾数为0,万有引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