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笔记》PPT课件.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笔记,没有锁,BIJIMEIYOUSUO,瓯海区第三期语文研修班,2007.5,官正华的研修简报,写在前面的话,播种汗水,收获希望 2005年9月,我有幸成为瓯海区第三期研修班的成员之一,参与课改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从专家讲座的聆听到名师课堂课堂的观摩,从理论书籍的阅读到课堂实践的钻研,我与研修班的同学们经历了一场蜕变,“痛,并快乐着”!其中,有深夜写论文的疲惫,有围坐磨课的煎熬,更有获奖发表后的欣喜。两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收获的是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杨明明对教育研究的孜孜不倦,是班主任张浇娇老师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还是同学们互帮互助的真挚友情。两年来,我也不断问自己:“我进步了吗?”
2、在整理资料的时候,我才自信地给了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两年听课近300节,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案例9篇,执教区级公开课6节、论文案例获奖7篇、撰写教育随笔反思日记百余篇这些都是一路走来的足迹,就像人们常说的,“播种汗水,收获希望”,我过去、现在我一直在播种着汗水,今后我也将一如既往的这样播种的。现在把这些过程中的点滴收入在这本没有锁的教育日记中,看到汗水,也看到希望。,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1,目,录,错过美丽以后,成也“萧何”,败亦“萧何”,文本聚焦在课堂实践中的运用,站立的教育“思想者”,我的座右铭,2,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rijimeiyousuo,渔歌
3、子设计,播种汗水,收获希望,2,2005年10月19日 天气:晴 错过美丽以后 今天,我在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四年(7)班上了一堂语文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当我激情飞扬、热情澎湃地渲染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不顾余震危险、抽取骨髓的高贵品质的时候,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位男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为了不打断自己的教学思路,也为了不破坏好不容易才营造起来的气氛,我把头一扭、眼睛一转,假装没看见。那位男生急了,手举得更高了,嘴里还小声叫起来:“老师,我有问题!”碍于听课老师的“火眼金睛”,我只好走到他跟前:“你有什么问题?请说!”那学生站起来,小脸通红,小声地说:“老师,医院里没有其它病人吗?”我愣了一下:这和课堂教学
4、有关系吗?这孩子真是的!于是,我草草敷衍道:“医院当然有其它病人,地震了,他们都转移到安全地方去了,请坐。”孩子一脸疑惑地坐下,我也一脸不悦地转身继续讲课。下课后,我刚走出教室,就听见后面有学生叫我,回头一看,还是上课打岔的那个男生,他走到我跟前,怯生生地说:“对不起,老师,上课时我一紧张就把问题说错了,我是想问:医院里还有许多白血病患者,为什么不去救他们?”我为这孩子的善良感到震惊,同时也深深地为我上课草率的态度而差愧,我向他解释说:“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唯一方法,可是中国的骨髓库建成较晚,全国各地骨髓捐赠,3,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3,志愿者的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大多数
5、白血病患者因为无法找到合适的骨髓而死亡。”他眨眨眼睛问:“为什么那么少人愿意捐赠骨髓呢?”我抚摩着他的脑袋说:“因为大家对骨髓捐赠还存在很多误解,其实骨髓捐赠只需要捐出人体骨髓的5%,即使不捐出,这5%的骨髓也会随着身体的新陈代谢而死亡。“我也要去捐赠骨髓。”小家伙跳着说。我连忙说:“不行,你还小,等你长大了,才可以加入到骨髓捐赠志愿者的行列中。”“你我先把这些知识告诉同学。”谢谢老师!他笑着跑开了。我在原地站了许久,心里想了很多。我平常总是说“要以生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等等冠冕堂皇的语言来标榜自己对新课程的领悟力,可是当学生真正需要我关注的时候,我却因为“自私”的课堂需要,放弃学生的
6、需要。“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课堂教学作出个性反应”,特别是学生的“突发奇想”,都应该被老师“海纳百川”,这些课标所提倡的思想,不应该放在案头供香,在佛堂膜拜,应该把它记在脑子里,放在心上,融于血脉之中。就拿这件事来说,如果当时我把学生模棱两可的问题追问清楚一些,如果在我解释完再仔细端详一下学生困惑的表情,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日,记,4,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4,杨,评,语,这篇教学日记写得真实,有力,真不错,修改得“含蓄些,文学些”,再发给我,好吗?,学,日,5,就得到重视,一个生成的课堂亮点也就此“诞生”事情反映出的不仅是学生的“突发奇想”得到老师的尊重,而且为“骨髓移
7、植”的知识点打开了一扇窗,也许通过孩子们的宣传或者若干年后他们的身体力行,那么点燃白血病患者生命之火,架起“生命桥”的就是这班善良、可爱、会思考的孩子了。如何面对课堂上的“意外问题”?成为我这堂课留下的最大思考,我想,还是那句老话,只有把学生放在首位,以生为本,真正做到珍视学生问题、珍视学生独特体验,不要把它当作口号来使用。能发现就是进步,能分析就是提高,能改正就是飞跃。我期待飞跃。,教,记,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师,老,5,站立的教育“思想者”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一部厚重的不跪着教书摆在了我的面前,装帧考究,印制精美,扑面的书香里有着老友重逢的惊喜,也有着那种“当刮目相看”的惊诧
8、。这是一位在教育第一线的耕作者捧出的精神麦穗,是一位思想者呈现给世界的姿态,丰盈、生动、笃实而坚定。我们当然不会忘记,我们在刚参加教育工作初期的踌躇满志,放眼看去都是希望。然而,在岁月的流转中,我们逐渐发现随处可见教师精神的堕落,倾听到中国教育已经走进了瓶颈的评论,目睹着社会中的世俗功利渗透到学校这块所谓的净土我们开始迷茫了,教育现实如驱之不散的阴云,遮蔽了理想的光辉。我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不是在麻木中沉沦,就是在清醒中奋进。麻木中沉沦非常轻易,只需顺从本能,服从习惯即可;而清醒中奋进则大为不易,不仅要有强大的勇气直面迷离的世相,更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勘破生活的迷雾。故此,思想就成了最为难能的诉求。
9、吴非老师就是在清醒中奋进的教育工作的“思想者”。在不跪着教书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关注: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方式,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方式,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或无情讽刺当我们读着这些真挚文字的时候,真应该对吴非这样的思想者报以热情和感激,他用对真理的倾心与求索,用理性的思考和智性的语言教给了我们认识中国教育,把握现实,向教育理想庄严奔赴的智慧和方法,让我们在结束每日匆忙疲惫的教育工作之余,倏然回眸走入宁静的一刻,让我们在思想的花园享受逻辑演绎的精妙和愉悦,让我们拥有敏,读,书,笔,记,6,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6,读,书,笔,记,7,封面,
10、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锐、机智、幽默感和洞察力。在不跪着教书一书中,吴非老师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多读书,多思考。只要肯读书一文,针对教师不喜欢读书的现象进行批评,其实文中列举的现象在我们身边也是屡见不鲜,有些老师一年不看一本文学作品,手上拿着书刊也是时装、美容之类的消遣书,能拿着一本读者看一看的,就已经是爱好文学之人了;学生每天诵读必背古诗70首,有多少老师能和学生一起背诵的呢?我们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我们的教学设备再三更新,但是我们的教师如果不能日新月异,不能青灯黄卷,孜孜不倦,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上谈笑鸿儒,如何在对话中润物无声?吴非老师郑重地告诉我们:“只要肯
11、读书,什么都好办”!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提出“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的见解”,“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一个读书时不加思考、没有自己独立见解的教师,就是一台录音机,一个传声筒。“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论语中的名句,向我们揭示了思考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思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思考着往前走”,正是教改期间专业型教师成长的写照,也是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不会思考的老师,不仅自己形同枯木,还会抹杀学生的思想火花,教
12、出与他一样枯萎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思想者,吴非老师在面对教育的纵深和现实的时候,他用高贵的姿势站立着,他用思想者的姿势站立着。他不仅是思考、概括,他还用自己辩证的、客观的、独到的分析和发现对教育现象进行揭示,并用属于自己的方式提问、阐释、表述和说出,明白的而不是含混的,精确的而不是随意的,庄重的而不是调侃的。这需要胆识,需要勇气;坚持真理的胆识,直面现,7,8,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实的勇气。只有拥有这样品质的教育者,才有可能对教育现实进行剖析,提出主张,作出回答,并诗意芬芳地弥漫着雨露般的人文关怀。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哲人的,本书为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杂文家吴非的教育随笔的结集。文章
13、从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提供思路,充分展现了一位资深教师、教育专家对中国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文笔老练,促人深思。吴非,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1988年以来写作杂文随笔,1996年被授予首届林放杂文奖。著有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用人术、污浊也爱唱纯洁等,主编新语文读本写作、高中文言读本、激情的森林等。,不跪着教书作者吴非简介,话,我们就会没有科学和秩序、道德和伦理;如果没有诗人的话,我们就会没有梦幻和美丽,亲切和生动。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思想者的话,我们的教育将缺失纷繁的五彩斑烂和诗意的丛笼芬芳。吴非老
14、师在不跪着教书中,凝聚了对教育的全部热忱,也许那些雕琢的文字只是小小泛着光泽的沙粒和石子儿,但那却是一个不遗余力的教育思想者为我们构造未来的壮丽与恢宏。吴非老师以一位思想者的姿态,呈现给教育一角风景,此刻,他正昂着虔诚的头颅,一如初始,艰难行走在教育的朝圣路上,我们将以高贵的站立姿势,沿着吴非老师的思想,继续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前行。,读,书,笔,记,8,成也“萧何”,败亦“萧何”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后反思 可能缘于本人对古诗词的喜爱,总想把课堂定位在唯美的诗意当中,所以开课中,总是引用了大段的排比、成语、反问,意图通过自己的渲染,在学生和文本之间,铺路架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当然取得了一定效果
15、,也有一些副作用,可以这么说我的渲染有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时却是“乌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我今天执教了跨越海峡两的生命桥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所以我用“成也萧何,败亦萧何”作为反思的题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篇,这组课文的主题是“爱”,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注重了文本的人文性。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本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三十五钟下来,第一个目标完成情况良好,第二个教学目标也基本完成,但在“海峡两岸人民的
16、血泳亲情”的感受方面还有所欠缺。因为本人在解读文本时,仅仅把文本解读的高度定在“关爱”这一层面上,对于“血脉亲情”的两岸同胞情忽略了。课堂中出现的几个亮点我数来自于教师的渲染煽情:成也萧何 当学生找到说明骨髓移植的难度大的词语“谈何容易”时,我让学生解释这个词,学生答曰:“不容易。”“很困难”。我并没有止住脚步,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谈何容易”是“谈起来都很困难,何况是去做。”当我动容地解释完这句话,教学反思,9,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9,时,看到学生的表情凝重了,他们已经从这四个字中领会到骨髓移植的方法实施起的难度太大了。这是文章的“眼睛”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教学目标二就
17、很难过错成,所以在这一点的讲解上,我是成功的。当学生理解“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句话时,只能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流出的仅仅是骨髓,这时,我让学生转换角度,把自己当成台湾青年李博士,设计了一段采访词:“你难道不想知道亲人的安危吗?”“你难道不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吗?”、“冒着生命危险而无人知晓,值得吗?”一系列的排比问题下来,学生再读句子时,说出了这样的笑:涓涓流出的台湾青年的关爱,是海峡两岸的深情等等。这是我创设情境后,学生的灵光涌现,对于完成教学目标一、二都奠定了基础。败亦萧何 课堂中的几处不如意,同样来自我的语言、语气不得当:当学生对里氏7.3级地震不熟悉时,我出示了唐册大地
18、震的时候,有一段深情的解说词,可是当我解说的时候,看图片的学生竟觉得地震后的唐山废墟很有意思,有几个学生甚至笑出了声音,更为糟糕的是我没有理会,只顾自己继续“深情”地解说,原本应该非常成功的教学环节,此时此刻教师的解说去变得非常“刺耳”。课标要求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并提出具体要求:“关心作品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当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歪曲的时候,我没有及时纠正,是因为我急于把自己认为写得很感人的地震介绍展示出来,虽然勉强把我准备的文字介绍完毕,但收到的教学效果却非常不好。课堂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练习:如果你们是小钱,遇到了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学生对我说的都是
19、:“谢谢你!”之类的感激的话,而我去激昂地大段大段地陈词,诸如海峡两岸骨肉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学生成为课堂的听众,把我自己推到了课堂的中心,取代学生的“主人”地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我担心学生说得不好,就自己取而代之,没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学反思,10,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几点启示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教学中的绝对主角,教师是绿叶,走学生盛开时的背景和衬托,教师不应剥夺学生原来就少之又少的宝贵的阅读时间。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习。2、课堂是师生交往、交流的动态舞台。教师备课后的教案,不能亦步亦趋地在课堂上展示,把学生当作
20、观众、当作读者,即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更不用说动态生成。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只有在交往中生成,在生成中内化,在内化中增长。当教学出现“意外”时(如我在介绍地震资料时),当学情发生变化时,教师应立即调整教案。3、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取舍。如本文中第二个教学目标完成得不理想,就是缘于我对台湾关系的敏感造成的。一个教学片断的修改(三)拓展: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什么?2、假如老师是小钱,你们是为我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我们今天终于见面了,我们之间地说些什么?(创设对话情境,老师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你不顾个人安危、家人安危救助我?你的家人现在安全
21、吗?等等。引导学生感受互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教学反思,11,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篇颇有质量的反思,整理了同伴们的意见,分析了实践中的亮点与不足,很努力!难得的学习机会!但愿没有将你的睡眠时间全侵占。课堂,是我们真正实施改革的平台,也是我们生活的主要场所,要让它成为“生命的增长点”,真正从中找到快乐,可能功夫还在课外。像朱乐平老师学习,像他那样去寻找、经历真正的、今天的老师的“幸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懂吗?,杨,老,师,点,评,12,专题评课,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文本聚焦在课堂实践中的运用 今天有幸来到娄桥一小参加,感到非常高
22、兴,又听到三堂精彩的语文课,就感到更高兴了,紧接着听到了在座老师生动的评课,更是让我感觉收获颇丰。借用刚才林佩老师执教的掌声来说,同学们把持久而热烈的掌声送给英子,我要把持久而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娄桥的老师们,你们了不起。所以今天首先要感谢教师发展中心的张老师给我来娄桥向大家学习的机会,其次要说明一点,我不是在这里评点三位老师的课,而是向她们学习的,学习它她们什么呢?我们就要先找到三堂课的共性和个性,先说说它们的个性吧:何优优老师的五彩池优美生动、金三恋老师的将相和干脆利落、林佩老师的掌声激情澎湃,都让我们难忘。三堂课的一个共性是显而易见,那就是三美人美、声音美、课上得更美。那么,这美丽底下覆盖
23、的是什么新的课程理念呢?在这里,我想引入一个新词“文本聚焦”。什么叫文本聚焦呢?顾名思义,聚焦就是注意的焦点,文本聚焦就是教师抓住文本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或者一个问题,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同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其实,我们聚焦的仅仅是文本吗?应该这么说,我们在聚焦文本的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都集中到对课文的理解上。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堂课娄桥一小的何优优老师是金老师抓住课文中的一句话:“他,13,专题评课,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
24、嘴吗?”这个设计非常高明:使学生产生了浓浓的阅读期待;怎样利用“文本聚焦”引领学生学习的:何老师的五彩池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优美的文字介绍了优美的风景,如果把文章肢解成一句句单独的句子,进行语言的积累,将是一件多么煞风景的事情。何老师很高明,她抓住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个词语“神奇”,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五彩池神奇在什么地方?”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解决了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重难点的突破。在“五彩池神奇在什么地方?”这个话题的研讨的时候,何老师对文本语言的积累落实得非常扎实,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两个词语的理解:A、“有的恰似盛开的莲花”的理解:第一步:“恰似”是什么意思?第二步:换一个词怎么说?第三
25、步:除了这些形状的,还有其他的形状吗?第四步:你能把你说的形状用课文这样的比喻句来说一说吗?B、对于课文颜色次的积累:第一步:圈出描写颜色的词语。第二步:你还能说一些这样的颜色词吗?第三步:你能根据课文的句式把五彩池的颜色写得更丰富多彩一些吗?两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注意看看,何老师在设计的时候,是独具匠心的。我们像学生学习课文一样来细细品味一下这两个片段:第一,它们都是由词到句的练习,是有坡度的;两个教学片段都是先由课文的词语发散进行词语的积累,再用刚刚积累到的词语走回文本,模仿课文的段落说话高明,令人钦佩的设计。相信经过长期这样词语积累的练习,何老师班级的这些孩子们,将来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
26、写作能力,一定会像五彩池一样引人入胜的。,14,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第二,顺学而导,在学生找到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指导,使课堂开放、大气;第三,语言训练化整为零,例如对“捞到好处”的理解、“如果就”的分析、“大大方方”的讨论等等;第四,对文本多元解读,对于“鼓瑟”和“击缶”是否是侮辱的讨论,最终都指向文本的中心蔺相如机智勇敢。所以,我这样说:金老师仅仅是靠一张嘴上好这堂课的吗?瞿溪一小的林佩老师老师上的掌声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聚焦到课文两次描写掌声的句子上,通过三次引领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进行学习的:1、划出描写掌声的句子;2、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3、掌声是什么?另外,在研读
27、两次掌声的过程中,教师又两次把英子的信出示出来再次把学生的眼、脑、耳、嘴聚焦到这段话上,在完成了课文的语言积累的基础达成了人文教学目标。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项遗憾的艺术,我们聆听的这三节课的哪些地方还有待商榷,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今天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就拿着话筒再说几句:何老师在上五彩池的时候,很注重朗读的训练与指导,朗读的形式多样,学生朗读得很充分,这一点做得很成功。但是我们的朗读指导不仅仅是朗读技巧上的指导,还应该是文本理解的指导、感情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把课文的文字内化成具体的图象,在通过朗读这种形式表达出学生对文本的个性理解。课堂上,我们不断听到学生说“他读得很好”、“他读得很有感情
28、”、“他读这个词的时候声音很高”等等,但究竟,专题评课,15,专题评课,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堂课郭溪二小的金三恋老师的将相和。首先插一句题外话,我很喜欢金三恋老师的课堂语言,干脆利落、掷地有声,很阳刚,很大气。言归正传,大家都知道将相和是一篇很长的课文,然后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让学生读懂课文。为什么要读得很高声、他为什么读得那么有感情、大家要怎么读才会有感情这样的问题被老师忽略了,是不是这个方面要加强呢?将相和有这样一个作业,“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去读一读史记”,不知道金老师和在座的老师有没有读过史记,我是读过的,在前两年吧,可是我翻了三页就把书给扔了,他是汉朝时的
29、文学著作,那些文字似乎太拗口了,反正我是读不懂。我就想,这些孩子听完金老师这么生动精彩的将相和后,回去一定会去找史记来读一读的,可是当他们读着那些难解的文字的时候,他们会不会惊声呼叫:“我们上当了,史记一点也不好看!”是不是应该告诉孩子,你们现在可以看看少年版的史记,以后再大一些,有能力了再去读一读史记这本著作?林佩老师的掌声中,有一个句子是“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林老师当时要学生也把“热烈而持久的掌声”献给英子,教室里学生的掌声是稀稀拉拉而短促的,林老师是不是没有注意到?这时候是不是应该问问学生“这是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吗”?这样是不是更好。我今天是坐着说话不腰疼,动动嘴皮子容易,所以
30、絮絮叨叨的一席话,不知道是不是中听?请大家谅解,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划一根火柴,闪亮一下,就熄灭了,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火,却可以散放出比一根火柴大十倍、百倍、千倍,乃至无数倍的热量。一句精辟的名人格言,也是如此。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醒,给人以启迪,有时甚至让人铭刻在心,终身受益。高尔基说过:“在用格言进行的思维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这实为经验之谈。鉴于此,我搜集了一些名人关于教育的名言,以飨读者。,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3.“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
31、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名言,教育,我的座右铭,16,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5.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乌申斯基6.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苏霍姆林斯基,教,案,设,计,17,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渔歌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
32、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教学理念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教学预设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1、介绍张志和。2、揭题。板书:渔歌子,指名读。3、谁知道词和诗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1赶快打开课本110页,把这首词多读几遍,注意:要读得字正腔圆。(生自读)2指名诵读,点评。3读了几遍,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
33、象?或者,读完这首词,(有)你有了什么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一)读出词中的景物。1你们说,就像一幅幅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是的,因为张志和不仅是一个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位知名的画家,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称他为唐朝最有成就的画家。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现在,我们去到他的词中找找,藏着哪些景物。请大家默读渔歌子,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2学生交流、书写。(1)你能看到哪些景物?有补充吗?好的,同学们都看看自己的课本,这些景物是不是都圈出来了?,名,人,日,记,18,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2)黑板上的方框就是一张画纸,请两位同学合作,把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写到黑板上
34、,注意它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使看上去才像一幅幅画。(3)其他同学也把这些景物写在自己的白纸上(教师提醒写字的姿势。小结写字情况:评价书写是否端正、规范;评价写的位置是否美观)同桌互相看看对方写得好在哪里,哪个景物写得很有创意,可以在边上打上一个五角星。(4)这里有九种景物,有同学看到更多的景物吗?3学生朗读。张志和真是了不起,短短27个字,写出了这么多景物,让我们把这些景物带到词中,去读一读吧。(二)读出词中的声色。1这27个字不仅描绘了丰富的景物,它还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这首词,你又看到哪些颜色?听到什么声音?你又想到什么?2谁想说了?谁有感觉了?(结合学生的发言,把板书方框
35、里的字配上简笔画)3指名朗读。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教师范读。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3讨论:为何不归?(学生如果说不到张志和喜欢这样悠闲自得、快乐平和的生活,教师就接着引导: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明争暗斗,一心向往大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据张志和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描述,张志和垂钓时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这样是钓不着鱼的,他却认为自己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对于张志和来说钓不钓得着鱼,并不重要,他要的只是那份悠闲自在的心情)4引诵渔歌子。,定价:0.00元,bijimeiyousuo,退出,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