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辅导》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20785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8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辅导》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文言文辅导》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文言文辅导》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文言文辅导》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文言文辅导》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辅导》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辅导》PPT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语文 文言文阅读,一、掌握常见实词的含义,(一)古今异义A、古今词义的变化1、词义扩大:江/河/秋/好2、词义缩小:饿/臭/让/金3、词义转移:涕/走/慢/牺牲4、感情色彩的变化:复辟/乖/卑鄙注意:判断是否古今异义,应特别注意不能将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如:地方/祖父,B、偏义复词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如:死生,昼夜事也/昼夜勤作息/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其日牛马嘶/陟法臧否,不宜异同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种树的地方,圃只作陪衬),(二)通假字,通假字: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如: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

2、)2、甚矣,女之不惠。(惠慧)3、至莫夜月明。(莫暮)再如:禽擒 直值 被披 说悦畔叛 亡无 见现 有又,(三)一词多义,1、词的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旦”、“本”、“末”、“炙”、“休”。故不能推车而及(追赶上)/斩木为兵(兵器)2、词的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与本义相关的意义。分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是田边,所以引申出“旁边”的意思(河畔、桥畔)/“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城:城墙。直接引申为“城市”义,“满城尽带黄金甲”间接引申,是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如:朝,本义为早晨(朝济而夕设版焉),直接引申为朝见,朝见一定有具

3、体的场所,于是又引申出朝廷义(于是入朝见威王),因为君主在朝廷上主持朝政是要更替的,于是引申出朝代义(汉朝陵墓对南山)。,3、比喻义: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蚓无爪牙之利。(鸟兽用于自卫和谋生的爪子和牙齿,本义)祈父,予王之爪牙。(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比喻义)注意:文言文中“爪牙”两个字是褒义,现在已经转化为贬义了。再如:心腹兄弟/手足兄弟/坎坷不得志/咽喉要害之处,(四)词类活用,A、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名+名(代):冠切云(高冠名)之崔嵬/左右欲刃相如 副词+名词:失时不雨,民且狼顾/不翼而飞/不毛之地 能愿动词+名词:云青青兮欲雨/假舟楫者,非能

4、水也/能官能民 名词+补语:沛公军(于)霸上(军队驻扎)/今王鼓乐于此 所+名词: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2、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狐鸣呼曰/其一犬坐于前/天下云集响应/常以身翼蔽沛公,不得击)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廷见相如/而相如廷叱之)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表示频率。(良疱岁更刀/日饮食得物衰乎)翻译为“每+名词”的形式 表示层

5、递。(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日削月割/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翻译为“一天(月、年)比一天(月、年)地”或“一天天(月月、年年)地,3、名词的使动用法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4、名词的意动用法稍稍宾客其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粪土当年万户侯,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动词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如:惧有伏焉/赵王着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殚其地之出,接其庐之入2、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情况下,不及物动词是不带宾语的,但是,当它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的时候,就带有宾语。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序八州而朝同列/外连横而斗诸侯/君将哀而生之乎3、动词用作为动

6、:动词不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即主语为宾语而产生这个动作。如:等死,死国可乎/帝感其诚/庐陵欧阳修自序其诗,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与苍梧太守巨有旧,欲往投之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耻下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求于我也/渔人甚异之/成以其小,劣之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笔先苦其心志/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4、数词的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六王毕,四海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用心一也)数词活用为副词(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辨明语法示例,市东市买骏马。麾众拥豪民马前,

7、反接,徇诸市愿为市鞍马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答案:贸易场所,市场/城市/购买/交易,做买卖,名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虽有百口,后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出师一表真名世。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之者。故岁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答案:名字/名声、名望/命名、称呼/说、说出/闻名、出名/指名,识其本名/好的,有名的,名贵的,练习,1、(齐侯)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2、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3、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

8、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6、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国语越语)摩厉,即磨砺。摩厉之于义,意思是“勾践同那些达士共同研究、讨论事情的道理”),7、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起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8、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孟子告子上)9、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11、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12、嫂蛇行,葡伏。(战国策秦策)13、行不百步,过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柳宗元游黄溪记),14、后子孙饮马于河。(史记封禅书)15、吾

9、欲重耳而入之晋,何如?(韩非子十过)16、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史记魏公子传)17、齐女乃与赵衰等谋醉种耳,载以行。(史记晋世家),第二节 常见的虚词,主要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一、之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物、事。代人时多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如“作师说以遗之”。偶尔也可以用作第一、二人称,如“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君将哀而生之乎?”有时用作指示代词,如“之二虫又何知?”,2、用作助词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成“的”或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宋何罪之有”。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用于主谓间,取独。如“孤之有孔明,犹

10、鱼之有水也”。用在时间词后面,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如“顷之,烟炎张天”,二、其1、用作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如“秦王恐其破璧”。偶尔可以作第一人称代词。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猜度、反诘、假设、委婉等语气。可译成“大概”、“难道”等。如“国无主,其能久乎”,三、而1、用作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并列(黑质而白章)、递进(拔剑撞而破之)、承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转折(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假设(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修饰(吾恂恂而起)等多种关系。2、用作代词通

11、“尔”,只用作第二人称。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四、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并列、承接、假设、转折关系。如“故木受绳则直”、“至则无可用”。2、用作副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作连词,表示假设。如“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表示承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5、表示转折:欲速则不达。,五、乃1、用作副词2、用作代词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六、以1、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和依据,相当于“用、凭、靠、根据、按照”。如“请以剑舞”引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引出缘由。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2、”引出时间。如“文以五月五日生”2、用作连词可表示并列、递进、承接、目的、因果、修饰、结果等多种关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七、于1、用作介词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向、原因等。可译为“在、到、自、从、跟”等。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大声发于水上 放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如“而寒于水”表示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固定形式的“于是”属于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吾祖父死于是 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于是秦王不怿,为之击缶。,八、若1、用作代词可译成“你、你们、这、这样”。如“若毒之乎”2、用作连词 表示假设,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表示选择,相

13、当于“或”、“或者”。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九、为1、用作动词本义是“做”。如“为之,则难者亦易也”2、用作介词表示被动。如“为天下笑”、“恐为操所先”3、用作介词比动作的对象、时间、目的、原因等。可译成“向、对、替、给、当、等到、为了、由于”等。如“为汉家除残去秽”4、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相呼应。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十、因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译成“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等。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2、用作连词 表示顺接,可译成“于是、便”。如“相如因持璧却立”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为、由于”。如“因造

14、王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十一、所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如“臣之所好者,道也”2、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原因,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示手段,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十二、者用作助词,有多种用法。放在别的词或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词组,用来指人、事、物,可译成“的人、的事物、的原因”等。如“古之学者必有师”用于时间名词之后。可并不译。如“昔者,吾舅死于是”用于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等。如“此五者,邦之蠹也”用于词、短语、句子后面。表示提顿。如“四海之大,缙绅能不忘其志者,有几人欤”用于判断句中,常与“也”配合,表示判断 用于

15、句末尾,与前面的“若、似、如”等词配合,可译成“像样子、似的”。如“言之,貌若甚戚者”,十三、何1、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表示原因。如“何哉”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反问。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用在形容词之前,表示程度之深。如“何其衰也”3、复音虚词“如何”、“何以”“何如”,表示怎么样或什么样“何以”,即“以何”,介词宾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如“足下何以待之”,十四、且1、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如“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让步关系。可译成“尚且、还”,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姑且”等。如“年且九十”;“不出,

16、火且尽”,十五、也用作语气助词 表示判断语气(死生,昼夜事也。)表示肯定语气(吾恐上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表示疑问语气(何泣也?)表示感叹语气(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十六、焉1、用作代词:疑问代词:且焉置土石 人称代词: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兼词 可译为“于之”、“于此”等。如“制,严邑也,虢叔死焉”3、语气助词:表示感叹、反诘。如“万钟于我何加焉”4、形容词、副词词尾。如“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十七、乎1、用作语气助词 疑问语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猜度语气: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用于感叹句:美哉乎,山林之固。(史记吴起列传 用在句中的停

17、顿初,可不翻译。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归去来兮辞)2、介词:生乎吾前3、形容词词尾:恢恢乎游刃必有余地矣,十八、与1、用作连词2、用作介词3、句末语气词,区分单音与复音,1、所以:表原因,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表凭借,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无乃:表推测,“恐怕”。如:无乃尔是过欤?3、何其:表程度,“多么”。如:何其衰也!4、得无:表推测,“该不会、莫非”。如:日食饮得无衰乎?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然则何时而乐耶?6、孰与:表比较,“与相比,哪一个”如:公之视廉颇孰与秦王?7、虽然:“虽然这样”。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第三节 文言文常

18、见的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宾语前置句四、状语后置句五、定语后置句六、主谓倒装句七、省略句,一、判断句,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四种:1、“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天地者,人之本也。2、“者,”。如:兵者,凶器。天下者,高祖天下。3、“,也”。如:我,子瑜友也。百里奚,虞人也。4、“,”。如:刘备,天下枭雄。荀卿,赵人。”,2、用“非、乃、即、皆、本、必、亦、诚、则”等修饰谓语,表示判断。如:是非而所知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梁父即楚国将项燕。孔、墨、甯nn,皆布衣之士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用“为”表示判断。

19、如: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夫执舆者为谁?子为谁?为孔丘。4、用“是”表示判断。如: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客舍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记尚君列传),二、被动句,被动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用“于”字表示被动。如:“而君幸于赵王”。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尝见笑於大方之家。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如:不为酒困/贤能为之用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若属皆

20、且为所虏。4、用“被”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5、无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如:洎牧以谗诛。曹军破。必北还。,三、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用代词作宾语时,这个代词宾语要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吾知也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礼记礼运)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我无贰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代词宾语要前置。如: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

21、离娄上)”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於一。”(孟子梁上),3、用“是”、“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余马首是瞻。何陋之有?4、“之谓也”、“其之谓乎”表示总结判断。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四、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煞尾。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

22、”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五、状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介词结构“于”常常后置。如“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介词结构“以”常常后置。如“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六、主谓倒装,主谓倒装目的是为了突出强调谓语。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用于感叹句中,如:“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呀!“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二是用于疑问句中,如:“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谁与?哭者?(礼记檀公),七、省略句,1、省略主语。如: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弊于车中。(左传成公二年)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

23、词。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省略宾语。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不得()则死。(孟子告子上)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论语颜渊),4、省略定语。如:楚国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战国策楚策)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於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5、省略中心词。如: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孟子滕文公上),6、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如:秦王不怿,为()一击缶。7、介词“于”、“以”、”为“的省略。如:今以钟磬置

24、()水中。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庄子逍遥游)臣也无罪,父子死()余矣。(左传襄公二十年),第四节 把握文言文主旨,一、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一个时代的政治环境不仅给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以深刻的影响,也会在文章里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因此,了解文章产生的历史背景对于准确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了解作者及为文目的对作者的生平有所了解,才会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而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三、把握全文大意及脉络结构通读全文,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分析评价的主要环节。对记叙性的文字,要重点搞清任务与事件,前因后果,继续与议论等。对议

25、论性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要正确理解论点与材料的关系。只有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才能全面、准确把握文章大意,从整体上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四、客观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文言文作者大多数是封建官僚或官僚出身的知识分子,由于时代的局限,作品中往往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因素,因而我们在评价其思想内容时,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分析。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哪些人、事、表现了什么)2、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3、联系试题,抓住题眼(联系上下文,反复推敲)4、利用选项,增强理解(注意选项的注解疏通作用),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不长的“序”,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

26、重要的,不能忽视。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多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一个作家的整体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如李、辛,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

27、也。亦足哀夫!,1、“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的“辄”的含义是()A.就 B.总是 C.喜欢 D.不能2、“迁徙之,亦以病矣”的含义是()A.生病 B.困苦 C.变坏 D.疾病3、“苟能起,又不艾”的含义是()A.i 衰落 B.i 停止 C.y 悔改 D.y 割草4、文中形容词用作使动的一项是()A.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B.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C.遇货不避,以厚其室。D.蝜蝂者,善负小虫也。,5、关于本文主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这是一篇短小警策,生动幽默的寓言式杂文B.作者描写了小爬虫贪得无厌、好向上爬的特性C.作者对小人物充满了同情,劝告它们不要贪心D.作者讽刺了腐朽的官吏,

28、指出他们必然自取灭亡答案:B B C C C,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

29、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缕,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30、”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这是一篇传记体散文。这篇文章是借“传”为喻,达到揭露现实、警戒为官者的目的的。所以它又很像一篇喻理于传的寓言作品。本篇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说明做官、治理百姓和种树是同样的道理,也应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对于百姓也须“顺应自然”。当权的不要过分驱使、扰乱百姓;要给百姓以休养生息的机会。这在客观上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文章以寓言形式字写传记,以小题材说大道理,用比喻巧妙地把种树之法与为官之道连在一起,喻理生动,透辟,深刻。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善良、憨厚、懂的为人之道的郭橐驼形象。,一、选择题1、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A、寓言故事 B、人物传记 C、寓言性传记文

31、 D、记事散文2、这篇文章说理,总体上说所采用的方法属于【】A、对比法 B、类比法 C、比喻法 D、拟人法3、种树郭橐驼传中“故不我若也”属于哪种句法【】A、判断句 B、双宾语句 C、被动句 D、宾语前置句4、下列个篇文章,哪一篇不属于“三戒”寓言【】A、捕蛇者说 B、黔之驴C、临江之麋 D、永某氏之鼠,二、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语1、且硕茂、早实以(藩)。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3、其(莳)也若子。4、官命促尔耕,(勖)尔植。5、若甚(怜焉),而(卒)以祸。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7、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8、故(病)且怠。,三、翻译题1、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2、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4、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5、故不我若也。6、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