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总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22521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总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方剂总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方剂总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方剂总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方剂总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总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总论》PPT课件.ppt(1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方剂学,教材:新世纪方剂学主讲:潘志强,方剂学,方,医方、药方、处方,代表一定的规律和法度,剂,“齐”,整合,整齐,调和,调配,方剂按照一定规律将药物调配,具有特定剂型的中药处方。,辨证,立法,选药、定量、配伍,组成原则,方剂,剂型、用法,绪 言,方剂学的概念,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方剂学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理,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法,依据辨证,确立治疗方法;方,依据治法进行处方;药,依据处方调配药物。,方剂学的性质,方剂学属于基础课,是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融会基础理论 掌握方剂知识 培养应用能力,学 习

2、目的,学 习 方 法,要有扎实的中药学知识;具备熟练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知识;深入理解方剂的组方原理与配伍变化,对组成和功用相近的方剂要进行鉴别、比较,分析其用法、用量、功用、主治的异同,从中理解配伍规律及配伍变化。,上篇 总论,第一节 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源远流长”,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的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已经发现了药物。最初只是用单味药治病,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认识到几味药配合治病比单味药治疗效果好,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起源:单药单方复方数量:少多发展组方:粗糙严谨应用:经验理论,五十二病方,是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载方283首

3、,52种病,一.先秦时期,黄帝内经,13首方,二.两汉时期,春秋战国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合计载方314首,汉代,张仲景著,载方113首,载方262首,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著,约2000余首,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载方5000余首,载方2900余首,外台秘要,唐王焘著,载方6000余首,四.隋唐时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宋代 载方16834首,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写的方书,赵佶 载方近20000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五.宋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开方论先

4、河,即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伤寒明理论成无己著,金匮方论衍义赵以德著,首次以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普济方明朱肃编,载方61739首,现存古籍最大的一部方书,六.明清时期,温病条辨吴瑭,温热经纬王孟英,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学院,96592余首,七.近现代时期,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第一节 治法概述,治法,广义,狭义,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从方见法,以方验法 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清代程钟龄,第三节 常用治法,“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补法,消法,温法,清法,汗法,是

5、通过解表、疏风、宣肺等方法,使邪气从表而解。适用于各种有表证,如外感表证,外感咳嗽、疮疡初起,水肿中的风水等。,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等从口中吐出。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或毒物尚在胃中等。,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的方法,使停留在胃肠的有形积滞从大便排出。适用于各种积滞为病。如燥屎内结、冷积、食积、痰积、瘀血等。,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表里、阴阳不和的病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少阳病、肝脾不和、肠胃不和、表里同病、寒热错杂等病证。,清法,清法是用寒凉药清除里热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热证、火证、热毒以及虚热等。由于热邪

6、所在部位不同,所以清法又分为清气分热、清血分热、清脏腑热等。,温法,温法是用温热药祛除里寒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里寒证和阳虚证。,消法,消法是通过消导、疏利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邪,得以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补法,补法是通过补养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脏腑虚损等。,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七方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伤寒明理论明确提出“大、小、缓、急、奇、偶、复”(中),五十二病方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太平圣惠方 普济方,病证分类,祖方分类,最早见于内经确切以组成分类的明代施沛祖剂,功用分类,“十剂”。北齐徐之才药对宣、通、补、泄、

7、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分类药物。宋代赵佶圣济经加一个“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明确提出:“制方之体,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泻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明代,张景岳“八阵”。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清代,程钟龄“八法”,综合分类,医方集解 成方切用成方便读,医方集解清代汪昂著,按补养、发表、和解、攻里、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等共分22剂。,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2、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组方的两个重要环节:,辩证审因,

8、确定治法,遣药组方,第一节 方剂的配伍目的,“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单味药 方剂方剂是运用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Capitulo 1:“EXPERIENCIAS CON LAS MATERIAS MDICAS TRADICIONALES CHINAS EN LOS HOSPITALES MILITARES”,1.Ajo,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结构依法选方,主从有序全面照顾,扬长避短,主从有序,方剂的组方结构君 主(princi

9、pal drug)臣 辅(assistant drug)佐 佐(adjuvant drug)使 使(guiding drug),君药(principal drug),针对证候病机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剂量相对其作臣、佐、使药时较大。,1)起主要治疗作用,在全方中居于 主导地位;2)药量大,药力重。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主病之谓君”吴仪洛言:“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两重,赖之以为主也。”,特点,臣药(assistant drug),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1)加强君药的作用2)兼治作用3)药力小于君药素

10、问至真要大论:“佐君之谓臣”吴仪洛言:“佐君之谓臣,味数稍多,分两稍轻”,特点,佐药(adjuvant drug),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1.佐助药 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2.佐制药 减轻或消除君臣药的毒烈之性,3.反佐药 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反相成作用的药物,1)加强君臣药的作用2)监制作用3)相反相成作用4)用量小,药力轻于臣药,特点,使药(guiding drug),引经药 调和药,1.引经药,引导它药达于病所 某些药物对某脏某经有较强的治疗作用。,2.调和药,调和诸药,特别是在用大辛大热,大苦大寒之品或药力较猛的药物时,往

11、往配伍一些甘缓之品以调和之,减轻或消除各药配合之后的不良反应。,1)导向作用2)协调作用3)药力小,药量轻,特点,在“君臣佐使”组方结构理论的指导下遣药组方,可使方中诸药主从有序,各药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配合,从而使方剂成为配伍严谨的有机整体,充分体现组方原则的要求。,主从有序,全面照顾,.病情比较单纯,用一二味即可奏效,或君、臣药无毒烈之性,便不须加用佐药。.主病药物能至病所,则不必再加引经的使药。.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比较复杂,亦可用至二味,但君药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而且互相牵制,影响疗效。臣药可多于君药,佐药常多于臣药,而使药则一二味足矣。,运用原则,4.药物繁多的大

12、方或复方,则按其组成方药的功用归类,分清主次即可。总之,每一方剂的药味多少,以及臣、佐、使药是否齐备,全视病情与治法的需要,并与所选择的功用、药性密切相关。,伤寒论,麻黄汤,如,麻黄 三两,桂枝 二两,杏仁 七十个,炙甘草 一两,麻黄9g,君,辛温发汗,宣肺平喘,臣,桂枝6g,与麻黄合用,可使风寒去,表气和,发汗解表,调和营卫,利肺平喘,佐,杏仁6g,与麻黄合用,可使邪气去,肺气和,炙草3g,使,调和药性,延缓药力,与桂枝合用,辛甘化阳,功用,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形式,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灵

13、活性。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为什么要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君药不变,方剂主要功效不变臣药加减:功效发生根本改变,方剂的配伍关系改变了*,1.若感寒较轻,以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为主症者,麻黄汤去桂枝,三 药等分,加生姜 5片(方名三拗汤),宣肺散寒,止咳平喘。治疗风寒咳喘。2.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加白术12g(白术、桂枝同为臣药)(方名麻黄加术汤),发汗解表,散寒祛湿。治疗痹证初起。,麻黄汤加减运用举例,2.药量增减的变化 改变作用强度改变作用性质*1.小承气汤:大黄为君,枳实为臣,厚朴为佐,攻下热结。行气助攻下。2.厚朴三物汤:厚朴为君,枳实为臣,大黄为佐使,行气消满。

14、泻下助行气。,3.剂型更换的变化 主要是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在病情上有轻重缓急之分。例如:理中丸是用治脾胃虚弱的方剂,若证情较轻或较缓,常用丸剂;但证情较急重者,改为汤剂内服,则作用快而药力重。,第五章 剂型,常用剂型,一.剂型的定义:剂型是指所组之方依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的一定的型态。剂型的发展:1内经:汤、丸、散、膏、酒、丹2明,本草纲目:40余种3建国后:发展了片剂、冲剂、注射剂,口服液,软胶囊等等。,常用剂型简介:,1汤剂:水煎去渣取汁A:特点:(1)汤者荡也,吸收快(2)药效发挥较迅速(3)便于随证加减变化B缺点:(1)不便携带(2)费时(3)浪费大,2散剂:将药粉碎成细粉混匀 A

15、分类:(1)内服:七厘散(2)外用:金黄散,生肌散,B内服散剂特点:(1)制作简便(2)吸收较快(3)节省药材(4)便于服用及携带(5)不易变质,3丸剂:将药物细粉加粘合剂制成球形 A特点:(1)丸者缓也,吸收较慢。但芳香类药物与毒剧药物制成的丸剂作用峻急。(2)药效持久(3)节省药材,体积小(4)便于携带与服用,B分类:可分为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蜡丸等。,4膏剂:将药物煎熬去渣浓缩成半固体,或将药材用适宜的溶媒浸出有效成分,去除溶媒,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A分类及特点:可分为内服与外用,内服:(1)流浸膏:益母草流浸膏(2)浸膏:龙胆草浸膏(3)煎膏:即膏滋,枇杷膏 特点:(1)体积小(

16、2)含量高(3)便于服用,携带(4)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作用,外用:(1)软膏:药膏。特点:吸收慢,药效持久 运用:外科疮疡疔肿,烧烫伤,多用于皮肤、粘膜或创面(2)硬膏:膏药。麝香风湿膏 特点:同软膏 运用:跌打损伤,风湿痹痛,5酒剂:将药物用酒浸泡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又称药酒。特点:活血通络作用,易于助长药效。运用:风湿与虚弱者。,6丹剂:可分为内服与外用。内服:每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之 为丹。如至宝丹等。外用:称丹药。是某些矿物药经高温烧炼制成 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7.茶剂:将药物加工成粗末或制成块状,用沸水泡服。特点:服用方便,宜于长期服用。运用:感冒,胃肠疾病。,8冲剂

17、(颗粒剂):将药材提取物加赋形剂或部分药粉制成小颗粒。特点:体积小,含量高,作用迅速,味道可口。,9片剂:将药粉或提取物加辅料压制成片。特点:体积小,用量准确,味苦或具恶臭的药物压片后再包糖衣,更易于服用。,10糖浆剂:将药材煎煮去渣浓缩后,加入适量蔗糖的水溶液。特点:吸收较快,服用方便,味甜适口,11口服液:将药材经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特点:吸收快,服用方便,量小,口感适宜。,12注射剂:将药物提取,精制,灭菌。特点:剂量准确,药效迅速,适于急救,不受消化系统影响,给药方便、快捷。,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汤剂制备(掌握)服药方法(了解),一煎药用具:,(1)以瓦器、砂锅为好。(2)搪瓷器具亦可

18、;(3)忌用铁、铜器皿。,二煎药用水:,洁净的冷水。,三煎药火候:,1武火:急火称“武火”。急煎取其生而疏荡。如解表剂与泻下剂。2文火:慢火称“文火”。久煎取其熟而停留。如补益剂。,四煎药方法:,1注意事项:1)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一30分钟,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对某些要求特殊煎法的药物,应在处方中注明:(1)先煎;(2)后下;(3)包煎;(4)单煎(5)溶化:烊化(6)冲服,2)注意事项:(1)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用文火。解表剂与泻下剂的煎煮时间宜短(从沸腾起15-20分钟),其火候宜急,水量宜少若滋补剂与质地坚实的药煎煮时间宜长(大约50分钟左右),其火候宜慢,水量略多(2)药物煎煮

19、焦枯,则弃之不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3)勿频揭锅盖,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失。,第二节 服药法,一服药时间:1病在上焦者及对胃肠有刺激者,食后服;2病在下焦者,食前服 3泻下剂、补益剂宜空腹服 4安神剂且临睡前服 5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不拘时服。6治疟剂应于发作前2小时服。,二服药方法:1一般一日一剂,分2-3次温服 2服药呕吐者,可先服姜汁少许或嚼陈皮,或冷服频饮少进 3昏迷、口噤者,可鼻饲。4热证,可寒药冷服;寒证,可热药温服 5服药反佐法:真寒假热者,热药冷服;真热假寒者,寒药温服 6峻、毒药,由小渐增,以防过量中毒。,三药后调护:1解表剂服后,多饮水,微汗,避风。2泻下剂服后,应注意饮食。3疾病对饮食的要求:水肿病少盐;消渴病少糖及肥腻;下利病禁生冷油腻。4药物对饮食的要求:地黄、参忌萝卜;土茯苓忌茶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