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兵车行》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531551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4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兵车行》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杜甫兵车行》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杜甫兵车行》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杜甫兵车行》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杜甫兵车行》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兵车行》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兵车行》PPT课件.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山日月本平平 一触此老奇趣生_ 杜诗详注,兵 车 行,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闻一多先生这样评价杜甫:“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承久的一道光彩。,诗人郭沫若题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杜甫是一位穷于一时、达于千秋的伟大诗人。诗雄百代,光焰万丈,有如长江大河,万古长流。,海涵地负的艺术才力 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包

2、罗万象的艺术成就 读破万卷的富赡才学 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 渊渟岳峙的不凡气势 称雄百代的开创精神,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代表作春望、羌村、“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在漂泊的十一年间,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

3、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及诗歌特点,杜甫到长安后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痛苦的”。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杜甫一生“忧”,其现实主义诗风凸显一个“悲”字,具爱国性和人民性,有责任感、忧患感和苍凉感。,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

4、,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写作背景,初读诗歌,整体把握,1.概括本诗描绘的三幅图画。2.找出诗中“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总纲”的关键句。3.高适的燕歌行的诗眼为“”,本诗的诗眼是。4.概括本文的主旨。,1.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2.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3.青海边上苍苍白骨图,关键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二句有怨有愤,可谓是诗中的警策之句,也是本诗的关键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深刻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

5、来的巨大苦难,一语道破了苦难的根源,强烈抨击统治者的黑暗和残暴。这种果与因直接相衔对比的句式组合,把战争灾难写得极为痛切极有力度,极其强烈集中地展示了朝廷意志造成的流血成海的历史荒谬性。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总纲。两句形成鲜明对比,概括了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再补充一点:这首诗以描绘出征场面开篇,以勾画古战场惨景作结,二者遥相呼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如将警策放在其中任何一处,皆非所宜;而这两句上应“点行频”三字,下启关于战争危害一段叙述,亦可谓之“居要”。,主 旨:诗人借送别的场面,激愤地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阐发了他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

6、,借诗批评时政,说出人民敢怒不敢言的心里话。兵车行不仅仅记述了当时征兵服役的一个告别场面,是史书记载的一个佐证,一种情绪,发出了那个时代人民反战的强音。,再读诗歌,再现画面。,请从诗中描绘的三幅图画中任选一幅,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场景。要求:先写下来,再在本小组交流,选出你们认为较精彩的准备展示。,三读诗歌,赏析名句。,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要求:(1)任选一句,也可以从诗中另选。(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从不同有角度赏析。(3)要有择要记录,推选出发言代表。,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牵衣不舍 顿足悲痛 拦道焦急 哭

7、无奈、愁苦。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有情境,有气氛,有声音,有动作。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示例:,示例:(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

8、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齐读诗歌,归结技巧,1 章法严密。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9、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进。2 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重墨铺染。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兵车行是作者诗歌创作走向广阔的社会现实主义道路的一个起点,也是作者反战思想表现于诗歌的发轫之作,给杜诗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从此,杜诗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历,也记下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诗人的前途命运与唐王朝兴衰的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杜甫较其它同时代的诗人更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中,又站在时代的最前面,因此,读杜诗总给人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