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最新版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正式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最新版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正式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四川省中小学公开聘请老师教化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解)说明: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聘请老师公共科目一一教化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教化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推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有五角星,字体为红色的部分是考核要点要求重点驾驭的第一部分教化学基础一、教化与教化学(一)1.教化的概念:广义教化,泛指凡是能够增进人的学问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教化,即学校教化,是教化者依据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支配、有组织的对受教化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育成为确定社会(或阶级)所须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化:指思
2、想品德教化活动P32.教化的要素:教化者、受教化者、教化影响教化者:指对受教化者在学问、技能和思想品德方面起教化影响的人。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是教化活动的主导者受教化者:指各种教化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化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化影响:置于教化者和受教化者之间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化者的影响和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2.2三者关系: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行。P4明确3.教化的形态:非制度化和制度化;社会教化、家庭教化和学校教化;原始社会的教化、占代的教化和近代的教化P4明确4.教化的本质:教化的本质是有目的、有支配、有组织地培育人的社会活动
3、,即依据确定的社会须要进行的培育人的活动,也是教化的质的规定性。P5理解5.教化的基本规律:一条是关于教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关于教化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内部关系规律P6(二)E识记6.教化起源:(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3)心理起源美国孟禄教化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仿照(4)劳动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明确7,教化发展的历史阶段:(1)原女台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阅历、言传身教、耳口相传),(2)古代社会(显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化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3)近代教化(国家加强了对教化的重视和干预,
4、公立教化崛起、初等义务教化的普及、教化的世俗化、Ig视教化立法,以法治教)P78 .教化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P9(三)教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了解8.教化学的探讨对象:教化学是通过对教化现象和教化问题的探讨,去揭示教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探讨对象是教化现象,重点是探讨教化问题,目的是揭示教化规律。P99 .教化学的基本问题:(1)教化本质,说明教化与社会的关系问题,(2)教化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3)教化目的问题,(4)教化制度问题,(5)教化过程的规律性问题,(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7)学校管理问题。PlO10.教化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和观
5、点):(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化学中国古代:孔子墨家道家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笫一部教化文献学记西方古代:古希腊苏格拉底(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志向国)亚里士多德(策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化的最高Fl的政治学)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化著作。(2)独立形态时期:教化学学科的建立: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记独立形态的教化学的诞生。强调教化的自然性法国卢梭爱弥儿提倡自然教化和儿童本位的教化观瑞士裴斯泰洛齐教化要遵循自然英国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化规范教化学的建立:1806年赫尔巴特的殷教化学3现代第部系统的教化学专著,标记教化学成为独立学
6、科,提出四部教学法(明白、联想、系统和方法)美国杜威民主主义和教化强调教化为现实生活服务,主见教化即生活。儿童中心主义(3)20世纪以来的教化学:试验教化学梅伊曼试验教化学纲要拉伊试验教化学文化教化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好用主义教化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化马克思主义的教化学批判教化学鲍尔斯和金狄思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化制度教化学F.乌里。P10-15二、教化的功能理解(一)11.教化功能的含义:是指教化活动和教化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识记12.教化功能的类型: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13.教化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P1913.1 个体功
7、能(教化的基本功能):指教化活动和教化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教化的个体特性化功能和个体社会化功能。(八)个体特性化功能:教化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教化促进个体特征的发展教化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B)个体社会化功能: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促进人的智力和实力社会化促进人的职业和身份社会化13.2社会功能(教化的派生功能或工具功能):指教化活动和系统对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化的经济功能、教化的政治功能、教化的文化功能、教化的科技功能和教化的人口功能。(八)经济功能教化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化通过提高劳动者素养来促进经济发展教化实现了科学
8、学问的再生产教化产生了新的学问新的生产力(B)政治功能通过培育确定社会所须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化的政治作用通过宣扬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确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教化推动着政治民主化(C)教化的文化功能教化的文化传承功能教化的文化选择功能教化的文化批判功能教化的文化沟通和融合功能教化的文化创新功能(D)教化的科技功能教化再生产科学技术教化产生新的科学技术(E)教化的人口功能:教化可以削减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养、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人口迁移。了解14.教化功能的限制:教化的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化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P21(二)15.影响教化功能发挥的因素:15-1:个体身心
9、发展与教化的个体功能:个体身心发展:指一个人由诞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中,在遗传、环境和教化的作用和影响下,身体和心理所发生的量和质的变更动因: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内发论和外铢论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化个体功能的影响:a发展的依次性-教化要按部就班b不平衡性-一身心有关键期和最佳期,教化要抓住关键期c阶段性-教化需依据不同年龄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一刀切d互补性-要求对全体学生树立信念还需驾驭科学的教化方法15-2:教化的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生产力水平确定教化社会功能的发挥程度。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约教化的目的和培育目标的制定影响着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制约教化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
10、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政治制度对教化社会功能的影响:政治制度确定教化的性质、教化的领导权、受教化的权利和机会、教化的目的和部分教学内容科技:能变更教化者的教化观念、影响受教化者的数量和质量、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文化:教化学上的文化是狭义文化,指社会的精神文化。文化类型影响教化目标文化本体影响教化内容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化观念人口:社会人口对教化功能有干脆的制约和确定作用,人口数量影响教化规模、质量影响教化发展、人口结构影响教化结构三、教化的目的理解(一)16.教化目的的含义: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化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化者通过教化过程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更,或者产生怎
11、样的结果,狭义:指国家对培育什么人的总要求。包括教化要为社会培育什么人的问题和教化要培育的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养结构P31识记17.教化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P31驾驭(二)18.确立教化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制约教化目的的确立。(2)社会生产力(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4)教化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化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须要。P32明确19.教化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P33了解(三)20.我国的教化目的的历史沿革及其理论基础(驾驭):(1)1999年:以培育学生的创建精神和实践实力为重点,造就“有志向、
12、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理论基础(要求驾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P34识记21.我国全面发展教化的基本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化P34四、老师与学生理解(一)22.老师的定义:广义一指在教化活动中施加影响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使被影响者的身心发生变更。狭义一指以学校为活动背景的老师,他们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老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老师指专业人员;老师是教化者,老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P40明确23.老师的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挚友、探讨者角色P4124.老师的基本
13、素养:(1)对老师职业道德的要求:酷爱教化工作、酷爱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老师的示范性);(2)对专业学问的要求:精深的专业学问、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化学和心理学学问:(3)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老师要有课程开发实力、良好的语言表达实力、组织管理实力、学术探讨和教学探讨实力。P4125.老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内容:专业学问、专业技能、专业情意。途径:(1)老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2)学习老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4)主动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5)进行教化探讨,(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7)在参加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
14、展。P42:了解(二)26.学生的定义:是指在老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P43明确27.学生的本质特点:(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化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P4328.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次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互补性见(151)。识记(三)29.教化过程中的老师与学生:29-1(1)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教化家卢梭、美国教化家杜威,反对老师中心论,主见发展学生的特性,要求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减弱传统教化中老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行的主导作用,主见把师生关切的中心转到儿童。(2)老师中心论,代表人
15、物德国教化家赫尔巴特、前苏联教化家凯洛夫,认为老师驾驭了人类积累的文化学问,是学问和才智的代表,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要靠老师的施教来完成,所以师生关系中,老师应处于中心地位,老师不但确定着教化教学的标准、内容、方法,而且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具有确定的权威CP44292.对师生关系的多重理解:(1)师生在教化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同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30.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老师(对学生的看法需同等对待学生、酷爱学生、领导方式专制、民主和放任三种类型,只有民主师生才能同等融洽、才智不仅表现在学识,还变现在老师的创建性、人格性格、气质和
16、爱好)学生(学生对老师的相识和看法)、环境(学校的人际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同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宽容理解;怎么建立,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变革陈旧的教化方式;酷爱敬重学生,发扬民主教化;主动与学生沟通,擅长与学生交往;提高老师的自身素养。加强学习和探讨,是自己史才智:经常进行自我反网,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个人偏见和思维定势:培育自己多方面的汲好和主动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限制,培育耐性、拓达和理解的个人品施P45五、课程理解(一)31.课程的含义:(1)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支配。(2)狭义,具体的某一门学科。课程作为专业术语,始于
17、英国教化家斯宾塞P52熟悉32.课程理论的流派:(1)学问中心课程论重视学生对学问系统学习,但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须要动身,忽视儿童的爱好和需求(2)社会中,心课程论(改造主义课程论)不太关注学科的学问体系,主见学生参加到社会,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课程(3)学习者中,心课不呈论包括阅历主义课程论(杜威:以儿应的社会活动为中心)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谡程嫌终由学生的须要确定)(4)人本主义课程论马斯洛罗杰斯主见课程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内容选择关注学习者的爱好、须要和实力;设置学术课程、人际关系课程和自我实现课程;激励师生间的对话P51识记33.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
18、课程,必修与选修,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显性和隐性等。P5234.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组织涉及豫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又困难的工作,干脆关系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34-1课程目标:概念:指有关某教学科目或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的指标体系。是编制课程最重要的准则,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化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确定方法:筛选法参照法P56342课程内容:表现为课程支配(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的具体表现)三种物化形式。34-3课程实施:把课程支配付诸实践的过程,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试验
19、过程,具有确定的运行结构,包括七个方面:支配课程表(遵循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原则)分析教学任务(包括学生须要驾驭的基础学问和技能、耍形成和发展的智力实力和体力:要养成的情感看法品德和特性心理品质:方面)。探讨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为独特、稳定、发展、灵敏。影响学习特点的因素:基础因素(学生的基珈学问和技能、智能结构和心理品质),内部因素(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的阅历、驾驭的方法及学习动机和爱好)和外部因素(学习内容、老师的教学风格、社会传统时代要求和教化环境)选择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344课程评价: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而绽开的,在泰勒的“评
20、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斯克里文主见将评价的Ig点由“课程支配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支配实际的结果”。还不是个完善的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模式(CIPP)(包括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四个步骤,操作困难)了解35.课程的管理:课程的管理涉及到课程的编排、组织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等问题。P58I:了解(二)36.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1) 19491952年。50年8月教化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支配草案(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支配,52年3月颁布中学教学支配(草案)3,52年10月颁布新中国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支配。(2) 1953一一1957年。
21、五个教学支配。53一一55年颁布的三个支配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支配中设置劳动技术教化课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其次套中小学教材.(3) 19581965年。58年“大跃进”引起了“教化大革命”,大址缩减课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留意.思.想教化,出现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4)1966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阅历了场灾难。(5) 1977一1985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支配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中小学各五年。80年出版新中国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6) 19861991年。86年义务教化法出台.
22、(7) 19922000年.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教学支配”改为“课程支配”,93年秋,新的支配突破德育为首、t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化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99年面对21世纪教化振兴行动支配颁布。此次改革在我国教化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级活动课程、探讨性学习课程探讨的热潮。(8) 2023至今。新课改。P59明确37.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酷爱社会主义,维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例: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优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
23、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实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血丝的基础学问、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呢的心理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人。总的来讲,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方面:学间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看法和价值观P61明确38.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实现转变:变更课程过于留意学问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主动的学习看法,使获得基础学问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课程机构实现调整:变更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偏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
24、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更贝占近生活:变更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r留意书本学问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阅历,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学问和技能。(4)课程实行三级管理:变更课程管理过丁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5)学生学习方式得到变更:变更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讨、勤于动手,培育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实力、获得新学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以及沟通与合作的实力.(
25、6)评价制度得以调整:变更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版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老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P6039.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P61理解39.1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支配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学问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课程支配的分学科绽开。理解39.2地位: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化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基础教化课程的灵魂。理解39.3作用:(1)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2)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建议;(3)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支配
26、等具体内容;(4)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I:识记39.4特点:将素养教化落实到课程标准中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化功能,评价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为课程实施供应了广袤空间(三)40.新课程带来的变革(五个转变):(1)教学观念的转变:老师的学问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2)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3)教学评价的转变:评价功能上强调促进与作用,评价主体上留意老师的互动参加,评价内容上多关注学习状态(4)学生评价的转变: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宗旨,建立促进学生发
27、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5)教化教学管理的转变:课程实行三级管理,课堂管理轻松、自然、和谐,教材选择自主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方式多样化、项目多种化,探讨性学习的管理密切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化课程,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中学以分科课程为主,新课程特别强调思想道德教化。P62六、课堂教学理解(一)41.含义:教学是在国家教化目的规范下,由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P72
28、驾驭42.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生和斯金纳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程序教学的方法),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奥苏泊尔,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机动-结构-序列-强化原则:教授学科为基本结构:提倡运用发觉法)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培育全人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过程:促进个体行为、看法、特性及在将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更的学习方法:发挥老师的促进者作用)P7072(二)43.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P7379理解43.1含义:教学设计是指老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I,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老师自己的教学观念、阅历、风格,运
29、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须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支配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支配过程。43.2基本程序:(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原有学问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驾驭的学问技能或应形成的看法和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供应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供应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环节:(1)前期的准备:教学背景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2)开发和设计(3)
30、评价和修改43.3主要模式:系统分析模式(输入一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学生产出受教化的人,将教学设汁建立在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需求坡优方案),目标模式(又称系统方法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然点作用,设计过程系统性强,设计步骤环环相扣,易操作)过程模式(灵敏、好用,可据教学情境的须要有侧重的设计教学方案)43.4内容(四个):教学目标(指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教学内容(指老师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及合理支配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显过程,是教学设计)、教学时I旬(限制和变更教学时间在确定程度上意味着限制和变更教学活动)、教学措施(教学方法的选择
31、和设计、教学媒体、教学结构的确定)教学评价设计(对教化活动、教化过程和教化结果进行价值推断,主要有:目标参照取向的终结性评价设计和过程取向的形成性评价设计)。43.5方法:启发搜寻式、条件约束式、逻辑推理式。(三)44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P80理解44.1含义: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相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和限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驾驭44.2常用的教学策略:讲授策略、对话策略、指导策略。七、学校德育(一)45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P90理解45.1含义:广义: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狭义,专指学校德育,即教化者在特定的时间
32、、空间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支配、有系统的影响。明确45.2功能:社会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个体功能(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和享用发生影响三个方面)教t功能(德育的“教化”或价值属性;富自作为教化子系统对其他平行系统的作用)明确45.3地位:(1)实现我国教化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二)理解46.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是教化者依据德育目标对受教化者在品德发展上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受教化者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
33、加影响,并引导受教化者进行自我教化,从而促进受教化者品德发展的过程P93理解47.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P92(1)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关系:(2)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关系:从联系上来看,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教化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化者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只不过是在教化者有目的、有支配、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化者形成教化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培育和发展受教化者思想品德的过程。48.德育过程的理论:P9397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假定人的道德推断力依据确定的阶段
34、和依次从低到高发展,道德教化在于促进儿童道德推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当代最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皮亚杰提出科尔伯格深化.:学校德育要把重点放发展学生的道德推断实力上,坚持在选择健康的德育内容的同时用意实力的发展,而不是只重视道谯学问的传授,忽视实力的培育价值澄清理论:(代表人物:路易斯拉斯和哈明当代社会不存在可以传给儿童的道S原则和价值观,要创建条件,帮助者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启示:留意学生道德选择实力的培育追求道馈情感与理智、行为的统一)体谅关切理论;代表:彼得麦克菲尔把道德情感的培育置丁中心地位,坚持性善论任务儿童是错育的主体启示:把学会关切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
35、重要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美国班杜拉启示:留意个体自我评价实力的培育,学会自我强化识记49.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索统的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谯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冲突转化规律。(4)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P96(三)了解50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P981.1 1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培育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育学生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化的实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志向和信念。1.2 2目标: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德育目的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
36、的总体规格要求,包括小学初中中学的目标50. 3内容:政治教化、思想教化、道德教化、心理健康教化、法制教化51. 4课程: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四)识记51.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Pl(M51.1 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敬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化样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正面劝服教化原则、知行统原则、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原则、集体与个别教化原则51.2 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51.3 方法:劝服教化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法,表扬嘉奖与指责处分,熬炼法,指导自我教化法。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37、(一)52.班级的含义与特点P108理解52.1含义:班级是学校为实现确定的教化目的,将年龄和学问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化单位。由老师、一群学生和环境组成。识记52.2特点:(1)班级目标是使全部学生获得发展,(2)班级中师生是一种干脆的、面对面的互动,(3)情感是班级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4)班级中的师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的,(5)班主任和老师的人格力气是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识记53.班级的结构与功能:(1)结构:班级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班委会、小组长、个体,自然形成的其他非正式组织:主动消遣消极破坏),班级的角色结构(班主任和老师要强化
38、角色意识,同时要擅长转换角色),班级的信息沟通结构(包括学问信息和人的思想、看法等,主要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班级的组织规模(规模越大,老师越会用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维持班级秩序,缺乏情感的沟通会疏远师生距离,降低教化效果)。(2)班级功能:社会化功能(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传授科学文化学问,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教化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供应角色学习的条件,培育社会角色)。个体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满意需求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P113了解54.班级的历史发展:领先正式运用“班级”一词是文艺熨兴时期的著名教化家埃拉斯莫斯“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证:19世纪英国
39、学校出现导生制”的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的发展起到r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最早雏形1862年京师高校堂P11155.班级的发育过程:(1)良好班级的仙:明确共同的目标、确定的组织机构、确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同等、心理相容的疑眯(2)班级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3)良好班级的.:确定班级的发展目标、建立班级的核心队伍、建立班级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化活动、培育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P112(二)56.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P114120识记56.1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识记56.2原则:(1)全员激
40、励原则(2)自主参加原则(3)教管结合原则(4)通情达理原则(5)平行管理原则(6)协调一样原则理解驾驭56.3方法:(1)常规管理(通过制度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规章制度分为三部分:教化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如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学校据上级部门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如考勤制度、作业要求等班级依据实际探讨制定的班级规范,如班规等)(2)平行管理(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干脆管理区影响集体)(3)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听从班级的正确确定和担当责任的前提下,参加班级管理)(4)目标管理(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Fl标和个人目标)(三
41、)57.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养P120124明确157.1角色:学生成长的关护者(班主任能与任课老师有效沟通、关切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能是班级工作正常运仃、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见证人)、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化因素(教会学生做人做事、靠臼身威望激发学生接受教化,形成自我教化的实力)班级的领导者(班主任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威领导班级,同时利用特性特征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领导方式有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了解57.2任务:了解学生,探讨学生、组织和培育良好的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化力气建立学生档案、操行评定、班主任工作支配与总结个别教化工作班会活动的组织。了解57.3职责:要做好中小学生的教
42、化引导工作;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要组织好班集体活动;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是学校教化第一线的骨干力气,是学校教化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识记57.4素养:(1)忠于党的教化事业,酷爱学生,擅长做学生的思想工作;(2)具有符合素养教化要求的教化观和较强的教化教学和组织实力;(3)驾驭教化学、心理学的基本学问和方法,熟悉相关法律法规;(4)品德高尚,为人师表;(5)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人际沟通实力。其次部分教化心理学一、心理发展与教化理解(一)58.心理发展的概念: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诞生、成熟、苍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更。P133识记59.心理发
43、展的一般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发展具有定向性与依次性;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发展的共同性与个别差异性。P133二)心理发展的理论:60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认知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四个阶段:(1)感知运算阶段(0-2岁)通过探究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阅历,思维萌芽,慢慢获得客体的永恒性。(2)前预算阶段(2-7岁)儿童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不能抽象思维,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具体运克阶段(7T1岁)去中心化,出现逻辑思维,不能抽象推理,获得守恒的相识。(4)形式运算阶段(1
44、1-成人)具有形式命题思维,智力趋于成熟P13461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依次不变,每个过程都将解决一些问题和冲突(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2-3岁):自主与羞怯和怀疑的冲突;(4一5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早期)密切对孤独的冲突;(成年中期):繁殖期对停滞感;(成年晚期):自我整合与无望的冲突。P13562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1)心理发展观:界定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诞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化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
45、能的基础上,慢慢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2)心理发展绥由: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收到社会规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通过驾驭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一一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3)“最近发展区”的提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需考虑儿童已达到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教学时,必需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仃指导的状况卜借助承认行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水平,或者借助于他人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46、”。从这文上讲,教学可.以“创建”学生的发展。P136教化启示:(1)教化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2)教化要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3)教化要据个体人格发展的阶段特点,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了解(三)63.1早期教化与心理发展:略P13763.2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学习准备状态大致有三:生理方面的发展状态;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准备;非智力因素CP136识记63.3教化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1)教化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3)要选择适当的教化和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留意,添加活力。
47、(4)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做到相互协作、协调样;(5)教化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行能一蹴而就。P138明确(四)64.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驾驭几种心理发展差异对教化的影响二、学习与学习理论理解(一)65.学习的含义:广义: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阅历的过程。狭义:专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支配、有组织、有步骤的获得学问、形成技能和培育才智的过程。P147识记66.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分:(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阅历外,还要驾驭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阅历和科学文化学问;(2)人类的学习实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主动主动的过程。P147I:识记67.学生学习的特点:(1)根本特一,在于它是接受前人阅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