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3647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姓氏源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姓氏源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姓氏源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姓氏源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姓氏源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姓氏源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姓氏源流.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姓”的来源,“姓”的来源,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

2、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姓”的来源,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姓”的来源,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姓”的来源,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

3、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百家姓排名(节选),复姓,源出有四。一;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二;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后,李左车其先也。,李,三;据魏

4、书所载,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四;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四位。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台湾、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19。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既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译音分别

5、有Li、Lee及Lay三个,而澳门则有Lee、Li及Lei等。Li为汉语拼音,Lee及Lay为粤语拼音,而Lei则为葡萄牙语译音。,周姓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二、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

6、氏。,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五、是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六、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七、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王氏为姓,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族之后”。在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集中写到:“惟王氏之先,远自三代,下迄战国。商、周、齐、魏,其后之人,皆以王为氏。故其为姓,尤多

7、于后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称:“王氏皆王者之后”,此处指三代时期的王者。三代王者也多有用王字命名的,如:殷公王亥、王恒,宋成公王臣等。可见王字用于人名很早,据礼记王制载,早在商、周时期爵氏分为九级,王在九爵之中,有爵者皆可获氏,这也是氏的重要来源之一。汉代姓氏合一,后来人们皆以姓相称,而不再称氏。如今天我们称“王姓”就也是这样而来。汉代的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王符在他著作潜夫论志氏姓中写到:氏于爵者王氏、王孙氏等。唐代时著名氏族专家柳芳等论著里均有记载。,陈姓出自姚姓或妫姓,舜帝的后裔。舜,也称虞舜,黄帝八世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

8、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舜帝的后裔妫满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以国为姓,使用陈姓的始祖是胡公满,陈姓主要开始使用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舜帝姓姚,舜在被选为尧的接班人前,尧为了考察他,让舜搬到妫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氏。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比如陈姓。,1.出自姬姓,周宣王有子名尚父,封于杨(今湖北襄樊一带),其后以地为氏。2.出自姬姓,周成王之弟叔虞之后有封于杨者,其后以地为氏。,3.隋初有杨义臣,本为尉迟氏,

9、因其族有为乱者,改姓杨氏。/杨朱:战国初魏人,为先秦诸子之一,主张“贵生”、“重己”。杨坚:(541604)隋朝开国皇帝,即隋文帝,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仕周为随州刺史,袭隋国公,周静帝时以大丞相辅政,后代周称帝。,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现为全国第三大姓。最早出自于人文

10、始祖轩辕黄帝的姬姓。是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挥公。因发明弓箭司弓矢之长(正),而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张姓分布极广,如上海张姓排在第一位,且名人众多,如纵横家张仪、军事家张良、猛将张飞、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外交家张骞、书法家张旭、诗人名相张九龄、画家张择端、民族英雄张自忠、实业家张骞、革命家张闻天等。寻根祭祖可到河北清河、河南濮阳、山西洪洞。详查者可阅张姓家谱、中华姓氏大全等史料。,金姓的姓源较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帝,另一支金氏出自西汉时的金日磾(音密滴)。除上述两支金氏外,十六国前秦时,羌族首领有金氏。唐时新罗国王姓金。五代十国之

11、一的吴越的开国之王叫钱镠,因镠与刘同音,为避其名讳,该国的刘姓人,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还有一系金氏是由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金姓的郡望是彭城、京兆。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一。,此姓氏有出自姬姓、芈姓等多种说法。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现已遍布全国各地,是当今姓氏排行第47位的大姓。魏姓历史上出现了众多名人,如魏武子、魏无忌、魏徵、魏源、魏良辅等。,魏(Wi)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

12、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2、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3、出自外姓改姓魏: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4、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姜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古老的姓氏之一,有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2位。姜姓源自炎帝神农氏,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

13、山县),故以姜为姓。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另外,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例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姜姓起源有三:1、炎帝神农氏。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姜姓始自炎帝。2、出自桓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

14、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族、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1、为蚩尤之后据拾遗所载:神农后裔蚩尤。黄帝败蚩尤后,蚩尤族人遣邹地,故姓邹。2、出自子姓称邹氏为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公元前11世纪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所以称之为山东邹氏。,3、出自姒姓这种说法称邹氏为越王勾践之后。在史记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 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 为商,姓子

15、氏。弃为周,姓姬氏。说明按这种说法,邹姓应与禹有一定关系。4、出自曹姓以国家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上古时有邾娄国为狭所建,战国时鲁穆公改邾娄国为邹国。后来邹国被楚国所灭后有邹氏,亦为山东邹氏。,潘(Pn)姓源出有四:1、出自芈姓,m 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2、出自姬姓,为周代周文王裔孙伯季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一带),其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为潘氏。

16、,3、出自姚姓,为上古舜帝之后,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姓氏载,舜帝生于姚墟称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4、出自他族改姓,1、由“马服”氏改变而来。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2、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

17、“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3、又据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回族中的“马”姓是“马”姓来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说:“十个回回九姓马,另外还有沙、喇、哈”。用这句俗语概括回族的姓,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符合事实。4、回族中马姓很多,主要与阿拉伯人、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马”姓是皇帝赐姓,回族又不似汉族那么重视姓氏谱系,而是可以自由选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选用了“马”姓,大大增加了“马”姓的人数。比如明代的航海家,武术家郑和,本姓就是“马”。,5、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在我国东北聚集着许多

18、满族马姓,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在八旗中就有许多满族马姓。满族的马姓跟地名有关,据说在西汉时期,在现在的吉林省境内,有一个夫国,这个国呢,他们也是以养名马出名,而且他们还把官叫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为官名,迁入这个地区的女真族,都以这个地名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6、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7、子姓。商代王室子孙经常称子某,卜辞中子马条目很多。,苗姓来源有三:1、出自芈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 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时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2、据姓氏五书注所载,相传上古有

19、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今满、彝、畲、蒙古、维吾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袁姓,是中华民族的大族之一,其人口在全国姓氏中排名第36位,人口约有7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54%。,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妫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

20、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2、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

21、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这就是河北袁氏。少数民族3、出自少数民族。,柳姓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鲁孝公之後有展禽,曾任鲁国士师(相当於狱官),封邑在柳下。死後缢号为惠。其後有柳氏。,柳(Li)姓源出有三: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国展禽之后,以邑名为氏。出自芈姓

22、义帝楚怀王,为春秋时楚怀王孙子心之后,以都城名为氏。出自改姓及少数民族中柳姓 明末有曹逢春改姓柳,即柳敬亭是也,又有柳如是,本杨姓。另满、蒙、彝、苗、水等族均有柳姓。,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五。唐姓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约占全国汉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

23、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3、满族的他塔喇氏也改为汉姓唐氏。,于(Y)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

24、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

25、哈氏改于姓。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当今中国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下面介绍邵氏始祖、形成、宗族特征、郡望堂号、人口分布、迁徙分布及人物、当代邵姓的分布频率、历代部分名人及邵姓宗祠通用联。,邵姓的形成主要有三: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

26、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出自居邑据史籍姓谱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姓,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出自芈姓楚昭王之后有邵姓。楚昭王诸器皆作“邵”。出自他族改姓或者汉化如清满洲八旗乌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时云

27、南定边土把事有邵姓;今瑶、彝、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邵姓。另外朝鲜半岛亦有邵姓的分布,多是古代从中国内地迁徙过去。,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邵陵,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邵陵,古称召(音“sho)陵,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名,就是今河南省漯河市的召陵区。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至召陵。”其实,邵陵在史籍春秋公羊传中早就被称作为“召陵”。战国时期,魏国在建立了召陵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改召陵为县,属陈郡。汉朝时期,召陵县改属于汝南郡。三国时期属曹魏,仍沿汉制。到了两晋时期,召陵属颍川郡。古代原住召陵直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召氏,后在晋朝时期因避晋讳,召陵改称为邵陵,召氏亦改

28、称邵氏。,丁(Dng)姓源出有四: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2、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不定)。传说是姜太公即姜尚的嫡亲被封在山东一个叫“崔”的地方而得此姓。(据齐鲁晚报)

29、,甄氏的来源有二1、以封地为姓。上古部落首领皋陶的儿子仲甄在夏朝做官,后来被分封到甄,他的子孙于是根据祖先的封地和字,将自己的姓氏定做甄。,2、以官名为姓,来自舜帝。上古的时候,舜帝品德高尚,处处以身做则。他听说东夷部落的烧陶技术落后。于是就到东夷部落去烧陶。在舜的指点之下,东夷部落很快掌握了烧陶的主要技术,而且成了著名的陶器产地。由于经济的发展,东夷部落的所在地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城邑,这就是甄城。舜的子孙有的留在甄城做甄官,掌管制陶业。后来甄官的后代便以这一官名为姓,称为甄姓。,神农氏的后裔。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时,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周朝初年,

30、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及王族外,还分封前代圣贤之后,经查访,他找到神农氏的嫡系后裔,就将其封于焦,建立焦国,因其为伯爵,故世称焦伯。春秋时,焦国被晋国所吞并,其后子孙即以故国为氏,称焦姓。他们尊焦伯为焦姓的得姓始祖。,焦(Jio)姓源出有四:1、上古神农氏后裔,以国为姓。据通志氏族略、广韵及史记所载,西周初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代裔孙于焦,建立焦国(在后世的陕州东北百步之遥的焦城),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代以国为姓,遂为焦氏。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所载,周朝时,有王室同姓诸侯国焦国(故城在今河南省陕县南二里之焦城),后被晋国所灭,原焦国王族之后遂以国名为姓。3、系自姜

31、姓,以地名为氏。春秋时许灵公(即姜宁,为春秋诸侯国许国君主:前581年前547年)迁焦,其后以地名为氏。4、出自他族改姓:,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本士地区。在海外的刘姓,又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和东部周边国家,如东南亚南洋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印支三国;又如南北朝鲜、日本;其次则是北美、澳大利亚;再其次是欧洲和南美,非洲则是世界上刘姓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在中国本土,据不完全的统计,刘姓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南部,如在北方,刘姓与李、王、张3姓一同为中国北方大姓,约排在第4位;而在中国东南,刘姓的人口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小在于在北方与中南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也排在前20位之内

32、。,刘姓起源有二:1、出自祁姓,是尧的后裔。相传尧是远古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因陶唐氏是黄帝之子十二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尧为祁姓,其后子孙有一支被封在刘国2、出自姬姓。,农为上古部落首领时,有一位专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后代子孙以司为姓,称司氏。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孙以祖字为姓。为司氏一支。后世司姓族人经考究确立司成为:司姓始祖。,司姓起源于顿丘。在春秋时代,顿丘是属于卫国的一个邑,位置大约在今河南省南部,这是司姓子孙的发祥地。现在司姓族人主要分布在江苏、湖南、河北等地。,1、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33、 曾)国太子巫,以国为氏。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复国无望,便在鲁国的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南)长期住下来,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改曾阝为曾,称曾氏,仕于鲁。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复姓,欧阳,欧阳复姓出自姒姓。欧阳姓为禹王的后代。禹之子启建立了夏朝,传至少康,封支庶子于会稽,建立越国,战国

34、时期越王无疆亡国于楚。无疆受封于乌程欧阳山之南。古代时以山南为阳,故称欧阳侯亭,其后代子孙遂为欧阳氏。主要分布在江西吉安、永丰、万载、湖北枝江、荆州、潜江、广东广州、河源、河南新郑、四川绵阳、四川遂宁、安徽阜阳、滁州、湖南长沙、浏阳、隆回、贵州、广西滕县等地。名人:欧阳生、欧阳询、欧阳修,上官,上官源于华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从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的记载可知,上官氏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代楚国庄王的少子子兰。这位公子兰,官拜上官大夫,以官为为氏而姓了上官。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名人:上官婉儿、上官桀,公孙,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

35、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名人:公孙龙、公孙弘,司马,第一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大臣程伯休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第二个渊源:源于生姓,出自晋朝晋元帝司马睿,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或以官职称谓改姓为氏。第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姬姓许氏、郝氏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名人:司马迁,司马相如、司马懿,诸葛,据考证,诸葛亮的先祖实为葛姓,生活在琅琊诸城,诸葛亮先祖从琅琊诸城迁至阳都城后,阳都城葛坡也有一大葛姓氏族,古代人们多以

36、氏族聚集而居,为了区别诸城葛姓和阳都葛姓,诸葛亮先祖便取诸葛复姓,以示诸葛是诸城而来的葛姓。名人:诸葛亮,慕容,据三国志鲜卑传中记载,汉桓帝时,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阙,居慕容寺。而从通志氏族略的记载上考究,慕容氏出自中古时期,部族首领自称是高辛氏的后裔,建立鲜卑国,单于自称“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称为慕容氏。名人:慕容皝、慕容垂、慕容三藏、慕容永,纳兰,从历史上看,纳喇氏乃金朝女真贵族姓氏。明朝初年,居住在松花江大折弯地区的蒙古人星根达尔汉吞并原居住在扈伦地区(今黑龙江省呼兰河与松花江分流地区)的纳喇氏部落后,由原来的蒙古姓土默特改姓纳喇,使用女真语,并逐渐融合于当地女真人之中。16世纪初,南迁开原北,后又移叶赫河,其哈拉(hala,即古代之姓)前加上了穆昆(mukn,即古代之氏)“叶赫”,成为叶赫那拉氏。由此,满洲学家多认为叶赫那拉是由蒙古土默特姓改易的满洲姓氏。名人:纳兰性德、纳兰明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