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常识讲座》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4780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7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防常识讲座》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消防常识讲座》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消防常识讲座》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消防常识讲座》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消防常识讲座》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防常识讲座》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常识讲座》PPT课件.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池州市公安消防支队消防安全培训课程之,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 消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一、消防工作的性质长期实践经验表明,消防工作既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经常性,又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性等很强的全方位系统工作。(一)社会性消防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凡是有人工作、生活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火灾。因此,要真正在全社会做到预防火灾发生,减少火灾危害,必须动员、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和全体公民参与消防,实行全民消防。,(二)经常性从时间角度看,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火灾。由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都需要用火,涉及到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因此,平时人们对消防工作稍有疏

2、漏,对火产生一时的失神、失控、失误,就有可能酿成火灾,这就决定了消防工作的经常性。,(三)综合性消防工作除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还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全方位系统工作,涉及到政府各部门和各行各业,要发展消防事业,必须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以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为主,切实加强领导;消防工作又是一项地方性很强的政府行政工作,许多具体工作,如城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消防装备建设,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立与发展,消防经费保障以及重特大火灾的组织扑救等,都必须以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为主。因此,消防法规定,消防工作由国务院领导,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四)技术性火灾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只有掌握了它的规律,才能预防火灾发

3、生和有效地扑救火灾。火灾的预防和扑救需要运用大量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这就要求从事消防工作的人员要认真研究火灾的规律和特点,并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坚持科技先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防火、灭火和救援能力。,二、消防工作的任务 消防工作是人们同火灾进行斗争的一项专门工作,其主要任务是: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做好消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人民安全的需要,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第二章 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一、消防工作的方针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这个方针科学地表述了消

4、防工作中“防”和“消”的关系,揭示了消防工作的基本规律,这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火灾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全面正确地反映了消防工作的客观要求。,(一)预防为主“预防为主”,就是要求消防工作立足于防患于未然,要把火灾预防摆在首位,通过各种法律的、行政的和技术的手段,依靠全社会力量,采取各项防火措施,大力做好火灾预防工作,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火灾发生。古今中外的火灾实践证明,只要人们有较强的消防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大多数火灾是可以预防的。,(二)防消结合“防消结合”,就是要求把同火灾作斗争的两个基本手段-防火和灭火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预防虽然可以防止大多数火灾的发生,但火

5、灾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物,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火灾因素不断增多,从宏观来看,绝对杜绝火灾发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防火、灭火双重并举。在做好预防火灾的同时,应切实做好扑救火灾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公安消防队、企业事业专职消防队和义务消防队等多种形式的消防队建设,搞好技术装备的配备,强化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灭火能力。一旦发生火灾,做到能够及时发现、有效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火和灭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防”为消创造条件,“消”为防提供补充。“防”与“消”必须紧密结合,任何重“防”轻“消”或重“消”轻“防”都是片面的。只有全面地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

6、针,才能有效地同火灾作斗争。,二、消防工作的原则消防工作的原则是贯穿于消防工作过程中基本准则和内在精神,是国家消防立法和各消防工作责任主体在具体的消防工作管理过程中都应当遵循的准则。消防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社会化原则消防工作社会性强、涉及面广,要真正在全社会做到预防火灾发生,减少火灾危害,消防工作必须坚持社会化原则,努力构建起“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新格局。,(二)责任性原则消防法明确规定,消防工作“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这一规定就体现了责任性原则。责任性原则是指从立法的角度明确消防工作各有关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的职责及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实践

7、证明,层层建立责任制,层层有人负责,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制度,只有消防安全职责明确,才能落实各项消防安全措施。责任性原则可以说是社会化原则的延伸,如果不坚持责任性原则,社会化原则就是一句空话。,(三)群众参与原则 消防工作的社会性同时也决定了它的群众性。因此,在坚持社会化原则的同时还要坚持群众参与的原则。没有群众参与,消防工作社会化也将是一句空话。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知识、技能,就会大大减少火灾的发生,全社会的消防安全就有保证。贯彻群众参与原则,一是要加强对公民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消防安全素质;二是各单位要树立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制定并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

8、,做到责、权、利相结合;三是确立公民在消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主体意识,弘扬广大人民群众同火灾作斗争的主体性、能动性,保障公民对火灾危险的知情、监督、投诉、举报等权利。,第三章 燃烧,第一节 燃烧的本质与条件,一、燃烧的本质,化学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比如金属镁(Mg)和二氧化碳(CO2)反应生成氧化镁(MgO)和碳(C),该反应没有氧气参加,但是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同样属于燃烧范畴。,二、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三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

9、,燃烧三角形,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固体可燃物三种类别。可燃烧物质大多是含碳和氢的化合物,某些金属如镁、铝、钙等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燃烧。氧化剂: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空气中游离的氧,另外如氟、氯等也可以作为燃烧反应的氧化剂。温度(引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剂发生燃烧反应能量来源。常见的是热能,其它还有化学能、电能、机械能等转变的热能。链式反应:有焰燃烧都存在链式反应。当某种可燃物受热,它不仅会汽化,而且该可燃物的分子会发生

10、热烈解作用从而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形态,能与其他的自由基和分子反应,而使燃烧持续进行下去,这就是燃烧的链式反应。,三、燃烧的充分条件:(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2)一定的氧气含量;(3)一定的点火能量;(4)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燃烧四面体,对于无焰燃烧,前三个条件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燃烧即会发生。而对于有焰燃烧,除以上三个条件,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游离基(自由基),形成链式反应,使燃烧能够持续下去,亦是燃烧的充分条件之一。,四、燃烧中的几个常用概念 闪燃:在液体(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火焰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阴燃: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称

11、为阴燃。爆燃:以亚音速传播的爆炸称为爆燃。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明火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现象称为自燃。亦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进行的生物、物理、化学过程而产生热量,使温度上升,最后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固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燃点: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或固体能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一切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自燃点: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是该物质的自燃点。氧指数: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固体材料在氧、氮混合气流中,维持平稳燃烧所需的最低氧含量。氧指数高表示材

12、料不易燃烧,氧指数低表示材料容易燃烧,一般认为氧指数22属于易燃材料,氧指数在22-27之间属可燃材料,氧指数27属难燃材料。,五、燃烧的特殊形式爆炸 爆炸的概念: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使温度、压力急剧增加或使两者同时急剧增加的现象。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物理爆炸:由于液体变成蒸气或者气体迅速膨胀,压力急速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爆炸。如蒸气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的爆炸。化学爆炸:因物质本身起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而发生的爆炸。如炸药的爆炸,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等。化学爆炸是消防工作中防止爆炸的重点,第四章 火灾,一、火灾的定义

13、:定义:火灾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二、火灾的分类: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E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的油脂)火灾。,三、火灾的等级: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重大火灾是指造成

14、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四、火灾的发展(一)热的传播 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部位的过程。影响热传导的主要因素是:温差、导热系数和导热物体的厚度和截面积。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动介

15、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一处的现象。热对流是热传播的重要方式,是影响初期火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热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当火灾处于发展阶段时,热辐射成为热传播的主要形式。,五、火灾成因(一)生产、生活中人为造成的火灾1、使用明火不慎引起的火灾使用明火不慎造成 的火灾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生火做饭引起的火灾(2)乱丢烟头、火柴梗引起的火灾(3)使用氧焊、电焊不慎引起的火灾(4)烧烤物品和熬炼物品引起的火灾(5)烤火取暖引起的火灾,2、安装、使用电器不当引起的火灾(1)电动机(马达)超负荷运转或绝缘不良、短路发热起火;(2)电气线路安装不牢或接头松动打火,引起周围可

16、燃物着火;(3)乱接乱拉电线或线路绝缘层老化、破损,并导致线短路,产生电火花起火;(4)变压器线圈绝缘损坏或接头接触不良造成短路或电阻过大发热起火;(5)用过的电熨斗、电烙铁、电炉等未切断电源起火;(6)熔丝(保险丝)安装使用不合格,超负荷时失去保护作用或用其他金属丝代替保险丝引起火灾;(7)使用大功率灯泡靠近可燃物而着火。,3、违反操作规程起火(1)把性质相抵触的化学危险物品混存在一起,引起火灾;(2)在焊接作业中违反“十不烧”的规定,违章蛮干,引起火灾;(3)在化工生产过程中,超温超压作业,引起火灾;(4)在生产中擅离工作岗位引起火灾;(5)在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地方吸烟用火;(6)在搬运易燃

17、易爆物品时,任意翻滚、撞击,引起火灾;,4、忽视消防安全引起的火灾(1)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消防安全。(2)对存在的火灾隐患抱有侥幸心理。(3)防火制度不落实,消防设施不到位。,(二)自燃、雷击火灾1、自燃引起的火灾。(1)聚热自燃(2)聚焦自燃(3)受热自燃(4)化学危险物品自燃2、雷击引起的火灾,六、火灾的特点(一)室内火灾1、突发性2、多变性3、瞬时性(二)室外火灾1、受空间限制小,燃烧时处敞开状态,供氧充分,空气对流快,火热蔓延快,燃烧面积大。2、受气温影响大。3、风对室外火灾影响大。4、扑救难度大,火灾损失和危害大。,七、灭火的基本原理:冷却灭火:对一般可燃物火灾,将可燃物冷却到其燃点或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水的灭火机理主要是冷却作用。窒息灭火:通过降低燃烧物周围的氧气浓度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通常使用的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的灭火机理主要是窒息作用。隔离灭火:把可燃物与引火源或氧气隔离开来,燃烧反应就会自动中止。化学抑制灭火:就是使用灭火剂与链式反应的中间体自由基反应,从而使燃烧的链式反应中断使燃烧不能持续进行。常用的干粉灭火剂、卤代烷灭火剂的主要灭火机理就是化学抑制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