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56075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8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一、建设基础(一)行业背景机电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是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是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及信息处理技术、系统工程、检测传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等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它代表着机械工程技术革命的前沿方向,具有强大的应用发展潜力。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行业,机电行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标志。目前,中国正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把中国作为建立制造业生产基地的理想国家。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正加速向中国转移。未来10年,我国将通

2、过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成为世界最重要新型制造业基地之一。中国的制造业一定要实现从大国到强国、从低端到高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电技术的进步和机电产品的不断开发,从而推动与此相关的教育服务的改革与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广大企业坚持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一支基本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员工队伍是进行这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培养大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是我们的工作目标。沈阳市是以机电产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机电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沈阳市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近年来,随着中央“振

3、兴老工业基地”政策的不断深入,沈阳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4.l%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7亿元,增长7.3%;铁西区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核心,是我们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集中投资重点建设起来的以机电工业为主体、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的综合性重工业基地。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机电技术,这种通用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更大。2008年与辽宁中部城市群7城市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与制药等领域,高级技能型人才缺口达12

4、万人,中级实用型人才缺口18万人,据辽宁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统计显示,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下去。“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技能人才缺口达50万人。有的专家甚至指出沈阳技工至少有10年的断档期。(二)专业现状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较早建立的工科专业之一,是辽宁省示范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具有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实验实训条件。推行“双证书”教育,强化职业岗位技能训练。该专业主要特点是依托东北装备制造基地,行业覆盖面大、就业面广、专业口径宽,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1、学生情况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近三年累计毕业生1086人,本年度本专业

5、学生数751人,招生数180人,毕业生数438人。2、师资情况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现有专职任课教师38人,其中专业理论课程任课教师30人,专业课程实习指导教师8人;师生比1:18。专业教师总人数人数所占比例学历结构硕士1128.95%本科2771.05%职称结构高级职称2360.53%中级职称1128.95%初级职称410.52%双师资格3694.74%来自公司企业的兼职教师49.52%我们还聘请了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所、工矿企业的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产学研结合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正是有这样一支结构基本合理、稳定实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使

6、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3、实训基地情况校内基地:学校在省市各级政府、上级主管部门的扶植下,初步建成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及相关专业共享的校内实训基地。建成了工业自动化控制实训中心、基本技能实训中心。包括电工基本技能实训室、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可编程控制技术实训室、电力电子变频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机与拖动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和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拥有各种维修电工考核、仿真电梯、光机电一体化柔性生产线等先进教学设备。校外基地:本专业在沈阳机床集团、中国北车沈阳机车车辆厂等企业建立了8个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并聘请上述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作为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学院

7、还坚持定期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评估,筛掉不合格和没有实质性合作的基地,以保证学生校外顶岗实习质量。(四)专业优势与特色1、专业建设理念先进近几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从国家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快速递增、初中毕业生分流比例的宏观调控、国家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所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制度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秉承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办学宗旨,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贴紧行业,校企互动、产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三个“对接”,即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技能及素质要求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对接,能力培养与工程技术应用要求

8、对接。切实做到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知识教学与职业培训合一。2、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基本合理本专业现有专职专业教师38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8人,工程师2人,技师4人;高级工21人;具有硕士学位11人;具有企业生产工作经历的占16%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94.74%o拥有兼职教师4名,主要承担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工作。专业教师中,“辽宁省优秀教师”1名,“沈阳市名师”1名,“沈阳市骨干教师”5名,“沈阳市优秀教师”3名,“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4名。3、校内实训条件较为完备学校始终重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9、按照“资源高效、理实一体、做学合一”的思路,重点扶持建设了工业自动化控制实训中心,将教学环节按照“基本技能训练-简易模拟操作训练实际操作训练-职业技能鉴定训练-岗前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的顺序安排,密切衔接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系统地强化学生岗位职业技能,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阶段都能得到严格的良好实践训练。逐步建成了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科技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校内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实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序七实验实训室名称功能主要设备数量台/套1基础实训室一培养学生电子元件识别检测能力、电子线路分析能力、电子产品安装、调试和维修能力,对外进行技术服务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

10、定,支撑教师科研开发。天煌DZX-I电子学综合实验装置、RIGOLDS5022M数字双踪示波器252基础实训室二培养学生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和工具使用能力,培养学生在电工电子方面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技术工艺、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对外进行技术服务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支撑教师科研开发。松林SL-133B电力拖动技能训练装置、QS18A型万能电桥、QJ23A直流单臂电桥、QJ44直流双臂电桥253电工实训室使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电工电子元件识别与安装照明电路安装与维修,使学生掌握电工的基本操作技能,并达到熟练的程度。培养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文明生产习惯,

11、对外进行技术服务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支撑教师科研开发。电工实训台204电子技术实训室培养学生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和工具使用能力,培养学生在电工电子方面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技术工艺、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对外进行技术服务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支撑教师科研开发。电子工艺实训台205电工基本技能实训室培养学生完成机床基本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和维修,掌握导线基本操作、常用电工工具使用方法,具有分析原理和排出故障的能力,能按图正确安装电器元件,进行线路连接且符合工艺要求。使学生达到初、中级维修电工的技能水平。对外进行技术服务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支撑教师科研开发。机电综合实训台90

12、6可编程控制技术实训室使学生熟悉可编程控制器、机械传动、气动、电机驱动、传感器、变频调速等多项技术,使学生对知识全面认识并进行综合训练和实际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对外进行技术服务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支撑教师科研开发。方正计算机25西门子S7-200可编程控制器257电力电子变频实训室使学生熟悉元器件的选择、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电子线路板的设计及焊接技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装、调试和维修电力电子设备的能力。对外进行技术服务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支撑教师科研开发。电力电子综合实训台258单片机实训室使学生掌握单片机基本知识和工艺要求;掌握常用电

13、工工具、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掌握简单电路图、接线图的绘制、安装、焊接方法;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养成安全操作、文明生产的职业习惯;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初级维修电工水平。对外进行技术服务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撑教师科研开发。单片机实训台229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实现学校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对外进行技术服务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撑教师科研开发。机电一体化柔性生产实训系统1机械手单站5教学仿真电梯410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实现学校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对外进行技术服务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撑教师科研开发。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2

14、011钳工实训室使学生掌握钳工基本知识和钳工工艺理论;常用钳工工具、量具、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中等复杂零件钳工加工工艺的编制。钳台工位13212数控模拟仿真实训室学生熟悉数控车床模拟仿真系统,熟悉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及常用量、检具的使用方法;了解现代企业理念及安全生产、组织和管理的一般情况。数控模拟仿真台2013机械制造车间学生掌握车工基本操作技能,能够正确地调整和使用车床,合理使用车工所用的刀具,量具,能根据零件图样和工艺文件的要求对简单零件进行加工。车床4214数控加工技术车间使学生熟悉地掌握数控车床的基本手工编程方法、典型零件、常规工序的数控机床加工操作方法,初步掌握数控机床精度检验和维护

15、技能。数控车床24工业自动化控制中心具备承办中高级技工技能大赛、对外进行技术服务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能力,并圆满地完成2007、2008沈阳市“百千万育人工程”职工职业技能竞赛,2007、2(X)8、2009沈阳市、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承办工作,对企业职工和转业军人的多批次培训任务,受到各界的广泛好评。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卓有成效(1)与培训机构、企业合作办学。与德国EBG集团合作,教学培训以实践操作为主,辅助理论知识,以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按项目培训学员。通过此次培训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来达到适应现在企业的用人需要,提高学员的核心竞争力,并顺利的通过IHK考试拿到I

16、HK证书,拓宽学生就业方向。(2)依托职教集团,开展订单式培养。2006年,学校与沈阳市100多家企业组建了职教集团。学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利用企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零距离就业培养,企业赞助设备、接受学生的实际生产实习、培训实践操作教师。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开发产品(如:学校自行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床电气控制实验和技能考核综合实验台、气动控制实验与技能考核综合实验台、齿轮减速机构拆装仿真软件等一批产品,不仅解决了学校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每年还为学校创收80余万元)。(3)“双证书”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双证融合。从2000年开始推行“双证书”教育,逐步将“钳工证”、“车工证”、“维修电工

17、证”、“国家制图员”等职业考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生产技能训练,采用“以证代考”的考核方法,检验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5、教学改革成果突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规范教学。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专业技能课程(含顶岗实习)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

18、的三分之二。实训教学全面开展项目教学法,从分析学生情况入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在教学中,以教学模块为单位,一个项目一测试,形成学生的综合技能。“项目教学法”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拓宽了学生就业方向,也得到了企业的好评。“依托技能大赛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又一重要办学理念。以大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技能教学;以大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保障技能教学;以大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检验技能教学;以大赛营造校园育人文化,优化

19、技能教学。技能大赛逐步成为师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形势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连续四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比赛项目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创建出了技能大赛品牌。教师获奖情况统计表时间获奖名单获奖情况2006年罗景龙省教师技能钳工金奖张海波省教师技能钳工金奖2007年高珥全国技能大赛教师组二等奖省电工电子技术技能大赛一等奖马兰全国技能大赛教师组三等奖省电工电子技术技能大赛一等奖尚伯侯全国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佟萍全国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08年高班全国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马兰全国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学生获奖情况统计表2007

20、年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竞赛序号比赛项目姓名获奖等级1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贾椿宇一等奖2杨洪宇一等奖3郝广峰一等奖4李德营一等奖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竞赛序号比赛项目姓名获奖等级1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贾椿宇三等奖2杨洪宇三等奖3郝广峰三等奖4李德营三等奖2008年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竞赛序号比赛项目姓名获奖等级1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李德营一等奖2陈爽一等奖3王敬文一等奖4金三一等奖5徐立鹏一等奖6王吉吉一等奖7潘健二等奖8杨洪宇二等奖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竞赛序号比赛项目姓名获奖等级1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王敬文一等奖2金鹏一等奖3李德营三等奖4

21、陈爽三等奖2009年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竞赛序号比赛项目姓名获奖等级1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王敬文一等奖2石兴龙一等奖3薛增辉二等奖4蔺洪岩二等奖5纪新元三等奖6张晨三等奖7郝金彪三等奖8张森鑫三等奖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竞赛序号比赛项目姓名获奖等级1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王敬文三等奖2石兴龙三等奖2010年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竞赛序号比赛项目姓名获奖等级1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赵冉一等奖2刘方刚一等奖3李易一等奖4肖凡策一等奖5张洪毓三等奖6刘瑶三等奖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竞赛序号比赛项目姓名获奖等级1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赵冉三等奖2刘方刚三等奖

22、3李易优秀奖4肖凡策优秀奖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依托沈阳区域经济的优势,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专业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岗位能力与素质培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二)具体目标1、基础能力建设(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围绕课程教学和对外服务的需要,建设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实训室,完善扩建基本技能实训中心、自动化生产线实训中心、电工与电子实训室和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2)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在深化与现有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合作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的典型

23、生产企业,建设10家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2、师资队伍建设(1)专任师资队伍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到国外进修6个月。培养骨干教师6名。10名教师进入国家、辽宁省骨干教师培养计划。10名教师进入企业和大学学习培训。注重培养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8%。(2)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制定兼职教师任职标准,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聘请6名企业技术骨干为专业兼职教师,建立相应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根据教学需要,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技术专家顾问10名参与专业建设教学工作。3、信息化教学建设信息化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

24、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教学方法及模式等层面赋予教学新的含义。4、教材建设教材建设要能适应时代需要,突出现代职教特色。因此职教教材的编写要顺应时代变化,根据市场对职业学校的要求,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要注重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特别是要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国家职业准入制度的内容连接与融通,成为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步入工作岗位的实用必读手册,而不是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教材建设要符合学生实际,把握知识够用的原则。例如目前中职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较低,进入职业学校最主要目的是毕业后能掌握一门技术,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所以教材的编写一定要

25、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在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选择岗位需求的,去除高、精、尖和抽象的理论,尽可能使用简洁直观的插图,安排简单易行的实验,以发挥学生的表象思维能力,多掌握实践技能。5、课程建设根据对企业岗位素质、能力、知识需求的调研结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工作过程和任务,设置课程,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以项目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建设机电专业的3门优质核心课程,并且建立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课件、教学素材等共享教学资源库。6、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专业建设标准、优质核心课程标准、教育教学水平监控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26、体系。三、建设内容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但从总体上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促进专业建设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我专业从基础能力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教学和教材建设等四个方面予以说明。(一)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与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相适应,融合现代技

27、术,提升技能训练水准,建立新型共享实训平台,突出实训基地的多功能作用,在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前提下,发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应用研究、教师实践锻炼等功能。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新建生产实训室1个: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实训室;扩建实训中心(室)5个:基本技能实训中心、自动化生产线实训中心、电工与电子实训室、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和电子技术实训室。拓宽实训中心(室)的功能,加大社会服务能力,建成完善的机电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集教学、技能鉴定、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实训室(中心)建设内容及进度见下表。.序,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建设进度所需资金(万元)备注1可

28、编程控制技术实训室(扩建)三菱PLC25套2013年12月252液晶投影及配套设备1套2合计27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基础上,再建立10家左右稳定的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教学任务、顶岗实习、教师实践锻炼、机电技术应用研究和项目开发。3、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完善学生和教师实习管理制度,开发技能培养项目,制订标准。主要建设内容如下:(1)制定、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制度、学生校内实训管理制度、兼职教师实训指导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教师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制度。(2)编写技能训练指导教材,开发技

29、能培养项目,完善考核标准。开发岗位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项目;编写实训项目操作流程和工艺标准;编写和完善岗位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训练指导教材;编写重要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完善岗位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核标准。根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拟投入28万元,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环境与管理制度,具体内容见下表:序号建设内容建设进度所需资金(万元)备注1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制度2012年12月22学生校内实训管理制度2012年12月23兼职教师实训指导管理制度2012年12月24实训教学组织管理制度2012年12月25教师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制度2012年12月26编写技能训练指导教材2012年12

30、月87开发技能培养项目2012年12月88完善考核标准2012年12月2合计2012年12月283、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期内在原有基础上再建立10个顶岗实习基地,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一年的顶岗实习时间。在此项目建设过程中,拟重点放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包括管理体制、管理制度、教师聘任、评价体系等在内的过程管理机制建设,同时和合作企业共同开发顶岗实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2)建设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期内拟建设制定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实施管理小组工作制度、顶岗实习教学工作规程、顶岗实习学生行为规范、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任职条件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责任制度等6个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障顶岗实习教学的正

31、常实施和运行。(3)建设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要求,建设期内拟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常任指导教师,同时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情况建设一支由企业技工、现场高级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组成的机动指导教师,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学校教师在参与企业技术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4)建立顶岗实习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做到对实习顶岗的学生、指导教师、企业管理者、基地都有考核和评价标准,并根据考核情况对企业和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实习指导和管理经费。在以上内容建设基础上,建设期内将和企业共同研究开发顶岗实习和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及学习模式的开发进度及资

32、金表序号建设内容建设进度所需资金(万元)备注1管理体制2012年12月42管理制度2012年12月33指导教师队伍2012年12月44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2012年12月4合计15(二)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期内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与企业配合,建立一支符合机电技术及自动化专业需要,培养专兼结合、有领军式作用的专业带头人,符合“双师”结构要求,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具备高水平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并能承担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优秀教学团队。具体建设内容是:1、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提高专任教师整体水平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选拔2名教学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通过校外实习基

33、地实践、技术项目开发、出国培训等途径培养成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应掌握机电技术专业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能够运筹、统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理论水平高,生产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工程师或副教授以上职称;能对行业开展技术合作、咨询或培训,具有行业或企业工作经历,有独立开发产品能力和科研能力;能承担本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好,能够指导骨干教师。2、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建设一支符合要求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1)聘任在企业界具有影响力的机电技术方面高级技术人员5名,帮助专业设计和更新课程,指导专业建设,评价检查专业的教学活动,向专业提供岗位技能要求和人才需求资讯,指导教

34、师和学生开展岗位综合能力训练。(2)聘请精通企业生产过程,熟悉机电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及管理工作的,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技师、工程师以上资格专门人才,通过教学培训,参与专业教研活动,建成完备的专业兼职教师人才库。在上述建设基础上,争取在建设期内使本专业教学团队中具有一线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达到1/3以上。3、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使团队结构符合专业建设要求。(1)培养骨干教师6名。骨干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成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力军,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科研横向课题研发的核心力量。(2)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生产实践活动,

35、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类技能等级考试,使其掌握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维护维修专业技能。通过以上建设,使本专业教学团队在全国同类院校有一定引领作用,在本地区院校有示范和辐射作用。教师培养计划表序号名称姓名培训内容培训时间金额万元备注1学科带头人郑亚红梁静参加学术会议,省、国家、境外培训2010.9-2013.982市骨干教师马兰省、国家、境外培训2010.9-2013.933市骨干教师高阴省、国家、境外培训2010.9-2013.934校骨干教师尹彩霞省、国家、境外培训2010.9-2013.935校骨干教师王强省、国家、境外培训2010.9-2013.93

36、6校骨干教师石峰省、国家、境外培训2010.9-2013.937校骨干教师陆敬玲省、国家、境外培训2010.9-2013.938学历进修马兰进修硕士学位2010.9-2013.91.79技能培训全体教师各级培训2010.9-2013.91.7/人X1510合计70(三)信息化教学建设根据课程体系建设的需求和岗位能力培养需求,对应专业核心课程,拟在建设期内企业共同开发可编程控制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和传感器应用及实训课程的虚拟教学软件。虚拟教学软件开发建设进度及资金表序号软件名称项目负责人完成时间投入金额(万元)1PLC虚拟软件马兰201372机床设备电气安装虚拟软件梁静201373传感器技术仿真

37、软件马兰20137合计21(四)教材建设为创新职业教育,学校组织教师到企业调研。经过了解,现有的专业课程很难适应企业技术调整和产品创新的要求。受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有教材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编写整理,缺乏对其他内容的开发。中职教材的内容除了理论知识外,还应包括工艺流程、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安全须知、实习指导等,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也应是“立体”的。此外,现有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缺乏衔接。“双证制”是中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但目前中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深化中职教材改革,教材(

38、包括讲义)的编写或修订应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突出工学结合的中职特色。拟开发教材图解PLC梯形图、机床电气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及实训等六本教材,每本教材投资资金15万元,合计90万元。(五)课程建设1、课程体系(1)建立以能力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对企业调研基础上,确定实现岗位能力要求的对应课程,并把它作为岗位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针对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确立以岗位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如图所示。(2)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形成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体系。根据能力目标,形成三个课程模块:文化

39、素质课程模块、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文化素质课程模块的教学,以校园文化、素质培养为依托,主要在课堂与社会实践岗位完成;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按照“工学交替”方式,在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中心、机电一体化能力实训基地和校内实习工厂完成课程模块的教学,根据机电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以项目、机电产品制作、工作任务为载体展开教学,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在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学习结束后,完成电工证、钳工、车工、国家制图员等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

40、业资格证的融合。上述课程体系,均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明细表序号项目名称预期完成时间负责人投入资金(万元)2008年2009年1企业调研,确定岗位群2011.12梁静522根据调研报告确定岗位能力2011.12梁静523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完整架构2011.12梁静10204完成人才培养阶段性评价报告2012.12梁静54小计2528合计532、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与企业合作,以项目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重点建设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自动检测与转换3门优质核心课(1)课程建设思路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按照职业标准,将岗位能力分解为

41、若干个能力模块;结合生产实际和能力训练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考核方法;编写适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2)课程标准拟对所确定的上述3门核心课程和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对教师要求等内容在内的课程标准,使其达到实现岗位能力的要求,拟在11年完成1门,12年完成1门,13年完成1门。课程标准建设进度与资金表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建设进度资金(万元)备注1图解PLC梯形图郭银环、马兰2011年完成12传感器技术及实训马兰2012年完成13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梁静2013年完成1合计3(3)教

42、学方法手段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与实训室(中心)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以实际机电设备(系统)的组装和调试为依托,重点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核心职业能力,设置单独实训环节,强化训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程教学。一是开发教学软件,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实现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操作的虚拟实训,使学生能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后续的生产性实训有效衔接;二是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凡具备条件的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资金投入明细表序号项目名称预期完成时间负责人投入资金(万元)2008年2009年1制定教学方

43、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方2012.121I案2真实工作任务与真实社会产品的搜集整理2012.12113制做实训教学录像片2013.6114制做电子课件与电子教案2013.1211小计44合计8(六)人才培养质量实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探索学校与本地区装备制造、钢结构生产企业的合作。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工作任务的特点、教师专兼职结合的特点、教学地点变化的特点,制定较为完善的课程标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融入每一节课。将质量监控落实到每一个教学项目、每一个知识、能力、素质点,并使之系统化。形成与这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软件,并实行监控。根据机电专业学生在行业中分布的特点、个人发展情况,根据企业用人满意度、学生自身满意度、教师与学校的满意度,根据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结果等指数,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形成软件,并进行评价。由学院与社会上的权威咨询机构,分别进行机电专业毕业生质量调查,形成对比分析报告,检验培养模式改革、质量监控、质量评价的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