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哮喘》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67821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2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方治疗哮喘》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经方治疗哮喘》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经方治疗哮喘》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经方治疗哮喘》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经方治疗哮喘》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方治疗哮喘》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方治疗哮喘》PPT课件.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 纪念胡希恕先生诞辰 一百一十周年,经方治疗哮喘 冯 世 纶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为何讲这一题目 认识张仲景一、模糊认识:1、怎样写成伤?2、伤寒论书名出自谁手?3、伤是治什么病的?4、伤的六经来自内?5、伤用五行、运气?6、伤有500多方二、肯定认识:1、章太炎:赞伤为“吾土辨析最详”之著作。“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为独甚”。2、李心机教授: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伤寒论是经典,伤寒论难读。因为伤寒论难读,所以即使学习过伤寒论的人,未必能成为高明的中医生,而不学习伤寒论的人,则肯定高明不了。,

2、前 言 经方(主指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是有别于内经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伤寒书中记载了治疗急性病、慢性病、疑难病的丰富内容,都具特色,疗效可靠。通过治疗哮喘的探讨,不但可了解经方治疗哮喘的特点,取得满意疗效,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认识六经的实质,更正确地解读张仲景医学。(独特理论体系),一 概念 西医:由于过敏等使支气管反应性增高,引起气道广泛变窄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主要指征:哮鸣音。多指支哮。中医:哮证、喘证。(喉中水鸡声)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心原性哮喘,二 中医认识哮喘(一)脏府辨证(时方)特点:病因病机:外邪(风寒、风热)犯肺,失于表散,邪遏肺气,气不布津,聚津生痰;或吸入花粉、烟尘、

3、异物气体等,影响肺气宣降,津液停聚,痰浊内蕴。或饮食不当,过食生冷,寒饮内停;或嗜食酸甘肥腻之物,积痰蒸热;或进食海膻鱼蟹虾等发物,凡此种种致使脾运失健运,痰饮内生,上犯于肺,壅阻肺气;素体肾虚,病后肺虚 外邪束肺、内邪阻肺,脾不健运,痰饮阻肺,肺气失宣、肾不纳气。,病位:在肺系,关系脾肾。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责之于肺不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而成,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因素,每遇诱因触及即发,发时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气宣降。病理性质是发作期以邪实为主,间歇期以正虚为主,大发作期正虚邪实并见,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喘脱”。以上为70年代讲课提纲 教学

4、中体会:哮喘多在表属肺,治多宣散;易多辨证为肾虚,治多用补。3.忽略瘀血、里实。,哮喘有虚实,治误有天渊:1、康某例:原本是实证,认为是肾不纳气,治用补7月不减;辨为少阳阳明挟瘀三剂而缓解。(脏腑辨证-六经辨证)2、唐某例:误认实热,以三阳合病治之38剂不效,辨为虚寒挟饮治之而愈。(六经辨证辨方证),认知经方一、胡希恕看病不辨证。二、治喘不用麻黄。凸显经方特点,(二)经方证治特点 有4 从症状反应辨证:与内经内科教材有别 伤寒论第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表可汗第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大承气汤主之”。阳明里禁汗 禁麻 脏腑辨

5、凡喘以麻宣之天经地义;六经断然不可 第218条:“伤寒4、5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以麻黄发汗,津伤大便难,更使腹满而喘。有人未重视、读懂本条以上是说喘有表里证,还有半表半里证者。,喘满为麻黄汤和承气汤的共有证,但麻黄汤以喘为主而脉必浮;承气汤证以满为主而脉必沉。经方辨证,不但要辨六经,更重要的是要辨到方证,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如桂枝加桂汤。关注焦点:治喘必用麻黄:重宣肺,忽视发汗,90年代初中报载病例1引孙某例第218条之诫,有人未读懂 治喘不能用柴胡。林昭辉,以经方六经辨证:从六经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皆可表现为六经中之一病(证),哮喘也

6、不例外,哮可见于太阳表证麻黄汤证;少阴表证麻附辛汤证;太阳阳明合病麻杏石甘汤证、大青龙汤证:汗出口干;阳明里实大承气汤证:腹满而喘;但哮喘常表现为太阳病或阳明病、或少阳病,尤以太阳少阳并病、少阳阳明并病和三阳并病为最多见,而且以实证为多见。但亦见于三阴病。必先辨六经再辨方证,不能以大承试之。,重视病因痰饮瘀血辨证:中医所说的哮喘,一般多是指临床上的一个症状,以邪气实多见。有人观察了哮喘患者,除了给对证的方药外,同时采用了控制饮食、通腑涤肠等方法以消里实,使临床的治愈从提高到。(欧洲的饥饿疗法),元代的朱丹溪提出:“哮主于痰”。明代的张景岳提出:“哮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亦名哮喘”。都在说

7、哮喘以实证多见。又据患者平时无咳喘、吐痰、头痛、身痛等症,知不在太阳;哮喘发作时有胸满、胁痛、汗出、咽干、便干等,多属少阳阳明合病;又据哮喘多发于夜间,发作时及不发作时皆无咯痰,可排除痰饮为患,这样引起此类哮喘的主要原因当属瘀血阻滞。因此,此类哮喘多呈现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这时如用麻黄宣肺解表当然无效。探讨哮喘的六经病机:元代的朱丹溪提出:“哮主于痰”。明确指出了痰阻气机、肺气不降是哮喘的主要病因病机,后世在这点上认识颇为一致。,明代张景岳提出的“哮有宿根”这一观点也为后世所接受。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哮喘患者在非发作期或长期发作后,出现了一些虚损现象,可以说是久病伤

8、肾,有的人就把此当作形成哮喘的根本,这是很片面的。证治准绳说:“真元耗损,喘生于肾气上奔”,多是指肺气肿、心衰等之属的气短、喘息,多无喉中痰鸣、哮鸣音。肾气上奔的哮喘,从理论上讲是有道理的,应予以注意,但临床上这种哮喘是少见的,如果过于强调这一理论,就会造成对哮喘的成因及治疗的偏差。应明了哮喘以实证多见,也要注意虚证哮喘的存在。一般认为,实证哮喘的“宿根”多是指痰饮实邪,临床通过长期观察、实践,认为瘀血是引起哮喘的重要因素之一。,历代医家尚未明确提出瘀血能致哮喘,但内经有类似的描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当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有似因瘀血在胸胁引发哮喘。现代病理研究也说:

9、在慢性气管炎(包括哮喘性支气管炎)末稍细支气管及肺泡间隔的超微结构的改变,可看到小血管内有血栓形成,与中医的肺有瘀血、血在胁下是相吻合的。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临床上用活血祛瘀药治疗哮喘多有良效。,如近代临床报道,用地龙、瓦松、蛞蝓等治疗哮喘收到明显疗效。这些单味药具有解痉、抗过敏作用,从中医药理来分析,这些药物都有活血祛瘀的作用,从而也可说明,哮喘患者有瘀血里实的存在。伤寒论中有不少活血祛瘀方证,治疗哮喘亦有报道,经方大师胡希恕在60年代常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合用桃核承气汤治疗哮喘,取得惊人疗效。,基于以上说明,可知哮喘的主因是痰饮、瘀血(所谓“宿根”),诱因是外感、伤食、物理、化

10、学、七情等其他剌激。即当外邪侵袭人体及外在或内在的因素剌激人体后,与体内的痰饮、瘀血相互搏结,阻塞肺气,使肺气上逆而发生哮喘。这就是外邪引动内邪,也即外因引动内因而发病。当然,也有单是瘀血、或单是痰饮阻肺而发病的情况。认识到这一病因病机,对于指导辨证治疗有重要意义。因此,以六经辨证为纲,结合痰饮瘀血辨证,则哮喘证治了如指掌。,落实于辨方证:经方的方证之学为医者的基本功,经方的六经之分,只概括了为病的表、里、半表半里、阴阳,当然还须进行寒热虚实的分析,则六经八纲俱无隐情,辨证至此,已可制定施治的准则,如同脏腑辨证已辨清脏腑的寒热虚实,可以立法遣药,但经方辨证,辨清了六经,在临床治病,这还远远不够

11、。因所谓准则,亦只是可汗、可下、可补等等法而已,究竟宜用什么方药,还须进行方证之辨。,方证,是经方主要理念、术语、内容,伤的撰成来自汤液的方证即方剂的适应证,如伤所载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等皆是。辨方证为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论治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辨方证是否正确。所以,医者必须对各种重要方剂要熟悉,无论是药物组成,还是药理作用,尤其是具体的适应证,均须心中有数。,三经方治疗哮喘常见理法方证(一)以痰饮为主因的哮喘证治:外邪和内饮:哮喘多由外邪内饮所致,即其人素有痰饮潜伏于体内,一旦遭受外邪侵袭,外邪激动里饮,壅逆于肺,则发为哮喘,即呈伤寒论所述:“伤寒表不

12、解,心下有水气”之证,治宜发汗解表,温化痰饮。其中具有证治可见以下方证:,射干麻黄汤方证:主症见:恶寒,身痛,痰多,喉中痰鸣,射干麻黄汤主之。小青龙汤方证:主症见:恶寒,身痛,无汗,咳逆倚息不得卧,咳唾白泡沫痰,小青龙汤主之。麻杏石甘汤方证:汗出而喘、口渴等。4.越婢加半夏汤方证:咳喘、目胀如脱、头疼头沉、浮肿、汗出等。5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主症见:恶寒,无汗,或背恶寒,四逆,精神疲惫,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6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证:主症见:咳逆,喘满,唾白泡沫痰,口中和,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主之。,(二)以瘀血为主因的哮喘证治:原有瘀血潜伏于体内,一旦外感或伤食或七情变化,上犯肝肺而发哮

13、喘。若不祛瘀,则哮喘经久不愈,故凡哮喘不论寒暑经年不已者,多属瘀血为患,具体常见方证如下:,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主症见:胸胁苦满,呼吸困难,心下急,口苦咽干,大便干燥。少阳阳明挟瘀 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方证:主症见:上证又见腹胀满,大便难通者。以上二方证,若见口干舌燥或烦躁者,均宜加生石膏。若上证复有外感、发热、恶寒而无汗者,则宜葛根汤,依证选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三方合主之;见咽干烦躁者,亦宜加生石膏;若上证见汗出而喘明显者,则宜麻杏石甘汤,依证选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三方合主之。,(三)痰饮瘀血二因俱备的哮喘证治:既有外邪内饮,复有瘀血

14、在里的哮喘也屡有所见,如常见小青龙汤方证复见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合方证者(证见前),即小青龙汤、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三方合方主之。大便难者,可易桂枝茯苓丸为桃核承气汤;若现射干麻黄汤方证者,即以射干麻黄汤为主,依证选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三方合方主之。以上各方证,若见口干舌燥或烦躁者,均宜加生石膏。,(四)血虚水盛的哮喘 本类哮喘与痰饮瘀血近似,但以血虚明显,多见于慢性、长期哮喘者,常见当归芍药散、当归四逆汤等,病久病虚常现里虚寒证,即太阴病,常见苓甘五味姜辛夏汤等方证。若饮郁化热,常呈上热下寒而为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治多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注:单纯的麻黄汤证

15、和大承气汤证亦见。,四验案举例:1、康某,男,36岁,病案号143153。经典病例 初诊:1964年4月29日:3年前因吃青辣椒而引发哮喘,始终未离西药治疗迄今未愈,冬夏无休,每次发作,常因偶尔咳嗽或喷嚏引发。自感消化不好,大便干燥即为将发之预兆。发作时喘满胸闷,喉中痰鸣,倚息不得卧。曾在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各大医院治疗皆无效而来京治疗。在京多处求医,曾用割治疗法、两侧颈动体手术等疗法,皆毫无效果。又多处找名中医诊治,一名中医以宣肺定喘、补肾纳气等方药治疗7个多用,证有增无减,并云:“伤色太甚,虚不受补”。益感精神痛苦,以至绝望回家等死。后听人介绍,求胡希恕先生最后一试,,症见:白天必服氨茶碱

16、3片,喘轻,以胸闷为主,(肾不纳气)胸腹胀满,晚上哮喘发作,喉中痰鸣,倚息不得卧,大汗淋漓,口干,便秘,心中悸烦,眠差易醒,舌苔薄白,脉沉缓。胡老辨为少阳阳明挟瘀,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甘草方证:柴胡四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枳实三钱,炙甘草二钱,白芍三钱,大黄二钱,大枣四枚,桂枝三钱,桃仁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生石膏一两半。二诊:5月3日:服二剂症减,三剂后,大便通畅,哮喘已,胸胁满、腹胀、心中悸烦均不明显,已不用氨茶碱等。上方继服三剂。三诊:66年9月25日:出差来京,告知,两年来曾数次感冒咳嗽,但未出现哮喘。按:徐灵胎:“用药如用兵,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

17、而以常药和之”。本例之所以称経典者,2、田某,女,20岁,住院号129。初诊:1959,1,15:哮喘、咳嗽5天。自1956年冬受风寒后,常发作哮喘、咳嗽,本次发作重而住院治疗,诊断:支哮。已服中药3剂未效而请胡老会诊。现症:哮喘咳嗽,端坐抬肩,不能平卧,喉中痰鸣,住病房三楼,在一层即闻其声,哮喘多由一阵咳嗽后加重,自感胸闷憋气,呼气易而吸气难,声音嘶哑,咳吐白泡沫痰,鼻塞流涕,喷嚏,厌食油腻,大便干少,肘膝关节痛,舌苔薄黄,脉细数,两肺满哮鸣音。辨证为三阳合病,证属大柴胡葛根大青龙汤方证:柴胡四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枳实三钱,炙甘草一钱,白芍三钱,大枣四枚,酒军三钱,桂枝三钱,麻

18、黄三钱,葛根三钱,杏仁三钱,生石膏一两半。,二诊1月17日:服1剂喘平,声嘶也减,仍感胸闷气憋,咳吐白痰,易医以宣肺化痰:旋覆花三钱,苏子三钱,半夏二钱,橘红一钱,杏仁三钱,紫苑二钱,桑白皮三钱,炙甘草一钱。服后哮喘又发作,再请胡老会诊:喉中痰鸣,咳吐白泡沫痰,声嘶哑,自感胸胁痛疼,喉中发紧,舌苔薄黄,脉小数。证属三阳合病未解,与大柴胡合大青龙汤去大黄加栀朴:柴胡四钱,枳实三钱,白芍三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麻黄三钱,桂枝三钱,杏仁三钱,炙甘草一钱,生石膏一两半,山栀三钱,厚朴三钱。三诊:1月21日:上药服3剂,喘平。昨天又受风寒,今晨又感喉部发紧,轻度作喘,咳吐白痰,两下

19、肢起荨麻疹作痒,小便短赤,大便干,纳差,舌苔薄黄腻,脉细数。证属外邪内饮,饮郁化热,为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服1剂喘平,第二天出院。按:脏腑辨证宣化痰谁说有错?此患者始终有里实,治疗不祛里实,只宣肺,必引里邪上犯肺加重喘逆。即使注意到泻里实,但用何种方药,要进一步分辨,落实到方证。,3、许某,女,30岁,住院号3965。初诊:1964,6,29:咳喘10余年,每冬季加重,近两年心情不好,病益重,春节至今病情未曾缓解,曾二次咯血。今年5月26日住院,诊断:哮喘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经治一个多月,前后用苏子降气合定喘汤、麻杏石甘汤、桑杏汤等皆不效。自6月19日至6月28日加服蛤蚧尾一对、西洋参60多

20、克,病情越来越重,因请胡老会诊。症见:喘息抬肩,心悸气短,汗出淋漓,咳喘不能平卧(肾不纳),吐白泡沫痰,时挟黄痰,面部潮红,形体疲惫,难于行动,语言无力,饮食减少,二便尚调,时腰背酸痛,心情抑郁,时常泪下,舌苔白腻,脉细微数。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为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方证: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白芍三钱,枳实三钱,大黄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桃仁三钱,桂枝二钱,丹皮三钱,炙甘草二钱,冬瓜子三钱,生石膏一两半。,二会诊:7月1日:服1剂,喘小平,汗大减,已能平卧。昨夜微冒风寒,晨起头痛:上方去冬瓜子,加瓜蒌八钱。三会诊:7月2日:精神转隹,能慢步行走,自理生活,面潮红略减。昨晚月经来潮,提

21、前15日,量多色淡,无瘀血块,大便微溏,前方去桂枝、桃仁、丹皮,加生地五钱,麦冬三钱。四会诊:7月4月:纳食稍香,喉中微有痰鸣,胸中时痛热,舌苔薄黄腻根厚,脉细滑。上方去生地,加桂枝三钱,竹茹二钱、茯苓三钱、生牡蛎八钱,增生石膏为二两。五会诊:7月11日:病情稳定,夜得安眠,纳食增加,唯每早微喘、气短,继以上方加减,回家调养。一日、二日一开方,旨在随证治之。,按:本哮证,正气虚衰确在,但同时有表证和里实证,前医未先解表和治里实,反用参、蛤补其虚,故使哮加重。表里皆实反补其里,犹如开门揖寇,徐灵胎:“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初会诊,表证已不明显,而以少阳阳明挟瘀为主,为大柴桂枝茯

22、苓丸的适应证,故一剂喘小平,汗大减。三会诊时,里实去其大半,因大汗伤津、伤血,致月经前期色淡,故加生地、麦冬清热,此时扶正也不忘祛邪,故仍继用大柴胡汤加味,由此可知,哮有邪实者,务必先予驱邪为要。,4、唐某,女,40岁,病案号81486。初诊日期:1980年3月11日:自去年3月出现哮喘,8种物质过敏,经服中西药治疗不缓解,前医曾按三阳合病与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38剂不效。近症: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疼、精神不佳,思睡、背恶寒,晚上胸闷喘息,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口不干不思饮,大便干,舌苔薄黄,脉弦细沉。乍看是三阳合病,实是少阴挟饮。,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花生、芝麻、大豆等八

23、种物质过敏;实验室检查:见表1、2、3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少阴表寒挟饮。治以温阳强壮化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二钱,川附子二钱,细辛二钱。结果:上药服三剂,鼻塞明显好转,头疼减轻。渐增加附子用量至四钱,经服两月,喘平。,表1 血流变学检查 全血比 血浆比 全血还 红细胞 红细胞 粘度 粘度 原粘度 电泳 压积疗前 6.25mpa.s 1.98 11.17 16.70/s 47疗后 4.86mpa.s 1.94 9.74 15.03/s 40 表2 免疫球蛋白检查 lgG lgA,lgM疗前 1.24g/L 1.10/L 1.38g/L疗后 2.34g/L 0.99g/L 2.1

24、1g/L 表3 血乙酰胆碱检查疗前 44.9g疗后 63.60g,按:本例为虚寒性哮,前医误为三阳合病,故服38剂不效。患者长期有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病在表是明确的,但背恶寒、精神不隹,白天思睡,当知表不属太阳而应属少阴。又大便干,乍看是里实,实是津虚寒结;又据脉沉细、喉中痰鸣、咳吐少量白痰、口干不思饮等,当判定为少阴挟饮,为麻附辛汤方证,故谨守病机,很快缓解、治愈。,5、刘某,男,56岁。初诊:2006年6月12日:哮喘发作7、8年,无明显季节性,发无定时,发则喉中痰鸣,胸闷憋气,常用气雾剂,咳少,吐少量白痰,常有口干苦,汗出较多,腰膝酸痛,四肢微逆,苔白根腻,脉沉弦细。两肺未闻哮鸣音。证属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挟血虚水盛,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蛎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苍术15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7剂,哮喘缓解。6月12日又出现喉中痰鸣,前方加射干10克,服7剂,喘平,停用气务剂,至今未发。,小结,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病情复杂多变,但按张仲景的六经辨证辨清病位、病情后,再辨方证,据证用药,都可取得满意疗效。伤六经辨证不但能治急性病而且能治慢性病。走近一步认识张仲景,谢 谢!做一代经方传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