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的标准体系》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577140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RFID的标准体系》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RFID的标准体系》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RFID的标准体系》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RFID的标准体系》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RFID的标准体系》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RFID的标准体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FID的标准体系》PPT课件.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7.1概述7.2 UID泛在识别中心标准体系7.3 EPCglobal标准体系7.4 ISO/IEC标准体系7.5 三大编码体系的区别,第7 章 RFID的标准体系,2,第7 章 RFID的标准体系,7.1概述 目前,国际上RFID技术发展迅速,并且已经在很多国际大公司中开始进入实用阶段。如同条形码一样,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是全球性的,因而标准化工作非常重要。相关的标准包括电气特性部分、通信频率、数据格式和元数据等。可以预见,射频标签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会引导新兴的射频识别产业走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3,7.1.1 RFID标准的推动力 1.RFID相关标准的社会影响因素 标准能

2、够确保协同工作的进行、规模经济的实现、工作实施的安全性以及其他诸多方面。但是,如果标准采用过早,有可能会制约技术的发展进步;如果采用太晚的话,则可能会限制技术的应用范围,导致危险事件的发生以及不必要的开销。RFID相关标准的社会影响因素包括无线通信管理、人类健康、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等方面。2.RFID相关标准的推动力 推动RFID标准化进程的主要实体包括大零售商、美国国防部、ETSI和AIM射频识别专家组。,4,7.1.2 RFID标准化组织 由于RFID的应用涉及众多行业,因此其相关的标准盘根错节,非常复杂。RFID标准争夺的核心主要集中在RFID标签的数据内容和编码标准这一领域。目前,国际

3、上已经形成了五大标准组织,分别代表了不同团体或国家的利益。EPCglobal在全球拥有上百家成员,得到零售巨头沃尔玛,制造业巨头强生、宝洁等跨国公司的支持。AIM、ISO、UID则代表了欧美国家和日本;IP-X的成员则以非洲、大洋洲、亚洲等国家为主。比较而言,EPCglobal由于综合了美国和欧洲厂商,实力相对占上风。,5,7.1.3 RFID标准体系结构 RFID标准体系主要包括RFID技术标准、RFID应用标准、RFID数据内容标准和RFID性能标准。其中,编码标准和通信协议(通信接口)是争夺比较激烈的部分,两者也构成了RFID标准的核心。1.RFID技术标准 RFID技术标准主要定义了不

4、同频段的空中接口及相关参数,包括基本术语、物理参数、通信协议和相关设备等。2.RFID应用标准 RFID应用标准主要涉及特定应用领域或环境中RFID的构建规则,包括RFID在物流配送、仓储管理、交通运输、信息管理、动物识别、矿井安全、工业制造和休闲娱乐等领域的应用标准与规范,6,3.RFID数据内容标准 RFID数据内容标准主要涉及数据协议、数据编码规则及语法,包括编码格式、语法标准、数据符号、数据对象、数据结构和数据安全等。RFID数据内容标准能够支持多种编码格式,比如支持EPCglobal和DOD等规定的编码格式,也包括EPCglobal所规定的标签数据格式标准。4.RFID性能标准 RF

5、ID性能标准主要涉及设备性能及一致性测试方法,尤其是数据结构和数据内容(即数据编码格式及其内存分配),主要包括印制质量、设计工艺、测试规范和试验流程等。,7,7.2 UID泛在识别中心标准体系,泛在识别中心的技术体系架构由泛在识别码(ucode)、泛在通信器、信息系统服务器和ucode解析服务器等4部分组成。UID规范由日本泛在识别中心负责制定。日本泛在识别中心由T-engine论坛发起成立,其目标是建立和推广物品自动识别技术并最终构建一个无处不在的计算环境。该规范对频段没有强制要求,标签和读写器都是多频段设备。能同时支持13.56MHz或2.45GHz频段。,8,泛在识别码 ucode是识别

6、对象不可缺少的要素,ID则是识别对象身份的基础。ucode是在大规模泛在计算模式中识别对象的一种手段。eTRON ID在全过程都能得到很好的安全保证,并能支持接触/非接触等多种通信方式,从嵌入泛在技术的机器到智能卡、RFID等。所有与泛在计算相关的要素都包含于泛在网络中。1.赋予每一个“物品”固有的ID 最基本的泛在识别技术,就是为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物品赋予固有的号码ucode,且通过计算机极易从物品中读取,即计算机可以自动识别现实世界中的物品,并能够进行适当的数据处理。,9,2.ucode的结构 ucode的基本代码长度128B,视需要能够以128B为单位进行扩充,最终形成256B、384B、

7、512B的结构。,ucode的最大特点是可兼容各种已有ID代码的编码体系。例如,通过使用ucode的128字节这样一个庞大的号码空间,可将使用条形码的JAN代码、UPC代码、EAN代码、书籍的ISBN和ISSN、在因特网上使用的IP地址、分配在语音终端上的电话号码等各种号码或ID,均包含在其中。,10,3.ucode标准的特点 ucode标准的主要特点包括确保厂商独立的可用性、确保安全的对策、ucode标识的可读性和使用频率不做强制性规定。确保厂商独立的可用性确保安全的对策ucode标识的可读性使用频率不做强制性规定,11,泛在通信器 泛在通信器主要由IC标签、读写器和无线广域通信设备等部分构

8、成,主要用于将读取的ucode码信息传送到ucode解析服务器,并从信息系统服务器获取有关信息,12,泛在通信器作为重要的泛在识别技术之一,是泛在计算环境与人进行交流所需的终端,简称为泛在通(Ubiquitous Communication,UC)。顾名思义,它是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所需的终端,具有丰富的多元通信功能。多元通信接口 无缝通信 安全性,13,信息系统服务器 信息系统服务器存储并提供与ucode相关的各种信息。出于安全考虑,采用eTRON,从而保证具有防复制、防伪造特性的电子数据能够在分散的系统框架中安全地流通和工作。信息系统服务器具有专业的抗破坏性,使用基于PKI技术的虚拟专用网(V

9、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具有只允许数据移动而无法复制等特点。通过设备自带的eTRON ID,信息系统服务器能够接入多种网络建立通信连接。利用eTRON,信息系统服务器能实现电子票务和电子货币等有价信息的安全流通,以及离线状态下的小额付款机制费用的征收,同时还能保证各泛在设备间安全可靠的通信。,14,7.2.4 ucode解析服务器 ucode解析服务器确定与ucode相关的信息存放在哪个信息系统服务器上,其通信协议为ucode RP和实体传输协议(entity Transfer Protocol,eTP),其中eTP是基于eTRON(PKI)的密码认证通信协议。

10、ucode解析服务器是以ucode码为主要线索,具有对提供泛在识别相关信息服务的系统地址检索功能的、分散型轻量级目录服务系统。ucode解析服务器的主要特征如下:分散管理与已有的ID服务的统一安全协议支持多重协议匿名代理访问机制,15,7.2.5 ucode标签分级ucode标签分级的前提条件是,没有超级芯片可以支持所有的应用,因为有些应用需要成本低廉,有些应用需要牺牲成本来保证较高的安全性。ucode标签有多个性能参数,包括成本、安全性能、传输距离、可粘贴材料、可改写数据空间的工作状态(活化或失效)等。ucode标签分级主要是根据标签的安全性进行分类,以便于进行标准化。目前主要分为9类(Cl

11、ass 0至Class 8)。,16,17,7.3 EPCglobal标准体系,EPCglobal是由UCC和EAN联合发起并成立的非盈利性机构。EPC系统是一种基于EAN/UCC编码的系统,作为产品与服务流通过程信息的代码化表示,EAN/UCC编码具有一整套涵盖贸易流通过程各种有形或无形产品所需的全球唯一标识代码,包括贸易项目、物流单元、服务关系、商品位置和相关资产等标识代码。EAN/UCC标识代码随着产品或服务的产生在流通源头建立,并伴随着该产品或服务的流动贯穿全过程。,18,7.3.1 EPC系统的特点 EPC系统的主要特点包括开放的结构体系独立的平台与高度的互动性灵活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12、7.3.2 EPCglobal标准总览1.体系框架活动 EPCglobal体系框架包含三种主要的活动,每种活动都是由EPCglobal体系框架内相应的标准支撑的。,19,20,在理解整个组织和EPCglobal体系框架时,对活动进行分类是有益的,但不要规定得过于严格。EPCglobal体系框架设计用来为EPCglobal用户提供多种选择,通过应用这些标准满足其特定的商业运作。2.EPCglobal体系框架标准所有的EPCglobal体系框架的标准如表7-1所示,这些标准与EPC物理对象交换、EPC基础设施和EPC数据交换三种活动密切相关。表7-1主要是对于目前EPCglobal体系框架中所有的

13、部件进行规范,而不是未来工作的路标。,21,22,(1)900MHz Class 0射频识别标签规范。(2)13.56MHz ISM频段Class 1射频识别标签接口规范。(3)860930MHz Class 1射频识别标签射频与逻辑通信接口规范。(4)Class 1 Gen2超高频RFID一致性要求规范(5)EPCglobal体系框架。(6)EPC标签数据标准。(7)Class1 Gen2超高频空中接口协议标准(8)应用水平事件规范。(9)对象名解析业务规范。,23,7.3.3 EPC编码体系 EPC编码是EPC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实体及实体的相关信息进行代码化,通过统一、规范化的编码建

14、立全球通用的信息交换语言。EPC编码是EAN/UCC在原有全球统一编码体系基础上提出的,是新一代全球统一标识的编码体系,是对现行编码体系的拓展和延伸。1.EPC编码规则(1)唯一性。(2)永久性。(3)简单性。(4)可扩展性。(5)保密性与安全性。(6)无含义。,24,2.EPC编码关注的问题(1)生产厂商和产品。(2)内嵌信息。(3)分类。(4)批量产品编码。(5)载体。3.EPC编码结构 EPC代码是由一个版本号加上另外三段数据(依次为域名管理、对象分类、序列号)组成的一组数字。其中,版本号用于标识EPC编码的版本次序,使得EPC随后的码段可以有不同的长度;域名管理是描述与此EPC相关的生

15、产厂商的信息,如可口可乐公司;对象分类记录产品精确类型的信息,如美国生产的330ml罐装减肥可乐(可口可乐的一种新产品);序列号唯一标识货品,会明确EPC代码标识的是哪一罐330ml减肥可乐。,25,EPC代码是由EPC global组织和各应用方协调制定的编码标准,具有以下特性:(1)科学性。(2)兼容性。(3)全面性。(4)合理性。(5)国际性。(6)无歧视性。,26,4.EPC编码类型 目前,EPC代码有64位、96位和256位3种。为了保证所有物品都有一个EPC代码并使其载体标签成本尽可能降低,建议采用96位,选样其数目可以为2.68亿个公司提供唯一标识,每个生产厂商可以有1600万个

16、对象种类,并且每个对象种类可以有680亿个序列号,这对未来世界所有产品已经非常够用了。鉴于当前不用那么多序列号,因而可采用64位EPC,这样会进一步降低标签成本。但是随着EPC-64和EPC-96版本的不断发展,EPC代码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标识方案已经不足以长期使用,因而出现了256位编码。迄今已经推出EPC-96I型,EPC-64 I型、II型、III型,EPC-256 I型、II型、III型等编码方案。,27,7.3.4 EPC标签分类 EPC标签中存储的唯一信息是96位或64位产品电子代码。为了降低成本,EPC标签通常是被动式射频标签。(1)Class 0 EPC标签。满足物流、供应链管

17、理(如超市的结账付款、超市货架扫描、集装箱货物识别、货物运输通道以及仓库管理等)基本应用功能的标签。Class 0 EPC标签的主要功能包括:必须包含EPC 代码、24位自毁代码以及CRC代码;可以被读写器读取;可以被重叠读取;可以自毁;存储器不可以由读写器进行写入。(2)Class 1 EPC标签。Class1 EPC标签又称身份标签,是一种无源、反向散射式标签。除了具备Class 0 EPC标签的所有特征外,还具有一个电子产品代码标识符和一个标签标识符。Class1 EPC标签具有自毁功能,能够使得标签永久失效。此外,还有可选的密码保护访问控制和可选的用户内存等特性。,28,(3)Clas

18、s2 EPC标签。Class2 EPC标签也是一种无源、反向散射式标签。它除了具备Class1 EPC标签的所有特征外,还包括扩展的标签标识符(Tag Identifier,TID)、扩展的用户内存、选择性识读功能。Class 2 EPC标签在访问控制中加入了身份认证机制,并将定义其他附加功能。(4)Class 3 EPC标签。Class3 EPC标签是一种半有源的、反向散射式标签。它除了具备Class 2 EPC标签的所有特征外,还具有完整的电源系统和综合的传感电路。其中,片上电源用来为标签芯片提供部分逻辑功能。(5)Class 4 EPC标签。Class4 EPC 标签是一种有源的、主动式

19、标签,除了具备Class 3 EPC标签的所有特征外,还具有标签到标签的通信功能、主动式通信功能和特别组网功能。,29,7.3.5 EPC系统 EPC系统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综合性的、复杂的系统,其最终目标是为每一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体系。它由全球电子产品代码(EPC)编码体系、射频识别系统及信息网络系统三部分组成,30,EPC 编码提供对物理世界对象的唯一标识,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标识和访问单个物体,就如在互联网中使用IP地址来标识、组织和通信一样。通过EPC系统的发展,能够推动自动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整个供应链对货品进行实时跟踪;通过优化供应链给用户提供支持,从而大大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20、信息网络系统由本地网络和全球互联网组成,是实现信息管理和信息流通的功能模块。EPC信息网络系统是在全球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Savant管理软件以及对象命名解析系统(Object Numbering System,ONS)和物理标识语言(Physical Markup Language PML),实现全球“实物互联”。,31,32,1.EPC编码标准EPC编码标准与现行的GTIN相结合,可以在EPC网络中兼容EAN/UCC系统。EPC编码是由4个部分组成的一串数字,依次为版本号、域名管理者、对象分类和序列号,可以为物理世界的每个对象提供唯一标识。其编码的分配由EPCglobal和各国的EPC管理

21、机构分段管理,共同维护。2.射频识别系统 EPC射频识别系统是实现EPC代码自动采集的功能模块,主要由EPC射频标签和EPC射频读写器组成。,33,3.EPC信息网络系统 信息网络系统由本地网络和全球互联网组成,是实现信息管理、信息流通的功能模块。EPC系统的信息网络系统是在全球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EPC中间件、对象解析服务(ONS)和EPC信息服务(EPCIS)来实现全球“实物互联”。(1)EPC中间件。EPC中间件具有一系列特定属性的“程序模块”或“服务”,并被用户集成以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EPC中间件被称为Savant。Savant是连接阅读器和应用程序的软件,是物联网中的核心技术,可认

22、为是该网络的神经系统,故称为Savant。其核心功能是屏蔽不同厂家的RFID阅读器等硬件设备、应用软件系统以及数据传输格式之间的异构性,从而可以实现不同的硬件(阅读器等)与不同应用软件系统间的无缝连接与实时动态集成。,34,(2)对象名解析服务。对象名解析服务是一个自动的网络服务系统,类似于域名解析服务,ONS则为Savant系统指明了存储产品相关信息的服务器。ONS服务是联系Savant管理软件和EPC信息服务的网络枢纽,并且ONS设计与架构都以Internet域名解析服务为基础,35,(3)EPC信息服务。EPC信息服务作为网络数据库来实现的,EPC被用作数据库的查询指针,EPCIS提供信

23、息查询的接口,可与已有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及信息系统相连接。EPCIS有两种数据流方式:一是阅读器发送原始数据至EPCIS以供存储;二是应用程序发送查询至EPCIS以获取信息。EPCIS也曾称为PML服务,但现在并不是必须用PML来进行存储和标记。,36,7.4 ISO/IEC标准体系,7.4.1 ISO/IEC标准总览 ISO/IEC已出台的RFID标准主要关注基本的模块构建、空中接口、涉及的数据结构及其实施问题。有关的标准可以分为技术标准、数据内容标准、性能标准和应用标准4个方面。ISO/IEC技术标准规定了RFID的有关技术特性、技术参数和技术规范等,是有关组织专门针对RFID制定的专业技

24、术标准,主要包括ISO/IEC 18000(空中接口参数)、ISO/IEC 10536(密耦台非接触集成电路卡)、ISO/IEC 15693(疏耦合非接触集成电路卡)和ISO/IEC 14443(近耦合非接触集成电路卡)。,37,ISO/IEC数据结构标准包括ISO/IEC 15424(数据载体,特征标识符)、ISO/IEC 15418(EAN/UCC应用标识符)、ISO/IEC 15434(大高容量ADC媒体用的传送语法)、ISO/IEC 15459(物理管理唯一标识符)、ISO/IEC l5961(数据协议/应用接口)、ISO/IEC l5962(数据编码规则和逻辑存储功能协议)和ISO/

25、IEC 15963(射频标签的唯一标识)。ISO/IEC性能标准包括ISO/IEC 10373(IC卡的测试方法)、ISO/IEC 18046(RFID设备性能测试方法)和ISO/IEC 18047(RFID设备一致性测试方法),38,ISO/IEC应用标准主要包括RFID在动物识别、交通管理、集装箱运输和项目管理领域的相关标准。7.4.2 ISO/IEC 18000-6 ISO/IEC 18000作为是目前相对较新的一系列标准,可用于商品的供应链,其中的部分标准也正在形成之中。其中,ISO/IEC 18000系列包含了有源和无源RFID技术标准,主要规定了基于物品管理的RFID空中接口参数。

26、ISO/IEC 18000只规定了空中接口协议,对数据内容和数据结构无限制,因而可用于EPC。,39,在目前已有的RFID技术标准中,ISO/IEC 18000-6是最受关注的一个标准系列,包括了ISO/IEC 18000-6A、ISO/IEC 18000-6B和ISO/IEC 18000-6C三种类型。,40,1物理接口 标准ISO/IEC 18000-6规定,读写器需要同时支持Type A和Type B两种类型,而且能够在这两种类型之间进行切换;电子标签则需要支持至少一种类型。(1)Type A协议的物理接口。TypeA协议是一种基于“读写器先发言”的通信机制,是读写器的命令与电子标签的回

27、答交替发送的机制。Type A协议将整个通信过程的数据信号定义为4种,即0、1、帧开始SOF和帧结束EOF,41,读写器到电子标签之间的数据传输。读写器发送的数据采用载波振幅调制,调制深度是30(误差不超过3)。数据编码采用脉冲间隔编码(Pulse Interval Encoding,PIE),即通过定义下降沿之间的不同宽度来表示不同的数据信号。,42,电子标签到读写器之间的数据传输。电子标签通过反向散射给读写器传输信息,数据速率是40kb/s,数据采用FM0编码。(2)Type B协议的物理接口。Type B是基于“读写器”先发言的传输机制,是读写器的命令与电子标签的回答相互交换的机制。读写

28、器到电子标签之间的数据传输。采用ASK调制,调制深度是11或99,位速率规定为l0kb/s或40kb/s,采用曼彻斯特编码。电子标签到读写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同Type A一样采用FM0编码,通过调制入射并反向散射给读写器传输信息。数据速率是40kb/s。,43,2协议和命令(1)Type A的协议和命令。TypeA的协议和命令包括命令格式、数据和参数、存储器寻址和通信中的时序规定。命令格式。读写器发给电子标签的数据帧结构如图7-16所示,命令包含的各部分区域如图7-17所示。,44,l 命令中的RFU位作为协议的扩展。l 命令码的长度是6位。l 命令标志的长度是4位。使用CRC-16编码或者C

29、RC-5编码取决于命令的位数电子标签的回答格式如图7-18所示,回答包括帧头区、标志位区、一个或更多的参数区、数据区和采用16位的CRC编码区。,45,数据和参数。命令标志段是一个4位的数据标志,用来规定电子标签各数据段的有效性。其中,一位的标志用来定义命令是否在下面的防碰撞过程中使用,其他3位标志根据具体的情况有不同的定义。数据段中定义了电子标签的识别码和数据结构,另外为了加快识别过程,还定义了一个较短的识别码。存储器寻址。Type A的寻址最多可达256个block,每个block最多可达256b的容量。所以,整个电子标签的容量最多可达64kb。通信中的一些时序规定。电子标签应该在无线电或

30、电源不足的情况下保持它的状态至少300s,特别是当电子标签处于静默状态时,电子标签必须保持状态至少2s,以便可以用复位(Reset to ready)命令退出该状态。,46,电子标签从读写器收到一个帧结束(EOF)后,需要等待从帧结束的下降沿开始的一段时间后开始回发,等待的时间根据时隙延迟标志确定,一般在150s以上。读写器对于一个特定电子标签的回答必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窗口里发送,这个时间从电子标签最后一个传输位结束后的第2和第3位时的边界开始,持续时间为电子标签发送数据比特时间的2.75倍。电子标签在发送命令前至少3位时内不得停止发送未调制载波。读写器在电子标签最后一个传输位结束后的第4个位

31、时内发送命令帧的第一个下降沿。,47,(2)Type B的协议和命令。Type B与Type A一样,协议和命令包括命令格式、数据和参数、存储器寻址和通信中的时序规定。命令格式。TypeB的命令包含的区域如图7-19所示,电子标签的回答格式如图7-20所示。,48,数据和参数。在Type B协议的通信中可能用到以下的数据内容和参数信号。电子标签有一个唯一独立的UID号,包含一个8位的标志段,低4位分别代表4个标志,高4位是保留位(RFU),通常为0。存储器寻址。电子标签通过一个8位的地址区来寻址,因此它共可以寻址256个存储器块,每个存储器块包含1字节数据,整个存储器最多可以保存2K比特的数据

32、。存储器的017块被保留用作存储系统信息。18块以上的存储器用作电子标签中普通的应用数据存储区。,49,通信中的一些时序规定。在电子标签向存储器写操作的等待阶段,读写器需要向电子标签提供至少15s的稳定无调制载波。在写操作结束后,读写器需要发送10个01信号。同时在读写器的命令之间发生频率跳变,或在读写器的命令和电子标签的回答之间发生跳变,在跳变结束后也需要读写器发送10个01信号。电子标签将使用反向调制技术回发数据给读写器,需要在整个回发过程中读写器必须向电子标签提供稳定的能量,同时检测电子标签的回答。在电子标签发送完回答后,至少需要等待400us才能再次接收读写器的命令。,50,7.4.3

33、 ISO/IEC 15693 国际标准ISO/IEC 15693的全称是疏耦合非接触集成电路卡,主要定义了疏耦合卡(Vicinity Integrated Circuit Card,VICC)的作用原理和工作参数。VICC卡是指作用距离为O1m的非接触IC卡,这种IC卡可广泛应用于门禁管理等领域。1.信号接口部分的性能 ISO/IEC l5693标准规定的工作频率为13.56MKz7kHz;工作场强的最小值为0.5A/m,最大场强为5A/m。疏耦合设备(Vicinity Coupling Device,VCD)和VICC全部采用ASK调制原理,调制深度为10和100,VICC必须能够针对两种调

34、制深度进行正确解码。,51,从VCD向VICC传输信号时,编码方式为两种:“256选l”和“4选1”。两者皆在固定时间段内进行脉冲位置编码(PPM)。这两种编码方式的选择与调制深度无关。从VICC向VCD传送信号时,用负载调制副载波。电阻或电容调制阻抗在副载波频率的时钟控制下接通和断开。而副载波本身在曼彻斯特编码数据流的时钟控制下使用ASK或FSK进行调制。调制方法的选择通常是由读写器发送的传输协议中Flag字节的标记位来规定的。因此,VICC支持两种调制方式:ASK(副载波频率为424kHz)和FSK(副载波频率为424/484kHz)。,52,2.防碰撞和传输协议 符合ISO/IEC 15

35、693标准的防碰撞和传输协议主要包括数据元素、存储组织、射频标签状态和防碰撞等部分。数据元素包括唯一标识符(Unique Identifier,UID)和应用标识符(Application Faintly Identifier,AFI)。UID是64位的唯一标识符,在读写器与射频标签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中用来标识唯一的射频标签;应用标识符指明由读写器锁定的应用类型,在读写器工作时,仅选取符合应用类型的射频标签。数据存储格式标识符(Data Storage Family Identifier,DSFID)指明了数据在VICC内存中的结构,它被相应的命令编程和锁定,其编码为1个字节。假如VICC不支

36、持DSFID的编程,则VICC以值0作为应答。,53,存储组织最多有256个块,最大块的尺寸为256b,最大的存储容量为64Kb。射频标签状态包括断电、就绪、退出和选择4种状态。防碰撞序列的目的是使用唯一标识符(UID)来确定工作场中的唯一的射频标签。读写器通过设置槽数目标识来完成防碰撞功能。掩码的长度是指掩码值信号位的长度,当使用16槽时,为060之间的值;当使用1槽时,为O64之间的任何值。ISO/IEC 15693标准共有4种指令类型:强制性的、可选的、自定义的和专用的。,54,55,如果在同一时间段内有多个的VICC或PICC同时响应,则说明系统发生碰撞。RFID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防碰

37、撞技术,这也是它与接触式IC卡的主要区别。ISO/IEC14443-3规定了TYPE A和TYPE B两种防碰撞机制。两者防碰撞机制的原理不同:TYPE A采用位检测防碰撞协议,碰撞算法采用基于序列号的二进制树形搜索算法;TYPE B则是通过一组命令来管理防碰撞过程,防碰撞方案以时隙为基础,防碰撞算法采用动态时隙ALOHA算法。ISO/IEC 15693采用轮询机制和分时查询的方式达成防碰撞的目标,防碰撞算法采用时隙ALOHA算法。防碰撞机制能够保证同时处于读写区域的多张射频卡正常工作。使用算法编程,读写器可以自动选取其中一张卡进行读写操作,这样既方便了操作,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与硬件配合,

38、可采用一些算法快速实现多卡识别。,56,7.4.4 ISO/IEC 14443 国际标准ISO/IEC 14443的全称是近耦合集成电路卡,主要定义了近耦合卡(Proximity Integrated Circuit Card,PICC)的作用原理和工作参数。PICC是指作用距离大约为015cm的非接触IC卡,主要应用于售票领域。PICC作为数据载体,通常包含有一个微处理器,另外还可能有附加的触点供使用。ISO/IEC 14443标准由物理特性、射频界面、初始化和防碰撞、传输协议四部分组成。1.ISO/IEC 14443-1物理特性ISO/IEC 14443的这一部分规定了近耦合卡的物理特性。

39、PICC是一种ID-l型卡,通常在其卡面上有集成电路和耦合工具。PICC与集成电路之间的通信是通过与近耦合设备(Proximity Coupling Device,PCD)进行电感耦合完成的。,57,近耦合卡应具有ISO/IEC 7810中规定的ID-l型卡的规格和物理特性,其尺寸与国际标准ISO/IEC 7810中的规定相符,即85.72mm57-03mm0.76mm容差。此外,IS014443-1还包括对弯曲和扭曲试验的附加说明,以及使用紫外线、X射线和电磁射线进行辐射试验的附加说明。2.ISO/IEC 14443-2频谱能量和信号接口 ISO/IEC 14443的这一部分规定了耦合场的性

40、质与特征,以及PCD和PICC之间的双向通信,该耦合场需要外界提供能量。PCD是指通过电感耦合为PICC提供能量,并控制数据交换进程的读写设备。ISO/IEC 14443的这部分并未规定产生耦合场的方法,也未规定如何使耦合场符合各国的电磁场辐射和人体辐射安全条例的方法。,58,PCD和PICC之间的初始化对话通过如下连续操作进行:PCD的射频工作场激活PICC;PICC等待来自PCD的指令;PCD传输相关指令;PICC回送响应。国际标准ISO 14443定义了存在于PCD和PICC之间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TYPE A和TYPE B),PICC只须支持一种传输方式即可。(1)TYPE

41、A通信界面。PCD向PICC通信时,载波频率为13.56MHz,数据传输速率为106kb/s(13.56MHz/128),采用修正密勒码的100 ASK调制。为了保证对PICC不间断地进行能量供应,载波间隙(Pause)的时间约为23s,59,60,61,(2)TYPE B通信界面。对PICC来说,规定采用10的ASK调制作为从PCD到PICC传输数据的调制方法。标准详细规定了高频信号在起振和停振时进入0/1的过渡状态,进而得出对发送天线的质量要求。从PICC向PCD传输数据时,PICC也使用了有副载波的负载调制。副载波频率为fH=847kHz(13.56MHz/16);副载波的调制是通过对N

42、RZ编码数据流的副载波进行二进制相移键控(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BPSK)完成的。在两个传输方向上,波特率fBd=106kb/s(13.56MHz/128)。,62,3.ISO/IEC 14443-3初始化和防碰撞 如果一个PICC处于某PCD的作用范围内,则PCD和PICC之间就可以建立起通信关系。此外,还必须考虑到其他情况,如在PCD的作用范围内有多个PICC存在,或PCD已与另外的PICC建立起通信关系。因此,ISO/IEC 14443-3规定了协议(帧)的结构。该协议由数据位、帧起始标记和帧结束标记等基本要素构成。ISO/IEC 14443-3还规定了为选

43、择某个单独PICC而采取的防碰撞机制。由于对TYPE A和TYPE B来说,不同的调制方法是以不同的协议和防碰撞方法为前提的,因而ISO/IEC 14443-3将TYPE A和TYPE B分别进行了规定。为检测是否有PICC进入到PCD的有效作用区域,PCD将重复发出请求信号,并判断是否有响应。TYPE A卡和TYPE B卡的命令和响应不能相互干扰。,63,(1)A类卡。如果某个A类卡位于读写器的作用范围内,且有足够的电能可供使用,则卡中的微处理器就开始工作。在执行一些预置程序(在复合卡的预置程序中,还必须测试IC卡是处于非接触工作模式还是接触的工作模式)后,IC卡即处于所谓的闲置状态。此时,

44、读写器可以同作用范围内的其他IC卡交换数据。然而,处于闲置状态的IC卡不能干扰读写器与其他IC卡之间进行的通信。,64,(2)B类卡。如果某个B类卡位于读写器的作用范围内,则IC卡在执行些预置程序后即处于闲置状态,并等待接收有效的RECQB命令。对B类IC卡来说,通过发送REQB命令可以直接启动防碰撞算法,采用的防碰撞机制为时隙ALOHA法。对这种方法来说,读写器的槽数可以动态地变化,可供使用的槽的数量编码位于命令B的参数中。为了能够在选IC卡时先行研究槽的数量,REQB命令具有另外一个参数,即应用系列标识符,用这个参数作为检索指针能够事先规定某些应用。,65,4.ISO/IEC 14443-

45、4传输协议 ISO/IEC 14443-4规定了非接触的、半双工的块传输协议,并定义了激活和停止协议的步骤。这部分传输协议同时适用于A类卡和B类卡。,66,7.5 三大编码体系的区别,RFID编码体系存在三个标准体系,分别为ISO/IEC标准体系、EPCglobal标准体系和UID标准体系。RFID领域的ISO/IEC标准可以分为以下4大类:技术标准(如射频识别技术、IC卡标准等)、数据内容与编码标准(如编码格式、语法标准等)、性能与一致性标准(如测试规范等标准)和应用标准(如船运标签和产品包装标准等)。EPCglobal 提出的物联网体系架构由EPC编码、EPC标签及读写器、Savant管理

46、软件、ONS服务器和EPCIS服务器等部分构成。EPC是赋予物品的唯一的电子编码,其位长通常为64位或96位,也可扩展为256位。对不同的应用,规定有不同的编码格式,主要存放企业代码、商品代码和序列号等。最新的Gen 2 EPC编码可兼容多种编码。,67,UID中心的泛在识别技术体系架构由泛在识别码(ucode)、信息系统服务器、泛在通信器和ucode解析服务器等4部分构成。ucode是赋予现实世界中任何物理对象的唯一的识别码,具有128位的充裕容量,并能够以128位为单元进一步扩展至256位、384位或512位。ucode的最大优势是能包容现有编码体系的元编码设计,可以兼容多种编码。ucod

47、e标签具有多种形式,包括条形码、射频标签、智能卡、有源芯片等。泛在识别中心把标签进行分类,设立了9个级别的不同认证标准。,68,EPCglobal和UID中心编码体系的比较,69,日本UID标准和欧美的EPC标准,主要涉及产品电子编码、射频识别系统及信息网络系统3个部分,其思路在多数层面上都是致的。但在使用的无线频段、信息位数和应用领域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点。例如,日本的射频标签采用的频段为2.45GHz和13.56MHz,欧美的EPC标准采用UHF频段,为902928MHz。日本的射频标签的信息位数为128位,EPC 标准的位数为96位。在RFID技术的普及战略方面,EPCglobal将应用领域限定在物流领域,着重于成功的大规模应用;而UID中心则致力于RFID技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通过丰富的应用案例推进RFID技术的普及。,70,习题7,1、主要的RFID标准化组织有哪些?简述它们的发展过程。9、ISO/IEC 18000系列包括哪些标准并简要说明。12、比较主流的三大编码体系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