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安全培训》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79495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32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安全培训》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劳动安全培训》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劳动安全培训》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劳动安全培训》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劳动安全培训》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安全培训》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安全培训》PPT课件.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劳动安全培训,江村车站 2013年4月,安全发展 国泰民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保障安全,1,前 言 根据集团公司关于加强2007年劳动安全工作的通知(广安发20072号),要求各单位围绕集团公司劳动安全控制重点,对本单位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开展危险性评价,确定关键点,按站段、车间、班组、岗位、人员、环境等进行分级,逐级确定劳动安全关键点,以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六有”(有关键点、有控制措施、有责任人、有检查频次、有检查记录、有整改消号记录)要求进行控制,达到层层保安全,人人来控制的目的。,2,劳动安全关键点(或劳动安全关键作业)是指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并能

2、使人员造成死亡或重伤,设备系统造成重大损失的生产场所(或作业)。劳动安全关键点,如:隧道、桥梁、弯道、道岔群、锅炉房、变配电所、起重吊车、高处作业场所等生产现场。劳动安全关键作业,如:线路、信号设备的维修、巡视作业,调车作业、乘务作业、接触网作业、检车作业、高处作业等,以及国家规定的特种作业。,3,危险性评价(风险评价、或安全评价)定义: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

3、防)。,4,目 录 劳动安全关键点(关键作业)控制管理 第一节 危险辨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第二节 安全评价(危险评价、或风险评价)第三节 风险控制(对策措施),5,第一节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一、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 二、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三、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四、机车车辆伤害事故的原因分析 五、调车伤害原因分析,6,第一节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一、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 1、危险有害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7,2、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生产中存在着危险有害物质

4、和能量 就会 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一旦失去控制导致危险有害物质的泄漏、散发和能量的意外释放。,8,(1)危险有害物质 是指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2)能量 工业化生产离不开各种能量,如动能、势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原子能。正常情况下,这些能量为生产、生活服务,非正常情况下,能量就会成为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或发展为)事故。,9,3、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失控的原因 物的不安全状态 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 事故原因 间接原因:管理缺陷,10,1)直接原因(1)物的不安全状态 缺乏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或这些装置有缺陷。如无防护

5、、防护不当或防护装置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如设计不合理、强度不足、异常状态运行、维修不当等;缺少个人防护用品或防护用品有缺陷;生产场所环境不良。如照明、通风、空间、堆放等问题;其他不安全状态。如操作工序、交通线路配置、存放物品等问题。,11,(2)人的不安全行为(有意或无意的)误操作、忽视安全警告;人为因素导致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的设备;操作方法不正确;其他。如物品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处于不安全位置、未停机维修、有分散注意力行为、未使用个人安全防护装置、穿着不合乎安全要求、紧急情况处理不当等。,12,2)间接原因(是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1)技术方面的原因

6、。如设计、安装、维修等错误;(2)人员安全素质方面的原因。如培训、教育不到位;(3)管理方面的原因。如安全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组织机构不健全、安全制度不完善、管理层不重视安全等(4)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如健康状况欠佳、心理状态不良等。,13,二、危险有害因素分类(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以下6大类。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6、其它危险、有害因素。,14,(二)、参照事故类别

7、分类 1、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爆破;(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它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它伤害。,15,2、参照“事故分类标准研究”分类(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成果),与国际接轨的从物理力学角度的分类,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20 类。(1)坠

8、落、滚落;(2)摔倒、翻倒;(3)碰撞;(4)飞溅、落下;(5)坍塌、倒塌;(6)被碰撞;(7)轧入;(8)切伤、擦伤;(9)踩伤;(10)淹溺;(11)接触高温、低温物;(12)接触有害物;(13)触电;(14)爆炸;(15)破裂;(16)火灾;(17)道路交通事故;(18)其它交通事故;(19)动作不当;(20)其它。,16,3、参照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类(1987年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联合颁发),将危害因素分为以下7大类。(1)生产性粉尘;(2)毒物;(3)噪声与振动;(4)高温;(5)低温;(6)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7)其它危害。,17,三、危险有害

9、因素的辨识 1、识别危险有害因素的范围 即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揭示系统的安全状况及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其识别的主要范围有:(1)物质危险的辨识;(2)生产过程的危险辨识;(3)设备或装置的危险识别;(4)作业环境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5)储运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6)重大危险源的辨识。,18,2、铁路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1)主要危险因素(1)机车车辆伤害(铁路交通事故);(2)触电伤害;(3)起重伤害;(4)高处坠落;(5)机械伤害;(6)物体打击;(7)火灾;(8)爆炸(锅炉、压力容器爆炸);(9)坍塌;(10)中毒和窒

10、息。,19,2)主要有害因素(1)高温危害(露天作业);(2)粉尘危害;(3)毒物危害;(4)噪声危害;(5)辐射危害。,20,四、机车车辆伤害事故的原因分析 列车冲突 无防护 防护缺陷 与人相撞 防护不当 列车伤害 避车缺陷 未下道 钻车被轧 下道不及时机车车辆 避车安全 伤害 车上坠落 距离不够 调车伤害,21,五、调车伤害原因分析(一)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固有的也有潜在的,主要有以下6个:1、调车场地不平整;2、照明不良;3、高站台作业;4、站内或专用线无人看守道口;5、设备或物料侵限;6、安全带损坏。,22,(二)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由于知识缺陷和生理心理缺陷等原因,往往造成有意或无意的

11、不安全行为,即违章违纪违劳。在调车作业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以下28个:1、盲目横过线路;2、作业中身体侵入邻线;3、穿越“危险天窗”;4、车辆运行中进入车档作业;5、停车未设防护进入车档或“危险天窗”作业;6、上下车地点选择不当;7、超速上下车;,23,8、迎面或反面上下车;9、运行中上下内燃、电力机车;10、在站台上车未停稳上下车;11、在车梯上探身过远;12、在机车脚踏板上双手离把;13、跨越车辆;14、骑坐车帮;15、在棚车车顶或装载超出车帮的货物上站立、行走;16、在装载易窜动货物的车辆间或货物空隙间站立、坐卧;17、两人及以上站在同一闸台、车梯或机车一侧踏板上;,24,18、经站台

12、时,站在低于站台的车梯上;19、在货场、专用线溜放调车作业;20、使用手闸未按规定选闸、试闸;21、上闸台作业未系安全带;22、上车前未确认脚蹬、车梯、扶手、踏板的牢固状态;23、进入货场、专用线前未进行检查;24、在钢轨上、车底下、枕木头、道心里坐卧或站立;25、非作业时,扒乘机车车辆,以车代步;26、徒手上铁鞋;27、未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28、晚班前未充分休息,精神不佳。,25,第二节 安全评价(风险评价)一、安全评价概述 二、评价单元的划分 三、安全评价分类 四、安全评价方法 五、安全检查表 六、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 七、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26,第二节 安全评价(风险评价)一

13、、安全评价概述 1、风险 是指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如保险人承担经济责任的风险叫保险风险。2、评价:原指评价货物的价格,今亦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27,3、安全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核心),得出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的评价(评价结论),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评价目的)。因此,安全评价(风险评价)是预测预防事故的高级阶段,是现代安全管理的中心工作。,28,4、危险性 是描述系统危险程度的客观量,它用危险概率和危险严重度来

14、表示可能的损失。即:危险性危险概率危险严重度 或危险性事故发生可能性事故后果严重性 或危险性事故发生可能性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事故后果严重性(即LEC法),29,5、安全评价的依据(1)法律、法规、规章、文件;(2)技术规范、标准;(3)其他有关资料;(4)风险判别指标。,30,34,6、危险辨识及安全评价程序,31,7、安全评价的作用(1)可以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有效地减少事故和职业危害;(2)可以促进实现本质安全化和系统安全管理;(3)可以用最少的投资达到最佳的安全效果;(4)可以促进各项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可靠性数据的积累;(5)可以提高企业领导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32

15、,二、评价单元的划分 1、安全评价单元 根据安全评价的需要,将评价对象(工程、系统)划分为一些相对独立的部分,其中每个相对独立部分称为评价单元。2、划分安全评价单元的原则和方法(1)以危险、有害因素类别为主划分;(2)以装置和物质特征(生产工艺或场所特点)为主划分。(3)可以将安全管理、外部周边情况单独划分为评价单元。,33,三、安全评价分类 1、安全预评价;2、安全验收评价;3、安全现状评价(含专项评价)。四、安全评价方法 1、安全评价方法分类(1)定性和定量;(2)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3)按评价目的;(4)按评价对象。,34,2、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1)安全检查表;(2)机械工厂安全性评

16、价标准;(3)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4)预先危险性分析;(5)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6)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7)危险指数评价法;(8)事件树分析;(9)事故树分析。,35,五、安全检查表(一)安全检查的目的和作用 1、目的:在于发现设备、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推进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2、作用:安全检查是及时发现危险、有害因素,消除事故隐患的主要措施,是实现设备、环境安全化的重要保证。,36,(二)分类 可分为日常性检查、专业性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前后的检查。1、日常性检查:经常的、普遍的检查。2、专业性检查:针对特种作业、特

17、种设备、特殊场所的检查。3、季节性检查:根据季节特点和安全特殊要求进行的检查。4、节假日前后的检查:节日前综合检查,节日后收心检查。,37,(三)搞好安全检查的方法和手段 一是积极推广应用安全检查表;二是采用科学的检测监控手段;三是坚持边查边改原则,及时整改事故隐患。1、安全检查表:就是安全检查项目的一个清单和备忘录,规定了检查内容、时间、要求、标准,由专人按规定时间逐项进行检查,把检查结果和检查人都填入表中。,38,安全检查表 检查日期:检查人:,39,2、安全检查表的类型(1)设计用安全检查表;(2)厂级用安全检查表;(3)车间安全检查表;(4)工段及岗位安全检查表;(5)专业安全检查表。

18、,40,3、安全检查表的制定 收集资料 辨识危险因素 确定检查项目和内容 分析危险因素 安全检查表 确定检查标准和要求 确定检查项目和内容 的制定步骤 确定检查时间 编制安全检查表,41,六、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格雷厄姆金尼法、或LEC法)1、原理及计算方法(1)原理: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前两者可看作是危险概率,后者相当于危险严重度。(2)计算方法:D L E C 其中:D作业条件危险性分值;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42,2、危险分值标准(

19、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按照必然发生的事故的概率为1,规定对应的分值为10;绝对不发生的事故的概率为0,而生产作业中不存在绝对不发生事故的情况,故实际上不可能发生事故对应的分值为0.1;将很少可能发生的事故对应的分值为1,以此为基础规定其它相对应的分值,如表1,并可应用插入法取中间值。,43,*:打分的参考点,表1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L),44,(2)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规定人员连续暴露在危险环境的分值为10,最小的分值为0.5,其它插入对应的中间值,如表2。(3)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规定需要治疗的轻伤对应分值为1,一次10人以上死亡事故对应的分值为100,其

20、它插入对应的中间值,如表3。,45,*:打分的参考点,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分值(E),46,*:打分的参考点,表3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可能结果的分值(C),47,3、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规定危险性分值在20以下为低危险性,属稍有危险,可以接受;在70160之间,有显著危险,需要采取措施整改;在160320之间,有高度危险,必须立即整改;大于320时有极度危险,应立即停止作业,彻底整改。如表4。,48,表4 危险性分值(D),49,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结果及对策措施一览表,50,七、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 1、评价原则(1)危险程度分级:按企业实际拥有的生产设备、设施、物品等固有的危险程度,分为

21、:级(低度危险);级(中度危险);级(高度危险)。(2)安全评价分级:按企业生产设施、作业环境和安全管理综合反映出的安全状态,采用千分制分级法,将安全等级分为:级(特级);级(安全级);级(临界级);级(危险级)。,51,2、评价指标 按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项目表,评价指标分为以下3类:综合管理、设备设施、作业环境。(1)综合管理评价 度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可靠性,预防事故发生的组织措施的完善性和对事故发生的控制能力。共有14项评价指标,10个安全检查表。,52,(2)设备设施评价 度量生产设备、设施固有危险性的大小及预防事故发生的技术措施的可靠程度。共有40项评价指标

22、,37个安全检查表。(3)作业环境评价 度量生产作业环境带来的危险与危害而引起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可能性的大小。共有11项评价指标,5个安全检查表。3、评价方法 采用资料核对、抽查考核和现场查证等方法。,53,第三节 安全控制 一、预防事故基本措施 二、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三、安全管理对策措施,54,第三节 安全控制 一、预防事故基本措施 1、预防事故的6项原则(1)消除(2)预防(3)减弱(4)屏蔽和隔离(5)联锁(6)安全信号和安全标志,55,2、预防事故的3项基础工作(1)完善安全生产条件(设备安全化)(2)提高作业人员素质(行为规范化)(3)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管理标准化),56,3、预防事故

23、的对策措施 本质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措施 安全技术措施 安全对策措施 安全管理措施,57,4、预防事故的安全法则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安全法则 即:1:29:300的事故概率法则 1件死亡或重伤事故 29件轻伤事故 300件无伤害事故(险肇事故)件事故隐患?,58,二、安全技术对策措施(一)安全设施 指企业(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将危险因素、有害因素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以及预防、减少、消除危害所配备的装置(设备)和采取的措施。如:安全防护装置、安全保险装置、安全控制装置、安全警示装置、检测检验设施、个体防护设施、事故应急设施等。,59,(二)通用安全技术 1、机械安全;2、电气安全;3、消防

24、安全;4、交通安全。(三)专业安全技术 如:铁路运输安全技术:包括车务系统(行车、客运、货运)安全、机务系统(乘务、供电、水电)安全、工务系统安全、电务系统安全、车辆系统安全等。,60,(四)预防机车车辆伤害对策措施 1、提速区段劳动安全关键点控制措施;2、调车作业劳动安全关键点控制措施;3、电气化铁路劳动安全关键作业控制措施等;,61,三、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一)建立安全长效机制;(二)落实安全主体责任;(三)抓好全员安全培训;(四)完善危险点(危险作业)监控制度;(五)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六)推行劳动安全卫生评估审核标准。,62,(一)建立安全长效机制 1、树立正确安全理念;2、健全安全管

25、理体制;3、完善安全运行机制。(二)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1、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2、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3、完善安全责任考核、奖惩和追究制度。,63,(三)抓好全员安全培训 1、抓好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资格培训;2、抓好关键点(关键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3、抓好每年的全员安全培训。(四)健全关键点(关键作业)监控制度 1、制定关键点(关键作业)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2、对关键点(关键作业)进行定期安全评估;3、加强劳动安全联防互控工作。,64,(五)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 1、作业标准化;2、设备、环境标准化;3、管理标准化。(六)强化劳动安全卫生评估审核 1、完善劳动安全卫生评估审核办法;2、细化劳动安全卫生评估审核标准;3、加强评估审核隐患整改复查工作。,警示高悬,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言危求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