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常见病害》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常见病害》PPT课件.ppt(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俗称卷叶虫、苞叶虫、白叶虫等,是我国稻区常发性的主要水稻害虫,一般使水稻减产1020%,严重时达50%以上,甚至导致绝产。初孵幼虫多在心叶、叶鞘内和幼嫩叶片上取食为害。幼虫进入2龄期开始爬至叶尖附近,吐丝将稻叶纵卷成苞,躲在苞内啃食叶肉,被害处呈透明白条状。3龄后食量大增,可将23片稻叶连缀在一起卷成虫苞,取食表皮和叶肉,留下一层白色薄膜。幼虫有转苞为害的习性,4龄后转苞频繁,一生可为害59片稻叶。为害严重时,稻田内叶片一片枯白。,形态特征,稻纵卷叶螟成虫淡黄褐色,体长约8毫米,翅展1618毫米。前翅有3条黑褐色条纹,中间
2、一条很短,后翅有两条黑褐色横纹,雄蛾在短纹上有瘤状毛块突起。前后翅外缘均有暗褐色宽带纹。卵扁平椭圆形,宽0.5毫米,长1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变为黄褐色。幼虫56龄,老熟幼虫1419毫米,初孵时绿色,后变黄绿色,老熟时桔红色,中后胸背面有8个小黑圈,前排6个,后排2个。蛹长710毫米,蛹体初淡黄色后变为黄褐色,圆筒形,尾部较尖,有8根臀刺。稻纵卷叶螟在适温下可多代连续繁殖,世代重叠发生,全国一年发生111代,各地发生的代数从北向南逐渐递增。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北纬30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该虫各虫态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228,相对温度80%以上。因此,78月份山东稻区多雨
3、、高湿,温度适宜,有利于23代发生为害,如高温干旱,虫害发生轻。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叶片嫩绿,稻株徒长,株间郁蔽,稻纵卷叶螟发生尤为严重。,防治方法,1、选用抗虫品种。水稻品种不同受害程度有差异,一般叶质硬肉薄、叶片窄的品种,发生轻。2、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适时烤田,促使水稻生长健壮,适期成熟,防止后期贪青徒长,以减轻为害。3、开展生物防治。在发蛾盛期,用松毛虫赤眼蜂、澳州赤眼蜂进行防治,也可以菌治虫,用杀螟杆菌、青虫菌每克含活孢子100亿以上的菌粉,每亩100200克,再加少量洗衣粉(约为农药用量的1/5),加水6075公斤喷雾,一般从孵化始盛期开始每隔45天用药一次,共23次。4、药剂
4、防治。抓住时机,适时用药。一般于蛾高峰日后57天或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25%杀虫双水剂每亩200克,或50%甲胺磷乳油每亩为7 5克,或50%杀螟松乳油每亩100克,兑水4050公斤喷雾。施药时间以早晨、傍晚为好,阴天全天均可,如细雨天用药应提高农药浓度。注意安全用药,防止人、畜中毒。,水稻白叶枯病 病原:黄单胞杆菌属普通型分蘖后症状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侵染线,后沿叶脉扩展病健交界处明显呈波浪状,黄褐色,最后枯白色,严重的可达全叶湿度大时,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急性型:发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和感病品种上病叶暗绿色扩展后全叶呈青灰或灰绿色,迅速失水后叶片纵卷
5、、叶青枯病部也有蜜黄色珠状菌脓 凋萎型一般不常见,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片叶先出现失水、青枯,然后其他叶片也相应地青枯剥开刚青卷的枯心叶,可见叶面有珠状黄色菌脓如折断茎基部用手挤压,有大量黄色菌脓溢出中脉型在剑叶下13片叶沿中脉逐渐表现淡黄色可向上下延伸并向全株扩展成为发病中心抽穗前便枯死,1.二化螟,二化螟又称钻心虫、截虫、白穗虫等,在我国稻区均有发生,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水稻自苗期至成熟期都可遭受二化螟的为害。为害状因水稻生育期不同而有差异。初孵幼虫先群集于水稻叶鞘内为害,蛀食叶鞘内部组织,被害叶鞘成水渍状枯黄,形成枯鞘;2龄后幼虫蛀入稻株内部食害,在分蘖期咬断稻
6、心,造成枯心苗;孕穗期为害造成枯孕穗;抽穗期为害造成白穗;乳熟期至成熟期为害造成虫伤株,虫伤株与健株外表无明显差异,但千粒重下降,造成大量秕谷,影响产量。3龄以后食量增大,可转株为害,严重时一头幼虫能为害810株水稻。成虫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或灰褐色,翅面散布褐色小点,外缘有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531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翅面褐色小点少,外缘也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有绢丝状反光。卵扁平,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乳黄色、黄褐色、灰黑色。卵块多呈长椭圆形,由数粒
7、至数百粒卵组成,排列呈鱼鳞状。幼虫有58龄,一般为6龄。初孵幼虫淡褐色,头为淡黄色,背部有5条棕色纵线,以后棕色纵线渐次明显,老熟幼虫体长2427毫米,淡褐色,体背5条纵线为褐色。蛹长1117毫米,圆筒形,初为淡黄色,腹部背面可见5条纵绒,后变为棕褐色,纵线渐渐不明显,发生特点,二化螟一年一般发生二代,以46龄幼虫在稻茬、稻草及杂草中越冬。越冬成虫5月中、下旬至6月初出现,白天潜伏在稻丛或杂草丛隐蔽处,夜晚活动,有明显的趋光趋嫩性。雌虫羽化后即能交配,12天后开始产卵,35天达到产卵高峰。雌虫喜欢在杆高、茎粗、叶片宽大、叶色浓绿的稻田产卵,在苗期卵产在叶片上部,圆杆后多产于离水面68厘米处的叶
8、鞘上,后卵孵化出幼虫进行为害。一代幼虫出现在6月中、下旬,而后钻入靠近水面的苗茎和叶鞘为害,造成枯鞘、枯心苗,一代成虫发生在7月底8月初。二代幼虫8月上旬开始发生,钻进稻茎为害,造成枯孕穗、白穗或虫伤株。二化螟一般多在施氮肥过多或追肥过晚、稻株徒长和靠近芦苇的稻田为害较重。温湿度对卵的孵化影响较大,一般温度2326,相对湿度8693%时,最有利于孵化。7、8月份多雨、潮湿、温度偏低或田间荫蔽,二化螟为害重;反之,干旱少雨、夏季气温高,不利于二化螟发生。药剂防治。6月中、下旬秧田后期、8月上旬拔节孕穗期是药剂防治的两个关键时期。,2.三化螟,三化螟只为害水稻,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三化螟从淮北到
9、鲁南地区,一年发生3代。一般越冬幼虫5月份化蛹,第一代幼虫发生在6月上、中旬,为害春稻和夏稻秧田;第一代成虫7月上旬羽化,第二代幼虫发生在7月中、下旬;第二代成虫8月上、中旬羽化,第三代幼虫发生在8月下旬到9月上、中旬。三化螟成虫白天潜伏于稻丛中,夜间活动,趋光性强。雌虫羽化后第二天晚上开始产卵,卵多产于叶片上部。春季温暖干燥,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会提早,发生量增多,反之,春季低温多雨,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推迟,发生量减少。遭受暴雨和洪水后,稻田被浸,稻株内幼虫和蛹会大量死亡。温暖多湿,对幼虫孵化和侵入有利。相对湿度在60%以下则不能孵化,气温超过40,侵入率低,幼虫易于死亡。初孵幼虫多先爬至叶尖
10、,吐丝下垂,借风飘至附近稻株,然后爬到适当部位蛀孔侵入。一株水稻有一头幼虫侵入,有时也多于1头,从孵出到钻入稻株平均4050分钟。幼虫蛀入后,先在叶鞘和茎节间适当部位作“环状切断”,把大部分维管束咬断,切口较整齐。断环形成后,幼虫长期留在断环上方取食稻株组织。幼虫在水稻分蘖期,多从稻茎下部近水面处蛀孔侵入为害造成枯心。水稻孕穗期,幼虫从叶鞘或叶鞘合缝处潜入,抽穗期多从剑叶叶鞘口附近蛀茎侵入,造成白穗。1、减少越冬虫源。5、药剂防治。如卵孵化始盛期每亩枯心团60个以上时,应立即用药,如3060个可在孵化高峰期用药,到孵化高峰仍未达到30个的地块,可只防治枯心团。每亩用25%杀虫双水剂250毫升,兑水60公斤喷雾,或用5%杀虫双颗粒剂每亩1.5公斤拌细潮土20公斤撒施,效果较好。也可每亩用40%氧化乐果乳油125毫升,或50%杀螟松乳油1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施。施药时,田中必须保持35厘米浅水层35天,否则,田中缺水易降低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