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科临床固定疗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591331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伤科临床固定疗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医伤科临床固定疗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医伤科临床固定疗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医伤科临床固定疗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医伤科临床固定疗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伤科临床固定疗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伤科临床固定疗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伤科临床固定疗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是指为了维持损伤经手法或手术整复后的位置,防止断端再移位,复位后必须给予有效的固定,这种方法称为固定疗法。固定疗法分为外固定和内固定两类。(一)外固定常见的外固定有夹板固定、石膏绷带固定、牵引固定和外固定架(器)固定等。1.夹板固定采用合适的材料(如柳木、杉树皮、竹片等),根据肢体形态加以塑形,制成适用于各部位的夹板,并以固定垫配合,用布带扎缚,保持骨折复位后位置的固定方法,称为夹板固定。制作夹板的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韧性、弹性、穿透性及吸附性,且质地轻宜。南方多选用杉树片、竹片;北方选用柳木板、纸板。(1)夹板固定的原理利用扎带对夹板的约束力配合固定

2、垫对骨折断端产生的防止或矫正成角畸形和侧方移位的效应力,充分利用肢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使肢体内部动力因骨折所致的不平衡重新恢复到平衡,从而保持复位后骨折断端的稳定性。(2)夹板固定的适应证四肢闭合性骨折,但股骨骨折因肌肉收缩力大常需配合持续牵引治疗。四肢开放性伤口,创面较小或伤口经处理而已愈合者。四肢陈旧性骨折,适合手法复位者。(3)夹板固定的禁忌证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固定不牢靠部位的骨折,如锁骨骨折、股骨颈骨折等。肢体肿胀严重伴有水疱者。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循环差者。(4)夹板的规格及制作要求规格夹板的大小,厚薄要适宜。夹板固定一般用45块(一般上肢4块,下

3、肢5块),总宽度为所固定肢周经的4556,各夹板间应留lL5cm间隙。夹板的厚度应以具备足够的支持力为原则,一般为L54mm,当长度增加时,厚度亦应相应增加。夹板的长度应根据患肢的长度、骨折的部位决定。固定形式固定方法分不超关节固定与超关节固定两种。不超关节固定适用于骨干部骨折,夹板的长度等于或接近骨折段肢体的长度,以不妨碍上下关节活动为度;超关节固定适用于关节内及近关节骨折,其夹板通常超出关节23cm,以能绑缚扎带为度。制作要求夹板的形状要根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制作成适宜的尺寸和形状(图279),夹板的四角要圆滑,以免夹坏皮肤,需要塑形者,用热水浸泡后再用火烘烤,弯成各种需要的形状,内层附毡

4、垫或棉垫,外套纱织套备用。图2-79图2-79常用夹板(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7页图2-79常用夹板)(5)固定垫(压垫)作用:安放在夹板和皮肤之间,利用固定垫所产生的压力或杠杆力,以维持骨折整复后的良好位置;并有轻度矫正残余移位的作用。材料性能:固定垫的材料应质地柔软,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能维持一定的形态,有一定的支持力,能吸水,可散热,对皮肤无刺激,如棉毡、毛头纸等。固定垫内可置金属纱网或金属丝,便于X线检查识别其位置。尺寸:固定垫的大小及厚薄,必须根据骨折再移位的倾向及其放置部位而定。厚而硬的固定垫易引起皮肤压疮或肢体缺血,薄而软者不能发挥作用。种类:常用的固定垫有以下

5、几种(图280)。平垫:适用四肢长骨干骨折、肢体平坦处。其宽度可稍宽于夹板,以增大与肢体的接触面,长度应根据使用部位而定,成人一般为48cm,其厚度根据使用部位软组织厚薄而定,一般为1.54cm0塔形垫:多用于肢体关节凹陷处,如肘关节内、外侧,肱骨内、外上镰的上方,其中间厚,两边薄,外形象宝塔样。梯形垫:适用于肢体斜坡处,如肘关节后侧,做成一边厚、一边渐薄,如阶梯状的固定垫。高低垫:适用于锁骨骨折。为一边高、一边低,适应锁骨上窝形态的固定垫。抱骨垫:适用于骸骨骨折及尺骨鹰嘴骨折,呈半月形。葫芦垫:适用于横骨头脱位或骨折,呈两头宽,中间窄的葫芦形。横垫:适用于楮骨远端骨折。厚薄一致,呈长条形,一

6、般为67cm,宽1.52cm,厚约0.30.5cm。合骨垫:适用于下尺槎关节脱位。为两头较厚,中间较薄的凹陷形固定垫。分骨垫:适用于尺槎骨干、掌、跖骨骨折。以一根铁丝为中心,外用棉花卷成梭形(图2-81)。空心垫:适用于内、外踝骨折。在平垫中心剪一圆孔即成。大头垫(蘑菇垫):适用于肱骨外科颈骨折,如蘑菇状。图2-80图280固定垫(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7页图2-80固定垫)图2-81图2-81分骨垫示意图(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8页图2-81分骨垫示意图)使用方法使用压垫时,应根据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来选用适当的压垫。常用的压垫放置法有:(图2-82)。一

7、垫固定法:直接压迫骨折片或骨折部位。多用于移位倾向较强的撕脱性骨折分离移位,或较大的骨折片,如:肱骨内上踝骨折,外踝骨折(空心垫),挠骨头脱位(葫芦垫)等。二垫固定法:将两垫分别置于两骨折断端原有移位的一侧,以骨折线为界,不能超过骨折线。适用于有侧方移位倾向或残余侧方移位的骨折。三垫固定法:一垫置于骨折成角移位的角尖处,另两垫置于尽量靠近骨干两端的对侧,三垫形成加压杠杆力。用于有成角移位倾向或残余成角移位的骨折。压垫的作用仅限于防止骨折再发生侧方移位或成角移位,及矫正残余侧方或成角移位。临床不可依赖压垫进行复位,否则加压过度可造成皮肤压疮甚至肢体缺血。图2-82图2-82压垫放置法(引自124

8、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8页图282压垫放置法)(6)扎带:扎带通常采用宽L52cm的布带或使用绷带,一般用34条。应先绑中间的一条或两条,然后绑扎远端的一条,最后绑扎近端的一条。绑扎时将扎带在夹板外缠绕两周后打上活结,打结时应两手同时用力,切忌单从一头用力抽紧。活结应打在前侧或外侧板便于操作的部位,各扎带间距应基本相同。扎带的松紧度要适当,过紧可加剧肿胀,压伤皮肤,甚至造成肢体缺血;过松则不起固定作用。扎带绑扎好后,以能不费力地拉动扎带,在夹板上面上下移动ICm为宜(约800克的拉力)。(7)夹板固定的操作步骤及方法步骤:外敷药物一放置固定垫一安放夹板一捆扎布带。包扎方法:夹板固定的包

9、扎方法有:续增包扎法、简单包扎法。续增包扎法:在骨折局部外敷药物并盖上敷料,然后从肢体远端向近端松松的包扎12层绷带(固定外敷药物及敷料,使无夹板部位的肢体受压均匀);放置固定垫,并放置两块起主要作用的夹板,以绷带包扎两周,再放置其他夹板,亦用绷带包扎,最后绑缚扎带34条(图2-83)。续增包扎法的优点是夹板不易移动,肢体受压均匀,固定较为牢靠。图2-83图2-83续增包扎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9页图2-83续增包扎法)简单包扎法:敷药、放置压垫等步骤同续增包扎法,只是在安放夹板时是一次将所有夹板等距放置于肢体的四周,然后用扎带34条绑扎。必须指出,局部外敷药仅用于稳定性

10、骨折,如用于不稳定性骨折,换药时可导致骨折错位。(8)夹板固定的注意事项抬高患肢,以利消肿。如怀疑患肢可能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者,则不宜抬高。密切观察伤肢血运。固定后的14天尤应密切观察,主要观察患肢末端脉搏、颜色、感觉、肿胀程度、手指或足趾活动等。如发现有缺血的早期表现,应立即拆开外固定,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防止骨突部皮肤受压。骨突处皮下组织少,无肌肉,受压后易产生血运受阻,甚至发生压迫性溃疡。如固定后,骨突部位疼痛,应及时拆开夹板检查。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骨折经夹板固定后,12天内患肢肿胀加剧,此时应及时放松扎带;反之数天后当肿胀消退时,夹板出现松动,又应及时扎紧。夹板固定后的710天内,应

11、每天检查12次。定期X线检查。骨折固定后,两周内骨折尚无纤维连接,故应作X线检查(每周12次),如发现骨折移位应及时复位。骨折23周后已形成纤维连接,其再错位的可能性减少(少数老年人特殊部位骨折除外),检查次数可相应减少。及时指导患者练功。应将上述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并将练功的目的意义向患者说明,教会并督促其执行正确的功能锻炼。练功必须遵循主被动练习结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解除夹板固定的时间。骨折愈合达到临床标准时,即可解除夹板固定。2.石膏绷带固定利用熟石膏遇水可重新结晶而硬化的特性,将其做成石膏绷带包绕在肢体上,通过固定骨折上下关节,达到稳定骨折的作用,这种固定方法称为石

12、膏固定。近年来采用树脂绷带固定者日渐增多。石膏固定的优点是:能够根据肢体的形状而塑形,干后十分坚固,固定作用确实可靠,便于搬动和护理,不需经常更换。其缺点是:干固定形后,如接触水分可软化变形而失去固定作用;固定后无弹性,不能随时调节松紧度,难以适应肢体在创伤后的进行性肿胀,容易发生过紧现象,而肢体一旦消肿,又易发生过松现象;另外由于石膏固定范围较大,固定期内无法进行功能锻炼,易遗留关节僵硬等后遗症。石膏凝固的时间随温度和石膏纯度而异,在4042C温水中,约需10-20分钟。水中加少许食盐,可缩短凝固时间。石膏绷带一般可买成品,亦可自制。(1)石膏固定分类无垫石膏固定和有垫石膏固定:无垫石膏固定

13、仅在骨突出部位放置衬垫(图2-84),虽然固定效果好,但易压伤皮肤而影响血运,现在少用。有垫石膏是将整个肢体先用棉垫由上而下全部包好,固定效果较差,但对皮肤和血运影响小,患者感觉舒适,多用于骨伤科术后的固定。石膏托、石膏夹板和管形石膏等。(2)石膏固定的操作步骤及技术。体位:将患肢置于功能位(或特殊要求的体位)进行固定,并由专人扶持或用石膏床牵引架维持。放置衬垫:按有垫或无垫石膏的要求放置。一般用棉卷或棉纸卷缠绕骨突部位或整个肢体几匝。制作石膏条:用干石膏绷带,按要求铺展,折叠数层,制成干石膏条,然后折好,捏住其两端放入水中浸泡。石膏绷带的浸泡及去水:将石膏卷或折叠好的石膏条轻轻平放于3040

14、oC的温水中,根据操作速度,每次放入12个,待气泡出尽后取出,以手握其两端,挤去多余水分,即可使用(图2-85)。将浸湿去水的石膏卷,按所需的长度,在石膏台上迅速铺展,来回折叠,边铺边用手抚平,以驱尽气泡,使各层凝合密切。图2-84图2-84需要放置衬垫部位(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50页图2-84需要放置衬垫部位)图2-85图2-85石膏绷带的浸泡及挤水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51页图2-85石膏绷带的浸泡及挤水法)包扎石膏绷带的基本方法(图2-86):包扎石膏卷时,一般由上而下顺序包缠,要将石膏卷贴着肢体向前滚动,使下圈绷带盖住上圈的1/3,并注意保持石膏绷

15、带的平整。在躯干及肢体的曲线明显,粗细不等之处,当需向上、下移动绷带时,要提起绷带的松弛部分拉回打折,使绷带贴合体表。操作要迅速、敏捷、准确,两手相互配合,一手缠绕绷带,另一手朝相反方向抹平,要使每层石膏之间紧密贴合,不留空隙。石膏的上、下边缘及关节部位要适当加厚,以增强其固定作用。整个石膏的厚度以不折裂为原则,一般为812层。图286图2-86石膏绷带固定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51页图2-86石膏绷带固定法)塑捏成形、修整及标记:当石膏绷带包至一定厚度尚未硬固时,可用手掌在一定部位施加适当均匀、平面性的或弧形压力,使石膏能与肢体的轮廓相符(须在数分钟内完成),以增强石膏的

16、固定性能,如足弓的塑形。此外,移位骨折石膏固定后,为维持骨折的对位,可采用加压塑形的方法使石膏与肢体外形凹凸一致,形成三点固定作用力,以有效地控制骨折的移位。为便于计算治疗时间判断治疗情况,可在管型石膏外用色笔注明诊断、受伤(或手术)及固定日期,有创面或切口者,亦应注明其所在部位,以便开窗。(3)石膏固定后的注意事项石膏固定完成后,要维持其体位直至完全干固,尽量用手掌扶持肢体,忌手指抓提,为加速石膏的干固,可用电吹风或红外线灯泡烘干。抬高患肢,以利消肿,肢体肿胀消退后,如石膏固定过松,失去作用时,应及时更换石膏。患者应卧木板床,并用软枕垫好石膏,注意保持石膏清洁,勿使污染,变动体位时,应保护石

17、膏,避免折裂或骨折错位。寒冷季节应注意患肢外露部分保暖。炎热季节,对包扎大型石膏的病人,要注意通风,防止中暑。防止局部皮肤,尤其是骨突部受压,并注意患肢血液循环有无障碍,如有肢体受压现象,应及时将石膏纵行全层剖开松解,进行检查,并作相应处理。石膏干后开始做未固定关节的功能锻炼,同时应指导患者及时进行主动肌肉舒缩锻炼,并定期进行X线摄片检查。(4)石膏拆除的时间骨折到临床愈合标准时可拆除石膏。3.牵引固定牵引疗法是通过牵引装置(图2-87),利用悬垂重量为牵引力,身体重量为反牵引力,以克服肌肉的收缩力,整复骨折、脱位,预防和矫正骨折移位、软组织挛缩,以及某些疾病术前松解或术后制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18、牵引疗法既可用于整复移位,也可作为固定方法。临床常分为皮肤牵引、骨牵引和布托牵引三种:图2-87图2-87牵引装置(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53页图2-87牵引装置)(1)皮肤牵引皮肤牵引包括胶布牵引和皮套牵引,系利用胶布粘贴于皮肤或皮套包压固定于皮肤上,牵引力直接作用于皮肤,间接作用于肌肉和骨骼而获得牵引效果。此法简单易行,对肢体损伤较小。【适应证】多用于下肢需要对抗的力量较小的骨关节损伤和其它疾患,如儿童股骨骨折、老人股骨转子间骨折、酸关节脱位复位后的制动、肢体肿胀严重不能即刻复位者等。肱骨外科颈骨折有时亦可用上肢悬吊皮肤牵引。【禁忌证】皮肤创伤、静脉曲张、慢性溃疡、血管硬化

19、剂栓塞、皮炎、对粘胶过敏、骨折严重错位需要较大力量牵引者。【操作方法】海棉牵引带用特制海棉牵引带进行皮肤牵引,操作简单,需要注意的是在骨突部位,如双踝、胫骨前缘等处,要用软物加以保护。皮肤牵引术前准备:剃除体毛,涂上安息香酸酊,可增加粘性,减少胶布对皮肤的刺激;然后剪下所需长度(为骨折线以下长与扩张板宽之和的2倍)、宽度(为伤肢最细部位周径的1/2)的粘胶条,并在粘胶条中央贴上带孔的正方形扩张板,两端各分为3份后撕开1030cm;用少许棉垫垫好骨突处。操作:将胶布贴在患肢上,再以绷带包扎,最后将牵引绳拴在扩张板中央,患肢置牵引架上,装上滑轮和牵引重蛇,抬高床脚,借患者体重作对抗牵引(图2-88

20、)。牵引重量25kg.皮肤牵引时间一般不超过23周。图2.88图2-88皮肤牵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54页图2-88皮肤牵引)(2)骨牵引系利用钢针或牵引钳穿过骨质进行牵引,牵引力直接作用于骨胳。骨牵引的优点是能承担较大重量,纠正骨折重叠或关节脱位所造成的畸形,牵引后便于检查患肢及便于照顾,还可配合夹板固定,便于患肢功能锻炼;其缺点是需要经皮穿针,有引起感染的可能,此外穿针时也有损伤神经、血管、儿童骨箭或劈裂骨质的危险。【适应证】适用于需要较大力量才能整复的成人骨折、不稳定性骨折、开放性骨折以及颈椎骨折脱位等。【禁忌证】有软组织裂伤及进针部位皮肤有溃疡、皮炎者。【操作方法】

21、患肢皮肤准备后,置于牵引架上适当的体位,确定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于穿刺点用0.5l%普鲁卡因直达骨膜麻醉后,用手向上拉紧皮肤,以牵引针穿破皮肤直达骨骼(注意穿入方向与骨干纵轴垂直,与关节平行,或按要求与关节面成一定角度),徐徐旋转手钻,将针逐渐穿过骨皮质及对侧皮肤,至两侧皮外牵引针等长,用酒精纱布和纱布垫保护两侧针眼,最后装上牵引弓,按骨折的类型及体重设置牵引重量,放置适当体位后进行牵引。应用此法必须注意无菌技术操作,防止穿刺部位发生感染,注意穿刺方向,谨防穿入关节囊或损伤附近的主要神经血管。常用的骨牵引:股骨镖上牵引(图2-89)【进针部位及方向】内收肌结节上2cm处或骸骨上缘横线与腓骨

22、小头前缘纵线之交点;由内向外进针。【适应证】股骨颈、转子间、干、踝上骨折,骨盆骨折,髓关节中心性脱位等。【重量及时间】810kg或体重的1618;维持35kgo时间56周。图2.89图2-89股骨牌上骨牵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54页图2-89股骨牌上骨牵引)胫骨结节骨牵引(图2.90)【进针部位及方向】胫骨结节最高点向后1.5cm,再向下ICm处;由外向内进针。【适应证】股骨颈或转子间骨折、伸直型股骨髅上骨折、股骨干上1/3骨折。【重量及时间】810kg或体重的1618;维持35kgo时间56周。图2.90图2.90胫骨结节骨牵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55

23、页图2-90胫骨结节骨牵引)跟骨牵引(在小腿下方垫一沙袋使足跟抬高后进行)(图2-91)【进针部位及方向】位于内踝最高(顶)点向下向后各3Cm处,由内向外进针;或在内踝与足跟后下缘联线中点作为穿针点。由内向外穿针,穿针时应注意角度,胫腓骨骨干骨折时,针与踝关节面略呈倾斜15,即针的内侧进入处低,外侧出口处高(相差约1cm),有利于恢复胫骨的正常生理弧度。【适应证】胫腓骨骨干骨折、踝部骨折脱位、部分跟骨骨折。【重量及时间】重量56kg;维持34kg。时间46周。图2.91图2-91跟骨骨牵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55页图2-91跟骨骨牵引)尺骨鹰嘴牵引(图2-92)【进针部位及

24、方向】尺骨鹰咀尖下2cm与尺骨喳向前一横指交点处,由内向外进针。【适应证】难以整复或严重肿胀的肱骨踝间骨折;肱骨下端粉碎性骨折,严重移位的肱骨干开放性骨折。【重量及时间】重量24kg。时间34周。儿童患者作尺骨鹰嘴牵引则更为简便,可用大号巾钳(先将巾钳头端的前倾角敲平)代替细钢针和牵引弓,按测定点自尺骨崎两侧钳入骨皮质内即可。牵引重量25kg.图292图2-92尺骨鹰嘴骨牵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56页图2-92尺骨鹰嘴骨牵引)颅骨牵引(图2-93)【进针部位及方向】剃光头发,常规头皮消毒,患者仰卧头枕沙袋,以颅骨中线和两乳突在头顶部连线交点为中点,向左右旁开3.5Cm定为冰

25、钳(颅骨牵引弓)钉尖插入部位,在局麻下分别作l2cm的皮肤切口,用拴上安全螺丝帽骨钻钻头,按与颅骨呈45。角的方向钻穿颅骨外板(成人约4mm,儿童约3mm),注意防止穿过颅骨内板而伤及脑组织。然后将冰钳钉尖插入骨孔内,旋紧并固定,以酒精纱布覆盖伤口,抬高床头,牵引绳系上冰钳通过滑轮进行牵引。【适应证】适用于颈椎骨折脱位【重量及时间】一、二颈椎用4kg,每下一推增1kg,复位后用4kg维持。图2.93图2-93颅骨骨牵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56页图2-93颅骨骨牵引)(3)布托牵引枕颌布托牵引:将枕颌布带套在头部,抬高床头,系上牵引绳和重量,通过滑车进行牵引。3周后亦可作坐位

26、间歇牵引。适用于牵引时间短,只需稍作固定的无移位的颈椎损伤和疾患等。牵引重量一般不超过5kg(图2.94)。图2-94图2-94枕颌布托牵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57页图2-94枕颌布托牵引)骨盆兜悬吊固定:利用其向中间挤压作用而进行整复固定。适用于耻骨联合分离(图2-95)。图2-95图2.95骨盆兜悬吊固定(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57页图2-95骨盆兜悬吊固定)骨盆牵引:用骨盆牵引带套住骨盆,通过牵引绳、滑轮挂牵引坨进行牵引。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胸腰椎骨质增生等疾患(图2-96)。图2.96图2-96骨盆牵引带牵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

27、57页图2-96骨盆牵引带牵引)4.外固定器固定应用骨圆针或螺纹针经皮穿入或穿过骨折远近两端骨干,外用一定类型的外固定器连接两端钢针,通过(螺旋)牵引或钢针的移动、旋转使骨折复位并固定的方法,称为外固定器疗法(图2.97)。(1)类型由于四肢各部位骨骼及周围组织不同,以及骨折部位和类型的差异,骨科外固定器的种类众多。根据其几何构型,可分为:单边式、双边式、四边式、三角式、半环式、全环式、针板结合式等几种。(2)适应证各种新鲜不稳定型骨折(四肢骨折、锁骨骨折、骨盆骨折等)。开放与感染性骨折(有利于创口换药和观察病情)。软组织损伤、肿胀严重的骨折(用于伴有较广泛软组织挤压伤的闭合性骨折)。长管状骨

28、骨折畸形愈合、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经手术治疗后可使用外固定器。关节融合术、畸形矫正术后均可用外固定器加压固定。下肢短缩需要延长者。(3)操作基本要求手术要在手术室进行,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熟悉穿针及邻近部位的解剖结构,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穿针前要手法纠正骨折的旋转及成角畸形,并标明进针点及角度。进针处皮肤及软组织要切开05ICm以消除其张力,避免钢针压迫皮肤及软组织。穿针部位应避开骨折血肿区及远离创面。固定钢针应贯穿骨干横断面的中线与骨干垂直,与关节面平行。穿入钢针时,只宜用手摇钻慢慢钻入,不能用锤击或高速电钻,以免损伤骨及软组织。针孔处应用酒精纱布保护,防止感染。在骨折复位的应用中,应

29、以手法为主,器械为辅,先手法后器械。(4)术后管理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并注意观察患肢远端血运、感觉及活动。每天定期检查固定针有无松动,固定器有无变位及固定螺母是否松动,以保证固定器的固定效果确切可靠。在X线检查骨折愈合时,拆除外固定。图2-97图2-97复位固定器固定骨折(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57页图2-97复位固定器固定骨折)(二)内固定内固定是在骨折切开复位后用金属内固定物维持骨折复位的方法。均属手术治疗的范畴(图2-98)o常见内固定种类有不锈钢丝、螺丝钉、钢板螺丝钉、骨圆针、髓内针及可吸收内固定物等。1、内固定的植入方式(1)切开后置入内固定物。常用方法有:钢丝内

30、固定、螺丝钉内固定、接骨板螺丝钉内固定、骨圆针内固定、髓内针内固定等。(2)在X线下手法复位或针拔复位后,闭合将钢针插入作内固定。常用方法:髓内针内固定。图2.98图2-98内固定(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58页图2-98内固定)2、内固定的适应证(1)手法复位外固定未能达到骨折功能复位标准,影响肢体功能者。(2)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或骨折合并脱位,手法难以达到满意复位者。(3)关节附近的撕脱性骨折,外固定难以维持其对位者。(4)手法复位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后的位置,影响骨折愈合者。(5)骨折断端间嵌入软组织,手法复位难以解脱者。(6)骨折同时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或肌腱、韧带完全断裂者。(7)多发骨折和多段骨折。(8)开放性骨折,损伤时间短且软组织条件好者。(9)陈旧性骨折及畸形愈合,不适合手法复位者。(10)骨折不愈合、骨缺损在行植骨术同时进行内固定。3、内固定的禁忌证(1)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者。(2)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糖尿病等。(3)伴有严重骨质疏松,难以承受内固定物者。(4)全身或患肢局部有活动性感染者,如骨髓炎。(5)患肢皮肤或软组织大面积缺损未修复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