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前赤壁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前赤壁赋》PPT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苏轼,第九讲 前赤壁赋,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4、掌握苏轼词的特点、地位及代表的豪放词派,教学难重点:1、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第一节 豪放词派的创始人苏轼,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
2、,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现在已逐渐淡化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分发。,如果没有苏轼,宋代文学将会平淡得多。,一、苏轼的生平与个性,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
3、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后苏轼虽经营救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精神上也因这一场卑鄙的文字狱受到沉重打击,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苏轼的人格精神可从两方面归纳:他既严正又平和,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
4、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加以充分的表现。苏轼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因而获得他们普遍的尊敬。,二、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
5、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苏轼在散文写作上,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其写作手法比前人更自由,常打破各种文体习惯上的界限,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胸中的感受、联想为主,信笔写去,文章结构似乎松散,但却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在语言风格方面,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第二节 作品欣赏,一、写作
6、背景,前赤壁赋是一篇诗情与哲理融合的优秀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元丰二年(1079)时,谏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写诗文反对新法,苏轼因而被捕人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赦出狱以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到监管而不得签书公事。政治上遭受这种严重打击,苏试的内心自然是十分苦闷的;但他并不消极,而是放情山水,随缘自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在十分苦闷而又努力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苏轼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
7、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小知识,二、作品串讲,前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清风缓缓吹来,水面风平浪静。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
8、之间。,农历每月十六,介后,介后,干支纪年法,助词,劝酒,在之后,已经,掀起,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面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凭”,所去的地方,任凭,越过,无边无际的样子,助词,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飞升仙境。,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在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
9、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 逆流而上。,逆流而上,遗弃(脱离),流水上映着的月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而吹箫伴奏,,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定语后置标志,悠远的样子,指代“歌”,心怀,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我有些 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幽深的山谷,忧伤的样
10、子,使动,使动,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名作状 向西 向东,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大江斟酒,横握着长矛吟诗,环绕,斟酒,被动,名作动 向东
11、挺进,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何况我和你在江边上捕鱼打柴,,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安,哪里;宾语前置,在安,在,介后,意动用法 以为伴侣 以为友,名作动,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小船,酒杯,生命短暂的小昆虫,来,片刻,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
12、风,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多得,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携带,一直到永远,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从整个大江来看)它实际上不曾流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那月亮时圆时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孔子论语,消失,假设,月圆月缺,到底,发语词,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13、,,而又何羡乎?,我们又 羡慕什么 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 大自然 的 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 杂乱一片。,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
14、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杂乱堆放的样子,“于”在,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三、内容赏析,在赏析中带着5个问题去思考: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2、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3、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4、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5、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全文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快心情。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第二层:写月出后的景色与登仙之乐。,这一段写景主要抓住清风、明月、
15、江水这三个方面,不仅准确地概括出这次夜游赤壁具体环境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作者的主要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章的艺术构思和结构上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这三者成为构成全篇艺术意境的主要物象;另一方面,后文的主客问答,议论人生,这三者“清风、明月、江水”又成为取譬的依据,使物我融合,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段(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这段分两个层次:第一层:写酒乐甚而作歌;第二层:写萧声哀怨,由乐生悲。,1、这里有了几种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拟人(箫的声音如诉如泣)。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以“细丝”喻“余音
16、”是打通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比喻”,化抽象为具体。3、这段萧声的描写中灌注的情感基调悲。,与下文有何联系?,第三段(从“苏子愀然”至“托遗响于悲风”)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写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写了吹箫客人怀古伤今,因人生无常而生悲。,“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1、这段文字体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2、为什么要提出这种人生态度宣泄失意后的悲观情绪,并为后文倡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作铺垫。3、指出其中的比喻及比喻的意义“一叶”比喻“扁舟”的小;“蜉蝣与天地”喻人生短暂;“渺沧海之一粟”喻人生之渺小。4、上下联构成对偶关系的对
17、偶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5、自身含对比的句子“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6、成语沧海一粟。,第四段(从“苏子曰”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第一层,作者即景生情,就眼前的“水”和“月”作为例证和喻证来阐述万物的变与不变。第二层,作者进而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的观点加以论说。第三层,主客认识有了飞跃,思想上的矛盾也解决了。只有忘怀得失,才能知足常乐。,作者为何发这样的议论消解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悲观情绪,倡导遵循自然常道、乐观旷达的积极人生态度。为什么说这里体现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仕途失意下,不消极
18、悲观而能旷达处之;以相对性看待世间万事万物,从大自然中品味人生,这就是身处逆境时的积极进取精神。为什么说这里关于“水”和“月”的举证即是例证又是喻证从万物都处于变与不变的普遍道理来看,“水”与“月”的例证只是两个例子,故为例证;从自然之理来阐明人生态度的角度来看,此举证只是两个比喻,故应视为喻证。,第五段(从“客喜而笑”至结束)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这段是转悲为喜,主客二人开怀畅饮,忘掉了一切忧愁苦闷,兴尽而酣睡,在一种欢畅愉悦的气氛中结束全文。,这段舟中尽兴饮酒的结尾,与开头泛舟饮酒遥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综合全文,作者写作此赋,旨在展示对被贬的不满和与现实抗衡的心迹,以旷达乐观的态
19、度表明自己决不妥协。,讨论:本文按照什么样的线索?分成几部分?,本文是按照情感的线索分为三部分:乐-悲-乐1、乐设疑:苏子因何而乐?从哪可以看出?(第一自然段)泛舟游玩见景而乐 精美语句可以看出,2、悲 讨论:苏子缘何转悲?有几层原因?(第二、三自然段),一层:客人吹箫,箫生悲愁;二层:主客问答,人生苦短,3、喜(乐)(第四、五自然段)变与不变的庄子相对主义哲学思想,纵情大自然。,纵观全文,本文以作者的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惨,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四、主题,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
20、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五、艺术特色,1、多种表现方法综合运用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以主客对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议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得十分巧妙、自然,创造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产生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2、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作者把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感情的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
21、不管是事件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或对人生的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全篇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 悲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3、语言形象生动,准确优美。,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优美,对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炉火纯表的地步。如开头一段写景,好词比比皆是。以“清”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描绘清风的微微吹拂,用“不兴”描绘水波的平静。眼前这幅安谧宁静的画面,使人感到舒适畅快、爽然无比。写月用“徘徊”一词,既写出了月亮升起时的真
22、实情况,又赋予月亮以人感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白”、“横”、“接”,写出了江面上白茫茫的雾气和月光下水天相接的情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用“纵”、“凌”,二字描绘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如地随意荡漾的动态。,成语归纳,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2、正襟危坐:使衣襟端正,使身子端正,这里是使动用法。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6、羽化登仙: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这里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23、的意思)7、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8、旌旗蔽空:旌旗:旗帜;蔽:遮蔽。旌旗繁多遮蔽天空。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9、横槊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10.水波不兴: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平静。11.冯虚御风:意思是无所凭借,能驾风飞翔。12.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13.山川相缪:形容山与河流相互交错。,思考与练习:,1、文章结构如何体现了作者感情变化的内在线索?,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这里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箫声?(2)这里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3)“余音袅袅,
24、不绝如缕”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4)这段箫声的描写中灌注着怎样的情感基调?与下文有何联系。,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叹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予之所共适(1)作者为何而发这段议论?(2)概括本段两个层次的大意。(3)为什么说这里体现的是积极人生态度?(4)为什么说这里关于“水”和“月”的举证既是例证又是喻证?(5)作者是怎样化抽象为具体的?,乌台诗案,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 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