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检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学检测》PPT课件.ppt(1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2,血浆 一 水分(9192)(5560)一 血浆蛋白(89)一 糖、脂、尿素、无 机盐、气体等 血细胞 一 白细胞 WBC(40-45)一 红细胞 RBC 一 血小板 PLT,3,血液检查:1、诊断血液系统疾病2、其它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4,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1、掌握: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及结果变化的临床意义。2、了解:RBC和WBC的异常形态及临床意义。,5,RBC发育,6,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一、红细胞(RBC)计数 血红蛋白(Hb)测定,7,(一)概述:红细胞的组成 水分 65 血红蛋白 34 有机、
2、无机物 1,8,正常RBC形态:双凹盘状、无核、经瑞氏染色后,呈淡红色,中心着色较淡,周边着色较深、平均直径7.5um、直径69um。,9,10,11,血红蛋白降解:珠蛋白 胆色素 Fe2+,12,生成:骨髓(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造血干细胞红系统的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5天)外周血(120天),13,合成所需原料:蛋白质、叶酸、VB12、Fe2+等。影响合成因素:EPO、睾丸激素、神经体液因素。,14,(二)参考值,RBC Hb成年男性 4.0-5.5*1012/L 120-160 g/l成年女性 3.5-5.0*1012/L 110-150 g/l
3、 新生儿 6.0-7.0*1012/L 170-200 g/1,15,(三)临床意义,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RBC数及Hb量高于参考值的高限而言,16,多次检查:成年男性 RBC 6.0*1012/L Hb 170 g/L 成年女性 RBC 5.5*1012/L Hb 160 g/L,17,(1)相对性RBC增多:连续呕吐、反复腹泻、大面积 烧伤等(2)绝对性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症,18,A、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真性RBC增多症 骨髓增殖性疾病,19,B、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a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降低生理性:新生儿、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
4、等病理性:严重慢性心、肺疾患b:促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如肾癌、卵巢癌等等。,20,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RBC数及Hb量低于参考值的低限而言 贫血,21,贫血分级(Hb)轻度 90-120 g/L(男)90-110 g/L(女)中度 90-60 g/L重度 60-30 g/L极重度 30 g/L,22,(1)、生理性贫血,妊妇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某些老人,23,2、病理性贫血,(1)RBC生成减少 造血原料供应不足 造血功能障碍 慢性系统性疾病(2)RBC破坏过多 各种溶血性贫血 遗传、免疫、理化因素(3)RBC丢失过多 失血,24,由于贫血的原因不同,Hb与R
5、BC的程度并非完全平行,25,缺铁性贫血 Hb RBC 巨幼细胞性贫血 Hb RBC,26,27,二、RBC异常形态检查,正常RBC:双凹盘状、无核、经瑞氏染色后,呈淡红色,中心着色较淡,周边着色较深、平均直径7.5um、直径69um。,28,29,30,1、RBC大小改变,2、RBC形态改变,3RBC结构异常,31,小RBC,32,大RBC,33,球形RBC,34,椭圆形RBC,35,靶形RBC,36,半月形RBC,37,口形RBC,38,镰状红细胞,39,梨形或水滴形RBC,40,嗜碱性点彩红细胞,41,Cabot环,42,缗钱状RBC,43,44,粒细胞,45,成熟白细胞,46,三、WB
6、C计数及WBC分类计数,概述1、WBC的功能,47,2、WBC的生成,3WBC的分类,48,一、参考值:,1白细胞总数:正常成人 4-10*109/L新生儿 15-20*109/L儿童 11-12*109/L,49,2分类计数,50,百分率 绝对值无粒 单核细胞 M 38 0.12 0.8*10 9/L 淋巴细胞 L 20 40 0.8 4.0*10 9/L有粒(颗粒嗜性)嗜酸性粒细胞 E 0.5 5 0.05 0.5*10 9/L 嗜碱性粒细胞 B 0 1 0.1*10 9/L 嗜中性粒细胞 N 杆状核 1 5 0.04 0.5*10 9/L 分叶核 50 70 2.0 7.0*10 9/L
7、,51,WBC绝对值WBC总数*某种WBC所占的百分数,52,嗜中性杆状核,53,嗜中性分叶核,54,嗜酸性分叶核,55,嗜碱性分叶核,56,淋巴细胞,57,单核细胞,58,二、临床意义,WBC总数的增减主要受N的影响,其次为E、L的影响。,59,(一)中性粒细胞,由于外周血中WBC主要是由中性粒细胞(51%-75%)和淋巴细胞(20%-40%)组成,特别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因而WBC总数的增减主要取决于N的总数。,60,1、中性粒C:,(1)生理性a.年龄差异b.日间变化c.女生月经期、妊娠5月以上分娩等。d.其它:如运动、疼痛、情绪激动、高温、饱餐等。,61,(2)病理性 异常性增多:常见
8、于白血病如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纤维化等。,62,反应性增多:1感染:a.细菌-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是临床上WBC增多的最常见的原因。如脓肿、扁桃体炎、肺炎、阑尾炎、败血症等。,63,b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脑、狂犬病毒等。,64,C某些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肺吸虫等。,65,2广泛的组织损伤、坏死:如烧伤、大手术后1236小时内,急性心梗12日。,66,3、急性失血、溶血:如脾破裂、宫外妊输卵管破裂等。,67,白细胞明显增高是早期内出血诊断的一个重要化验指标,68,4、急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毒症等。5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农药中毒等。,69,6其它:恶性肿瘤、器
9、官移植的排异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等WBC也可增高。,70,2中性粒细胞,粒细胞减少症 N绝对值 1.5*10 9/L 粒细胞缺乏症 N绝对值 0.5*10 9/L,71,常见于:某些感染:a、病毒感染是N的主要原因。如:流感、麻疹病毒、肝炎病毒等。,72,b、细菌感染 如伤寒。,73,C、寄生虫感染:如疟疾,74,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障、粒C减少症等。,75,药物及理化因素的作用:如氯霉素、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抗结核药、抗甲状腺药等、X光、放射线等。,76,自身免疫性疾病:SLE。,77,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78,3.中性粒C的核像变化,79,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增多(6%),并可
10、出现晚幼、中幼、早幼等幼稚粒细胞即核左移(年轻化)。,80,核左移,81,a.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WBC增高。,82,b.退行性左移:核左移而WBC总数不高。,83,核右移 外周血中的N以3叶为主,若5叶超过3%,或分叶过多。,84,核右移,85,4.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 空泡变性 核变性 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86,大小不均,87,中毒颗粒,88,空泡变性,89,核变性,90,91,常见于:严重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可反映病情的程度及预后。,92,(三)嗜酸性粒细胞(E),1、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等,93,2、
11、减少 伤寒、副伤寒初期,应激状态(大手术、烧伤、休克等),94,(四)嗜碱性粒细胞(B),95,(五)淋巴细胞(L),1、增多(1)儿童期的淋巴细胞生理性增高新生儿:淋巴细胞约占35 粒细胞占654-6天后:淋巴细胞可以高达504-6岁时:其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 例增加,逐渐达成人水平。,96,病理性:(2)感染性疾病:某些病毒:(如流行性腮腺炎、传单、麻疹、风疹、水痘、病毒性肝炎等)(主要),97,细菌:如:结核杆菌、百日咳杆菌、梅毒螺旋体,98,寄生虫:如:弓形体,99,(3)肿瘤性疾病:如急淋、慢 淋、淋巴瘤等(4)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5)移植排斥反应,100,再障、粒细胞减少症、粒细
12、胞缺乏症时,N,L比例相对增高,但其绝对值并不增高,101,2、减少 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102,急性化脓性感染时,N 大量增多,L 比例相对减少,但其绝对值并不减少,103,3、异形淋巴细胞,形态变异的不典型L,正常人外周血偶见,2。,104,I 型(泡沫型):浆细胞型(最常见)II 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III 型(幼稚型),105,浆细胞型,106,单核细胞型,107,幼稚型,幼稚型,108,(1)感染:引起L增多的病毒性疾病都可出现,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流行性出血热等 可高达10以上,109,某些细菌感染螺旋体病立克次氏
13、体疾病等一些儿科疾病等 也可轻度增加,110,(2)药物过敏(3)输血、血液透析、体外循环 术等(4)其他疾病:兔疫性疾病、放 射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等,111,(六)单核细胞(M),1、增多(1)生理性:出生后2周后的婴儿可达 15;儿童阶段平均为9(2)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 疾、急性感染急性传染病的恢复 期等(3)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2、减少 一般无意义,112,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能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113,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多,以
14、感染核恶性肿瘤最多见,其次还有急性中毒、外伤、休克、急性溶血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等。,114,三、血小板计数(PLT),骨髓中的造血干C分化成巨核C后,其胞质脱落形成血小板。,115,116,由于血小板粘附能力强,易于聚集和发生释放反应,有很强的止血和凝血功能。,117,参考值:100-300*109/L,118,2临床意义:(1)生理性:一天内可有6%-10%变化。下午上午。女性月经期、妊娠、运动。,119,增多:血小板增多症。a.原发性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RBC增多症、慢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20,b、反应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脾切除等。,121,减少: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是临床上出血的常见原因。,122,a.血小板生成障碍 如:再障、急性白血病。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SLE、脾功能亢进。,123,b.血小板破坏增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SLE、脾功能亢进。,124,C血小板消耗增多: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等。,125,血细胞分析仪,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