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护理》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01878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护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血液护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血液护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血液护理》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血液护理》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液护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护理》PPT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8/1,生理学-血液,1,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征 一、血液的组成(一)血细胞:红细胞占全血体积的45%;占血细胞数量的99%。红(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白细胞、血小板 占全血体积的不足1%。(二)血浆 1、水:(90%以上)主要成分,2023/8/1,生理学-血液,2,2、溶质:1)电解质: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保持组织的兴奋性2)血浆蛋白(79%):(1)白蛋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2)球蛋白分为1 2 亚型,参与脂类或脂溶性物质的运输;球蛋白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白/球=1.52.5:1(3)纤维蛋白原(含量最少)参与机体的血液凝固

2、3)其他成分: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蛋白质代谢产物 小分子有机物(如营养物质、某些激素)气体:O2、CO2,2023/8/1,生理学-血液,3,二、血量,1、正常人体血液量:约占体重的78%男约56L,女约:4.55.5L 1)循环血量:血管中 2)贮备血量:肝、肺、腹腔静脉、皮下静脉丛中2、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维持血压,保证全身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 血量的维持与毛细血管的滤过和重吸收相对平衡有关 毛细血管壁:有通透性,允许水分子和分子量较小的物质(晶体)进出失血:1500ml(大量失血)危及生命,2023/8/1,生理学-血液,4,血液,血管(循环血量)肝、肺

3、、腹腔静脉皮下静脉丛(贮存血液),滤过,重吸收,组织液,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血管升压素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2023/8/1,生理学-血液,5,三、血液的理化特性1、颜色:不透明、粘稠;鲜红(动脉血)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 暗红(静脉血)含还原血红蛋白较多2、比重:3、粘滞性:血液流动时的阻力大小 全血:水=3.55.5:1(与血液中红细胞的比容和血浆的蛋白质含量有关)粘滞性增加:血流缓慢,易引起血管内凝血和血压升高,2023/8/1,生理学-血液,6,4、血浆渗透压:一切溶液所具有的特征 概念:溶液具有吸引水分子进入的能力。其数值与单位体积中溶质的颗粒数或分子数有关血液渗透压:300mO

4、sm/L(5800mmHg)血液是溶液,其溶质决定了渗透压的性质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无机盐、GS、尿素)引起(为主)维持血细胞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引起(1.5mOsm/L)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等渗溶液:0.9%NaCL(生理盐水)、5%GS(葡萄糖溶液)高渗溶液、低渗溶液,2023/8/1,生理学-血液,7,P(渗透压),溶液,水,半透膜,2023/8/1,生理学-血液,8,组织细胞,组织液,组织,血管,血细胞,血浆,血细胞膜:允许水分子自由进出血管壁:允许小分子物质自由进出,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2023/8/1,生理学-血液,9,5、血浆酸碱度:正常血浆:pH值7.357.45

5、 缓冲对:由弱酸和弱酸强碱盐组成 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其比值为20:1 其余缓冲对:血浆中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4/NaH2PO4、K2HPO4/KH2PO4,KHCO3/H2CO3,红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血浆中酸过多时:HL(乳酸)NaHCO3 NaLH2CO3 H2CO3H2OCO2血浆中碱过多时:Na2CO3H2CO3 2NaHCO3在血液、肺和肾共同作用下完成,肺和肾的作用最为彻底。,2023/8/1,生理学-血液,10,四、血液的主要生理机能(一)运输:1、营养物质 2、代谢废物(二)维持稳态:酸碱缓冲对、渗透压、散热、(三)防御 1、吞噬

6、细胞 2、免疫细胞、抗体、补体(四)营养(五)止血 血小板、凝血因子,2023/8/1,生理学-血液,11,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一)生成部位: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起:肝、脾 胚胎第四个月起:红骨髓 4岁以后:短骨、扁骨、长骨骺端的红骨髓 髓外造血:造血功能紊乱,2023/8/1,生理学-血液,12,2023/8/1,生理学-血液,13,(二)生成过程:阶段:1、造血干细胞:特性:自我复制、多向分化、增值 形成髓系干细胞和淋巴系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2、定向祖细胞:分为红系祖细胞、粒-单核系祖细胞、巨核系祖细胞、TB淋巴系祖细胞3、前体细胞:各系幼稚细胞,分化

7、、发育、成熟成为各类终末血细胞(三)造血微环境,2023/8/1,生理学-血液,14,二、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机能1 形态、数量:成熟的红细胞无核、双凹圆盘状,能变形 男性450550万个/L,平均500万个/L;女性350450万个/L,平均420万个/L;新生儿600700万个/L Hb含量: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2023/8/1,生理学-血液,15,2、红细胞的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分压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分压低 的地方与氧分离。肺毛细血管网处:氧分压高组织毛细血管处:氧分压低 HbO2 HbO2

8、CO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较O2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大200倍,煤气中毒。硝酸盐等氧化剂使血红蛋白中的Fe2+转变为Fe3+,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不能释放出氧。,2023/8/1,生理学-血液,16,(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2、悬浮稳定性:概念: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ESR):概念:红细胞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魏氏法测定:正常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疾病:风湿、结核-导致红细胞叠连,使沉降率加快;镰刀形贫血症、高血糖患者-使之减慢影响因素:与血浆成分有关,与红细胞本身无关 如:白蛋白、磷脂使沉降率降低 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使

9、沉降率升高,2023/8/1,生理学-血液,17,1.5%NaCl,红细胞,0.9%NaCl,红细胞,0.7%NaCl,红细胞,0.44%NaCl,红细胞,0.32%NaCl,皱缩,不变,开始部分膨胀,更多膨胀且开始破裂,全部破裂,3、渗透脆性:红细胞脆性和溶血,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膨胀、破裂、溶血的特性表示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2023/8/1,生理学-血液,18,等张溶液:张力: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红细胞膜的溶质颗粒所产生的渗透压。,2023/8/1,生理学-血液,19,(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红细胞生成过程:造血器官卵黄囊(胚胎早期)红骨髓(胚胎5个月后及出生后)-脊椎骨、肋

10、骨、肱骨、长骨近端的骺段起始造血干细胞髓样干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胞体由大变小、胞内有核到无核)再生障碍性贫血,2023/8/1,生理学-血液,20,1)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蛋白质:来源于食物铁:来源于衰老破坏的红细胞和食物 每毫升红细胞生成需要铁:1mg 每天需要铁:2030mg,铁可以巡回利用 主要由肉类食物中摄取妊娠期、哺乳期、生长发育期需铁量多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失血量多(丢铁)原料缺乏:红细胞体积小,Hb含量少缺铁性贫血(小细胞 低色素性贫血),2023/8/1,生理学-血液,21,2)红细胞的成熟因子(在红细胞分

11、裂和合成血红蛋白的几个阶段,细胞核仍然很重要,在DNA的合成中必须有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参与)(1)维生素B12:是一种含钴的化合物,在动物食品中含 量丰富,吸收需内因子的参与,运输需与R-蛋白结合 作用:帮助叶酸由食物中的蝶酰单谷氨酸转化为多谷氨酸四氢叶酸参与DNA合成 缺乏叶酸利用率下降(2)叶酸:在动物、植物性食物中多。作用:参与DNA的合成 缺乏时,红细胞分裂和成熟障碍,使血浆中红细胞数量减少,而体积增大,表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3)内因子:,2023/8/1,生理学-血液,22,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早期红系祖细胞:1)爆式促进因子:促进细胞从静息状态进入DNA合成期,促 进早期祖细

12、胞的增殖晚期红系祖细胞:2)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并 向原红细胞分化。来源:肾合成的糖蛋白 影响EPO合成的因素:组织中氧分压、红细胞数量;肾性贫血,3)雄激素:促进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使骨髓造血功能增 强;也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使红细胞增多其他影响因素:甲状腺激素、生长素、糖皮质激素的调节3、红细胞的破坏寿命:120天 较老的红细胞可塑性减小,脆性增加破坏:衰老溶血、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尿:,2023/8/1,生理学-血液,24,三、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数量:一般成年人400010000个/mm2,随生理状况变化 而发生变动。分类:颗粒细胞

13、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无颗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生理特性:血细胞渗出:白细胞做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孔 道,移到相应的感染区的过程。趋化性:白细胞向某学化学物质迁移、游走的过程,吞噬:将细菌异物包围并吞入胞质,2023/8/1,生理学-血液,25,(二)白细胞的功能:1、中性粒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约一半的细胞在循环血液中停留约68小时,穿出血 管壁进入组织;另一半附着在小血管壁;骨髓有大量贮存 功能特性:渗出、游走、吞噬 胞质内有溶菌酶、多种分解酶 吞噬数十个细菌后胞体解体破裂形成脓液 功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菌;炎症反应时的 主要细胞,2023/8

14、/1,生理学-血液,26,2、嗜酸性粒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0.55%(早少夜多)功能: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对寄生虫进行消化和 分解。限制机体的过敏反应,减弱过敏反应的程度。3、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1%,血中循环12h 细胞质中含有肝素、组织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功能:抗凝血;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局部充血肿胀 舒张血管,能增加局部血流 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向炎症或过敏反应区迁移,从 而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作用。,2023/8/1,生理学-血液,27,4、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约占白细胞总数的38%。在血中尚未完全成熟,在血流中23天后,即进入肝、肺、骨髓、淋巴结、浆膜腔等组织部位,并转变为巨

15、噬细胞,内含较多的溶酶体、线粒体,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单核-巨噬系统:主要功能:1)吞噬消化作用:2)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参与机体免疫或调节其他细胞生长。3)处理和递呈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启动特异免疫,2023/8/1,生理学-血液,28,5、淋巴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 约占白细胞总数的2040%(1)T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参与延迟性过敏反应和不依赖于抗体的免疫反应发挥多种功能:破坏肿瘤细胞、限制病毒复制、激活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 调节B淋巴细胞的活动无重复性,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有利于机体的免疫记忆功能。,2023/8/1,生理学

16、-血液,29,(2)B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抗原 激活B细胞:1)部分B细胞致敏浆细胞Ig入血2)部分B细胞转化记忆细胞 B淋巴母细胞 抗原Ig:M、D、G、A、E与抗原结合使之沉淀、中和毒性、使细菌凝成团、使细菌膜破裂消除对机体的有害影响(三)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自学),2023/8/1,生理学-血液,30,四、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形态、数量1、形态:不规则细胞小碎片,无核2、数量:正常值:1030万/mm2全血;小于25万/mm2 发生出血现象;大于100万/mm2出现血栓出血血小板数量的波动:午后较清晨高 冬季较春季高 妊娠、进食、运动及缺氧时增多 妇女月经期较少,2

17、023/8/1,生理学-血液,31,(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血小板的黏附:血管破损,暴露出血管内膜下的组织(如胶原组织)时,血小板就黏着在胶原组织上,黏着是血小板在止血过程和血栓形成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开始步骤。2、血小板彼此之间聚合起来,有的是可逆的,有的是不可逆的。聚集后血小板的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水容易进入,血小板发生肿胀变圆形,伸出较多伪足,并出现释放反应。3、血小板的释放反应: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可将内部储存的物质向外排泄,排出的生物活性物质有ADP、ATP、5-羟色胺、Ca2+等,可以使小动脉收缩,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有助于止血。4、吸附:能吸附多种物质,特别是凝血因子5、收缩:蛋白收缩

18、,血凝块回缩和血栓硬化,2023/8/1,生理学-血液,32,血凝块电镜扫描,2023/8/1,生理学-血液,33,(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参与生理性止血功能2、促进血液凝固功能3、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四)血小板的生成与破坏寿命:714天生成调节因子:血小板生成素,2023/8/1,生理学-血液,34,血小板释放的凝血物质及其功能:ADP:能进一步加速血小板聚集,并增大血小板的黏附性,使血小板牢牢黏附在暴露的胶原纤维上,形成相互吸引的血小板层。血栓烷A2和5-羟色胺:很强的缩血管作用,有效地控制血液向损伤区的流动。血栓烷A2还有很强的使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前列环素与血栓烷A

19、2相互拮抗,处于动态平衡。阿司匹林:抑制环加氧酶的作用,使血栓烷A2 生成减少,2023/8/1,生理学-血液,35,第三节、生理性止血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生理性止血概念: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小血管流出,引起出血,数分钟后出血自动停止的现象。出血时间:13分钟生理性止血机理:多种因子和机制相互作用、精细调节维持生理性止血功能处于平衡状态,既能止血,又使止血局限在损伤局部,不影响血流畅通生理性止血减弱:易出血生理性止血增强:易形成血栓止血过程:1、破损血管反射性收缩 2、血小板激活,形成止血栓 3、释放缩血管物质和吸附凝血因子,形成血凝 块,收缩蛋白收缩,形成坚硬的止血栓 三过程相继发生并互

20、相重叠,相互促进,2023/8/1,生理学-血液,36,2023/8/1,生理学-血液,37,二、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流体状变为凝胶状的过程。凝血的基本过程及原理1、凝血因子:大都是蛋白质(除因子)、在肝中合成2、凝血过程:因子激活 凝血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凝血因子激活的两条途径:(1)内源性途径:完全依赖于血浆内的凝血因子激活因子,而引发的血凝过程。(2)外源性途径:血管破损后,引起损伤组织释放因子,而激活因子的过程。,2023/8/1,生理学-血液,38,2023/8/1,生理学-血液,39,内源性凝血途径概述:血管损伤因子被激活 a激活 a 在Ca2+的参与下激活因子

21、因子a在Ca2+的参与下与活化因子a 结合在血小板磷脂表面形成复合物激活因子随后因子a 与活化的因子a一起被Ca2+联到血小板磷脂表面成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非常重要缺乏因子:甲型血友病缺乏因子:乙型血友病缺乏因子:丙型血友病,2023/8/1,生理学-血液,40,外源性凝血途径概述: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进入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血管破裂因子释放与血浆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在血小板磷脂和Ca2+存在下激活因子下同内源性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中起关键作用 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原凝血酶 a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多聚体,2023/8/1,生理学-血液,41,三、抗凝与

22、促凝:(一)血浆中生理性抗凝因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的 活性,阻断凝血过程。与肝素结合后作用可加倍蛋白质C系统:活化的蛋白质C及其辅助因子蛋白质S 能水解蛋白质因子a和a,从而抑制血凝过程。蛋白质c还能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促进纤 维蛋白的溶解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 体内主要抗凝物质肝素:能和抗凝血酶、肝素辅助因子等一类抗凝物质结 合,提高它们的活性。,2023/8/1,生理学-血液,42,(二)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方法1、改变温度:高温增加酶的活性加速凝血 低温阻止凝血2、除Ca2+:抗凝3、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剂4、肝素:抗凝粗糙面:促凝,2

23、023/8/1,生理学-血液,43,四、止血栓的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当损伤处的创口逐渐愈合后,血凝时形成的纤维蛋白网可被溶解,一部分不必 要的血栓被清除,使血管变得通畅,这一过程称 为纤溶。步骤:1、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激活转变为纤维蛋白 溶 解酶;2、纤溶酶促使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使凝胶状的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抑制物,2023/8/1,生理学-血液,44,纤溶酶原 纤溶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纤溶抑制物,2023/8/1,生理学-血液,45,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的抗原类型。凝集原(抗原):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

24、糖 蛋白、糖脂凝集素(抗体):血浆中存在的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 凝集原发生反应的物质红细胞凝集:当一个人的红细胞和另一个不同凝集原人的血清相混合时,有时可以看到红细胞粘聚在一起,成为一簇簇不规则的细胞团,同时伴有溶血发生的现象血型类型:红细胞血型(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P、MNSs)、白细胞血型、血小板血型、组织细胞血型、体液血型物质,2023/8/1,生理学-血液,46,二、红细胞血型:(一)ABO血型分型:决定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抗原)血浆中含有凝集素(抗体),2023/8/1,生理学-血液,47,血型遗传,2023/8/1,生理学-血液,48,ABO血型鉴定,抗A血清,抗B血清,

25、2023/8/1,生理学-血液,49,(二)Rh血型系统阳性:红细胞膜上含有D抗原阴性:细胞膜上含有其它抗原抗体产生:天然不存在,属后天获得。临床意义:1、Rh阴性者当第一次输入Rh阳性血时,一般不出现凝集反应,但能刺激机体缓慢产生抗体;当第二次输入Rh阳性血时,就会出现输入的红细胞凝集反应。,2023/8/1,生理学-血液,50,2、Rh阴性母亲 第一次 怀有Rh阳性胎儿时,胎儿少量红细胞会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体。分娩时会有一定量的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体;当怀有第二胎Rh阳性胎儿时,抗体又会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引起红细胞凝集并发生溶血,造成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或引起胎儿死亡。

26、,2023/8/1,生理学-血液,51,三、输血原则:保证供血者的红细胞不会被受血者 的血清所凝集 血型各型之间的输血关系,2023/8/1,生理学-血液,52,2023/8/1,生理学-血液,53,O O A A B B AB AB,2023/8/1,生理学-血液,54,(一)输血的基本原则:输出:200300ml/次;组织液会补充失血:超过30%/全身血量严重休克基本原则:保证供血者的红细胞不会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输血原则:1、同型输血 2、异型间输血必须在紧急情况下,少量缓慢进行 3、输血的种类和成分因需而异4、交叉配血,2023/8/1,生理学-血液,55,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反应:配血相合主侧出现凝集反应:配血不合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紧急情况下做少量缓慢输血,交叉配血试验,2023/8/1,生理学-血液,56,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输血注意事项1、遵循输血原则2、严格检测3、严密注意反应4、注意输血后的反应5、有输血反应要采取措施,复习以下概念:血细胞比容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渗透脆性血沉血液凝固血型红细胞凝集,2023/8/1,生理学-血液,57,掌握以下内容:,各类血细胞的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型的判断与输血、输血原则各类贫血及引起的原因,2023/8/1,生理学-血液,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