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构思技巧》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06063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5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构思技巧》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诗歌构思技巧》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诗歌构思技巧》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诗歌构思技巧》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诗歌构思技巧》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构思技巧》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构思技巧》PPT课件.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常用方法掌握几种常见的构思技巧1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2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3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4伏笔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

2、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照应主要有: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相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5卒章显志。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3、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白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和权贵抗争的心声。二、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诗歌运用的构思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技巧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分析诗人选用这种构思技巧的表达效果。,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被贬到极为偏远的峰州,此诗是他被贬途中所作。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解析:该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该题,按题目要求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不必分析反衬

4、、对比的手法。答案:这是全诗的中心,承上启下。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望江水北流而叹,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侧重考查艺术构思。前两句一横一纵,将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

5、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却跃然可见。,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

6、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张元干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注李伯纪:李纲,字伯纪,是著名的爱国英雄,他在公元112

7、6年(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围攻京城的危急时刻,力主抗战,坚守开封,被钦宗任命为亲征行营使最终击退金兵。张元干当时是他的僚属,后来李纲被罢免,元干也连带获罪,离京南下。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此处借指归隐之地。(1)上阕描绘了何种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用典”、“比喻”是本词主要的表达技巧,请各举一例阐释其作用。,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意境及表达技巧的题目。解答第(1)题,一是要明晰词作上阕的意象,由“危楼”“星斗”“沧波”“烟渚”“扁舟”“大雁”“寒芦”等意象,不难窥测出作者的心境与情感;二是要结合注释与标题等信息,对答案进行整合润色。对于第(2)小题,考生一是要弄清

8、表达技巧的内涵,从基本的修辞手法入手;二是要明确该类题目的答题模板与得分点,表达技巧类试题的答题模板: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或作用。,答案:(1)上阕意境肃杀苍茫,主要描写了词人登高眺望之景:夜深星垂,月光流泻,江阔涛汹,无人渡江,雁落苇丛。词人怅望祖国山河,徒然吊影自伤,表达了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孤寂之情。(2)用典。如“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了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屈膝议和的不满及抵抗金人南下的决心。比喻。如“谩暗涩铜华尘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宝剑被弃来比喻李伯纪等主战人物受到罢斥压制。,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

9、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解析:第(1)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生通过解答第(1)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

10、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一种怎样的哲理启示?

11、,解析: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深藏”既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第二问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主旨。这两句诗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答“对比”或“反衬”皆可。,答案:(1)“深藏”既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2)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

12、是短暂难以持久的。(以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2)诗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第(1)题,一要明确诗歌是怎样描写春天景色的,二要明确春天画面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明确了这两点,就不难看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生机盎然的特点。对于第(2)小题,一要从表达技巧入手,前两句营造了一种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气氛,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同时也用美好的春色反衬作者内心的忧愁;二要从诗歌的结构特点切入,“东风不为吹愁去”在诗歌结构上叫“转”,具有结构上的跌宕及思路上的转折的作用。,答案:(1)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生机盎然的特点。(2)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的前两句选取春天的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两句抒情,转写诗人的愁思。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是后两句的春恨之铺垫。全诗用美丽的景色反衬诗人内心的愁恨,情感表达婉转深刻。,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