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整体阅读》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06064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9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整体阅读》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诗歌整体阅读》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诗歌整体阅读》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诗歌整体阅读》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诗歌整体阅读》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整体阅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整体阅读》PPT课件.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诗歌整体鉴赏 诗歌“五读法”,高考怎么考?明确考情p182、183,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高考考试要求和考查内容。2、指导学生借助诗歌“五读法”,掌握诗歌解题技巧,提高诗歌整体鉴赏的能力方法与过程通过方法的指导,典型例题的分析,课堂练习的巩固等方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树立能答好诗歌鉴赏题的信心。学习重难点:掌握鉴赏诗歌的“五读法”技巧,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阐释,1、读标题2、读作者3、读诗句4、读注释5

2、、读问题,诗歌五读法(整体鉴赏),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分整体鉴赏和小专题指导两个方面进行,先借助五读法引导同学们从整体上去读懂诗歌,再从诗歌形象、语言、技巧等方面指导大家掌握各类题目的答题,从而有效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一、读标题,标题:赋得暮雨送李胄包含的信息有:时间“暮”、天气“雨”、事件“送李胄”;抒发了作者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傍晚送别朋友李胄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标题:邯郸冬至夜思家包含的信息有:地点“邯郸”、时间“冬至夜”、情感“思家”;表达了作者在冬至夜晚独自客居邯郸思念家人的情感。,小结:1、根据标题中显示的诗歌内容猜想情感方向。(标题暗示写作对象、写作内容,时间、地点、季节等)2、根据标题中

3、显示的情感类词语,明确诗歌的情感基调。,巩固练习:同步训练33页从第1、2题的诗歌标题猜测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最爱东山晴后雪:情感类词语是“爱”,表达对东山雪景的喜爱初见嵩山:诗眼是“初”,暗含“惊喜”和“期待”之情。,二、读作者,通过对课本中诗歌的复习,进一步加强了解著名的诗人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相关信息,熟知他们的生平、遭遇、所处背景,创作的风格来猜想诗歌的情感倾向。但从这几年广东的考题的选材看,考题并不注重考查著名作家的作品,因此,通过诗歌本身内容解读诗歌的能力考查显得更加重要,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联系课本知识,了解作者遭遇和写作背景是解题的关键之一。写作背景: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答: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巩固练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问题:这首词的上下阙的“愁”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辛弃疾:爱国词人,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词中上下两阙的愁不尽相同。上阙的“愁”是指春花秋月、无病呻

5、吟的闲愁;下阙的“愁”指词人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三、读诗句,(一)、写景句:抓句中意象(色调、内涵)、感受意境,猜想情感。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意象:碧江、白鸟、青山、红花意境:绚丽多彩,生气盎然(乐景)情感:乐情(正衬)?哀情(反衬)?,熟记常用意象的内涵名师经典111、112页附录1 常见意象归类,(二)、抓抒情句(诗眼句):抓句子中情感类的词语或句子,重点关注动词和形容词,判断诗歌情感。,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感情:,何人不起故园情?,对家乡的思念,抒情句:,巩固练习: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6、。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注:游丝,蛛丝。(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2)诗的最后两句选用了怎样的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1)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2)选用了两个传统意象:“孤馆”和“月”。作者身处旅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同步训练34页第6题,1、诗中一些少见的、难懂的、生僻的词语。根据注释读懂诗中难理解的诗句。2、注释中有时交代作者生平经历、诗歌创作的背景,诗

7、歌的写作目的等,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诗歌的内容,暗示诗歌情感倾向。根据注释猜想诗歌的情感。,四、读注释,注释内容,作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介绍写作背景,介绍相关诗句,介绍作者,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帮助读懂诗句,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深层原因有关,月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满江边。,2009年广东卷,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3分)主要抒发作者遭逢战乱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或通过描写

8、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战后,杜甫曾闲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巩固练习: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江阴:今属江苏。浮远堂:堂名浮远。淮南,指今江苏、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与金议和,划淮为界。问题: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

9、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同步训练35页第6题,五、读问题(题干)问题的设置是围绕高考考点而设计的,如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明确答题区域、关于答题思路的暗示、核心问题、答题具体要求,堂五首(之五)纵笔三首(之二)扫地焚香闭阁眠,父老争看乌角巾,簟纹如水帐如烟。应缘曾现宰官身。客来梦觉知何处,溪边古路三叉口,挂起西窗浪接天。独立斜阳数过人。注:苏轼被贬至黄州时作,时年42岁。簟:竹席。苏轼被贬至儋州(今

10、属海南省)时作,时年64岁。乌角巾:隐士们喜戴的黑色头巾。思考:这两首诗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请结合画线诗句进行分析。(6分),不同。前诗“客来”二句写诗人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诗人不被贬谪所困,仍能悠然欣赏自然环境的清静壮美,表现出一种旷达、洒脱的情怀。后诗“溪边”二句写热闹过后,路人稀少,斜阳下诗人只身独处,在方向不明的三叉路口,百无聊赖地数过往行人。蕴蓄着诗人晚年被贬,对不幸身世与不平社会的感叹,表现出落寞与不平的情怀。相同。前诗“客来”二句写诗人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诗人不被贬谪所困,仍能悠然欣赏

11、自然环境的清静壮美,表现出一种旷达、洒脱的情怀。后诗“溪边”二句写诗人悠闲地独自站在溪边的三叉路口,在斜阳余晖下,数着一个个的过路行人。表现出诗人摆脱了被贬的痛苦,心中满是闲逸洒脱的情怀。同步训练35页第2题第1小题,1、读标题。学会从标题去猜想诗歌内容,诗歌情感倾向。标题很多时候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2、读作者。学会用平时所积累的有关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材料理解诗歌。3、读诗句。看懂诗歌所选的意象,理解关键句,重点关注动词和形容词。4、读注释。诗歌的注释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隐含意义。诗歌的注释,有解释难词难句,有点明诗歌创作的背景,作者生平情况等,也有点明写作目的等,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诗歌的内容,由此可以猜想诗歌的情感。5、读问题 问题的设置是围绕高考考点而设计的,如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从问题入手,准确把握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集相关信息,酝酿答题。,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