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3.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64068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28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3.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古典文献的标点,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成因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第四节 古籍标点方法举要,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标点,古代又叫句读,指文章中休止和停顿之处。古籍绝大部分没有标点符号,标点古籍是训练阅读能力的传统方法。考察一个人对古代文本的解读正确与否,看他的标点便可知道。,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古人读书,一般是不加标点符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简略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和口语一致,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第二,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口头流传成书易经口耳相授流传诗经,第一节

2、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第三,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对称性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多虚词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节奏鲜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系辞上)押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3、范仲淹岳阳楼记),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训诂之风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崇古之风章句小儒,破碎大道。,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1、古人著书习惯与句读的特点及其发展。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断句,读书时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汉人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已提及“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之语。宋人毛晃、毛居正父子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卷四:“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讽咏谓之读。”,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古代句读起源甚早,春秋公羊传定公元年:“主人习

4、其读而问其传。”古人读书基本功之一即明句读。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断句绝即句读。,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古人很早就有探讨句读之问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东汉许慎记录了句读符号,说文解字亅部:“乚,钩识也,从反亅。”音ju。又,丶部:“丶,有所绝止,丶而识也。”音zh。古书一般虽不加句读,但不少重要著作都有注释。附于原书的注释往往置于断句处,给阅读提供了方便。如孟子(

5、朱熹集注):,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此外,古文中的判断句、叙述句、疑问句等均有一些较为固定的句式,常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助词也能为人们读书断句创造条件。但总的说来,为古书句读还是有相当困难。,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已出现“标点”一词,宋史何基传称:“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认为:“当时的所谓标点,必然是除句读外,还有符号。点是指句读说的;至于标,只是将书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内容,用各种符号打记下来以帮助记忆。有了这种符号,书中要义,便可一望而知。传中所说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道理便在这里。”,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明清刻书用句读符号

6、较前代又有较大发展。王念孙著广雅疏证,用“丶”号作句读,王引之著经义述闻,用“。”作句读,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胡克家刻文选均有句读。,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另外,突破了经部、子部的范围,集部特别是戏剧、小说出现了不少句读本,且有各种句读符号。古人对句读的不断探索,为新式标点符号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2、现代标点的渊源与发展。“五四运动”前后,人们酝酿尝试新式标点。胡适于1916年1月出版之科学上发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又于1918年9月新青年上发表论句读符号。1920年颁布了由马玉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胡适六人提议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订案),此议案为新

7、式标点符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古代句读主要在断句,新式标点符号增加了标明语气、某些词的性质、引文与对话的起迄等。句读符号只有两三种,用法有不能明确统一,新式标点则种类多而用法明确固定。胡适对新式标点的普及贡献突出。,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9月,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1990年3月,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了标点符号用法,主要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3、古籍标点注意事项。针对古籍整理,中华书局编辑部草拟了古籍点校通例(初稿),并有关于古籍标点的特别说明。与古籍标点有关主要内容如下:(1)引号(、“”):相当于“”,相

8、当于。(2)括号()、【】):括号除标明注释性语言外,也用于校改文字,圆括号表删除内容,方括号(一般用)表改正或增补内容。现在也有不用括号,直接在正文中改正或删补,然后将改正之处及依据写入校勘记。,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3)书名号(、):用 时,书名、篇名间需用间隔号(),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用时,书名、篇名间只需间开即可,不加间隔号。几个书名并列时,用 顿号可省略;用以加顿号为宜。,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此外,古籍标点通常不用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也不用反诘问号(!?)。省略号用“略”、“下略”表示。古籍标点之实践,以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最突出,可作古籍标点之范本。,第三节

9、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古籍绝大部分没有标点符号,标点古籍是训练阅读能力的传统方法。考察一个人对古代文本的解读正确与否,看他的标点便可知道。正如鲁迅所说,如果点了破句,就是“看不懂的分明的标记”(花边文学点句的难)。,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文献加了正确的标点,可以帮助读者对文献的理解。反之,则造成对读者的误导,或把本来并不艰探的文句,搞得支离破碎,难以卒渎。,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例如,1934年,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了刘大杰标点、林语堂校阅的袁中郎全集,断句错误甚多。其中广庄篇几句的正确标点应是:“色借口月,借烛,借青黄,借眼,色无常。声借钟鼓,借枯竹窍,借”但该标点本却误点为:“色借

10、,日月借,烛借,青黄借,眼色无常。声借,钟鼓借,枯竹窍借”真是“借得他一塌糊涂”(鲁迅语)。,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同年,曹聚仁以“袁大郎”的笔名在中华日报发表袁中郎全集校勘记,指摘全集断句之误;鲁迅先后发表点句的难和骂杀与捧杀,批评全集“竟连极平常的句子也点了破句”,认为“标点古文真是一种试金石,只消几点几圈,就把真颜色显出来了”。,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吴小如说:“标点一千字决不比写一篇千字文省时省力”,“能写千字文章的人还未必能标点一千字的古书”。,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误读给研究工作带来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古籍的标点上,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例如,檀几丛书录要收录家训一卷,

11、系明末清初张习孔所撰。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却著录为“孔黄岳撰”。何以会如此?就因为误读了原书的署名。原书署“天都张习孔黄岳著”,“天都”为作者籍贯,“张习孔”是姓名,“黄岳”是别号,但提要却将姓名的末字与别号拼凑成“孔黄岳”。这是误读造成著录错误之一例。,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古人云:“学识如何观点书。”古籍标点不易,出现错误亦往往难免。有些古汉语词汇流传到现在,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些古汉语词汇,到现在已经很少用,甚至灭亡了,因此,在标点古籍的时候,遇到样的词汇,要特别慎重。,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其错误类型和致误原因大致如下:一、不明词义(古词、通假、典故、方言等)致误。第一,不

12、明古词。有些古汉语词汇流传至今,词义变化较大;有些则今天基本不用甚至完全淘汰。三国志魏书管辂传(中华书局点校本):“辂长叹曰:吾自知有分直耳,然天与我才,明不与我年寿,恐四十七八间,不见女嫁儿娶妇也。”,“才明”为一词,即才智。因不明古词义而误断。,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第二,不明古音通假。古音通假现象极为普遍,不可望文生义,不作辨明。如中华书局1959版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去”实为“藏弆”之“弆”的通假,意即收藏。1982版断为“成得药,去五六岁”,方不误。,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第三,不明典故。古诗文爱用典故,增加了表现力,但

13、也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如不明典故,也会导致标点错误。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言:天咫偶闻卷三“光绪初元京师士大夫以文史书画金石古器相尚”条:“当时以潘文勤公、翁常熟为一代龙门,而以盛、王二君为之厨。顾四方豪俊,上计春明,无不首诣之。”,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案“厨顾”一词,出后汉书党锢传,谓:“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又谓:“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到后世“厨顾”就成为常用的故实。这里应点作“而以盛、王二君为之厨顾,四方豪俊”,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第四,不明方言俗语。中国幅员广

14、大,方言复杂。古代一些通俗著述往往使用较多方言,如不明也会致标点错误。,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二、不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等)致误。第一,不明人名。在书面材料中,人名与其他文字没有明显的界限,在标点时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错误。金九容:“李詹时,为谏议,上疏请诛李仁任、池渊”不下带编:“公之清德可谓不衰。此甬上仇少宰沧柱、兆鳌为予言。”仇少宰沧柱兆鳌为一人之名字。,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如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版)卷一“已日”条:朱子发读为“戊己”之己。,按应为:朱子发读为“戊己”之己。北宋末朱震,字子发,著有汉上易传集等。,又如卷三十一“昌黎”条:而列传如韩麒麟、韩秀谷浑

15、、孙绍之伦,皆昌黎人。,按应为:而列传如韩麒麟、韩秀、谷浑、孙绍之伦,皆昌黎人。,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古代官名很复杂,今人不熟悉,如果不认真对待,标点时也会发生错误。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资治通鉴标点本),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古人姓名字号复杂,常规名字之外,又有谥号、庙号、尊号、年号、室号、别号等,均需注意。,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中国尊号一般很长,因为大臣们会尽量把好的词语都往皇帝身上加,尊号一般在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并不断加长。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

16、”宋太祖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太后相应的也有类似的号,名为徽号,慈禧的徽号就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由于尊号太长,所以平民百姓很少称呼皇帝的尊号。至辽、元开始,皇帝的尊号也有从简的趋势。康熙曾言:“加上尊号乃相沿陋习,不过将字面上下转换,以欺不学之君耳!”,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世间初时常以谥号称皇帝。谥号是帝王死后所上,据史记谥法解:“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由此可见后世对于历史上帝王的评判。如汉武帝、汉灵帝、隋炀帝之类即是称谥号。,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但后期谥号也越

17、发冗长而失其本,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这般的长度也是不能再为平常人记住的了。所以也就逐渐由称谥号改为称庙号。,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宗庙中的称号。庙号在较古的年代是由严格的规定的,必须是有重大贡献的皇帝才配享有庙号,比如在汉代,就只有少数几个皇帝能够称得上“宗”、“祖”,而“宗”、“祖”就是常见的庙号了。到了后世,人们不再如以前一般恪守规定,所以几乎后世的皇帝几乎都有庙号,比如唐代诸帝,除了高祖之外,无帝不“宗”。由于庙号相对简洁,所以后世大都称庙号。,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世间还有以陵号称皇帝的习惯,

18、也即以皇帝所葬的陵墓的名称来称皇帝,比如“茂陵”就常指汉武帝。唐代诗人李贺曾有诗云“茂陵刘郎秋风客”。,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有关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的工具书,有清代沈炳震编廿一史四谱、清陆费墀编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谥、清刘长华编历代名臣谥法汇考及各种“中国历史纪年表”等。,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年号是指用于纪年的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创建年号。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以前帝王没有年号,此是始创,并为后来帝王所沿用。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新

19、君即位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是指南宋端宗继位,改年号为景炎。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女皇帝武则天在位二十一年,前后改元达十八次。,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新的国君继位时一般需要重新使用新年号,但前一代皇帝逝世的那一年不可改元,在第二年的时候才可以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进行多次改元。改元后在位最短的皇帝:金 完颜承麟(不到1天)改元后在位最长的皇帝:清 康熙帝(61年)明清年号,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在中国文人所有的室号之中,最常见的应是“斋”字了。斋的本义是斋戒,古代礼制中的祭祀和后代佛道等宗教都

20、有斋戒仪式,而从事文化活动,其本质与“斋”所蕴含的宁心静神、修身养性有异曲同工之处,最早据说可追溯到西汉扬雄的“玄斋”。因此,将书房冠名为“斋”,寄托的正是一种超凡脱世、物我两忘般的境界理想。书斋,某种意义上遂成为书房的代名词,如陆游的“老学斋”、蒲松龄的“聊斋”、现代周作人有“苦雨斋”等等。,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与斋的庄肃相比,“堂”则多了些敞透的意味。“堂”,本义是宫殿,特征高大明亮,暗寓着书房主人行为磊落方正。历代文人书房称“堂”的甚多,如司马光的“读书堂”、汤显祖的“玉茗堂”、现代冯友兰的“三松堂”、常州籍著名书画家谢稚柳的“壮暮堂”等。类似含义的还有楼、轩。楼是大气魄,如陈独

21、秀的“看云楼”、丰子恺的“日月楼”等。“轩”的原义比楼堂都小,但妙在有“轩昂”之意,因此仍给人以宏大之感。著名的如辛弃疾的“稼轩”和归有光的“项脊轩”等。,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斋堂楼轩,可归入一类,其特点是气韵沉雄,有青山排闼之感。相比之下,另一些名号则较为朴素平实。“室”,说文解释为“所止也”,非常中性,著名的有梁启超的“饮冰室”等。“屋”,或直接称之“书屋”,则有夏丏尊的“平屋”,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居”,则有叶圣陶的“未厌居”等。还有一些则取一方雅趣,不求宽闳,如“馆”、“阁”、“亭”等。,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还有一些名号则饱含自谦甚至自贬之意,典型的如“草堂”。同为

22、堂,但加一草字,含义则大不相同,如杜甫有“浣花草堂”。再如“庵”。“庵”本指草制圆屋,后亦通称尼姑庙,似为不雅,但文人爱之不避,如黄宗羲有“惜字庵”等。“巢”,有清人郑珍的“巢经巢”;“村”,则有今人贾平凹的“静虚村”;还有田间的“晓蓬”,李劼人的“菱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卢仝玉川子诗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体千字文、老

23、莲荷花鸳鸯图等。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别号,就很难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所以,对古代文人作家我们不但要掌握他们的名和字,而且还要记住他们的号。,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如明朝画家陈洪绶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璜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人际交往中,除了称名、字、号以外,还要称“官爵”、称“地望”。古人认为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称“官爵”: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说)高常

24、侍(高适)张祠部(张继)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如称“地望”: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岛)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这样一来,“官爵”和“地望”又成了名、字、号以外的又一别称。,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第二,不明地名等专名。如日知录集释卷二十六“汉书”条:天文志:“魏地,觜、觿、参之分野也。皆魏分也。”按应为:(天文志)地理志:“魏地,觜觿、参之分野也。皆魏分也。”此段实引汉书地理志。“觜觿”为二十八宿之一,不当断开。,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第三,不明官名

25、。如日知录集释卷八“都令使”条:乃以都令使视奉朝,请其重之如此。按应为:乃以都令使视奉朝请,其重之如此。“奉朝请”本为汉时显贵定期朝见皇帝之称,魏晋后演变为官职名。,又如中华书局1965版资治通鉴卷130:山阴公主,帝姊也,适驸马都尉何戢。戢,偃之子也。公主尤淫恣,尝谓帝曰:“妾与陛下,男女虽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驸马一人,事太不均。”帝乃为公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按:“面首左右”为官职名,不当断开,否则误认为其左右各三十人。应为“帝乃为公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三,不明文献名称致误。一是系文献名而未标者或非文献名而误标者。如

26、日知录集释卷三十一“吴会”条:荀勖食举乐,东西厢歌曰:既禽庸蜀,吴会是宾。,按应为:荀勖食举乐东西厢歌曰:“既禽庸蜀,吴会是宾。”,又如卷三十一“江西、广东、广西”条:扬子法言:楚分江西。,按应为:扬子法言:“楚分江西。”扬子即扬雄。,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又如卷三十二“而”条:汉乐府“艾如张后”、汉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无为如治,高如不危,满如不溢。,按应为:汉乐府艾如张。后汉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无为如治,高如不危,满如不溢。”“汉乐府”非书名。“艾如张”则为汉乐府铙歌名。,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再如卷二十八“寺”条:诗云寺人,孟子易之阍寺。按应为:诗云寺人孟子,易之阍寺。诗

27、经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周易说卦传:“艮为山,为阍寺。”,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二是两种文献误合或一种文献误分。误合者如日知录集释卷十九“直言”条:椒专佞以慢慆兮。章句谓楚大夫子椒。洪兴祖补注古今人表有令尹子椒。,按应为:“椒专佞以慢慆兮。”章句谓:“楚大夫子椒。”洪兴祖补注:“古今人表有令尹子椒。”补注即楚辞补注,古今人表则指汉书古今人表。,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又如卷五“齐衰三月,不言曾祖以上”条:礼记祭法言“适子、适孙、适曾孙、适玄孙、适来孙”。左传王子虎盟诸侯,亦曰“及尔玄孙,无有老幼”。玄孙之文,见于记传者如此。,按应为:礼记祭法言“適子、適孙、適曾孙、適玄孙

28、、適来孙”。左传王子虎盟诸侯,亦曰“及尔玄孙,无有老幼”。玄孙之文,见于记、传者如此。,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日知录集释于“记传”处原注:史记孟尝君传: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本段前引礼记及左传语甚明,故“记传”当是礼记、左传之省称。本段并未援引史记文字,且史记孟尝君传亦不当省作记传,否则语意不明。又,“適子適孙”之“適”同“嫡”,不当简化为“适”。,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误分者如日知录集释卷三十一“陕西”条:肃宗诸子传:杞王倕可充陕西节度大使。,按应为:肃宗诸子传:“杞王倕可充陕西节度大使。”肃宗并非书名;诸子传亦不附于肃宗纪之下。,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四,不明引文致误。行

29、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般要用引号标危害的是和作者自已的话区别开来,不明引文常常导致错误。,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一是直接引用而未加引号。如中华书局1982版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老氏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为老子三十三章语,当加引号。,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又如日知录集释卷一“朱子周易本义”条:咸九三“咸其股”亦不处也。传曰云亦者,盖象辞本不与易相比,自作一处。故诸爻之象辞有相续者此言亦者,承上爻辞也。,按应为:咸九三:“咸其股,亦不处也。”传曰:“云亦者,盖象辞本不与易相比,自作一处,故诸爻之象辞有相续者。此言亦者,承上爻辞也

30、。”本段前引易经爻辞,后为传语。传即程颐易传。,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二是间接引用而误加引号。三是引文、非引文误串。如日知录集释卷八“法制”条:于是“法愈繁而弊愈多,天下之事,日至于丛脞,其究也,眊而不行”,上下相蒙,以为无失祖制而已。,按应为:于是法愈繁而弊愈多,天下之事,日至于丛脞。其究也,“眊而不行”,上下相蒙,以为无失祖制而已。此引汉书董仲舒传,仅“眊而不行”一语,语出董仲舒对策中。眊,昏聩之意。,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五,不明语法致误。一是不明词类。如日知录集释卷十七“武学”条:且足下预其议而不能救,与吾所甚惑也。,按应为:且足下预其议而不能救与?吾所甚惑也。“与”同“欤

31、”,疑问语气词,非连词或介词。,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又如卷十八“举业”条:于是一唱百和,如伐木者呼邪许?,按应为:于是一唱百和,如伐木者呼“邪许”。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朱谦之老子校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二是不明句式。古汉语中判断句、叙述句、否定句、疑问句表达方式与现化汉语有所不同,在标点时要注意。,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如日

32、知录集释卷九“守令”条: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按应为: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又如卷九“辅郡”条:后之为国者盖鉴于斯。,按应为:后之为国者盍(“盖”为“盍”之误)鉴于斯?盍,此处作“何不”解。,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三是不明句子成分和结构。如日知录集释卷十三“贵廉”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按应为: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禁锢,禁止之意。如于“禁锢”处下断,则使人疑为商贾等人皆被禁锢不出。又如卷十三“陈思王植”条:全忠称帝,与宗戚饮博于

33、宫中。酒酣,全昱忽以投琼,击盆中迸散,睨帝曰。按应为:全忠称帝,与宗戚饮博于宫中。酒酣,全昱忽以投琼击盆中,迸散,睨帝曰。,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六,不明文体致误。古籍不同文体有各自的行文特点,如不注意,可能出错。标点古籍应当熟悉古代的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如诗词需要押韵,骈体文强调行文对仗等,熟悉这些特点会有助于标点工作。,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如中华书局1982版陈与义集注引杜甫画马图歌误作“国初以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按当为:“国初以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七、不明文意致误。如日知录集释卷二十三“以讳改年号”条:赵元昊以父名德,

34、明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按应为:赵元昊以父名德明,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赵元昊父名如为德,则何以改“明道”为“显道”?,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又如卷二十四“伯父、叔父”条:左传:昭九年,景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伯父”。惠公十五年,景王谓籍谈曰“叔父唐叔”。按应为:左传:昭九年,景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伯父惠公”;十五年,景王谓籍谈曰“叔父唐叔”。春秋左传鲁国十二公之中,何来惠公?,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再如卷二十六“史记”条:然以二事相较,在乐毅当日,惠王信谗易,将不得不奔。按应为:然以二事相较,在乐毅当日,惠王信谗易将,不得不奔。言燕惠王听信谗言,使骑劫代乐毅为伐齐主将。乐毅恐

35、惧被诛,不得不投奔赵国。,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八、因文献错误而致误。文献本身有误,极可能导致标点错误。如淮南子泰族训:“夫调身不能治,奈天下何!”按:此本应作:“夫调身不能,奈治天下何!”,第四节 标点方法举要,一、弄清全文行文,沟通上下文义。洪诚指出:“(标点古籍应)先易后难,分析上下文意解决难点。点句遇到难通的地方,先把能点断的地方点断,读完全篇,再解决难点,理解了全文的意义,有些难点自然迎刃而解。因为局部的问题和整体的意义相联系,前后进行比较就可以明确。”当为经验之谈。,第四节 标点方法举要,如史记黥布列传:“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

36、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吴汝伦史记读本以“坐法”为句,显然未能考察全文。因本传除传首称黥布,其余皆称布。,第四节 标点方法举要,二、利用已有标点成果及古注成果。对前人已作句读标点,应充分参考利用。对各种古注,也需尽量利用。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对其中“下”字究竟属上读还是属下读,参考杜预注即可明了:“妇人无外事,下犹贱也。”“下”自当属下读。,三、广泛查考相关资料。多查工具书等各种资料,有时还需考证求解。对古代历史文化越了解,标点错误就会越减少。如日知录集

37、释卷三十“外国应天象”条:月掩心、大星而魏宣武弑,荧惑入南斗而孝武西奔,月掩心、星而齐文宣死。按上言“月掩心、大星”之“心”即心星,与大星并举,蒙下省“星”字。故标点应为:月掩心、大星而魏宣武弑,荧惑入南斗而孝武西奔,月掩心星而齐文宣死。,第四节 标点方法举要,第四节 标点方法举要,又如日知录之馀卷四“庙讳”条:李百药北齐书:“凡诸帝庙号,为避唐朝讳,皆易其文,议者非之。”按此语谓唐人李百药著北齐书之时,凡遇与唐朝诸帝庙号相同之字,皆避讳而改易,因此受人批评。此句如出自李百药之口,则不应直称唐朝,而应称我朝或圣朝。故标点应为:李百药北齐书,凡诸帝庙号,为避唐朝讳,皆易其文。议者非之。,第四节

38、标点方法举要,四、充分注意文体特点,把握行文规律。前言各种文体行文均有其一定的规律,标点自当充分掌握利用。总之,古籍标点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加上深入细致的工作,应反复学习、实践才能得其窍门。,第四节 标点方法举要,步骤:1.统览原文,了解大意 快速扫描,在统览原文的基础上掌握大意 2.铅笔点断,不计符号 充分利用尾句 的语气词;韵文的韵尾;对句和古人的注疏等。3.细查文意,选择符号 对疑难之处要仔细分析,根据文意选择符号。通览全文,最后确定。,思考题,1、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标点古籍时应把握哪些基本的方法?,练习题,1、从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里分别摘出一节史部文献资料和集部文献资料

39、(长度分别100字左右),供学生标点练习。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国语晋语九),练习题,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练习题,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於齐秦而故於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於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

40、苏秦不信於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试改正下列标点错误:论语言子之所慎者。战长勺以诈而败齐,泓以不禽二毛而败于楚。(日知录集释卷一,岳麓书社1994年版,下同)乡饮酒:“礼工四人,二瑟。”(日知录集释卷五)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日知录集释卷七)梁武帝后,周明帝始,皆谒陵。(日知录集释卷十五),练习题,练习题,三国志少帝纪注:“世说及魏氏春秋并云:姜维寇陇右,时安东将军司马文王镇许昌,征还击维。至京师,帝御平乐观以临军过。中领军许允与左右小臣谋,因文王辞杀之,勒其众以退。大将军已书诏于前,文王入,帝方食粟。优人云午等唱曰:青头鸡,青头鸡。青头鸡者,鸭也。帝惧不敢发。”(日知录集释卷二十八),参考文献:,1、杨树达著:古书句读释例,中华书局1954年版2、管锡华著: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巴蜀书社2002年版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署:标点符号用法,语文出版社1990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