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笛文化传承》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4381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6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萧笛文化传承》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萧笛文化传承》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萧笛文化传承》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萧笛文化传承》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萧笛文化传承》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萧笛文化传承》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萧笛文化传承》PPT课件.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萧笛文化传承,六(8),玉屏箫笛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相传三百年前,玉屏有一个姓郑的人,在一次赶场时候认识了一个自称鹿皮大仙的道人,他们两人一见如故,情趣也十分相投,送结成为知己。道人时常在山上徘徊低吟,诉说他对当朝的不满。有一天他从山上采来一根竹子,将它制成箫吹奏起来,引起知交的共鸣。不久道人要远游他乡,便把制作箫笛的技艺传给了这位姓郑的朋友。从那以后,郑家就开始自制自销箫笛。可能这就是诗句仙到玉屏留古调的出处了。,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成立于1984年11月7日,是全国著名的箫笛之乡,有“黔东门户”、“黔东明珠”之美称。“玉屏箫笛”又称“平箫玉笛”,始制于明永乐年间,明、清两朝被列为贡品,是与茅台

2、酒齐名的“贵州三宝”之一。目前,玉屏侗族自治县有民间传承下来的萧笛手工作坊30余家,每年销售50万支萧笛,其中30万支销往海外。全县总面积517平方公里,辖4 镇2乡。居住着13.8万侗、汉、苗、回等民族人民,其中侗族人口占63%。玉屏也因县城所在地河水翠绿如玉,河边的青山横列为屏而得名,玉屏侗族自治县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之一。,玉屏箫笛,名扬海内外。相传早在公元一世纪时古玉屏的所在地五溪,就有箫笛流传。玉屏箫笛始制于明永乐年间,在中国乐器中独树一帜。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而举办的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质奖。它是中国最先获国

3、际大奖的民族民间乐器之一。玉屏箫笛,雅俗共赏。明、清两朝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室垂青。而在民间,知音、朋友之间往往将它作为珍品互赠。玉屏箫笛上雕刻的龙凤图案,据说就是取材于萧史弄玉吹箫引凤的神话故事。,玉屏箫笛多以雌雄配对,吹奏起来,含蓄而隽秀。雌雄并吹,恰似情人对唱,情趣昂然,故又有“神箫仙笛”之美称。玉屏箫笛,音韵清越,工艺精巧,是民族乐器中的精品,是玉屏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融合的结晶。许多箫笛艺人都为它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玉屏箫笛的制作,要经过制坯、雕刻、成品三个流程,七十多道工序。品种由一箫一笛,已发展为七箫十二笛一百多个花色品种。,萧笛产于被誉为箫笛之乡的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4、它是侗乡民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族乐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箫笛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故又名贡箫。玉屏箫笛用当地产小水竹制作,竹节长而均匀,管壁肉厚持坚,不易破裂,不易虫蛀。箫笛音质纯正,音色圆润,尤其是椭圆形扁箫,音色更佳,为萧中上乘。玉屏箫笛的传统雕刻颇具特色。凤翥龙翔,栩栩如生;山水花鸟,清新迷人;草纂隶楷,流畅古雅。,玉屏是中国著名的“箫笛之乡”。2005年,“玉屏箫笛制作工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玉屏也相继举办了“2005年首届国际箫笛学术研讨会”、“2006首届箫笛之友节”等活动,给玉屏箫笛带来了发展契机,玉屏箫笛,不仅是一种极好的民族乐器,同时也是一件高雅的

5、工艺品,其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玉屏箫笛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相传三百年前,玉屏有一个姓郑的人,在一次赶场时候认识了一个自称鹿皮大仙的道人,他们两人一见如故,情趣也十分相投,送结成为知己。道人时常在山上徘徊低吟,诉说他对当朝的不满。有一天他从山上采来一根竹子,将它制成箫吹奏起来,引起知交的共鸣。不久道人要远游他乡,便把制作箫笛的技艺传给了这位姓郑的朋友。从那以后,郑家就开始自制自销箫笛。可能这就是诗句仙到玉屏留古调的出处了。玉屏箫笛从选料到制作十分讲究。它是用当地一种特有的长在阴山溪旁少见阳光的水竹制作的。这种竹节长、肉厚,通根基本一致,只有人的拇指粗细。砍竹的时间很讲究,一般是立冬后两个月为好。因

6、为这时的竹含水和糖分少,做出的箫笛不易开裂和霉变。,玉屏始制箫笛的时间,民间传说很多,近年经过大量史料的比较、考证,中国乐器1991年第4期载文:“玉屏领风骚数百年的郑氏箫笛,始制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明、清两朝被列为贡品,是与茅台酒齐名的“贵州三宝”之一。,笛子横吹有膜孔,箫竖吹且没有膜孔,但有后音孔。箫亦称篴,箎,龠等等。有的音乐词曲是这样说明的:古代乐器,竹子制作,上有音孔象笛子。没有说明是横吹还是竖吹。现在也有短的竖笛,不贴膜,音色在笛箫之间,更接近笛子。那么,在远古时代,不贴膜的横吹乐器与竖吹乐器各方面区别不大,音色更接近箫。关于箫与笛的起源,说法不一,据记载,周

7、代的雅乐中已用到篴。与笛同音同义。但篴为竖吹,并非横吹之笛。另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汉代称篴。最初为四个指孔。西汉京房加1孔,成为5孔,晋代的篴已有6个指孔,与现代的箫相似。随着考古专家的发掘,湖北随州出土两支春秋战国时期的横吹。开6孔,形制与竹笛极为类似,只是一端封闭。魏晋时,已做为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唐时,出现了前6孔,旁1孔加竹膜的笛子,称七星笛()。到了元代的龙笛,已与今天的6孔竹笛完全一致。至此。笛与箫的概念已基本澄清:横吹为笛,竖吹为箫。那么,究竟哪种乐器最先为人们所创造并使用呢?从人体身体结构来看,竖吹更符合人体正常的动作状态,而横吹则需要一支胳膊向旁边,而另一支胳膊则需要超过

8、前胸到身体另一侧。所以应该竖吹在前,横吹在后。但由于横吹音量大。传得远,加上膜以后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强,吹笛子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箫的音量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适于独奏和重奏。吹奏音量小是由于箫本身结构所致。箫的吹孔很小,并且依管壁厚度向内倾斜,这样吹奏时气流一大反而吹不响了。箫适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调,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幽静典雅,回味无穷,知音难遇,陶醉其中。对我们当今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来说,它无疑能使诸君领略到质朴的美,返璞归真,松弛崩紧的神经,追求情绪中的安宁,使思维意识随之升华,得到美的享受。,箫,又称洞箫,我国最古老的民族边棱气鸣乐器。单管,竖吹。历史悠

9、久,箫文化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箫的音色柔和典雅。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江南丝竹等器乐合奏,浙江越剧等地方戏曲伴奏,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广泛流行。,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86年),刑部右侍郎王昶赴云南任定边副将军,途经玉屏,县令设宴招待。王将军听说玉屏有人擅长制箫,便想索要一支,但是没有得到。此事在王昶的滇行日录中是这样记载的:“十二月初二日,颜君(按:指颜光祖,当时代理玉屏县令)招饮,闻玉屏有人家以工制箫擅名,声清绝。问之无夙制者,乃罢。”王昶求箫,因“无夙制者”而未得,可见“平箫玉笛”当时尚未制作成为商品。,到了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郑氏第十六代孙(郑维潘第十代孙)郑汝秀被

10、胡林翼的“黔勇”军抓去当兵,家中妻小生活没有着落。他的妻子刘氏,为了养家糊口,开始专制祖传平箫玉笛在市场上出售。从此,玉屏传统的平箫玉笛,便由贡品、礼品变为商品。郑汝秀别名郑芝山,聪明好学,善于吸取他人长处。他在外当了十八年兵,跑遍了江南许多地方。每到一处,都特别留意各种民族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乐理知识和乐器制作技艺。回家以后,便正式创办家庭作坊,开设箫笛店铺,对外挂出“贵州省玉屏县郑芝山祖授仙师秘传精作雅颂贡箫”的招牌营业。,抗战期间(1931年1945年),日寇大举入侵我国,中原地区沦陷,东北、黄河流域及江浙一带的机关、学校和大批的难民纷纷涌向大西南避难。当时的湘黔公路(即今320国道)是最重要的陆路交通,玉屏成为必经要道的中点站。一时间,购买箫笛的顾客成倍增多,玉屏城内10多家箫笛店供不应求。见此情景,很多小商贩及服务行业忙转向经营箫笛,使城内箫笛店猛增到28家,从业人员达80余人。城郊塔坡、宋寨、枫木寨、板凳寨等乡村,也涌现出一大批自制半成品出售的箫笛生产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