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653336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会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简介凉州词。“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她名为曲调名。后来很多诗人都喜爱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很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成卒

2、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袤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似乎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绕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矗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宏伟气概,勾画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芜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供应了一个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突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

3、日:“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亲密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原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始终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

4、”,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行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确定作者确有此意。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老师活动设计1 .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爱好,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2 .启发学生沟通自学成果,激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3 .有重点地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二)学生活动设计1 .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2 .通过小组探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探讨解决。其次课时学习出塞1 .读课文,解题。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闻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日学的是他

5、最闻名的一首诗。2 .老师范读课文。3 ,沟通自学体会。4 .提出问题,老师归纳,集体解决。(I)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老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始终如此。(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事实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3)老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5 .体会诗的意境。(I)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师,巩固边防的心情。7、布置作业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板书设计: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但使不叫(联想言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